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鄉愁:父親的大黃馬'

"

父親喜愛養馬。

父親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分家時,三間破瓦房兄弟三人每人一間。父親行二,分得正中堂屋一間。大伯結婚時蓋新房,父親幫忙和泥脫坯。上山拾柴時,又幫助大伯收集椽木檁條。才換得大伯分家時的那間西屋,裡外翻新後和母親結的婚。

父母結婚後,加上我和弟弟的出生。本來就緊巴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父親和母親商量,決定買頭大牲口。一來可以耕地拉車,二來農閒時可以找點散活零工做做,貼補家用。沒過幾天,就見父親從集上回來,手裡牽著一匹小黃馬。

小黃馬買來後,父親把它收拾的漂漂亮亮。馬的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的棕毛,走起路來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顯得更加威武。豎起的兩個耳朵,不像驢耳朵那麼長,卻非常的漂亮。兩耳中間的鬃毛剪的整整齊齊,和小女孩剪的齊劉海一樣漂亮。脖子上掛串大銅鈴,馬走路時,頭抬得很高,有神的兩眼放射著光芒,走起路來那銅鈴丁當響了起來。聽著悅耳的鈴聲,它像踩著有節奏的鼓點,一條尾巴翹得很高,似乎在誇耀自己。父親又託人買到一根大皮鞭子,手裡一揮大皮鞭子,啪啪響,鞭子上的紅纓子隨風飄揚。鞭子杆兒是用三根細竹子編的,手把處纏著藤條,鞭捎是牛皮編的,甩起來啪啪作響。

黃馬的到來,減輕父母繁重的勞動。平時需要兩個人的勞動,現在父親一個人就可以了,不用母親幫助拉車了。春天往麥地施農家肥,父親套上馬車,裝好農家肥。拉到麥地裡面,一個人站在車上,一邊揮舞這鐵掀,揮灑著農家肥,一邊吆喝著指揮小黃馬慢慢前行。麥收季節,父親套好馬車,拉著我們全家去割麥。我和弟弟躲在大車下乘涼,父母冒著酷暑揮著鐮刀收割小麥。到了中午,把割好的小麥裝車拉回。父親總能把車裝的又高又好,套上黃馬拉到場裡垛好。父親的駕車水平很好,黃馬在父親的指揮下,別人都不敢過的小路他駕車都能過去。

農閒時,父親駕著車,領著母親一起去倒騰糧食。從鄉村農民手中收購玉米小麥,送到姑姑家,姑夫每斤糧食給父親多加一分錢。每天倒騰兩三千斤,就能有二三十塊的收入。這在八十年代每天能收入二三十已經相當不錯了。父親到現在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來,總說多虧了大黃馬,出了很大的力。當時父親到內鄉縣倒騰糧食,回來時要經過白土坡。那是一段三四里持續上坡的道路,而且坡度很陡峭。現在來說,那是一腳油門就上去的事。可在當時靠人力畜力上坡,是相當辛苦的。上坡前,父母親在鎮子的飯店吃過飯,再讓飯店老闆端盆麵湯,撒上把麩皮,再把收到的玉米倒上半斤,讓馬兒美美的吃完,然後就開始上坡。到了坡前,父親在前面駕車,母親在後面推車。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鞭響,父親‘"駕"的一聲,黃馬開始發力。四蹄抓地,馬頭激昂,馬頭一顛一顛的用力往前拉車,掛在馬脖上的銅鈴叮噹亂響。等上坡後,黃馬已經累的全身出水。父親總是卸下馬車,讓黃馬休息一陣再套車回家。

後來,姑姑家不收糧食了,父親就趕著馬車到處幹散活。拉磚拉沙,給建築工地拉過鋼管鐵皮。再後來,父親又開始給造紙廠送小麥秸杆造紙。有人要賣秸稈,父親就前去談價錢。談好後,第二天清晨就和母親一起去裝車。一般到下午就能裝好滿滿一大車。,到現在我還一直佩服父親能把車裝的那麼整齊。車子裝好後,父親連飯都顧不上吃就開始出發。冬天的天氣非常還寒冷,父親經常冒著嚴寒連夜趕路。實在累了就停在路邊,打開鋪蓋,寒冷的冬日就睡在路邊。一般都是第二天上午趕到造紙廠,卸完貨後下午再幹回來。

