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平衡時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這一組家庭實驗裡,雖然孩子洗澡都難,電子產品實在太具有誘惑力了。但是媽媽艾瑪並沒有太過擔心:“作為孩子家長,我並不覺得這些科技類產品的使用頻率高低會成為一個問題。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作業,他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閱讀和拼寫的內容。而我覺得我的孩子在閱讀和單詞拼寫上面沒什麼問題。”

她覺得上面的記錄,是兒子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科技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接受這一個事實。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改變,我認為,做到平衡是解決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的關鍵。”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平衡時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這一組家庭實驗裡,雖然孩子洗澡都難,電子產品實在太具有誘惑力了。但是媽媽艾瑪並沒有太過擔心:“作為孩子家長,我並不覺得這些科技類產品的使用頻率高低會成為一個問題。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作業,他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閱讀和拼寫的內容。而我覺得我的孩子在閱讀和單詞拼寫上面沒什麼問題。”

她覺得上面的記錄,是兒子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科技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接受這一個事實。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改變,我認為,做到平衡是解決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的關鍵。”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平衡時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這一組家庭實驗裡,雖然孩子洗澡都難,電子產品實在太具有誘惑力了。但是媽媽艾瑪並沒有太過擔心:“作為孩子家長,我並不覺得這些科技類產品的使用頻率高低會成為一個問題。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作業,他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閱讀和拼寫的內容。而我覺得我的孩子在閱讀和單詞拼寫上面沒什麼問題。”

她覺得上面的記錄,是兒子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科技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接受這一個事實。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改變,我認為,做到平衡是解決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的關鍵。”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電子遊戲影響孩子的性格

第三組家庭實驗,利亞姆9歲,媽媽麗莎記錄下了孩子科技設備的使用情況。利亞姆有個在2017年聖誕節買下來的Xbox遊戲機,但與他的同學不同的是,他沒有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我們摘錄媽媽在一天放學後的日記片段:

16:30——利亞姆放學後在Xbox上玩遊戲,玩了大約45分鐘。我問他在玩什麼,他說玩樂高星球大戰。

17:30——這時,晚餐要開始了,他也結束了遊戲,不過在我看來這還不夠好。

18:30——他試圖說服我, 爭取晚飯後有更多玩Xbox的時間,理由就是他在學校真的非常努力的學習了!他爭取到了接下來一天裡,有機會多玩一會兒。

"

尹建莉父母學堂


馬主任有話說

“放開孩子玩電子產品,他就會沉迷。”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

因為,我們成人幾乎人人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周圍哪個成人沉迷於電子產品不能自拔。也就是說,電子產品的樂趣並不像毒品一樣會讓人沉迷。

而那些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是由於受到了不正常的“誘惑”。這個誘惑的方式就是:吊胃口式的限制和乏味的生活環境。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果你願意讓他一直打遊戲上網,他客觀上也不可能一直不停。因為他需要吃飯睡覺休息……還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否一邊在做吊胃口式的限制,同時又製造無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如果你創造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孩子只能使用電子產品打發無聊的時間。自然就沉迷了。

總結一下:放棄吊胃口式的限制的同時,努力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電子產品只是孩子眾多樂趣中的一種,孩子就一定不會沉迷。假設你已經做到以上,孩子還是痴迷電子產品,那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天才,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興趣才對。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三位媽媽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來自尹建莉父母學堂

00:00

18:18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六朗讀音頻

音樂:Brian Eno-Always Returning 歌曲:法茲樂隊 FAZI-控制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暑假期間,你是否為孩子瘋玩手機或iPad而焦慮不安?hold on,先讀完這篇文章。

赫芬頓郵報找到了3位媽媽,她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記錄下來24小時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

孩子們“任意玩電子產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遵守家庭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譬如“只有週末才能玩遊戲”。所以這幾位媽媽的日記,儘量記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頻繁和容易“上癮”的時段——譬如週末。

3位媽媽記錄的結果和她們的結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沒有剝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而這些東西也從不是洪水猛獸,如何引導才是重中之重,勞逸結合則能事半功倍。

