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不完美媽媽 動物 小豬佩奇 蜘蛛 蝸牛 文化 桃子媽媽育兒記Alin 2019-09-09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2.孩子恐懼的外在體現在什麼地方?

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1~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面臨陌生環境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看到父母關係好,父母和鄰里和睦相處的時候,他會從內心用一種溫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環境和陌生人。當孩子有了輕鬆融入周圍環境的快樂感覺時候,也就不再那麼膽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從視覺角度上,對某件不熟悉的物品產生恐懼。媽媽要給孩子及時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要及時帶孩子遠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的認知水平足夠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擺脫這種恐懼。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2.孩子恐懼的外在體現在什麼地方?

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1~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面臨陌生環境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看到父母關係好,父母和鄰里和睦相處的時候,他會從內心用一種溫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環境和陌生人。當孩子有了輕鬆融入周圍環境的快樂感覺時候,也就不再那麼膽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從視覺角度上,對某件不熟悉的物品產生恐懼。媽媽要給孩子及時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要及時帶孩子遠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的認知水平足夠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擺脫這種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怕小動物

孩子對動物的好感或者厭惡,容易受到大人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表現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孩子就會同樣表現出應有的恐懼。因此,大人心裡的“翻江倒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對於某種動物,已經表現出恐懼心理,就不要讓孩子強行和這種小動物待在一起。但是,也不要告訴孩子:“不怕,不怕,我們不怕它!”而是,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大人在孩子的恐懼面前,表現的無所謂,孩子也會淡化這種恐懼。

怕社交

孩子如果出現異於其他孩子的表現,如膽怯、怕生等問題時,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了。引起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怕他受到傷害,而跟其他孩子接觸太少等。

當孩子出現了社交恐懼的時候,首要的選擇,就是鼓勵孩子多進行交往。給孩子嘗試接觸其他孩子的機會,慢慢地才能改掉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當然,媽媽要在旁邊看護。膽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容易因為一點不適感,就產生退縮,可能會讓這種恐懼心理更加嚴重。媽媽要及時地幫助孩子,處理掉這種不適感,讓孩子繼續進行。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2.孩子恐懼的外在體現在什麼地方?

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1~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面臨陌生環境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看到父母關係好,父母和鄰里和睦相處的時候,他會從內心用一種溫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環境和陌生人。當孩子有了輕鬆融入周圍環境的快樂感覺時候,也就不再那麼膽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從視覺角度上,對某件不熟悉的物品產生恐懼。媽媽要給孩子及時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要及時帶孩子遠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的認知水平足夠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擺脫這種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怕小動物

孩子對動物的好感或者厭惡,容易受到大人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表現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孩子就會同樣表現出應有的恐懼。因此,大人心裡的“翻江倒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對於某種動物,已經表現出恐懼心理,就不要讓孩子強行和這種小動物待在一起。但是,也不要告訴孩子:“不怕,不怕,我們不怕它!”而是,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大人在孩子的恐懼面前,表現的無所謂,孩子也會淡化這種恐懼。

怕社交

孩子如果出現異於其他孩子的表現,如膽怯、怕生等問題時,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了。引起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怕他受到傷害,而跟其他孩子接觸太少等。

當孩子出現了社交恐懼的時候,首要的選擇,就是鼓勵孩子多進行交往。給孩子嘗試接觸其他孩子的機會,慢慢地才能改掉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當然,媽媽要在旁邊看護。膽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容易因為一點不適感,就產生退縮,可能會讓這種恐懼心理更加嚴重。媽媽要及時地幫助孩子,處理掉這種不適感,讓孩子繼續進行。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同情和理解孩子

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過恐懼的經歷,包括家長自己。所以,在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這件事情上,家長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告訴他,任何人都有過恐懼心理,包括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身邊最熟悉、最親近的人,父母相似的感受,會降低孩子內心對恐懼的緊張、焦慮的心情。

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的,家長可以將自己小時候的克服恐懼經歷,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長在對待恐懼這件事上,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故事的情節和經歷,也必然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作用,他也從內心願意去效仿,從而幫助他戰勝這種心理上的困難。

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

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時候,這時候最需要媽媽的安慰和鼓勵。但是,有的媽媽卻埋怨孩子“怎麼這麼點兒膽子”,甚至數落孩子“慫包”,“沒出息”等等,是非常不正確的。任何情況下,只要孩子有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媽媽的幫助。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總是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孩子就會錯誤的定位和認識自己,從而往負面的方向發展。比如孩子原來並不膽小,只是偶爾表現出膽小,媽媽評價孩子是“膽小鬼”,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個膽小的人,從而見到什麼都害怕。

媽媽應該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孩子講述自己恐懼事實的過程,也是一個釋放恐懼情緒的過程。當孩子把一切講出來以後,發現原本讓他恐懼的事情,本身並沒有那麼害怕,心理上焦慮的情緒,也就開始舒緩了。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2.孩子恐懼的外在體現在什麼地方?

