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不完美媽媽 獅子王 西藏生死書 Elizabeth辰歌 2019-04-07

豆瓣評分9.5的美國年度佳劇《This is US》裡,有一幕談論到死亡。

年幼的女兒看到爺爺得了癌症,身體虛弱。她問三十幾歲的叔叔凱文:“爺爺會不會死?人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凱文經過一番思索,拿出來一張畫,向孩子們講述他眼裡的生命延續與輪迴。

“生活就像一幅畫,充滿了色彩。每個人一路走來,帶來了自己的顏色。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一個人死之後,就算你再也見不到他們,不能再和他們說話,也並不代表畫中沒有他們帶來的顏色。”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一體的。這幅凌亂的、 色彩繽紛的奇妙之畫,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就是我們。”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編劇用這樣形象的方式,來傳達和訴說生命輪迴的意義。

是的,生命的長河是一個又一個色彩的延續,每一個個體,不論是已經離開的,還是現在的、未來的,都有專屬的位置,他們一起構成了整幅畫的繽紛。

面對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這件事,執行起來或許有點難,但開放的、誠實地討論死亡, 不要讓孩子去獨自理解這件事,或許是最好的死亡啟蒙教育。

在我們的民族,死是一件很忌諱被提起的字眼。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一位醫生講過兩個他的遭遇:一個機關領導,喜歡喝酒,一喝就多,犯兩回病都及時搶救回來了。第三次喝多了酒犯病,沒能救回來。其兒子不依不饒,到醫院大鬧:“我爸怎麼會死呢?我從沒想過我爸會死。”這位醫生跟他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 你應該知道,總有這麼一天的 。”

還有一個老人,已經88歲高齡。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對檢查結果表示懷疑,非要醫院給個說法。這位醫生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這位醫生,因為他“說話不吉利。”

《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因為我們沒有死亡教育。大部分人,因為在父母那裡並沒有得到相關的啟示,所以對子女也延續了相同的諱莫如深的說法。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奶奶怎麼了?”“奶奶睡著了,奶奶走了,奶奶去旅行了”這種說法, 會讓小孩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睡著了睡多久?走了走去哪了?去旅行為什麼不帶上我?如果孩子把這些疑問說出口,引來的必定是大人的說教:“小孩子不用知道那麼多,你長大就明白了”。

面對親人的離世,作為一個孩子,可以躲在大人身後,偷偷看著悲慼的離別場面不出聲。等到擋在前面的大人變成了要送別的人,當年的孩子再也無處躲藏,不得不開始直面生離死別,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既然總歸是要面對的,為什麼不在小時候就給予他們正確積極的死亡教育,賦予他們直面死亡的力量呢?

曾經看過一本名叫《爺爺變成了幽靈》的繪本。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書中講了一個叫艾斯本的小男孩, 他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某一天,霍爾格突然生病猝死,艾斯本傷心極了,躲在自己的小屋哭。

當晚,爺爺回來了,坐在櫥櫃上晃著腿微笑地看著他。

書中講了一個叫艾斯本的小男孩, 他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某一天,霍爾格突然生病猝死,艾斯本傷心極了,躲在自己的小屋哭。

當晚,爺爺回來了,坐在櫥櫃上晃著腿微笑地看著他。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艾斯本很奇怪:“爺爺, 你不是死了嗎?”

“我也以為我死了。”爺爺說。

艾斯本說:“奧,你變成了幽靈!”

艾斯本掏出書櫃裡爺爺買給他的一本關於幽靈的書,書上說:只要幽靈願意,可以穿牆出入。

“我也來試試。”爺爺說。他穿牆走了出去,然後又穿了回來。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爺爺,你真的變成了幽靈,真有意思!”於是,爺爺每晚都來找艾斯本玩。

有一天,爺爺嘆氣說:“我變成幽靈是因為我忘了一件事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來忘記什麼事。我不能永遠當一個幽靈吧”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艾斯本就幫爺爺一起想。爺孫倆回憶了很多快樂的往事:更小的時候,爺爺帶著他去遊樂場,坐過山車時他嚇哭了,下來的時候爺爺給他買了一個超大的棒棒糖;他們一起在花園裡挖了一個坑種樹,現在樹已經長得很高了;他們在看一場電影時呼呼睡著了,電影散場才醒來;…………

“我想起來了。”爺爺突然大聲說。

“是什麼?”艾斯本問。

“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爺爺說。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再見艾斯本......”然後,爺爺穿牆走了。

艾斯本這次沒有哭,他站在原地不停揮手,目送爺爺消失在黑暗中。

如果孩子對某一位離去的親人不能釋懷,應該告訴他:生命有開始有結束, 是這個世界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死亡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生命到了盡頭,就該讓它自然地結束。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告訴了孩子死亡的真相,他不能接受怎麼辦?其實我們可以把死亡終結的意義弱化,讓它變成一種延續。一個心理學家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這位心理學家給孩子講《獅子王》的故事,當他們讀到老獅王慘死的環節:“洪水般的角馬群衝過去了,辛巴在死寂的山谷裡發現了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父親。”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三歲的孩子看著父親的眼睛,認真地問:“爸爸,你也會死嗎?”

孩子渴望一個答案,來消除他心裡對死亡的疑惑和對突然失去親人的恐懼。 這位心理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但是一定是有原因有預料的,死亡這件事不會突然就發生。雖然辛巴的爸爸離開了,但是他的愛一直在,他的生命也在辛巴身上得到了延續。辛巴的爸爸去世後成為王國的守護神,並且在辛巴最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勇氣。而且你看,他的聰明、強壯和勇敢都延續到了辛巴身上。

孩子很認真地聽了進去,這個答案讓他懵懂地理解了死亡,但不會只有悲傷,而是感受到“生命延續的力量”

最後心理學家和孩子一起給辛巴的爸爸寫了一封信。孩子認真地告訴辛巴的爸爸:“你是一個好爸爸,辛巴是一個勇敢的獅子。”

談死亡教育: 如果我再也見不到你,我會永遠記得你給我的力量

死亡教育,需要你向孩子傳達:離去,並不代表失去。就算再也見不到,並不代表生命的畫中沒有彼此的位置。愛和力量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得到延續,這就是死亡的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