我們就來看看3位媽媽的實驗,和她們的思考吧。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女兒竟然按時關機了


第一個實驗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女兒佛羅倫斯,9歲,有兩個哥哥(年齡分別為17歲和12歲),他們一家住在倫敦市南部。

媽媽安妮之前定的的規則是,只有週末才能玩電子產品。平時在家裡,是不能看電視,玩智能手機或電子遊戲的。所以安妮記錄的,是關於女兒某個週日的“實驗日記”, 在這一天,女兒起得比上學還早,原因不言而喻——只為了能多點兒時間用iMac。

週日的一大早,女兒佛羅倫斯就起來玩電腦了。之後,下樓玩她的FIFA 18(足球遊戲),她說玩FIFA就是在培養她做為一名職業球員的職業素養,這是她的理想。

09:30——我下樓時, 她還在玩足球遊戲,但是她願意停下來吃早飯。我打開水壺燒水的時候,聽到她邀請爸爸跟她一起玩。有的時候我感覺,孩子故意會挑選爸爸喜歡的遊戲,因為她能感覺到她自己的遊戲時間快要結束了。

10:30——不需要我說她,她自己就結束了遊戲,把他爸爸的畫筆和平板電腦拿起來開始繪畫。一邊畫畫一邊跟我聊天。

11:30——佛羅倫斯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發在YouTube上的東西。10分鐘後,我想知道她在Youtube上看了什麼,就去看她。她在用iPod給自己錄像,此時iMac上播放的就是她自己的頻道。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3:30——我叫她下樓吃午飯, 她也直接就下樓了。在餐桌上,所有人都不許玩手機,因為我們家裡規定,餐桌上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話的地方。

14:00——佛羅倫斯拿起她的 iPod (她剛剛充滿電), 然後走進她的臥室, 關緊房門,房間裡音樂響起來。

15:30——她回到客廳開始畫畫,在給一幅富有想象力的圖片上色。我去準備第二天的午餐盒的時候,我們聊了會兒天。

16:00——我們看了一部家庭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佛羅倫斯喜歡抱著她的iPod。她看完電影之後才去玩的Xbox,然後去洗了個澡開始吃晚飯。

19:00——她和她的兩個哥哥玩了一回合的“Overcooked”(需要兩個或者以上的玩家共同操作的廚房跑酷遊戲)。房間裡傳來的笑聲讓我感覺很棒。

孩子們天真的笑聲,多久才出現一次呢?老實講,我是很想加入他們,我喜歡聽他們的笑聲。

20:00——所有的科技產品都關機了,現在是入睡前的讀書時間。雖然24小時內,我原則上答應女兒可以做任意玩電子產品,但是顯然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她按時關機了。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尊重孩子,千萬不要“突然叫停”


在第一組家庭實驗後,媽媽安妮說:“這就是我們家的週末,我不知道其他父母會怎麼評價我這種做法,其實當我告訴女兒‘你不能玩遊戲了’的時候,她從來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對我大喊或爭辯。”

“我們會尊重孩子們的遊戲,如果讓孩子突然停止遊戲,這就會影響她在遊戲中的最終得分。那麼我們就會讓孩子先玩完這個回合。因為我會設想,如果我是在忙自己的事情,然後突然需要結束,我是什麼感受。這其實只需要我們有一些常識,還需要一些禮貌。”安妮說。

“禁果可能會引發爭鬥(聖經故事),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沒有它們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的育兒方法是選擇另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種不會引起爭吵的方式,通過這種溝通,我們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兒子洗個澡就像上電影課


第二組家庭,主角是9歲男孩喬,和她的媽媽艾瑪。媽媽記錄了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上學之間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喬比較喜歡用個人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他還沒有自己的手機。

16:15——喬放學後一直在外面玩,回到家之後就直接去樓上玩PlayStation4(索尼遊戲機). 我可以聽到他在唱足球歌曲,所以我猜他又在玩足球遊戲了。

17:00——他下樓, 顯然是餓了。他開始放史酷比的動畫片,所以看起來,至少是短時間內他能遠離這些智能設備了。他拿起來平板電腦看了一會兒Youtube,感覺沒什麼意思就又開始看電視了。

18:30—— 洗澡的時候,喬像往常一樣把平板電腦放在馬桶座上,這樣他就能一邊洗澡一邊看“Tekkerz Kid”(一個Youtube頻道)。這是不是非常非常多家庭的常見情景,很熟悉有木有?!

