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為父母對孩子犯的錯,造成的傷害開脫。而是想說,凡事皆有原因,如果不瞭解本質原因,只看到表象就肆意指責,那不過是對情緒的宣洩和對自我優越感的滿足。

畢竟不完美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痛斥與責難。因為前者是傷口被治癒的前提,而後者卻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只會讓原本就有瘡痍的內在更加鮮血淋漓。

“父母不會愛還愛,是一種傷害”,可誰天生就會“正確愛”?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正確去愛的父輩們,採用的是從祖輩那裡世襲過來的方法: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幫你把控好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所以你該按我說的去做……

嘮叨、說教、批評,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時典型的表現。這一點在《小歡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剛調回北京工作的季勝利,和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講道理,當兒子完全無視或愛理不理時,他會生氣地提高嗓門繼續說教+批評。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為父母對孩子犯的錯,造成的傷害開脫。而是想說,凡事皆有原因,如果不瞭解本質原因,只看到表象就肆意指責,那不過是對情緒的宣洩和對自我優越感的滿足。

畢竟不完美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痛斥與責難。因為前者是傷口被治癒的前提,而後者卻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只會讓原本就有瘡痍的內在更加鮮血淋漓。

“父母不會愛還愛,是一種傷害”,可誰天生就會“正確愛”?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正確去愛的父輩們,採用的是從祖輩那裡世襲過來的方法: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幫你把控好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所以你該按我說的去做……

嘮叨、說教、批評,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時典型的表現。這一點在《小歡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剛調回北京工作的季勝利,和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講道理,當兒子完全無視或愛理不理時,他會生氣地提高嗓門繼續說教+批評。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母親董文潔對兒子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充滿指責的叨叨叨,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動手。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為父母對孩子犯的錯,造成的傷害開脫。而是想說,凡事皆有原因,如果不瞭解本質原因,只看到表象就肆意指責,那不過是對情緒的宣洩和對自我優越感的滿足。

畢竟不完美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痛斥與責難。因為前者是傷口被治癒的前提,而後者卻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只會讓原本就有瘡痍的內在更加鮮血淋漓。

“父母不會愛還愛,是一種傷害”,可誰天生就會“正確愛”?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正確去愛的父輩們,採用的是從祖輩那裡世襲過來的方法: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幫你把控好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所以你該按我說的去做……

嘮叨、說教、批評,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時典型的表現。這一點在《小歡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剛調回北京工作的季勝利,和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講道理,當兒子完全無視或愛理不理時,他會生氣地提高嗓門繼續說教+批評。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母親董文潔對兒子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充滿指責的叨叨叨,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動手。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換作年輕的時候,我會非常同情這些孩子,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沒按父母的期待表現時,就會遭來劈頭蓋臉的指責。小時候,內心怨懟過;但是長大後,尤其是為人母后,卻越來越能理解父母那時的心情。

雖然對孩子指責、發脾氣的背後,有父母情緒失控的因素,但也確有“想為孩子好”的初衷,只是這份初衷,常常以完全相反的意思表現出來了。

就像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的那樣,她說,每當孩子沒按約定時間回家,她就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可孩子每次都置若罔聞,一到家就關上房門。

我問,你為什麼要罵他?

她說,因為擔心。

我問,你為什麼擔心?

她說,當然是因為愛他啊

可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了嗎?我又問。

她不說話了。

父母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愛孩子,卻殊不知孩子接收到的卻常常是相反的信息。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感知自己愛錯了方式的父母,總是在積極的調整、改變。就像季勝利,為了靠近孩子,努力去嘗試他喜歡的東西,學著開賽車;並不惜放下身段,註冊虛擬身份和孩子在網上交流,以期通過這種形式去了解孩子、走近孩子。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為父母對孩子犯的錯,造成的傷害開脫。而是想說,凡事皆有原因,如果不瞭解本質原因,只看到表象就肆意指責,那不過是對情緒的宣洩和對自我優越感的滿足。

畢竟不完美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痛斥與責難。因為前者是傷口被治癒的前提,而後者卻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只會讓原本就有瘡痍的內在更加鮮血淋漓。

“父母不會愛還愛,是一種傷害”,可誰天生就會“正確愛”?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正確去愛的父輩們,採用的是從祖輩那裡世襲過來的方法: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幫你把控好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所以你該按我說的去做……

