'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

颱風中的敬禮!浙江溫嶺藍天救援隊路遇母女三人被困積水中施以援手!

2019年8月9日晚21:25分,浙江溫嶺市藍天救援隊在三星橋遇見家住香格里拉小區母女三人,暴雨中站在路邊孤立無援。原來準備打出租車回家,因道路積水嚴重,被扔在路邊。藍天救援隊員用隊車送母女三人回家,下車後,母女兩人向救援隊員敬禮。

"

颱風中的敬禮!浙江溫嶺藍天救援隊路遇母女三人被困積水中施以援手!

2019年8月9日晚21:25分,浙江溫嶺市藍天救援隊在三星橋遇見家住香格里拉小區母女三人,暴雨中站在路邊孤立無援。原來準備打出租車回家,因道路積水嚴重,被扔在路邊。藍天救援隊員用隊車送母女三人回家,下車後,母女兩人向救援隊員敬禮。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多麼美的畫面,從中我們能看出真誠的感恩之心!孩子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起敬禮的畫面值得大家的讚賞,更值得每位家長的學習,因為她給我們示範出如何身體力行的去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說到感恩之心,正是很多現在的孩子缺乏的。比如,家長給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孩子沒有任何感恩,認為非常自然而且理所當然。最可悲的是許多家長甚至不再奢望孩子懂得感恩。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

在2012年由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會開展的一項全國在線民意調查中,59%的調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大多數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樣心懷感恩。根據調查結果,在所有年齡群中,年紀最小的人群,即18-24歲的年齡群定期表達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僅為35%),並且出於利己因素而表達感激的可能性最大(“這能激勵人們善待我,對我慷慨以待。”) 。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某些特定群體,具體包括中產或中上層階級白人群體而言,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大不如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推廣關愛”項目教職主任、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稱。他認為自尊運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根源。

Weissbourd博士認為,家長們深信,孩子的自我感覺越好——例如家長經常誇讚孩子,迎合他們的每一個需求,讓他們感到快樂——就越有助於其性格發展。“但我們看到的大量實際例子卻恰恰相反:如果家長的生活安排圍著孩子轉,這些孩子會覺得人人都應當如此,並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他指出:如果孩子被培養成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人,他們的感恩之心自然會完全喪失。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賜予會帶來諸多心理和社交層面的好處。告訴家長們一個好消息:研究結果還表明,讓孩子們領會感恩生活中美好一面所帶來的喜樂,永遠都不會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紀得到培養,無論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心情、某種社交情緒還是某項個性特徵。

"

颱風中的敬禮!浙江溫嶺藍天救援隊路遇母女三人被困積水中施以援手!

2019年8月9日晚21:25分,浙江溫嶺市藍天救援隊在三星橋遇見家住香格里拉小區母女三人,暴雨中站在路邊孤立無援。原來準備打出租車回家,因道路積水嚴重,被扔在路邊。藍天救援隊員用隊車送母女三人回家,下車後,母女兩人向救援隊員敬禮。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多麼美的畫面,從中我們能看出真誠的感恩之心!孩子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起敬禮的畫面值得大家的讚賞,更值得每位家長的學習,因為她給我們示範出如何身體力行的去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說到感恩之心,正是很多現在的孩子缺乏的。比如,家長給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孩子沒有任何感恩,認為非常自然而且理所當然。最可悲的是許多家長甚至不再奢望孩子懂得感恩。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

在2012年由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會開展的一項全國在線民意調查中,59%的調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大多數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樣心懷感恩。根據調查結果,在所有年齡群中,年紀最小的人群,即18-24歲的年齡群定期表達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僅為35%),並且出於利己因素而表達感激的可能性最大(“這能激勵人們善待我,對我慷慨以待。”) 。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某些特定群體,具體包括中產或中上層階級白人群體而言,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大不如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推廣關愛”項目教職主任、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稱。他認為自尊運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根源。

Weissbourd博士認為,家長們深信,孩子的自我感覺越好——例如家長經常誇讚孩子,迎合他們的每一個需求,讓他們感到快樂——就越有助於其性格發展。“但我們看到的大量實際例子卻恰恰相反:如果家長的生活安排圍著孩子轉,這些孩子會覺得人人都應當如此,並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他指出:如果孩子被培養成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人,他們的感恩之心自然會完全喪失。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賜予會帶來諸多心理和社交層面的好處。告訴家長們一個好消息:研究結果還表明,讓孩子們領會感恩生活中美好一面所帶來的喜樂,永遠都不會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紀得到培養,無論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心情、某種社交情緒還是某項個性特徵。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研究者們發現,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對象範圍往往更廣,如朋友、健康的體魄、大自然、工作或是強大的力量——他們能更強烈地體會感激之情。對他們而言,感激不僅僅是一次性地說聲“謝謝”。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如通過督促孩子們寫感謝信等方式教孩子學會感恩。但是專家們建議,家長們的良苦用心可能適得其反,實際上可能反過來成為讓孩子們切實體驗感激之情的障礙。他們指出,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懷著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僅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謝”這個動作。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一、感恩不是說在嘴上的,家長要用實際行動做好孩子的感恩榜樣。父母怎樣感激別人,就會讓孩子學著怎樣感恩,也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感恩教育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把“請、謝謝”肯掛在嘴邊:家人之間為對方做事情、為家庭付出,彼此要相互感謝;在社會上為人處世,也要有說“請、謝謝”的習慣。一句謝謝雖然簡單,卻能為孩子播下感恩的種子,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別人為自己做出了什麼,並要對別人的付出表示感激。禮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將感恩的心態內化於人格之中。

