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心理學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9-10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是接受。

接受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因為,孩子的認知、經驗等不足,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發展,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用我們的思維來要求他,他做不到。

曾經我們也是孩子,習慣以自已為世界中心來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才知道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來運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喜好和行為模式。

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接受孩子的認知侷限,接受他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才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引導他發揮他的優點和潛力。

如果我們不接受,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導致兩個結果:引起孩子內在自我的本能對抗;壓抑孩子,粉碎他的自我。

這正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是接受。

接受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因為,孩子的認知、經驗等不足,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發展,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用我們的思維來要求他,他做不到。

曾經我們也是孩子,習慣以自已為世界中心來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才知道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來運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喜好和行為模式。

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接受孩子的認知侷限,接受他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才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引導他發揮他的優點和潛力。

如果我們不接受,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導致兩個結果:引起孩子內在自我的本能對抗;壓抑孩子,粉碎他的自我。

這正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孩子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也不接受孩子的現狀,只想單純地去改變孩子,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衝突。由於他接收和模仿的是我們的樣子,我們卻要他成為另一種樣子。這會讓他內心分裂成互相對抗的兩部分,一半是自我,一半是侵入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自我強大,行為表現就會令我們感到失控,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沮喪,而孩子也會因此看到我們的軟弱無能。

我們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力量和權威,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對教育孩子感到絕望,乾脆"順其自然",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而孩子就開始在他認知不全的人生世界裡任性妄為。這就是"熊孩子"的由來。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是接受。

接受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因為,孩子的認知、經驗等不足,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發展,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用我們的思維來要求他,他做不到。

曾經我們也是孩子,習慣以自已為世界中心來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才知道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來運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喜好和行為模式。

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接受孩子的認知侷限,接受他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才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引導他發揮他的優點和潛力。

如果我們不接受,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導致兩個結果:引起孩子內在自我的本能對抗;壓抑孩子,粉碎他的自我。

這正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孩子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也不接受孩子的現狀,只想單純地去改變孩子,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衝突。由於他接收和模仿的是我們的樣子,我們卻要他成為另一種樣子。這會讓他內心分裂成互相對抗的兩部分,一半是自我,一半是侵入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自我強大,行為表現就會令我們感到失控,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沮喪,而孩子也會因此看到我們的軟弱無能。

我們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力量和權威,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對教育孩子感到絕望,乾脆"順其自然",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而孩子就開始在他認知不全的人生世界裡任性妄為。這就是"熊孩子"的由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有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可能就會粗暴地強行壓制孩子。但這只是暫時有效,因為孩子的內心沒有改變,他依然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於是,孩子的問題反而變得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的自我弱小,他也會壓抑自己來迎合我們,變成我們期望的"乖孩子"。但這種乖,不是發自他內心的。長期壓抑的他也會因為內在的衝突而感到痛苦,要麼尋找爆發的出口,突然變得失控,要麼為了迴避痛苦,失去了自已。

無論是放任不管還是強行改變孩子,都會有人後悔。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改變了,孩子接收和模仿的是改變後的我們模樣,因此,他也會跟著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是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內心的衝突。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是接受。

接受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因為,孩子的認知、經驗等不足,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發展,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用我們的思維來要求他,他做不到。

曾經我們也是孩子,習慣以自已為世界中心來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才知道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來運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喜好和行為模式。

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接受孩子的認知侷限,接受他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才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引導他發揮他的優點和潛力。

如果我們不接受,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導致兩個結果:引起孩子內在自我的本能對抗;壓抑孩子,粉碎他的自我。

這正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孩子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也不接受孩子的現狀,只想單純地去改變孩子,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衝突。由於他接收和模仿的是我們的樣子,我們卻要他成為另一種樣子。這會讓他內心分裂成互相對抗的兩部分,一半是自我,一半是侵入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自我強大,行為表現就會令我們感到失控,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沮喪,而孩子也會因此看到我們的軟弱無能。

我們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力量和權威,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對教育孩子感到絕望,乾脆"順其自然",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而孩子就開始在他認知不全的人生世界裡任性妄為。這就是"熊孩子"的由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有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可能就會粗暴地強行壓制孩子。但這只是暫時有效,因為孩子的內心沒有改變,他依然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於是,孩子的問題反而變得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的自我弱小,他也會壓抑自己來迎合我們,變成我們期望的"乖孩子"。但這種乖,不是發自他內心的。長期壓抑的他也會因為內在的衝突而感到痛苦,要麼尋找爆發的出口,突然變得失控,要麼為了迴避痛苦,失去了自已。