春節時到姥爺家,父親總是套好馬車,鋪上鋪蓋,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坐在鋪蓋裡到姥爺家。看著有人騎自行車凍的臉上發青,雙手通紅。再看看我們做座在鋪蓋裡暖暖和和的,當時真覺得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小黃馬也慢慢的變成了大黃馬。父親把大黃馬養的很壯,每天半夜總是起床給大黃馬拌草料。讓我一直感到遺憾的是父親卻從來不讓我們騎大黃馬,一次都沒有。說起來都沒有人相信,都說你家養過馬你能沒騎過。

九五年,父親扒掉了那幾間總是漏雨的破瓦房,蓋了四間寬敞明亮的平房。又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卻一直養著大黃馬。有人勸父親把大黃馬賣掉,父親卻不捨得,說我從小把它養大,它為我家出那麼多的力,我要把它養老。但是大黃馬的確老了,身體越來越差。母親怕大黃馬萬一死了父親難過,就勸父親賣掉。父親拗不過母親,只好賣掉了大黃馬。當買主上門時,父親含淚給大黃馬添加著草料,嘴裡還唸叨著,多吃點,多吃點。買主牽走大黃馬時,我看見父親轉過身體,默默擦拭著眼睛。

賣掉大黃馬的那天半夜,我看見到父親習慣性的走到馬棚,為大黃馬添加草料。當父親走進馬棚,看到空蕩蕩的馬棚裡,只有那串大黃馬脖子上的銅鈴掛在牆上。父親默默轉身回屋,只留下一聲長嘆在空蕩蕩的馬棚裡迴響。

"

父親喜愛養馬。

父親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分家時,三間破瓦房兄弟三人每人一間。父親行二,分得正中堂屋一間。大伯結婚時蓋新房,父親幫忙和泥脫坯。上山拾柴時,又幫助大伯收集椽木檁條。才換得大伯分家時的那間西屋,裡外翻新後和母親結的婚。

父母結婚後,加上我和弟弟的出生。本來就緊巴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父親和母親商量,決定買頭大牲口。一來可以耕地拉車,二來農閒時可以找點散活零工做做,貼補家用。沒過幾天,就見父親從集上回來,手裡牽著一匹小黃馬。

小黃馬買來後,父親把它收拾的漂漂亮亮。馬的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的棕毛,走起路來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顯得更加威武。豎起的兩個耳朵,不像驢耳朵那麼長,卻非常的漂亮。兩耳中間的鬃毛剪的整整齊齊,和小女孩剪的齊劉海一樣漂亮。脖子上掛串大銅鈴,馬走路時,頭抬得很高,有神的兩眼放射著光芒,走起路來那銅鈴丁當響了起來。聽著悅耳的鈴聲,它像踩著有節奏的鼓點,一條尾巴翹得很高,似乎在誇耀自己。父親又託人買到一根大皮鞭子,手裡一揮大皮鞭子,啪啪響,鞭子上的紅纓子隨風飄揚。鞭子杆兒是用三根細竹子編的,手把處纏著藤條,鞭捎是牛皮編的,甩起來啪啪作響。

黃馬的到來,減輕父母繁重的勞動。平時需要兩個人的勞動,現在父親一個人就可以了,不用母親幫助拉車了。春天往麥地施農家肥,父親套上馬車,裝好農家肥。拉到麥地裡面,一個人站在車上,一邊揮舞這鐵掀,揮灑著農家肥,一邊吆喝著指揮小黃馬慢慢前行。麥收季節,父親套好馬車,拉著我們全家去割麥。我和弟弟躲在大車下乘涼,父母冒著酷暑揮著鐮刀收割小麥。到了中午,把割好的小麥裝車拉回。父親總能把車裝的又高又好,套上黃馬拉到場裡垛好。父親的駕車水平很好,黃馬在父親的指揮下,別人都不敢過的小路他駕車都能過去。

農閒時,父親駕著車,領著母親一起去倒騰糧食。從鄉村農民手中收購玉米小麥,送到姑姑家,姑夫每斤糧食給父親多加一分錢。每天倒騰兩三千斤,就能有二三十塊的收入。這在八十年代每天能收入二三十已經相當不錯了。父親到現在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來,總說多虧了大黃馬,出了很大的力。當時父親到內鄉縣倒騰糧食,回來時要經過白土坡。那是一段三四里持續上坡的道路,而且坡度很陡峭。現在來說,那是一腳油門就上去的事。可在當時靠人力畜力上坡,是相當辛苦的。上坡前,父母親在鎮子的飯店吃過飯,再讓飯店老闆端盆麵湯,撒上把麩皮,再把收到的玉米倒上半斤,讓馬兒美美的吃完,然後就開始上坡。到了坡前,父親在前面駕車,母親在後面推車。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鞭響,父親‘"駕"的一聲,黃馬開始發力。四蹄抓地,馬頭激昂,馬頭一顛一顛的用力往前拉車,掛在馬脖上的銅鈴叮噹亂響。等上坡後,黃馬已經累的全身出水。父親總是卸下馬車,讓黃馬休息一陣再套車回家。

