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不完美媽媽 荷包蛋 玩具 雞腿 媛媽育兒日記 2019-09-14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5減少兩個孩子的爭端,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中,幾位媽媽就是追求絕對公平的親歷者,無疑,她們的經歷是糟糕的。

在這種堪稱“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們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父母永遠也無法制造出他們想要的那種公平。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5減少兩個孩子的爭端,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中,幾位媽媽就是追求絕對公平的親歷者,無疑,她們的經歷是糟糕的。

在這種堪稱“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們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父母永遠也無法制造出他們想要的那種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而且,每個孩子的外在條件以及內在需求,都是不相同的,需要父母針對性對待,而不是同一而論。

有些“無差別教育”,只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是必須要認清的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能不公平,也不能絕對公平

這可能會把很多家長說懵,實際上處理方式很簡單,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就是他們具備獨特性的需求。

對待不一樣的種子,用不一樣的澆灌方法,才會讓他們都發揮出自己的特別。

同樣回到之前荷包蛋的問題上,當兩個孩子抱怨蛋不一樣大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5減少兩個孩子的爭端,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中,幾位媽媽就是追求絕對公平的親歷者,無疑,她們的經歷是糟糕的。

在這種堪稱“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們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父母永遠也無法制造出他們想要的那種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而且,每個孩子的外在條件以及內在需求,都是不相同的,需要父母針對性對待,而不是同一而論。

有些“無差別教育”,只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是必須要認清的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能不公平,也不能絕對公平

這可能會把很多家長說懵,實際上處理方式很簡單,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就是他們具備獨特性的需求。

對待不一樣的種子,用不一樣的澆灌方法,才會讓他們都發揮出自己的特別。

同樣回到之前荷包蛋的問題上,當兩個孩子抱怨蛋不一樣大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妹妹說:“哥哥的荷包蛋比我的大!”

你可以試著這麼回答:“你還餓嗎?這個蛋是否夠你吃呢,媽媽的想法是,讓家裡每個人都正好吃飽,如果確定還餓,媽媽就給你分。你需要吃這麼多嗎?一會撐到了,肚子會難受的。”

妹妹:“那為什麼哥哥就多一些呢?”

媽媽:“因為哥哥的身體大,吃得更多,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就是唯一一個特別的你。比如媽媽帶你出去逛街,會買漂亮的小裙子,為什麼沒有也給哥哥買一條呢?”

妹妹:“哈哈,我知道了,因為哥哥跟我不一樣,他不能穿裙子。”

媽媽:“對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也無法做到完全公平。但爸爸媽媽可以做到的是,給你們兩個全部的愛。”

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獨特,自然也就能從心底接受這種“不公平”。

家長只要做到滿足孩子的需求,都給他們滿滿的愛就足夠安全感了。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並非是爭搶的那樣東西,而是爭寵的一種心理感受。

與其把一份愛平均分成兩份,不如給兩個孩子滿滿的愛,就是這個道理。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5減少兩個孩子的爭端,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中,幾位媽媽就是追求絕對公平的親歷者,無疑,她們的經歷是糟糕的。

在這種堪稱“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們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父母永遠也無法制造出他們想要的那種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而且,每個孩子的外在條件以及內在需求,都是不相同的,需要父母針對性對待,而不是同一而論。

有些“無差別教育”,只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是必須要認清的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能不公平,也不能絕對公平

這可能會把很多家長說懵,實際上處理方式很簡單,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就是他們具備獨特性的需求。

對待不一樣的種子,用不一樣的澆灌方法,才會讓他們都發揮出自己的特別。

同樣回到之前荷包蛋的問題上,當兩個孩子抱怨蛋不一樣大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妹妹說:“哥哥的荷包蛋比我的大!”

你可以試著這麼回答:“你還餓嗎?這個蛋是否夠你吃呢,媽媽的想法是,讓家裡每個人都正好吃飽,如果確定還餓,媽媽就給你分。你需要吃這麼多嗎?一會撐到了,肚子會難受的。”

妹妹:“那為什麼哥哥就多一些呢?”

媽媽:“因為哥哥的身體大,吃得更多,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就是唯一一個特別的你。比如媽媽帶你出去逛街,會買漂亮的小裙子,為什麼沒有也給哥哥買一條呢?”

妹妹:“哈哈,我知道了,因為哥哥跟我不一樣,他不能穿裙子。”

媽媽:“對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也無法做到完全公平。但爸爸媽媽可以做到的是,給你們兩個全部的愛。”

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獨特,自然也就能從心底接受這種“不公平”。

家長只要做到滿足孩子的需求,都給他們滿滿的愛就足夠安全感了。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並非是爭搶的那樣東西,而是爭寵的一種心理感受。

與其把一份愛平均分成兩份,不如給兩個孩子滿滿的愛,就是這個道理。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二胎家庭出現爭吵與爭端,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頭疼腦熱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變得佛系。

可光佛系還不行,更要有悟性。

甜蜜加倍的同時,煩惱則是1+1>2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兩個孩子各種有意無意的爭寵和吵鬧,父母很難Hold住。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越過紅線,也未必是件壞事,反而有諸多好處。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1兩個孩子間發生爭端,說明孩子擁有主見和自我價值感?