二、父母常把各種節日作為孩子的感恩教育時機,比如教師節、父親節、母親節,孩子會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或父母,表達自己美好的祝願。而不是家長買好了貴重的禮物讓孩子送,節日的味道都變了。感恩的意義也就變了。

三、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幫助別人其實溫暖自己,幫助別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昇華。孩子在參加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是源於別人的幫助,他的感恩之心就會油然而生。

四、當孩子有了感恩行為時,要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老師、同學,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為,都要及時地給予讚揚,幫助孩子強化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感恩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總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讓感恩成為一種家庭習慣,把以身作則當做一個好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在表達感恩的時候像在臺風中敬禮的母女一樣,自然而發自內心的抒發自己的感恩之情!

"

颱風中的敬禮!浙江溫嶺藍天救援隊路遇母女三人被困積水中施以援手!

2019年8月9日晚21:25分,浙江溫嶺市藍天救援隊在三星橋遇見家住香格里拉小區母女三人,暴雨中站在路邊孤立無援。原來準備打出租車回家,因道路積水嚴重,被扔在路邊。藍天救援隊員用隊車送母女三人回家,下車後,母女兩人向救援隊員敬禮。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多麼美的畫面,從中我們能看出真誠的感恩之心!孩子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起敬禮的畫面值得大家的讚賞,更值得每位家長的學習,因為她給我們示範出如何身體力行的去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說到感恩之心,正是很多現在的孩子缺乏的。比如,家長給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孩子沒有任何感恩,認為非常自然而且理所當然。最可悲的是許多家長甚至不再奢望孩子懂得感恩。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

在2012年由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會開展的一項全國在線民意調查中,59%的調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大多數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樣心懷感恩。根據調查結果,在所有年齡群中,年紀最小的人群,即18-24歲的年齡群定期表達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僅為35%),並且出於利己因素而表達感激的可能性最大(“這能激勵人們善待我,對我慷慨以待。”) 。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某些特定群體,具體包括中產或中上層階級白人群體而言,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大不如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推廣關愛”項目教職主任、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稱。他認為自尊運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根源。

Weissbourd博士認為,家長們深信,孩子的自我感覺越好——例如家長經常誇讚孩子,迎合他們的每一個需求,讓他們感到快樂——就越有助於其性格發展。“但我們看到的大量實際例子卻恰恰相反:如果家長的生活安排圍著孩子轉,這些孩子會覺得人人都應當如此,並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他指出:如果孩子被培養成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人,他們的感恩之心自然會完全喪失。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賜予會帶來諸多心理和社交層面的好處。告訴家長們一個好消息:研究結果還表明,讓孩子們領會感恩生活中美好一面所帶來的喜樂,永遠都不會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紀得到培養,無論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心情、某種社交情緒還是某項個性特徵。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研究者們發現,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對象範圍往往更廣,如朋友、健康的體魄、大自然、工作或是強大的力量——他們能更強烈地體會感激之情。對他們而言,感激不僅僅是一次性地說聲“謝謝”。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如通過督促孩子們寫感謝信等方式教孩子學會感恩。但是專家們建議,家長們的良苦用心可能適得其反,實際上可能反過來成為讓孩子們切實體驗感激之情的障礙。他們指出,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懷著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僅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謝”這個動作。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一、感恩不是說在嘴上的,家長要用實際行動做好孩子的感恩榜樣。父母怎樣感激別人,就會讓孩子學著怎樣感恩,也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感恩教育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把“請、謝謝”肯掛在嘴邊:家人之間為對方做事情、為家庭付出,彼此要相互感謝;在社會上為人處世,也要有說“請、謝謝”的習慣。一句謝謝雖然簡單,卻能為孩子播下感恩的種子,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別人為自己做出了什麼,並要對別人的付出表示感激。禮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將感恩的心態內化於人格之中。

二、父母常把各種節日作為孩子的感恩教育時機,比如教師節、父親節、母親節,孩子會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或父母,表達自己美好的祝願。而不是家長買好了貴重的禮物讓孩子送,節日的味道都變了。感恩的意義也就變了。

三、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幫助別人其實溫暖自己,幫助別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昇華。孩子在參加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是源於別人的幫助,他的感恩之心就會油然而生。

四、當孩子有了感恩行為時,要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老師、同學,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為,都要及時地給予讚揚,幫助孩子強化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感恩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總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讓感恩成為一種家庭習慣,把以身作則當做一個好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在表達感恩的時候像在臺風中敬禮的母女一樣,自然而發自內心的抒發自己的感恩之情!

颱風中的敬禮!給我們上了最好的感恩教育一課

關注優父母,優化教養方式,學做優秀父母,育兒的路上讓我們攜手同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