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不完美媽媽 大猩猩 倔強 讓夢發生 燕園心理 2019-09-07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理查德對世界依舊充滿大大的依戀,但是在酒精和淚水沖刷過心靈之後,他決定放開一切,“就算認命,也要活得精彩”。他拋開世俗的理念、道德的枷鎖,帶領學生追求思想個性的解放,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盪漾激情的邂逅,他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對危險膽怯,當然,他還是能hold住底線,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把握住尺度。

在瘋狂之後,他留下遺言,對妻子:

“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無論如何……我愛你。”

對女兒: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

理查德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一個句點,帶有一點點遺憾,也帶有一點點驕傲,然後孤獨的奔赴死亡。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理查德對世界依舊充滿大大的依戀,但是在酒精和淚水沖刷過心靈之後,他決定放開一切,“就算認命,也要活得精彩”。他拋開世俗的理念、道德的枷鎖,帶領學生追求思想個性的解放,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盪漾激情的邂逅,他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對危險膽怯,當然,他還是能hold住底線,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把握住尺度。

在瘋狂之後,他留下遺言,對妻子:

“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無論如何……我愛你。”

對女兒: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

理查德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一個句點,帶有一點點遺憾,也帶有一點點驕傲,然後孤獨的奔赴死亡。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看完影片,令人不禁對死亡展開思考,似乎渾身充滿了正能量,想要正正自己的骨氣,重振生命的舵盤。但是,死亡對於你我還是有些距離的,在沒有被那般殘酷奪命追跑的情況下,改變,談何容易。

改變,來源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哪怕是白日夢,心中都多多少少對現實世界存有不同程度的不滿,即便渾渾噩噩過活的人,那份淡定,也是建立在毫無死亡威脅之下的。

倘若給我們的生命加上明確的期限,相信人們會活的更積極。

就像影視劇中那些突然得了絕症,然後就此奮發努力活出真我的角色們,他們有的放縱,有的積極,但無一另外的與之前有了較大改變。這份改變,其實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恐懼死亡,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怕死的都是膽小鬼,“真爺們”才不會懼怕死亡呢。其實不然,恐懼死亡不但不可恥,反而有些益處。

進化心理學家指出,原始人類在遇到危險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恐懼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為了保護其免受傷害,對生存起著適應性作用。例如,我們害怕毒蛇,害怕懸崖,害怕一切可能威脅到我們生命的事物。這種“恐懼”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理查德對世界依舊充滿大大的依戀,但是在酒精和淚水沖刷過心靈之後,他決定放開一切,“就算認命,也要活得精彩”。他拋開世俗的理念、道德的枷鎖,帶領學生追求思想個性的解放,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盪漾激情的邂逅,他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對危險膽怯,當然,他還是能hold住底線,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把握住尺度。

在瘋狂之後,他留下遺言,對妻子:

“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無論如何……我愛你。”

對女兒: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

理查德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一個句點,帶有一點點遺憾,也帶有一點點驕傲,然後孤獨的奔赴死亡。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看完影片,令人不禁對死亡展開思考,似乎渾身充滿了正能量,想要正正自己的骨氣,重振生命的舵盤。但是,死亡對於你我還是有些距離的,在沒有被那般殘酷奪命追跑的情況下,改變,談何容易。

改變,來源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哪怕是白日夢,心中都多多少少對現實世界存有不同程度的不滿,即便渾渾噩噩過活的人,那份淡定,也是建立在毫無死亡威脅之下的。

倘若給我們的生命加上明確的期限,相信人們會活的更積極。

就像影視劇中那些突然得了絕症,然後就此奮發努力活出真我的角色們,他們有的放縱,有的積極,但無一另外的與之前有了較大改變。這份改變,其實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恐懼死亡,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怕死的都是膽小鬼,“真爺們”才不會懼怕死亡呢。其實不然,恐懼死亡不但不可恥,反而有些益處。

進化心理學家指出,原始人類在遇到危險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恐懼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為了保護其免受傷害,對生存起著適應性作用。例如,我們害怕毒蛇,害怕懸崖,害怕一切可能威脅到我們生命的事物。這種“恐懼”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同理,人類對於未知,會天性的產生恐懼。死亡,就是人類最深的未知。倘若一個人不懼怕死亡,便會很容易做一些危險的事,讓自己身處險境。比如網友們喜聞樂道的戰鬥民族的事件:飼養猛獸啦,赤手空拳的與猛獸戰鬥啦,從很高的地方爬上爬下啦,在冬季的室外光著身子舉杯party啦等等。這些行為,相信屏幕外的你我都不敢,畢竟怕死啊。也因此,我們可以更加安全的生存下來。