嘮叨、說教、批評,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時典型的表現。這一點在《小歡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剛調回北京工作的季勝利,和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講道理,當兒子完全無視或愛理不理時,他會生氣地提高嗓門繼續說教+批評。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母親董文潔對兒子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充滿指責的叨叨叨,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動手。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換作年輕的時候,我會非常同情這些孩子,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沒按父母的期待表現時,就會遭來劈頭蓋臉的指責。小時候,內心怨懟過;但是長大後,尤其是為人母后,卻越來越能理解父母那時的心情。

雖然對孩子指責、發脾氣的背後,有父母情緒失控的因素,但也確有“想為孩子好”的初衷,只是這份初衷,常常以完全相反的意思表現出來了。

就像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的那樣,她說,每當孩子沒按約定時間回家,她就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可孩子每次都置若罔聞,一到家就關上房門。

我問,你為什麼要罵他?

她說,因為擔心。

我問,你為什麼擔心?

她說,當然是因為愛他啊

可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了嗎?我又問。

她不說話了。

父母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愛孩子,卻殊不知孩子接收到的卻常常是相反的信息。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感知自己愛錯了方式的父母,總是在積極的調整、改變。就像季勝利,為了靠近孩子,努力去嘗試他喜歡的東西,學著開賽車;並不惜放下身段,註冊虛擬身份和孩子在網上交流,以期通過這種形式去了解孩子、走近孩子。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比如董文潔,儘管脾氣還是有點爆,情緒還是有點易上頭,但是也在不斷地提醒自己“改變方式”,對孩子動粗了,會主動道歉。

又比如,我那個朋友,最近報了幾個父母成長班、讀書會,正在重新學習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怎麼表達愛。

有人說,父母不會愛還愛,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可是,又有誰是天生就知道怎麼去“正確愛”的呢?

我想起臺灣作家龍應臺在“人生三書”的自我介紹中曾說道:

自己34歲開始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

瞧,睿智如她,依然覺得“如何為人母”是一生的必修課。

因為,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時間、需要指導、需要不斷地調試和校準,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

但我們這個社會對父母的“容錯率”很低,好像父母天生就該知道怎麼當父母。而《小歡喜》則通過一場一場的親子衝突,讓我們看見,即便人到中年,即便已經被人喊了近20年的“爸爸媽媽”,父母們仍然在不斷地調試、摸索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模式。

"

熱播劇《小歡喜》完美收官了。作為一部現象級影視劇,它成了這個暑假,無數人最熱衷的話題,被豆瓣打出8.4的高分。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有人說,《小歡喜》像是展示了一幅中國高考家庭的浮世繪。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對千千萬萬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詮釋。

在不少人強調“父母皆禍害”“為何家總是傷人”等“父母原罪論”的今天,《小歡喜》以先抑後揚的姿態,用層層推進、衝突不斷,走心而又不失譏誚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式傳統家長各種強勢、專制背後的無奈、心酸,和為了孩子,不斷調整、學習的成長過程。

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是自己未愈的傷痛

曾幾何時,父母成了“禍害”的代名詞。很多成年人一談到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要歸咎於原生家庭:我這麼膽小怕事,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太嚴苛;我這麼容易情緒失控,是因為從小父母也這麼對我;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父母總是對我進行打壓式教育……

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這既可以讓我們輸得心安理得,又能博取他人同情與理解,還不用對失敗負責任。

但這背後的邏輯卻非常“強盜”,那就是:我們不接受父母會犯錯,尤其是對孩子犯錯。所以,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簡直成了“原罪”。

所以,當劇中的喬英子因為各種壓力,抑鬱成疾,而差點跳海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她的母親宋倩,指責她對女兒全方位的監控,情感綁架式的養育,令人窒息般的母愛。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是,在那一刻,沒有人看到她丈夫離開後,一個人拉扯孩子的幸苦;沒有人看到她身為女人,對情感鏈接的需求;沒有人看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惜傾其生命的付出;沒有人看到她也是個普通人,對自我價值有被認可、被看見的渴求。

育兒書上說,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內心缺愛、氣餒的孩子。

而這條箴言用在成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宋倩缺愛,表面彪悍,內心千瘡百孔。這一點從劇情接近尾聲,她對著酒醉的前夫,潸然淚下說的那番話可以看出。作為單親媽媽的心酸,對婚姻失敗的恨與不甘,對前夫的怨懟和不捨……宋倩的內心有太多的傷。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但不論內在已怎樣的滿目瘡痍,她都儘量維持表面的波瀾不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愛孩子,哪怕這愛很笨拙,甚至有些刺痛。

同樣作為母親,我不忍責備宋倩一丁點,儘管她確實之前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但是,又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能做到從不犯錯,毫無瑕疵呢?