當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大打出手,父母其實應當感到高興,這是他們具備自主意識的表現,不會讓自己受委屈。

道德觀念尚未完整的孩子,本能的反應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看到喜歡的就想要,事事謙讓反倒不是好事了。

孩子懂得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髮展和成長也會比較健全。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心理學家海查說:敢說“不”和愛爭取的孩子,未來也都很有主見。

兩個孩子搶玩具並非多麼搗蛋,在3、4歲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到了5、6歲就該建立規矩了,過於頻繁家長就需適當干涉。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2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嫉妒、爭吵的情況,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偏心,導致某一個孩子存在心裡落差。

這固然沒錯,但做到絕對公平就對了嗎?未必。

用我的親身例子給大家講明白:

比如我早餐給兩個孩子都做了喜歡吃的荷包蛋,此時耳邊的聲音多半是:

“哥哥的比我大”,妹妹說這話的時候通常都帶著一種埋怨的語氣。

於是,我只能從哥哥的荷包蛋上用叉子鋸下一小塊給妹妹,儘量做到一致。

可哥哥的聲音又響起了:“媽媽,你弄多了,現在妹妹的蛋比我多。”

我只能再次進行一個相對公平的調試,可分來分去,總是有一方不滿意,整個早晨就在這樣的爭吵聲中過去了。

這也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上演的一種情景劇,我稱之為“不公平爭端”。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講究絕對公平的家庭,分東西真的很困難,恨不得用量筒分牛奶,用尺子分食物!

這種情況下,孩子認為父母對誰都不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3家長也要做到不明顯偏心

前面講到絕對公平反倒會給孩子製造爭端,但父母要明白的一點是,也不能明顯偏心。

尤其像《都挺好》裡的蘇母一樣,永遠只有女兒的碗裡沒有雞腿,甚至連一本練習冊都不給買。

這種極端的偏心也是不可取的,簡直就像寫在臉上,導致兒女們長大後互相仇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尤其是在家庭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會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乃至於遭到偏激的報復性行為。

這種矛盾淺顯易懂,放之四海而皆準,父母必須要重視。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孩子的關係,寫在所有細節裡

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還是被孩子指責偏心,因為他們忘了,臉上的微表情無法隱藏。

孩子對父母的表情真的很敏感,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一目瞭然,尤其對於心思本就細膩的女孩而言。

其實我就是這類父母,自認為一直做得很公平,可有一天,哥哥還是跑過來告訴我:

“媽媽,為什麼每次妹妹犯錯你們都在旁邊笑,而我就要罰站呢?”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4父母不要為難自己,些微正常的偏愛是人之常情

其實,父母們不妨大方承認吧,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平,這也不是件罪大惡極的事。

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認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且,父母越是否認自己偏愛,越容易讓另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倒不如承認並真實地道歉,能讓兩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庇護。

父母只要做到,儘量不把偏愛表現得太明顯,不需要追求絕對公平。

如果想盡量做到不偏愛,就要多留意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自然會發現可愛之處的。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5減少兩個孩子的爭端,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中,幾位媽媽就是追求絕對公平的親歷者,無疑,她們的經歷是糟糕的。

在這種堪稱“吹毛求疵”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們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父母永遠也無法制造出他們想要的那種公平。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而且,每個孩子的外在條件以及內在需求,都是不相同的,需要父母針對性對待,而不是同一而論。

有些“無差別教育”,只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是必須要認清的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能不公平,也不能絕對公平

這可能會把很多家長說懵,實際上處理方式很簡單,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就是他們具備獨特性的需求。

對待不一樣的種子,用不一樣的澆灌方法,才會讓他們都發揮出自己的特別。

同樣回到之前荷包蛋的問題上,當兩個孩子抱怨蛋不一樣大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妹妹說:“哥哥的荷包蛋比我的大!”

你可以試著這麼回答:“你還餓嗎?這個蛋是否夠你吃呢,媽媽的想法是,讓家裡每個人都正好吃飽,如果確定還餓,媽媽就給你分。你需要吃這麼多嗎?一會撐到了,肚子會難受的。”

妹妹:“那為什麼哥哥就多一些呢?”

媽媽:“因為哥哥的身體大,吃得更多,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就是唯一一個特別的你。比如媽媽帶你出去逛街,會買漂亮的小裙子,為什麼沒有也給哥哥買一條呢?”

妹妹:“哈哈,我知道了,因為哥哥跟我不一樣,他不能穿裙子。”

媽媽:“對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也無法做到完全公平。但爸爸媽媽可以做到的是,給你們兩個全部的愛。”

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獨特,自然也就能從心底接受這種“不公平”。

家長只要做到滿足孩子的需求,都給他們滿滿的愛就足夠安全感了。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並非是爭搶的那樣東西,而是爭寵的一種心理感受。

與其把一份愛平均分成兩份,不如給兩個孩子滿滿的愛,就是這個道理。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爭端反而越多?正確的方式是滿足需求


06媛媽有話說:

那麼,在踐行這種教育方式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不要給孩子完全相同或數量相當的東西。

✘不要顯示出完全同一性的愛。

✘不要嚴格計較陪伴兩個孩子相同的時間。

✔根據孩子的具體需求而定,給每個孩子喜歡的,以及正好夠吃的。

✔告訴孩子他是獨特的,而父母給他們的愛也是獨特的,都是自己的全部。

✔根據孩子情緒的具體需求決定陪伴的時間,比如妹妹今天很不開心,那麼父母就可以適當增加與她的相處時間,不必太過嚴苛要求時間。

《沒有對抗的手足》這本書,對於二胎家庭的建議是獨闢蹊徑的,但也經過實踐證實。

父母們不用對自己和孩子都太過嚴苛,一切跟著心走,讓兩個孩子都被愛填充得滿滿當當,就是成功的教育。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