18:52——喬讓我把我的筆記本電腦給他送進去,因為他的平板電腦電池沒電了。

他其實還是沒有真正開始洗澡,因為他正在看WBA的最佳進球視頻。我想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洗澡的時候彷彿在上電影課?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19:45——他拿著任天堂手柄玩踢足球。他喜歡足球,電視上是足球遊戲,遊戲機裡也是足球遊戲,我家裡也有個真足球。可想而知他有多喜歡足球。

21:00——遊戲結束到了睡覺時間,喬開心的去房間睡覺了。這個也是家庭的約定睡覺時間。

08:00——今天早上, 喬在下樓吃早飯前在遊戲機上玩了一會兒。他說他今天不想吃早飯,雖然只有9歲,但是他已經開始享受青少年一般的生活了。

08:40——在上學的路上, 他看了下他的智能手錶還有多少電,因為他說他會在休息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玩一下智能手錶,他的朋友們也都有智能手錶。

15:45——我從學校接上他, 他苦惱著說,今天學校讓他們把智能手錶鎖在櫥櫃裡,因為有人利用手錶在數學課上作弊了。

這讓他很惱火,因為他只會用手錶去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從來沒有直接去搜答案。這個事兒也讓他開始質疑這些智能設備的作用,當然了,他一臉無辜。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平衡時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這一組家庭實驗裡,雖然孩子洗澡都難,電子產品實在太具有誘惑力了。但是媽媽艾瑪並沒有太過擔心:“作為孩子家長,我並不覺得這些科技類產品的使用頻率高低會成為一個問題。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作業,他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閱讀和拼寫的內容。而我覺得我的孩子在閱讀和單詞拼寫上面沒什麼問題。”

她覺得上面的記錄,是兒子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科技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接受這一個事實。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改變,我認為,做到平衡是解決孩子們沉迷電子產品的關鍵。”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電子遊戲影響孩子的性格

第三組家庭實驗,利亞姆9歲,媽媽麗莎記錄下了孩子科技設備的使用情況。利亞姆有個在2017年聖誕節買下來的Xbox遊戲機,但與他的同學不同的是,他沒有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我們摘錄媽媽在一天放學後的日記片段:

16:30——利亞姆放學後在Xbox上玩遊戲,玩了大約45分鐘。我問他在玩什麼,他說玩樂高星球大戰。

17:30——這時,晚餐要開始了,他也結束了遊戲,不過在我看來這還不夠好。

18:30——他試圖說服我, 爭取晚飯後有更多玩Xbox的時間,理由就是他在學校真的非常努力的學習了!他爭取到了接下來一天裡,有機會多玩一會兒。

讓孩子24小時玩遊戲會怎樣?三個媽媽做了個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這一組實驗出現的場景,可能是更多家庭最普遍的情形。媽媽麗莎說,“這是通常情況下利亞姆使用Xbox的頻率,每週一般會有四五天會讓他去玩Xbox,利亞姆的朋友們都有固定的玩遊戲時間。”

但是麗薩也注意到了,有了遊戲機之後孩子行為的改變,這也讓麗薩對於讓孩子更多的接觸這些高科技產品產生了焦慮,主要源於性格方面。“利亞姆越來越希望玩遊戲機,他變得更加急躁,也更有小脾氣了。”

但儘管如此,這位媽媽依然首先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在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以及制定遊戲規則上,做得不足。沒有人可以否認的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電子產品逐步滲透進孩子的生活。高科產品究竟是孩子們用來放鬆的新玩具,還是用來擴展視野豐富生活的大平臺。

電子產品從來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們對於時間頻率的把控至關重要,善用同理心,溫和而不失原則的溝通,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親子關係的融洽。不要高估電子產品對孩子的“殺傷力”,也不要低估你和孩子約法三章後潛移默化形成的習慣的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