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其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面對父親離世、母親再嫁,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孤單和氣憤的,但是對媽媽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孩子最初也懷有一點憧憬。當大家都按照自己認同的方式教孩子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就給了欣欣一個概念:那個家不是你的家,後爸不會對你好,媽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你的。

沒有人關注這些觀念到底給欣欣帶來了什麼。欣欣講述的時候並沒有說繼父對她到底怎麼樣,繼父對她的態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她進人這個家庭之前就已經認同了“有了後爸就有了後媽”的說法,只是她自己並不清楚。

她一邊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謹小慎微、學習刻苦努力以討得媽媽的歡心,以期跟繼父爭奪媽媽,一邊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已經不純粹,複雜的情緒使得欣欣的行為讓人琢磨不定。而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體察到欣欣的情緒,只是覺得這個孩子越來越難以相處。

當弟弟出生以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成功地奪回媽媽,於是就離開了,這種逃避只是加重了欣欣的挫敗感和負罪感。寄人籬下的生活也不是欣欣理想的生活。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其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面對父親離世、母親再嫁,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孤單和氣憤的,但是對媽媽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孩子最初也懷有一點憧憬。當大家都按照自己認同的方式教孩子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就給了欣欣一個概念:那個家不是你的家,後爸不會對你好,媽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你的。

沒有人關注這些觀念到底給欣欣帶來了什麼。欣欣講述的時候並沒有說繼父對她到底怎麼樣,繼父對她的態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她進人這個家庭之前就已經認同了“有了後爸就有了後媽”的說法,只是她自己並不清楚。

她一邊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謹小慎微、學習刻苦努力以討得媽媽的歡心,以期跟繼父爭奪媽媽,一邊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已經不純粹,複雜的情緒使得欣欣的行為讓人琢磨不定。而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體察到欣欣的情緒,只是覺得這個孩子越來越難以相處。

當弟弟出生以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成功地奪回媽媽,於是就離開了,這種逃避只是加重了欣欣的挫敗感和負罪感。寄人籬下的生活也不是欣欣理想的生活。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的爺爺奶奶和姑姑,本來是要保護她,媽媽本來可以重組一個家來給孩子更完整的愛,結果卻在欣欣喪失父親之後,給了她第二次傷害。大人們也會因此而痛苦吧?

一同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小偉,初一男生,住宿。爸爸媽媽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離異了,他跟爸爸生活。爸爸再婚以後擔心他跟繼母處理不好關係,安排他在學校住宿,每週只接回家一次。爸爸和繼母重視他的學習,每週末都給他安排了家教輔導功課。

有時候還會把他送回老家,媽媽和後爸在老家,他們忙於工作,都不覺得小偉有感情交流的需要,見面後說話的主題大多都與學習有關。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其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面對父親離世、母親再嫁,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孤單和氣憤的,但是對媽媽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孩子最初也懷有一點憧憬。當大家都按照自己認同的方式教孩子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就給了欣欣一個概念:那個家不是你的家,後爸不會對你好,媽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你的。

沒有人關注這些觀念到底給欣欣帶來了什麼。欣欣講述的時候並沒有說繼父對她到底怎麼樣,繼父對她的態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她進人這個家庭之前就已經認同了“有了後爸就有了後媽”的說法,只是她自己並不清楚。

她一邊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謹小慎微、學習刻苦努力以討得媽媽的歡心,以期跟繼父爭奪媽媽,一邊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已經不純粹,複雜的情緒使得欣欣的行為讓人琢磨不定。而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體察到欣欣的情緒,只是覺得這個孩子越來越難以相處。

當弟弟出生以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成功地奪回媽媽,於是就離開了,這種逃避只是加重了欣欣的挫敗感和負罪感。寄人籬下的生活也不是欣欣理想的生活。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的爺爺奶奶和姑姑,本來是要保護她,媽媽本來可以重組一個家來給孩子更完整的愛,結果卻在欣欣喪失父親之後,給了她第二次傷害。大人們也會因此而痛苦吧?