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

死亡縱然令人生畏,然而人們偶然間的積極行為或突然間的性情大變,很多時候並非恐懼死亡,或被打了雞血,而是有著其他緣由。有句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仔細想一想,你和我,其實每一個人都容易對一些想要得到、卻沒能夠得到的人或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留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心理。

還記得2006年被媒體大肆報道的“馬德峰老人尋找初戀”事件嗎?一個八旬老人,在闊別了47年之後,依舊要尋找當初那個被迫無奈分開的初戀女友,不少圍觀群眾被這份“痴情”感動。其實,這份情,並非是“痴”,而是身體裡有個未完成事件吊在那,心癢了。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理查德對世界依舊充滿大大的依戀,但是在酒精和淚水沖刷過心靈之後,他決定放開一切,“就算認命,也要活得精彩”。他拋開世俗的理念、道德的枷鎖,帶領學生追求思想個性的解放,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盪漾激情的邂逅,他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對危險膽怯,當然,他還是能hold住底線,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把握住尺度。

在瘋狂之後,他留下遺言,對妻子:

“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無論如何……我愛你。”

對女兒: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

理查德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一個句點,帶有一點點遺憾,也帶有一點點驕傲,然後孤獨的奔赴死亡。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看完影片,令人不禁對死亡展開思考,似乎渾身充滿了正能量,想要正正自己的骨氣,重振生命的舵盤。但是,死亡對於你我還是有些距離的,在沒有被那般殘酷奪命追跑的情況下,改變,談何容易。

改變,來源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哪怕是白日夢,心中都多多少少對現實世界存有不同程度的不滿,即便渾渾噩噩過活的人,那份淡定,也是建立在毫無死亡威脅之下的。

倘若給我們的生命加上明確的期限,相信人們會活的更積極。

就像影視劇中那些突然得了絕症,然後就此奮發努力活出真我的角色們,他們有的放縱,有的積極,但無一另外的與之前有了較大改變。這份改變,其實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恐懼死亡,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怕死的都是膽小鬼,“真爺們”才不會懼怕死亡呢。其實不然,恐懼死亡不但不可恥,反而有些益處。

進化心理學家指出,原始人類在遇到危險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恐懼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為了保護其免受傷害,對生存起著適應性作用。例如,我們害怕毒蛇,害怕懸崖,害怕一切可能威脅到我們生命的事物。這種“恐懼”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同理,人類對於未知,會天性的產生恐懼。死亡,就是人類最深的未知。倘若一個人不懼怕死亡,便會很容易做一些危險的事,讓自己身處險境。比如網友們喜聞樂道的戰鬥民族的事件:飼養猛獸啦,赤手空拳的與猛獸戰鬥啦,從很高的地方爬上爬下啦,在冬季的室外光著身子舉杯party啦等等。這些行為,相信屏幕外的你我都不敢,畢竟怕死啊。也因此,我們可以更加安全的生存下來。

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

死亡縱然令人生畏,然而人們偶然間的積極行為或突然間的性情大變,很多時候並非恐懼死亡,或被打了雞血,而是有著其他緣由。有句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仔細想一想,你和我,其實每一個人都容易對一些想要得到、卻沒能夠得到的人或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留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心理。

還記得2006年被媒體大肆報道的“馬德峰老人尋找初戀”事件嗎?一個八旬老人,在闊別了47年之後,依舊要尋找當初那個被迫無奈分開的初戀女友,不少圍觀群眾被這份“痴情”感動。其實,這份情,並非是“痴”,而是身體裡有個未完成事件吊在那,心癢了。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真實的展示了“未完成事件”如何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白紙上畫一段一段的圓弧,然後觀察經過白紙的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實驗發現,一般而言經過白紙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甚至,更令人驚奇的是:大猩猩也有這樣的癖好。並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會盡力使自己畫的線段平滑,使完成的圖形與原先的弧一樣平滑。

我們對情感的需要也是如此,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強迫”渴望。我們總是在不斷追求需要的滿足,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已滿足的需求就會後退讓位給下一個需求。但現實世界可沒有理想世界那麼完美,有著諸多制約,我們大多數的需求無法及時滿足,因此它們就卡在那裡,無法後退。無法滿足的需求,將一直牽引著我們心靈的注意。