無論是放任不管還是強行改變孩子,都會有人後悔。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改變了,孩子接收和模仿的是改變後的我們模樣,因此,他也會跟著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是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內心的衝突。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就會看見,那些緊張焦慮,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眼中想象的孩子當成了孩子應該成為的模樣,而真實的孩子我們並沒有去接受。

磨蹭拖延、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考試成績不理想……

這就是他們真實的樣子啊,也是我們提供的環境帶給他的結果。明白這一點,就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哪裡了。

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接受他的現狀而不是否定他,然後用自己的行為去給他榜樣,和他一起共同成長。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養育孩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許多狀況,常常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控制範圍。

我們趕時間,孩子卻磨蹭拖延;我們剛收拾好房間,孩子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他卻常常考試不及格……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自己樣樣操心、辛苦付出,只求孩子爭氣,結果孩子總是做不到。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似乎都不用父母怎麼操心,表現大方、得體、學習優秀。

於是,面對這樣的日常,你生氣你痛苦,你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時常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你的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雙方都心有不滿卻又很無奈。

怎麼辦?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正確對待負面情緒:直面它,而不是迴避。

心理學裡告訴我們,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其實都有它的正面意義。

生氣和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和無奈:已知和已做的努力都不管用,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來擺脫現狀。

緊張和焦慮:顯示我們的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資源不足,需要及時添加。

人都會有一種惰性,讓我們得過且過。只有讓我們不舒適的感受出現了,我們才會警醒到: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來調整和改變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做了許多努力,講道理、鼓勵與懲罰,別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也都試過了,不管用呀。

其實,不管用的並不是方法,而是改變的方向錯了。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看清問題的真相

孩子表現不如意的現象背後,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不足之處。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處於一種等待填充一切的空白狀態。

嬰兒期的孩子,有一種天然吸收性智慧。他用敏銳豐富的感覺來接收周圍的信息,從環境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智慧,在接受和模仿中學習,並塑造著自己的心靈和人格。我們給予他什麼,他就擁有了什麼。

在他成長過程中,通過吸收和模仿,不加選擇地把我們不經意流露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印刻到自己身上。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漸漸地,他就成為了父母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樣子。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孩子,其實那是另一個自己的投射。

因此,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在如實地反映著我們的問題。要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前面說了,緊張和焦慮反應出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足,需要添加。更明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育兒知識儲備不夠,不夠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和特徵,需要及時去學習和成長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學習成長的第一步,是接受。

接受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因為,孩子的認知、經驗等不足,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發展,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用我們的思維來要求他,他做不到。

曾經我們也是孩子,習慣以自已為世界中心來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才知道世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來運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喜好和行為模式。

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接受孩子的認知侷限,接受他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才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去引導他發揮他的優點和潛力。

如果我們不接受,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導致兩個結果:引起孩子內在自我的本能對抗;壓抑孩子,粉碎他的自我。

這正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孩子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也不接受孩子的現狀,只想單純地去改變孩子,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衝突。由於他接收和模仿的是我們的樣子,我們卻要他成為另一種樣子。這會讓他內心分裂成互相對抗的兩部分,一半是自我,一半是侵入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自我強大,行為表現就會令我們感到失控,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沮喪,而孩子也會因此看到我們的軟弱無能。

我們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力量和權威,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對教育孩子感到絕望,乾脆"順其自然",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而孩子就開始在他認知不全的人生世界裡任性妄為。這就是"熊孩子"的由來。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有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可能就會粗暴地強行壓制孩子。但這只是暫時有效,因為孩子的內心沒有改變,他依然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於是,孩子的問題反而變得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的自我弱小,他也會壓抑自己來迎合我們,變成我們期望的"乖孩子"。但這種乖,不是發自他內心的。長期壓抑的他也會因為內在的衝突而感到痛苦,要麼尋找爆發的出口,突然變得失控,要麼為了迴避痛苦,失去了自已。

無論是放任不管還是強行改變孩子,都會有人後悔。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改變了,孩子接收和模仿的是改變後的我們模樣,因此,他也會跟著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是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內心的衝突。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就會看見,那些緊張焦慮,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眼中想象的孩子當成了孩子應該成為的模樣,而真實的孩子我們並沒有去接受。

磨蹭拖延、又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考試成績不理想……

這就是他們真實的樣子啊,也是我們提供的環境帶給他的結果。明白這一點,就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哪裡了。

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接受他的現狀而不是否定他,然後用自己的行為去給他榜樣,和他一起共同成長。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管不住自己的家長,也調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這篇文章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這是素質教育觀察為大家整理的一份閱讀清單,請查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