一同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小偉,初一男生,住宿。爸爸媽媽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離異了,他跟爸爸生活。爸爸再婚以後擔心他跟繼母處理不好關係,安排他在學校住宿,每週只接回家一次。爸爸和繼母重視他的學習,每週末都給他安排了家教輔導功課。

有時候還會把他送回老家,媽媽和後爸在老家,他們忙於工作,都不覺得小偉有感情交流的需要,見面後說話的主題大多都與學習有關。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小偉說,雖然爸爸媽媽都沒有在經濟上虧待自己,但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家。爸爸媽媽都不管自己,他覺得很孤獨、很委屈,他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經常偷偷哭。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跟同學發生衝突,甚至打起來。

小偉說,他曾經想找爸爸媽媽談談,可是爸爸媽媽的話題永遠是學習,只要開口就是“最近學習成績怎麼樣”“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學校”等,他說其他事情爸爸媽媽就覺得他矯情、浪費時間。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其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面對父親離世、母親再嫁,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孤單和氣憤的,但是對媽媽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孩子最初也懷有一點憧憬。當大家都按照自己認同的方式教孩子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就給了欣欣一個概念:那個家不是你的家,後爸不會對你好,媽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你的。

沒有人關注這些觀念到底給欣欣帶來了什麼。欣欣講述的時候並沒有說繼父對她到底怎麼樣,繼父對她的態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她進人這個家庭之前就已經認同了“有了後爸就有了後媽”的說法,只是她自己並不清楚。

她一邊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謹小慎微、學習刻苦努力以討得媽媽的歡心,以期跟繼父爭奪媽媽,一邊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已經不純粹,複雜的情緒使得欣欣的行為讓人琢磨不定。而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體察到欣欣的情緒,只是覺得這個孩子越來越難以相處。

當弟弟出生以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成功地奪回媽媽,於是就離開了,這種逃避只是加重了欣欣的挫敗感和負罪感。寄人籬下的生活也不是欣欣理想的生活。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的爺爺奶奶和姑姑,本來是要保護她,媽媽本來可以重組一個家來給孩子更完整的愛,結果卻在欣欣喪失父親之後,給了她第二次傷害。大人們也會因此而痛苦吧?

一同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小偉,初一男生,住宿。爸爸媽媽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離異了,他跟爸爸生活。爸爸再婚以後擔心他跟繼母處理不好關係,安排他在學校住宿,每週只接回家一次。爸爸和繼母重視他的學習,每週末都給他安排了家教輔導功課。

有時候還會把他送回老家,媽媽和後爸在老家,他們忙於工作,都不覺得小偉有感情交流的需要,見面後說話的主題大多都與學習有關。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小偉說,雖然爸爸媽媽都沒有在經濟上虧待自己,但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家。爸爸媽媽都不管自己,他覺得很孤獨、很委屈,他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經常偷偷哭。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跟同學發生衝突,甚至打起來。

小偉說,他曾經想找爸爸媽媽談談,可是爸爸媽媽的話題永遠是學習,只要開口就是“最近學習成績怎麼樣”“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學校”等,他說其他事情爸爸媽媽就覺得他矯情、浪費時間。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和小偉認為自己沒有家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再婚家庭子女的心聲。孩子不能在家庭裡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就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尋找寄託,他們的成長就很容易失控。我同學再婚後和孩子相處困難,以至於孩子上網、離家出走。

有再婚打算的爸爸媽媽一定要體察到孩子的情緒,迴應他們的情緒,不要急於走進婚煙,或者簡單地認為只要婚後滿足孩子的經濟需要,在生活上給孩子足夠的照顧就夠了。

應讓孩子跟自己的再婚對象多一些接觸,兩個人一起帶孩子旅行、就餐、參加各種活動,用更多美好的故事幫孩子建立新的記憶,建立屬於你們三個人的專屬的記憶,孩子的情緒、再婚家庭的關係也許就好處理一些。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可以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擁有更多的美好時光。

■本文改編自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這樣愛你剛剛好》一書。

"

欣欣的爸爸是欣欣六七歲的時候去世的,開始的那段時間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經濟收入不高,好在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姑姑的照顧,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但也不乏溫暖。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後來媽媽有了組建新家庭的打算,也有了自己中意的人選。欣欣見過那個叔叔,她心裡有一點點不舒服。她覺得大家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樣了,好像她比爸爸去世的時候還要可憐。