同時,未完成事件除了會帶來深深的留戀外,也會帶來沉重的壓抑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壓抑狀態下,並且沒有其他排解方式,那麼在將來就很容易爆發。最常見的現象是,小時候我們所產生的但不能實現的願望,會在長大後表達出來。即便這些願望並不合理,但是依舊有股強大的力量吸引著我們去嘗試實現它。例如,一個長期被嚴格控制遊戲時間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老老實實墨守父母的規章制度,但是在上了大學後卻瘋狂沉迷遊戲不可自拔,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這就如同一些人在成年後才出現叛逆,或者對某些事情莫名執著的原因,他們有太多的意志被壓抑,他們太想實現心中那未被實現的願望了。一旦環境允許,就可能變成一匹脫了韁的馬兒,放肆起來。

成為自己

我們的意志,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道德的阻礙,社會趨勢的阻礙,大眾認同的阻礙......例如,大眾流行瘦為美,女孩們於是壓抑自己熱愛美食的意志,瘋狂節食減肥;而男人們壓抑自己對豐滿女性天然的性吸引意志,而轉身去選擇大家都認同的瘦女人。我們總是在成為一個與大家相似的人,而不是一個按照真實自我意志而活的人。也因此,我們在面臨人生中的諸多選擇時,會疑惑,難以篤定。

生死的巨大抉擇,畢竟是少數,普普通通生存在小世界中的我們,在沒有奪命的轟炸下,想要改變現狀的不如意,活出真我,就需要先成為自己。

電影《教授》中的理查德,面對絕症,他性情的轉變,是出自對死亡的恐懼,出自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更是出自對成為自己的渴望。

"

如果有一天,你被突然宣佈身患絕症,生命僅剩6個月,你會如何度過?

我想,我可能會先大哭一場,可憐自己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的悲慘人生,然後一邊惶恐不安,一邊放飛自我吧。畢竟死亡,真的太恐怖了,如果不在一命嗚呼之前好好享受(放縱)一下,也感覺會愧對了自己這虛渺又倔強的小生命。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電影《教授》就給出了這樣一個人生課題,只不過主角理查德的命運還要更慘一些,他在準備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前得知:妻子出軌、女兒出櫃。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會呈現兩種狀態:在恐懼和焦慮中鬱鬱而終;自毀式的徹底放飛,多活一天賺一天。電影中的主角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理查德對世界依舊充滿大大的依戀,但是在酒精和淚水沖刷過心靈之後,他決定放開一切,“就算認命,也要活得精彩”。他拋開世俗的理念、道德的枷鎖,帶領學生追求思想個性的解放,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盪漾激情的邂逅,他不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對危險膽怯,當然,他還是能hold住底線,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把握住尺度。

在瘋狂之後,他留下遺言,對妻子:

“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無論如何……我愛你。”

對女兒:

“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

理查德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一個句點,帶有一點點遺憾,也帶有一點點驕傲,然後孤獨的奔赴死亡。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看完影片,令人不禁對死亡展開思考,似乎渾身充滿了正能量,想要正正自己的骨氣,重振生命的舵盤。但是,死亡對於你我還是有些距離的,在沒有被那般殘酷奪命追跑的情況下,改變,談何容易。

改變,來源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哪怕是白日夢,心中都多多少少對現實世界存有不同程度的不滿,即便渾渾噩噩過活的人,那份淡定,也是建立在毫無死亡威脅之下的。

倘若給我們的生命加上明確的期限,相信人們會活的更積極。

就像影視劇中那些突然得了絕症,然後就此奮發努力活出真我的角色們,他們有的放縱,有的積極,但無一另外的與之前有了較大改變。這份改變,其實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恐懼死亡,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怕死的都是膽小鬼,“真爺們”才不會懼怕死亡呢。其實不然,恐懼死亡不但不可恥,反而有些益處。

進化心理學家指出,原始人類在遇到危險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恐懼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為了保護其免受傷害,對生存起著適應性作用。例如,我們害怕毒蛇,害怕懸崖,害怕一切可能威脅到我們生命的事物。這種“恐懼”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同理,人類對於未知,會天性的產生恐懼。死亡,就是人類最深的未知。倘若一個人不懼怕死亡,便會很容易做一些危險的事,讓自己身處險境。比如網友們喜聞樂道的戰鬥民族的事件:飼養猛獸啦,赤手空拳的與猛獸戰鬥啦,從很高的地方爬上爬下啦,在冬季的室外光著身子舉杯party啦等等。這些行為,相信屏幕外的你我都不敢,畢竟怕死啊。也因此,我們可以更加安全的生存下來。

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

死亡縱然令人生畏,然而人們偶然間的積極行為或突然間的性情大變,很多時候並非恐懼死亡,或被打了雞血,而是有著其他緣由。有句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仔細想一想,你和我,其實每一個人都容易對一些想要得到、卻沒能夠得到的人或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留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心理。