後來,姑姑家不收糧食了,父親就趕著馬車到處幹散活。拉磚拉沙,給建築工地拉過鋼管鐵皮。再後來,父親又開始給造紙廠送小麥秸杆造紙。有人要賣秸稈,父親就前去談價錢。談好後,第二天清晨就和母親一起去裝車。一般到下午就能裝好滿滿一大車。,到現在我還一直佩服父親能把車裝的那麼整齊。車子裝好後,父親連飯都顧不上吃就開始出發。冬天的天氣非常還寒冷,父親經常冒著嚴寒連夜趕路。實在累了就停在路邊,打開鋪蓋,寒冷的冬日就睡在路邊。一般都是第二天上午趕到造紙廠,卸完貨後下午再幹回來。

春節時到姥爺家,父親總是套好馬車,鋪上鋪蓋,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坐在鋪蓋裡到姥爺家。看著有人騎自行車凍的臉上發青,雙手通紅。再看看我們做座在鋪蓋裡暖暖和和的,當時真覺得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小黃馬也慢慢的變成了大黃馬。父親把大黃馬養的很壯,每天半夜總是起床給大黃馬拌草料。讓我一直感到遺憾的是父親卻從來不讓我們騎大黃馬,一次都沒有。說起來都沒有人相信,都說你家養過馬你能沒騎過。

九五年,父親扒掉了那幾間總是漏雨的破瓦房,蓋了四間寬敞明亮的平房。又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卻一直養著大黃馬。有人勸父親把大黃馬賣掉,父親卻不捨得,說我從小把它養大,它為我家出那麼多的力,我要把它養老。但是大黃馬的確老了,身體越來越差。母親怕大黃馬萬一死了父親難過,就勸父親賣掉。父親拗不過母親,只好賣掉了大黃馬。當買主上門時,父親含淚給大黃馬添加著草料,嘴裡還唸叨著,多吃點,多吃點。買主牽走大黃馬時,我看見父親轉過身體,默默擦拭著眼睛。

賣掉大黃馬的那天半夜,我看見到父親習慣性的走到馬棚,為大黃馬添加草料。當父親走進馬棚,看到空蕩蕩的馬棚裡,只有那串大黃馬脖子上的銅鈴掛在牆上。父親默默轉身回屋,只留下一聲長嘆在空蕩蕩的馬棚裡迴響。

記憶中的鄉愁:父親的大黃馬
"

父親喜愛養馬。

父親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分家時,三間破瓦房兄弟三人每人一間。父親行二,分得正中堂屋一間。大伯結婚時蓋新房,父親幫忙和泥脫坯。上山拾柴時,又幫助大伯收集椽木檁條。才換得大伯分家時的那間西屋,裡外翻新後和母親結的婚。

父母結婚後,加上我和弟弟的出生。本來就緊巴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父親和母親商量,決定買頭大牲口。一來可以耕地拉車,二來農閒時可以找點散活零工做做,貼補家用。沒過幾天,就見父親從集上回來,手裡牽著一匹小黃馬。

小黃馬買來後,父親把它收拾的漂漂亮亮。馬的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的棕毛,走起路來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顯得更加威武。豎起的兩個耳朵,不像驢耳朵那麼長,卻非常的漂亮。兩耳中間的鬃毛剪的整整齊齊,和小女孩剪的齊劉海一樣漂亮。脖子上掛串大銅鈴,馬走路時,頭抬得很高,有神的兩眼放射著光芒,走起路來那銅鈴丁當響了起來。聽著悅耳的鈴聲,它像踩著有節奏的鼓點,一條尾巴翹得很高,似乎在誇耀自己。父親又託人買到一根大皮鞭子,手裡一揮大皮鞭子,啪啪響,鞭子上的紅纓子隨風飄揚。鞭子杆兒是用三根細竹子編的,手把處纏著藤條,鞭捎是牛皮編的,甩起來啪啪作響。