媽媽和叔叔結婚要住到叔叔那邊,他們結婚之前,爺爺奶奶和姑姑就教她,到了媽媽的新家庭一定要小心一點兒,那不比自己家裡。欣欣問:媽媽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嗎?他們都搖搖頭,有些無奈,他們還告訴她: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爺爺奶奶和姑姑會養著你的。欣欣有些害怕,她不知道未來的“媽媽家”到底是什麼樣的。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媽媽結婚兩年,欣欣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客人,她慢慢覺得爺爺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媽媽不再專心地對她好,她覺得叔叔不是代替了爸爸,而是奪走了自己的媽媽。於是她跟媽媽慪氣、吵架,她不理叔叔,媽媽怎麼解釋都沒有用。

在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之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在那個家裡生活下去了,就被接到了姑姑家。

欣欣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哭,她說:其實我跟媽媽鬧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也很痛苦,我也覺得自己好像是錯的,但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媽媽。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了一個“後媽”。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見她。

欣欣說:老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可恨。我從媽媽的家裡來到姑姑家,可是姑姑家也不是自己家。我的家在哪兒呢?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其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面對父親離世、母親再嫁,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孤單和氣憤的,但是對媽媽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孩子最初也懷有一點憧憬。當大家都按照自己認同的方式教孩子怎麼處理事情的時候,就給了欣欣一個概念:那個家不是你的家,後爸不會對你好,媽媽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你的。

沒有人關注這些觀念到底給欣欣帶來了什麼。欣欣講述的時候並沒有說繼父對她到底怎麼樣,繼父對她的態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她進人這個家庭之前就已經認同了“有了後爸就有了後媽”的說法,只是她自己並不清楚。

她一邊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謹小慎微、學習刻苦努力以討得媽媽的歡心,以期跟繼父爭奪媽媽,一邊懷疑媽媽對她的愛已經不純粹,複雜的情緒使得欣欣的行為讓人琢磨不定。而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體察到欣欣的情緒,只是覺得這個孩子越來越難以相處。

當弟弟出生以後,欣欣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成功地奪回媽媽,於是就離開了,這種逃避只是加重了欣欣的挫敗感和負罪感。寄人籬下的生活也不是欣欣理想的生活。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的爺爺奶奶和姑姑,本來是要保護她,媽媽本來可以重組一個家來給孩子更完整的愛,結果卻在欣欣喪失父親之後,給了她第二次傷害。大人們也會因此而痛苦吧?

一同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小偉,初一男生,住宿。爸爸媽媽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離異了,他跟爸爸生活。爸爸再婚以後擔心他跟繼母處理不好關係,安排他在學校住宿,每週只接回家一次。爸爸和繼母重視他的學習,每週末都給他安排了家教輔導功課。

有時候還會把他送回老家,媽媽和後爸在老家,他們忙於工作,都不覺得小偉有感情交流的需要,見面後說話的主題大多都與學習有關。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小偉說,雖然爸爸媽媽都沒有在經濟上虧待自己,但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家。爸爸媽媽都不管自己,他覺得很孤獨、很委屈,他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經常偷偷哭。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跟同學發生衝突,甚至打起來。

小偉說,他曾經想找爸爸媽媽談談,可是爸爸媽媽的話題永遠是學習,只要開口就是“最近學習成績怎麼樣”“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學校”等,他說其他事情爸爸媽媽就覺得他矯情、浪費時間。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配圖,圖文無關

欣欣和小偉認為自己沒有家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再婚家庭子女的心聲。孩子不能在家庭裡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就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尋找寄託,他們的成長就很容易失控。我同學再婚後和孩子相處困難,以至於孩子上網、離家出走。

有再婚打算的爸爸媽媽一定要體察到孩子的情緒,迴應他們的情緒,不要急於走進婚煙,或者簡單地認為只要婚後滿足孩子的經濟需要,在生活上給孩子足夠的照顧就夠了。

應讓孩子跟自己的再婚對象多一些接觸,兩個人一起帶孩子旅行、就餐、參加各種活動,用更多美好的故事幫孩子建立新的記憶,建立屬於你們三個人的專屬的記憶,孩子的情緒、再婚家庭的關係也許就好處理一些。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可以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擁有更多的美好時光。

■本文改編自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這樣愛你剛剛好》一書。

爸爸去世,媽媽再婚,爺爺奶奶說:別怕,過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卻“害”了孩子

■作者:谷靜■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書作者谷靜,石家莊43中老師、語文學科主任、省級優秀班主任、市級教書育人楷模、二級心理諮詢師。通過這本書,她把30多年來學到的當家長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捧到你面前,堪稱“養育孩子的小百科全書”。

■編輯/張翠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