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教育現狀是怎樣煉成的'

不完美媽媽 大學 幼兒園 國學 數學嚴老師 2019-08-20
"

一個好的社會,孩子們的知識拼盤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國學多一點,有的人電腦知識多一點,不一樣就好,不要搞得大家都一樣。


"

一個好的社會,孩子們的知識拼盤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國學多一點,有的人電腦知識多一點,不一樣就好,不要搞得大家都一樣。


鄭也夫:教育現狀是怎樣煉成的


1.獨生子女存在嚴重缺陷

在中國獨生子女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無論哪個年齡組的兒童或青少年,獨生子女都是多數,非獨生子女才是少數。要說獨生子女是特殊群體,那是跟國外的青少年比,或者跟我們那個年代的青少年比。

相比較而言,獨生子女容易自我中心,缺乏獨立性,我個人認為這是他們的嚴重缺陷。一個人成長時的第一課,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摩擦、妥協、合作、互相幫助。這些課不是訴諸語言的,但毫無疑問,大家很小的時候都學會了,在一個家庭裡,兄弟姐妹怎麼能不互助,不相互妥協?但對於獨生子女而言,這堂課沒有了,他們沒有了這個童子功。他在家裡是最弱小的,大家都會照顧他,都是別人給他,而不是他給別人,他怎麼能學會讓步與合作?

在過去的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分割有限利益的時候,肯定要相互妥協。但是現在在幼兒園,並沒有太多這樣的利益分割。

2.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期待很荒誕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多數家長的期待是極不對頭的。即便是最愚笨的老太太,如果有一些雞蛋,她也不會把它們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但如果她只有一個雞蛋,她就會把它放在最好的籃子裡。同樣的道理,因為現在的家長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就完全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及潛力,無論如何也要他讀大學,認為大學是最好的籃子,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妙的。

一個孩子要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人而異。有些孩子不願意念大學,未必沒有其他才能,他可能擅長做推銷員或者幹其他手藝活,這並不需要讀很多書,不需要學高等代數,但他也能過得很好。每一種工作,都是跟一種人匹配的,有的人適合讀康德,有的人就不適合,但不適合讀康德的人未必不能成才。

古人說"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因為大家都說這條路好,就讓所有的孩子都走這條路,這是荒誕的。

3.高強度的複習摧毀人的創造力

中國出不了諾獎的原因我認為這跟中國學生複習太多有關,這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非常致命的一個原因。人絕不可以老複習,在小學、中學老複習的學生,到了大學,幹勁就都沒有了。我在北大接觸到大面積的同學,他們對學習並沒有一種瘋狂的興趣,為什麼?因為中學階段的教育導致了他們一定程度的厭學。特別是在高三一年,學生都接觸不到任何新知識,這好比讓千里馬拉一年磨,然後千里馬就被廢了。

中國的學生不只是在高三這一年複習,他在此前做的複習就比國外學生多得多。第二,高三這一年,正好是學生的黃金年齡,這一年複習對他們的摧毀是極其嚴重的。當然,不管在哪個年齡段,無論在十七八歲,還是在八九歲,複習對人的傷害都是不得了的,但這是內傷,不容易看出來。

說高強度的複習會摧毀人的創造力,我是有根據的。我自認為自己是有點創造力的人,但我很懼怕複習,我很懼怕反覆地看一樣枯燥的東西,我覺得這對我的整個精神狀況都是一種很大的摧毀。我雖然自認為小有創造力,但只是個小人物,那我們再來看大人物的故事。

愛因斯坦曾經歷過一次必要的考試複習,複習完了之後,他好幾個月都沒緩過勁來,都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或許少數人的例子還不能說明問題,那我們就看看美國硅谷創意群體的作風,他們工作時連西裝領帶都不願意穿,他們必須得讓自己在身心都非常愜意的狀態下,才能從事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假如讓他們像白領一樣,過一種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把自己擱在一個格子裡,每天必須穿西服打領帶,他們肯定會發傻。

反覆的複習,會讓人的大腦處於一種厭煩沉悶的狀態。相反,當他學習新東西時,新的知識會對人有一種強烈的刺激,人會勃發出很大的興趣來接納新知識,思考它是怎麼回事。但人在複習的時候,不會有這麼大的興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