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是哪裡長大的孩子?請給孩子播下“自然”的種子!

嘿,你是哪裡長大的孩子?請給孩子播下“自然”的種子!

1


在每天上下樓時,我總是會在電梯內碰到推著孩子出門的媽媽。

小推車裡躺著的孩子,好奇地打量著電梯廂的四周。

“他就是喜歡出去,不肯待在家裡。”遇到熟人就會打招呼。

“我家的也是,出門就笑,回家待久了就哭。”

哪怕是下著小雨,還有撐著傘出門的。

就好像一個小精靈去赴一個準時的約會。

而下大雨呢,小傢伙們可能會在窗戶邊,在陽臺上,瞧瞧外邊的世界了。

孩子們就是大自然的小精靈。

所以每次有媽媽問我要不要讓小寶寶去上早教,要不要給小寶寶閱讀?

我都會建議她們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

找一個乾淨的公園,帶著孩子看看早上的陽光,看看天上的雲。

摸摸小草,摸摸樹皮,遠比去早教班玩教具有用得多,也比在家裡讓孩子玩玩具要強。

這就是最好的學習和閱讀了。

這些體驗會刺激到孩子的感官,讓他們的能力不斷髮展。

而且從大自然中汲取來的養料,也為他們愛上閱讀打下基礎。

因為學會了觀察大樹、雲、小動物。

他們在書上看到對應的圖片時,會非常興奮。

而且,這些小精靈是一定要去藍天下,在空曠的原野中飛翔的。

雖然他們沒有翅膀,但是他們的心卻會飛。

假如他們總是待在室內,肯定會生氣的。

你可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亂髮脾氣。

而對於探索期的大孩子,不妨多去爬爬山,或者趁著假期去大自然的懷裡體驗一段時間。

父母不要過於保護,適當放手,不要總是說:不行不行,危險危險!

2


為什麼,如此多的小精靈,最後被電視機或者手機束縛住了呢?

竟然成為了媽媽們難以解決的問題。

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想是因為我們已經被鋼筋水泥禁錮了周遭,有點寸步難行。

又用忙忙忙的各種慾念佔滿了心扉,沉重而無趣。

作家三毛說,鋼筋水泥的叢林,車水馬龍的道路,功課和補習還有好多,社交網站上的消息和各種網絡遊戲不斷更新,環境惡化使可接觸到的大自然越來越少……


玩泥巴怕髒,爬樹怕摔倒,草地裡有蛇,花園裡有蜜蜂,整天“宅”在家裡看動畫片、玩電腦遊戲,或者做功課、上興趣班。

而我覺得小小魚是幸運的,他不是一個完全城市化的孩子。

我一直堅信這種自然教育的力量。

2歲前,小小魚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鄉下奶奶家度過的。

看樹兒冒芽,採集各種花兒;釣魚釣龍蝦,用漿果可以做顏料畫畫,用樹葉作畫。

如今,有空的時候,也儘量帶他去外邊。

我喜歡在朋友圈給大家分享在鄉間拍的花兒,草兒,鄉間的天空,魚塘,路邊的蟲子等,很多是我和小小魚一起去發現的。

但是我有時候也會打消他的一些念頭,比如,草叢太危險,有蛇,不要碰這個,不要吃這個,不要這樣子,快一點跑起來等。

冰心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這其實是養育孩子的一個重要法則,那就是“自然教育”,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去學會玩。

嘿,你是哪裡長大的孩子?請給孩子播下“自然”的種子!


3


小小魚一直很喜歡聽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

比聽繪本故事還要認真很多倍。

“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跟小夥伴去抓螃蟹,大的螃蟹有手掌那麼大,當然也有螃蟹寶寶,只有指甲那麼大呢。”

“那你們在哪裡抓?”

“在河裡呀!還有一些人在山上的小溪抓紅色的小螃蟹。”

“我也想去抓。”

“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啦!你看上次我們回老家。那條河已經被淘沙的人掏空了。”

回不去的童年,卻有美美的回憶。

孩子每次像聽傳說一樣。

其實那時候,我還抓過滿滿的一瓶螢火蟲。

去撈小魚小蝦給自己改善伙食。

放養過鵝,養過蠶寶寶

一群孩子在秋天收割後的稻田裡堆稻草垛。

……

那些很簡單的日子,現在的孩子反而過不到。

不能說這是一種遺憾。

如今,我在鄉下老家,或者在外邊野地裡,只要發現有小動物或者有趣的花草,也會拍下了給他看。

在這樣一點一滴中,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4

大自然能讓我們迴歸生命本身,去思考我們生命的質量。

跑的太快,小心心靈掉隊。


教育家盧梭的一些觀點值得我們沉思:“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可是這樣的孩子現在正大批量的生產出來。

早教機構和培訓機構起了主要的推動作用。

而很多父母也在努力適應這個“拔苗助長”的時代。

沒有誰願意眼睜睜看著孩子輸在起跑線。

只是許多小孩已經戴上了眼鏡,做完了繁重的功課之後,消遣也跑不了上網和看電視。

而童年時心靈沒有得到充分養料的孩子,成年後會過得很苦。

為何那麼多孩子患上憂鬱症或多動症?

為何那麼多的大學生患上了“空心病”?

往往跟心靈的空虛直接相關,而物質生活的豐富沒有好處,反而有害。

嘿,你是哪裡長大的孩子?請給孩子播下“自然”的種子!


5


我覺得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自然導師。

孩子在0-6歲對整個世界是充滿最大好奇心的階段。

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人的年齡越大,對身邊的世界越麻木。

所以當一個小傢伙興奮地指著那些雲朵或者砂石問為什麼的時候。

大孩子往往會說“這有什麼好好奇的。 “

請保護好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美好期待。

是父母需要上的重要一課。

而且父母要身體力行地帶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探索。

記得有一次,帶著兒子、侄子侄女去公園的草地玩。

玩了丟瓶子游戲後又帶著他們在草地上做做運動。

一時興起,我們玩踢足球遊戲,只是沒有足球,用瓶子代替。

把草地中間兩個排水的井蓋當作球門。

結果我因為太投入,把腳掌劃出了一條口子,流了不少血。

但是那天晚上兒子主動攙扶我回家。

收穫一個小小男子漢的保護。

為什麼總是我把腳割破了?

老婆的答案是你這個人太大意。

而實際上呢,我的答案是:我本身就是一個大孩子。

這應該是孩子們為何這麼喜歡找我玩的原因。

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地把孩子帶往神奇的大自然。

前幾天跟朋友們談及自然教育。

我覺得孩子應該去自然中動手、勞作。

只是現在的孩子普遍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看荒野求生、狂野非洲,不能讓我們親自感受。

而旅遊,畢竟沒有生活體驗,只是隔著河岸望著它,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計劃等小小魚上小學,在老家的屋子邊上,跟他一起種一塊不大的稻田。

讓他學會耕種,插秧、收割……

然後還開闢一塊菜地,帶他去山上種一些樹。

我希望他能永遠保有那份對大自然的愛與熱忱。

那我的引導就尤為重要。

請記得,在心中播種那顆叫做“自然”的種子。

這樣,孩子心中的那朵“自然之花”才會開放。

那個小精靈才會一直在他們的心中飛著。

文:養育男孩,魚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