父母本與孩子同齡,孩子多少歲,父母的“父齡”“母齡”就多少歲,因為都是從有孩子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家家不同,孩子個個不一樣,沒有參照的範本,也沒有完全可複製的經驗,一路打怪升級,已是不易,而宋倩作為一個揹負著情感傷痛的單親媽媽,所遇到的各種艱辛更是超於常人。

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依然將母女倆人的家打理得僅僅有條,把女兒培養成了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為父母對孩子犯的錯,造成的傷害開脫。而是想說,凡事皆有原因,如果不瞭解本質原因,只看到表象就肆意指責,那不過是對情緒的宣洩和對自我優越感的滿足。

畢竟不完美的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被人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痛斥與責難。因為前者是傷口被治癒的前提,而後者卻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只會讓原本就有瘡痍的內在更加鮮血淋漓。

“父母不會愛還愛,是一種傷害”,可誰天生就會“正確愛”?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正確去愛的父輩們,採用的是從祖輩那裡世襲過來的方法: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幫你把控好前進的方向;因為我的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所以你該按我說的去做……

嘮叨、說教、批評,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時典型的表現。這一點在《小歡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剛調回北京工作的季勝利,和孩子溝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講道理,當兒子完全無視或愛理不理時,他會生氣地提高嗓門繼續說教+批評。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母親董文潔對兒子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充滿指責的叨叨叨,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會忍不住動手。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換作年輕的時候,我會非常同情這些孩子,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沒按父母的期待表現時,就會遭來劈頭蓋臉的指責。小時候,內心怨懟過;但是長大後,尤其是為人母后,卻越來越能理解父母那時的心情。

雖然對孩子指責、發脾氣的背後,有父母情緒失控的因素,但也確有“想為孩子好”的初衷,只是這份初衷,常常以完全相反的意思表現出來了。

就像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的那樣,她說,每當孩子沒按約定時間回家,她就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可孩子每次都置若罔聞,一到家就關上房門。

我問,你為什麼要罵他?

她說,因為擔心。

我問,你為什麼擔心?

她說,當然是因為愛他啊

可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了嗎?我又問。

她不說話了。

父母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愛孩子,卻殊不知孩子接收到的卻常常是相反的信息。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感知自己愛錯了方式的父母,總是在積極的調整、改變。就像季勝利,為了靠近孩子,努力去嘗試他喜歡的東西,學著開賽車;並不惜放下身段,註冊虛擬身份和孩子在網上交流,以期通過這種形式去了解孩子、走近孩子。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比如董文潔,儘管脾氣還是有點爆,情緒還是有點易上頭,但是也在不斷地提醒自己“改變方式”,對孩子動粗了,會主動道歉。

又比如,我那個朋友,最近報了幾個父母成長班、讀書會,正在重新學習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怎麼表達愛。

有人說,父母不會愛還愛,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可是,又有誰是天生就知道怎麼去“正確愛”的呢?

我想起臺灣作家龍應臺在“人生三書”的自我介紹中曾說道:

自己34歲開始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

瞧,睿智如她,依然覺得“如何為人母”是一生的必修課。

因為,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時間、需要指導、需要不斷地調試和校準,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

但我們這個社會對父母的“容錯率”很低,好像父母天生就該知道怎麼當父母。而《小歡喜》則通過一場一場的親子衝突,讓我們看見,即便人到中年,即便已經被人喊了近20年的“爸爸媽媽”,父母們仍然在不斷地調試、摸索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模式。

《小歡喜》:別再說“父母皆禍害”,中國式家長,值得被尊重

做孩子不易,做父母更不易。

讓我們在期待父母對我們有更多理解的同時,也試著去理解他們,接納生活中的各種磕絆、不同與試錯。如此,才能讓我們在原本已經不易的生活中,收穫更多的認同、成長與小歡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