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1~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面臨陌生環境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看到父母關係好,父母和鄰里和睦相處的時候,他會從內心用一種溫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環境和陌生人。當孩子有了輕鬆融入周圍環境的快樂感覺時候,也就不再那麼膽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從視覺角度上,對某件不熟悉的物品產生恐懼。媽媽要給孩子及時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要及時帶孩子遠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的認知水平足夠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擺脫這種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怕小動物

孩子對動物的好感或者厭惡,容易受到大人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表現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孩子就會同樣表現出應有的恐懼。因此,大人心裡的“翻江倒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對於某種動物,已經表現出恐懼心理,就不要讓孩子強行和這種小動物待在一起。但是,也不要告訴孩子:“不怕,不怕,我們不怕它!”而是,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大人在孩子的恐懼面前,表現的無所謂,孩子也會淡化這種恐懼。

怕社交

孩子如果出現異於其他孩子的表現,如膽怯、怕生等問題時,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了。引起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怕他受到傷害,而跟其他孩子接觸太少等。

當孩子出現了社交恐懼的時候,首要的選擇,就是鼓勵孩子多進行交往。給孩子嘗試接觸其他孩子的機會,慢慢地才能改掉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當然,媽媽要在旁邊看護。膽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容易因為一點不適感,就產生退縮,可能會讓這種恐懼心理更加嚴重。媽媽要及時地幫助孩子,處理掉這種不適感,讓孩子繼續進行。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同情和理解孩子

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過恐懼的經歷,包括家長自己。所以,在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這件事情上,家長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告訴他,任何人都有過恐懼心理,包括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身邊最熟悉、最親近的人,父母相似的感受,會降低孩子內心對恐懼的緊張、焦慮的心情。

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的,家長可以將自己小時候的克服恐懼經歷,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長在對待恐懼這件事上,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故事的情節和經歷,也必然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作用,他也從內心願意去效仿,從而幫助他戰勝這種心理上的困難。

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

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時候,這時候最需要媽媽的安慰和鼓勵。但是,有的媽媽卻埋怨孩子“怎麼這麼點兒膽子”,甚至數落孩子“慫包”,“沒出息”等等,是非常不正確的。任何情況下,只要孩子有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媽媽的幫助。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總是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孩子就會錯誤的定位和認識自己,從而往負面的方向發展。比如孩子原來並不膽小,只是偶爾表現出膽小,媽媽評價孩子是“膽小鬼”,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個膽小的人,從而見到什麼都害怕。

媽媽應該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孩子講述自己恐懼事實的過程,也是一個釋放恐懼情緒的過程。當孩子把一切講出來以後,發現原本讓他恐懼的事情,本身並沒有那麼害怕,心理上焦慮的情緒,也就開始舒緩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

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新的事物。這樣,孩子對於新的環境和事物就缺乏最起碼的辨識和判斷,產生恐懼心理。孩子生來就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它能夠自己判斷是否危險、自己能否承擔的能力。家長越是保護孩子,越是阻斷了孩子的這種能力的發展,甚至讓孩子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家長如果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孩子嘗試多了,眼界寬了,見識多了,對周圍的瞭解也就越多,再見到新鮮事物或者陌生的環境時,就不再產生恐懼的心理了。

耐心解釋

如果孩子因為不熟悉某件玩具或者家庭用品而產生恐懼心理,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給孩子解釋。比如一些電動玩具,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認知水平的時候,會對碰到某些按鈕,玩具突然動起來或者發出某些聲響,而恐懼不已。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怎麼用,如何讓玩具停止或者發出聲音等。

如果孩子害怕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如果發生以後,如何應對,從而消除孩子過多的顧慮和減輕他的心理負擔。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因為恐懼,而產生逃避的心理,要多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

"

最近,1歲多的寶寶迷上了《小豬佩奇》。每當孩子看到蜘蛛、蝸牛的畫面出現時,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開始,我特別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孩子太小,見過的東西太少,才會導致孩子對見到一些外形醜陋的動物,產生恐懼感。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每次見到那幾個畫面,就會慌里慌張的,甚至手腳亂抖動,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眼中的恐懼,已經有些嚴重了。

像我一樣,遇到孩子恐懼某件事情的家長並不少。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而緊張不已的時候,就會責罵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沒出息嗎?還是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恐懼,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偶爾的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持續的害怕,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比如三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對很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就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那孩子為什麼恐懼呢?

1.恐懼,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科學家認為,靈長動物和哺乳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在表達恐懼時,有著驚人的一致。這說明,恐懼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但是,對於高級動物人類來說,又受到了文化環境的影響,產生了“習得”的恐懼。

形成“習得”恐懼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過語言,把場面和情節描繪的讓人心生敬畏,產生恐懼。孩子在學習的知識儲備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無神論的概念,他就會受到情緒的干擾,產生恐懼感。這就是“被動習得”的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過去的經歷: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過,就會導致孩子一見到狗就害怕。過去的疼痛經歷,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停留,讓孩子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會對類似出現的動物,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受周圍人的影響: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夥伴玩,小夥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以後再見到蛇就會恐懼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長,由於自身對於一些動物的厭惡,會從語言或者動作上,把這些厭惡感灌輸給孩子。孩子也會從家長的行為中受到暗示,對這些動物產生恐懼。

家長的“嚇唬”

當孩子吵鬧不聽話時,家長經常會告訴孩子,讓他產生恐懼的事情,來達到讓孩子安靜聽話的目的。這樣,也在孩子的心裡對某種事情產生恐懼。比如:有些孩子對醫院特別恐懼。這是因為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抱你去醫院打針。”可能在孩子心裡,沒有對打針產生恐懼。但是,在家長經常的“嚇唬”下,孩子開始對這件事產生恐懼。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長,處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不讓孩子玩“髒東西”,比如沙子等等,這樣,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孩子就表現出膽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觸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2.孩子恐懼的外在體現在什麼地方?