黃馬的到來,減輕父母繁重的勞動。平時需要兩個人的勞動,現在父親一個人就可以了,不用母親幫助拉車了。春天往麥地施農家肥,父親套上馬車,裝好農家肥。拉到麥地裡面,一個人站在車上,一邊揮舞這鐵掀,揮灑著農家肥,一邊吆喝著指揮小黃馬慢慢前行。麥收季節,父親套好馬車,拉著我們全家去割麥。我和弟弟躲在大車下乘涼,父母冒著酷暑揮著鐮刀收割小麥。到了中午,把割好的小麥裝車拉回。父親總能把車裝的又高又好,套上黃馬拉到場裡垛好。父親的駕車水平很好,黃馬在父親的指揮下,別人都不敢過的小路他駕車都能過去。

農閒時,父親駕著車,領著母親一起去倒騰糧食。從鄉村農民手中收購玉米小麥,送到姑姑家,姑夫每斤糧食給父親多加一分錢。每天倒騰兩三千斤,就能有二三十塊的收入。這在八十年代每天能收入二三十已經相當不錯了。父親到現在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來,總說多虧了大黃馬,出了很大的力。當時父親到內鄉縣倒騰糧食,回來時要經過白土坡。那是一段三四里持續上坡的道路,而且坡度很陡峭。現在來說,那是一腳油門就上去的事。可在當時靠人力畜力上坡,是相當辛苦的。上坡前,父母親在鎮子的飯店吃過飯,再讓飯店老闆端盆麵湯,撒上把麩皮,再把收到的玉米倒上半斤,讓馬兒美美的吃完,然後就開始上坡。到了坡前,父親在前面駕車,母親在後面推車。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鞭響,父親‘"駕"的一聲,黃馬開始發力。四蹄抓地,馬頭激昂,馬頭一顛一顛的用力往前拉車,掛在馬脖上的銅鈴叮噹亂響。等上坡後,黃馬已經累的全身出水。父親總是卸下馬車,讓黃馬休息一陣再套車回家。

後來,姑姑家不收糧食了,父親就趕著馬車到處幹散活。拉磚拉沙,給建築工地拉過鋼管鐵皮。再後來,父親又開始給造紙廠送小麥秸杆造紙。有人要賣秸稈,父親就前去談價錢。談好後,第二天清晨就和母親一起去裝車。一般到下午就能裝好滿滿一大車。,到現在我還一直佩服父親能把車裝的那麼整齊。車子裝好後,父親連飯都顧不上吃就開始出發。冬天的天氣非常還寒冷,父親經常冒著嚴寒連夜趕路。實在累了就停在路邊,打開鋪蓋,寒冷的冬日就睡在路邊。一般都是第二天上午趕到造紙廠,卸完貨後下午再幹回來。

春節時到姥爺家,父親總是套好馬車,鋪上鋪蓋,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坐在鋪蓋裡到姥爺家。看著有人騎自行車凍的臉上發青,雙手通紅。再看看我們做座在鋪蓋裡暖暖和和的,當時真覺得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小黃馬也慢慢的變成了大黃馬。父親把大黃馬養的很壯,每天半夜總是起床給大黃馬拌草料。讓我一直感到遺憾的是父親卻從來不讓我們騎大黃馬,一次都沒有。說起來都沒有人相信,都說你家養過馬你能沒騎過。

九五年,父親扒掉了那幾間總是漏雨的破瓦房,蓋了四間寬敞明亮的平房。又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卻一直養著大黃馬。有人勸父親把大黃馬賣掉,父親卻不捨得,說我從小把它養大,它為我家出那麼多的力,我要把它養老。但是大黃馬的確老了,身體越來越差。母親怕大黃馬萬一死了父親難過,就勸父親賣掉。父親拗不過母親,只好賣掉了大黃馬。當買主上門時,父親含淚給大黃馬添加著草料,嘴裡還唸叨著,多吃點,多吃點。買主牽走大黃馬時,我看見父親轉過身體,默默擦拭著眼睛。

賣掉大黃馬的那天半夜,我看見到父親習慣性的走到馬棚,為大黃馬添加草料。當父親走進馬棚,看到空蕩蕩的馬棚裡,只有那串大黃馬脖子上的銅鈴掛在牆上。父親默默轉身回屋,只留下一聲長嘆在空蕩蕩的馬棚裡迴響。

記憶中的鄉愁:父親的大黃馬
記憶中的鄉愁:父親的大黃馬

體驗靈犬反低俗助手,贏最高5000元大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