還記得2006年被媒體大肆報道的“馬德峰老人尋找初戀”事件嗎?一個八旬老人,在闊別了47年之後,依舊要尋找當初那個被迫無奈分開的初戀女友,不少圍觀群眾被這份“痴情”感動。其實,這份情,並非是“痴”,而是身體裡有個未完成事件吊在那,心癢了。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真實的展示了“未完成事件”如何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白紙上畫一段一段的圓弧,然後觀察經過白紙的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實驗發現,一般而言經過白紙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甚至,更令人驚奇的是:大猩猩也有這樣的癖好。並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會盡力使自己畫的線段平滑,使完成的圖形與原先的弧一樣平滑。

我們對情感的需要也是如此,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強迫”渴望。我們總是在不斷追求需要的滿足,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已滿足的需求就會後退讓位給下一個需求。但現實世界可沒有理想世界那麼完美,有著諸多制約,我們大多數的需求無法及時滿足,因此它們就卡在那裡,無法後退。無法滿足的需求,將一直牽引著我們心靈的注意。

同時,未完成事件除了會帶來深深的留戀外,也會帶來沉重的壓抑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壓抑狀態下,並且沒有其他排解方式,那麼在將來就很容易爆發。最常見的現象是,小時候我們所產生的但不能實現的願望,會在長大後表達出來。即便這些願望並不合理,但是依舊有股強大的力量吸引著我們去嘗試實現它。例如,一個長期被嚴格控制遊戲時間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老老實實墨守父母的規章制度,但是在上了大學後卻瘋狂沉迷遊戲不可自拔,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這就如同一些人在成年後才出現叛逆,或者對某些事情莫名執著的原因,他們有太多的意志被壓抑,他們太想實現心中那未被實現的願望了。一旦環境允許,就可能變成一匹脫了韁的馬兒,放肆起來。

成為自己

我們的意志,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道德的阻礙,社會趨勢的阻礙,大眾認同的阻礙......例如,大眾流行瘦為美,女孩們於是壓抑自己熱愛美食的意志,瘋狂節食減肥;而男人們壓抑自己對豐滿女性天然的性吸引意志,而轉身去選擇大家都認同的瘦女人。我們總是在成為一個與大家相似的人,而不是一個按照真實自我意志而活的人。也因此,我們在面臨人生中的諸多選擇時,會疑惑,難以篤定。

生死的巨大抉擇,畢竟是少數,普普通通生存在小世界中的我們,在沒有奪命的轟炸下,想要改變現狀的不如意,活出真我,就需要先成為自己。

電影《教授》中的理查德,面對絕症,他性情的轉變,是出自對死亡的恐懼,出自對未完成事件的留戀,更是出自對成為自己的渴望。

《教授》告訴你死前怎麼活最爽,生命的意義從何而來?

但是成為自己,可不是肆意放縱。你看理查德,雖然變得有些隨心濫情,但關鍵時刻,面對女學生的邀請,他拒絕了。這個拒絕,不是出自道德的約束,而是出自理查德自己意志的決定,因為沒有底線的放縱,可不是一個理想的自己,也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結局。

如何成為自己?

  •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負面情緒。

如果你越想要追求完美,越會焦慮自己不夠好;越覺得不夠好,就越難達到完美。於是陷入死循環,繼而無法面對自己不完美的真相,否定自己。因此,你要學著接納它們,學著與不完美和錯誤共存,活在當下。

  • 脫離壞的關係,建立好的關係。

我們最初的自我認知,來源與父母的關係,而後是親人、伴侶、親子、職場等關係。假如你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它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療愈功能,讓你看見自己是誰,看見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在關係中體驗到愛、體驗到接納,幫助你成為自己。而壞的關係,則會令你忘記自己是誰,並逐漸相信他人眼中不堪的自己,於是越來越向那個不堪的假自己靠攏。因此,脫離壞的關係,建立好的關係,很有必要。

  • 看向未來,才能主宰命運。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大需求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級的需要。羅傑斯的“成為你自己”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就是在告訴我們要“主宰自己的命運” 。而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過往的選擇已成既定,我們則需要把眼光看向未來。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也就是主宰自己命運的過程。當你改掉看向過去的習慣,而是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你必將發展出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

文/梨堂 燕園心理團隊


你害怕死亡嗎?

假如生命即將終結,你會如何度過?

▷私信我,獲取9.9元專屬你的心理測評

婚姻心理諮詢中心_婚姻情感心理諮詢_北京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北京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