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1~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面臨陌生環境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看到父母關係好,父母和鄰里和睦相處的時候,他會從內心用一種溫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環境和陌生人。當孩子有了輕鬆融入周圍環境的快樂感覺時候,也就不再那麼膽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從視覺角度上,對某件不熟悉的物品產生恐懼。媽媽要給孩子及時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要及時帶孩子遠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的認知水平足夠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擺脫這種恐懼。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怕小動物

孩子對動物的好感或者厭惡,容易受到大人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表現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孩子就會同樣表現出應有的恐懼。因此,大人心裡的“翻江倒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對於某種動物,已經表現出恐懼心理,就不要讓孩子強行和這種小動物待在一起。但是,也不要告訴孩子:“不怕,不怕,我們不怕它!”而是,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大人在孩子的恐懼面前,表現的無所謂,孩子也會淡化這種恐懼。

怕社交

孩子如果出現異於其他孩子的表現,如膽怯、怕生等問題時,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了。引起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怕他受到傷害,而跟其他孩子接觸太少等。

當孩子出現了社交恐懼的時候,首要的選擇,就是鼓勵孩子多進行交往。給孩子嘗試接觸其他孩子的機會,慢慢地才能改掉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當然,媽媽要在旁邊看護。膽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容易因為一點不適感,就產生退縮,可能會讓這種恐懼心理更加嚴重。媽媽要及時地幫助孩子,處理掉這種不適感,讓孩子繼續進行。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同情和理解孩子

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過恐懼的經歷,包括家長自己。所以,在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這件事情上,家長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告訴他,任何人都有過恐懼心理,包括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身邊最熟悉、最親近的人,父母相似的感受,會降低孩子內心對恐懼的緊張、焦慮的心情。

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的,家長可以將自己小時候的克服恐懼經歷,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長在對待恐懼這件事上,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故事的情節和經歷,也必然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作用,他也從內心願意去效仿,從而幫助他戰勝這種心理上的困難。

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

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時候,這時候最需要媽媽的安慰和鼓勵。但是,有的媽媽卻埋怨孩子“怎麼這麼點兒膽子”,甚至數落孩子“慫包”,“沒出息”等等,是非常不正確的。任何情況下,只要孩子有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媽媽的幫助。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總是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孩子就會錯誤的定位和認識自己,從而往負面的方向發展。比如孩子原來並不膽小,只是偶爾表現出膽小,媽媽評價孩子是“膽小鬼”,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個膽小的人,從而見到什麼都害怕。

媽媽應該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孩子講述自己恐懼事實的過程,也是一個釋放恐懼情緒的過程。當孩子把一切講出來以後,發現原本讓他恐懼的事情,本身並沒有那麼害怕,心理上焦慮的情緒,也就開始舒緩了。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

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新的事物。這樣,孩子對於新的環境和事物就缺乏最起碼的辨識和判斷,產生恐懼心理。孩子生來就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它能夠自己判斷是否危險、自己能否承擔的能力。家長越是保護孩子,越是阻斷了孩子的這種能力的發展,甚至讓孩子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家長如果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孩子嘗試多了,眼界寬了,見識多了,對周圍的瞭解也就越多,再見到新鮮事物或者陌生的環境時,就不再產生恐懼的心理了。

耐心解釋

如果孩子因為不熟悉某件玩具或者家庭用品而產生恐懼心理,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給孩子解釋。比如一些電動玩具,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認知水平的時候,會對碰到某些按鈕,玩具突然動起來或者發出某些聲響,而恐懼不已。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怎麼用,如何讓玩具停止或者發出聲音等。

如果孩子害怕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如果發生以後,如何應對,從而消除孩子過多的顧慮和減輕他的心理負擔。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因為恐懼,而產生逃避的心理,要多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

孩子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害怕: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大人不懂孩子?

“系統脫敏”療法

很多恐懼,實際上是後天的“習得”恐懼。比如孩子怕狗,恰恰是因為媽媽狗,過多的在孩子面前表露了恐懼心理和情緒,給孩子心理上產生“狗很可怕”的暗示。這種“習得”的恐懼,也同樣可以通過習得的方式消除。

首先,給孩子看引起他恐懼的動物圖片,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然後,讓孩子遠遠地觀察。如果孩子也能接受。再讓孩子近距離的接觸,撫摸動物,直到孩子完全擺脫了恐懼為止。

結語: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產生恐懼心理,誰也不例外。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背後原因,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逐漸克服恐懼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到理解孩子、懂孩子,不要批評或者責備孩子的恐懼行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