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玩具 大學 舒爾 心理學 飯飯媽媽育兒 2019-09-16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4、“ICPS”技巧分為4個步驟,詳細說明以及實踐運用

一、明確問題所在,解決問題時,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

看待問題不要片面,不要先關注孩子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向孩子灌輸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會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在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將這些字詞通過場景對應的辦法,合理的運用到其中,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學的路上,或者睡覺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時間段,都可以和孩子進行訓練,不過這種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先從簡單的短語開始練習,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東西會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ICPS”子詞。

◆舉例子應用:

“這是一個足球,不是一個籃球。”

“籃子裡只有一些蘋果,籃子裡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蘋果。”

“這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貓之前進來的,小貓是在小狗之後進來的。”

......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4、“ICPS”技巧分為4個步驟,詳細說明以及實踐運用

一、明確問題所在,解決問題時,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

看待問題不要片面,不要先關注孩子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向孩子灌輸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會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在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將這些字詞通過場景對應的辦法,合理的運用到其中,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學的路上,或者睡覺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時間段,都可以和孩子進行訓練,不過這種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先從簡單的短語開始練習,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東西會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ICPS”子詞。

◆舉例子應用:

“這是一個足球,不是一個籃球。”

“籃子裡只有一些蘋果,籃子裡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蘋果。”

“這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貓之前進來的,小貓是在小狗之後進來的。”

......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小,並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但其實,經過訓練的孩子,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是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的。

就比如平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就估計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產生共情,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教會孩子識別情緒,開心,悲傷,生氣等,再通過模仿面部表情,通過聲音判斷情緒感受,讓孩子更好的感受,再加上遇到問題時,和孩子產生共情,那麼孩子就能真正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最後還可以通過講繪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其中的人物感受,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體會。只有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從而學會理解他人。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4、“ICPS”技巧分為4個步驟,詳細說明以及實踐運用

一、明確問題所在,解決問題時,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

看待問題不要片面,不要先關注孩子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向孩子灌輸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會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在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將這些字詞通過場景對應的辦法,合理的運用到其中,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學的路上,或者睡覺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時間段,都可以和孩子進行訓練,不過這種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先從簡單的短語開始練習,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東西會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ICPS”子詞。

◆舉例子應用:

“這是一個足球,不是一個籃球。”

“籃子裡只有一些蘋果,籃子裡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蘋果。”

“這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貓之前進來的,小貓是在小狗之後進來的。”

......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小,並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但其實,經過訓練的孩子,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是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的。

就比如平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就估計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產生共情,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教會孩子識別情緒,開心,悲傷,生氣等,再通過模仿面部表情,通過聲音判斷情緒感受,讓孩子更好的感受,再加上遇到問題時,和孩子產生共情,那麼孩子就能真正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最後還可以通過講繪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其中的人物感受,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體會。只有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從而學會理解他人。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前面的步驟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打下基礎,當孩子學會感受對方的情緒後,現在開始真正學會解決問題。

三、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再拿剛剛前面搶玩具的事情說明,兩孩子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種:1、讓孩子搶回來;2、讓孩子拿玩具交換;3、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輕輕鬆鬆孩子就想到了三種辦法,一個問題孩子可以用多種辦法解決,那麼對於孩子裡的心裡感受,他是覺得很驕傲自豪,很開心的。

所以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辦法,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然而這個過程相比於結果是更重要的,對於孩子今後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四、思考可能的後果,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孩子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的時候,然而這些辦法,並不是最合理的,所以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做事情思考可能帶來的結果有哪些,從中選擇出一種最合理、最適合、最好的辦法應用。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4、“ICPS”技巧分為4個步驟,詳細說明以及實踐運用

一、明確問題所在,解決問題時,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

看待問題不要片面,不要先關注孩子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向孩子灌輸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會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在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將這些字詞通過場景對應的辦法,合理的運用到其中,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學的路上,或者睡覺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時間段,都可以和孩子進行訓練,不過這種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先從簡單的短語開始練習,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東西會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ICPS”子詞。

◆舉例子應用:

“這是一個足球,不是一個籃球。”

“籃子裡只有一些蘋果,籃子裡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蘋果。”

“這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貓之前進來的,小貓是在小狗之後進來的。”

......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小,並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但其實,經過訓練的孩子,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是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的。

就比如平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就估計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產生共情,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教會孩子識別情緒,開心,悲傷,生氣等,再通過模仿面部表情,通過聲音判斷情緒感受,讓孩子更好的感受,再加上遇到問題時,和孩子產生共情,那麼孩子就能真正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最後還可以通過講繪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其中的人物感受,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體會。只有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從而學會理解他人。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前面的步驟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打下基礎,當孩子學會感受對方的情緒後,現在開始真正學會解決問題。

三、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再拿剛剛前面搶玩具的事情說明,兩孩子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種:1、讓孩子搶回來;2、讓孩子拿玩具交換;3、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輕輕鬆鬆孩子就想到了三種辦法,一個問題孩子可以用多種辦法解決,那麼對於孩子裡的心裡感受,他是覺得很驕傲自豪,很開心的。

所以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辦法,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然而這個過程相比於結果是更重要的,對於孩子今後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四、思考可能的後果,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孩子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的時候,然而這些辦法,並不是最合理的,所以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做事情思考可能帶來的結果有哪些,從中選擇出一種最合理、最適合、最好的辦法應用。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比如讓孩子去搶回來,那麼可能帶來什麼後果,①兩孩子打起來,有人受了傷;②孩子成功搶了回來,可是另一個孩子傷心了。

顯然這兩種都是不太好的結果,所以這並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所以誘發孩子思考,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再接著引導孩子這些辦法最終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和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還能讓孩子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那麼今後孩子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就能加以梳理並且選擇正確的解決辦法。

“ICPS”步驟看似反鎖,但其實運用起來真的非常好用,而且能把問題簡單化,合理化,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思考和判斷,這樣當孩子遇到事情時,才能更加客觀,不盲目衝動。

好習慣剛開始養成的時候都是很困難的,但是一旦養成了,好處也是特別多的,要知道付出總會有收穫的,父母只需要靜待花開即可。

"

文 | 飯飯媽

小的時候,孩子必須依託父母,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成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必須學會獨立,進入集體生活,而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一個將面對的小集體生活,因此父母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也會更加的擔心。

因為剛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年齡大多數在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表達能力等方面都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長有這樣的顧慮也是很正常。

而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都是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寵愛有加,就因為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孩子性格變得驕縱蠻橫,到了幼兒園後,開始欺負身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起手來。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1、案例

前幾天去接孩子放學的路上,遇到一位寶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

“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

“實在打不過告訴老師也行啊,看他還敢不敢打你。”

“任由別人打你,你怎麼那麼蠢?白吃那麼胖了。”

這位寶媽一邊指責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頭,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媽媽身邊一聲不吭,只顧低著頭好像做錯事了一樣。

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生活沒辦法適應外,還擔心的就是孩子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可是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出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但是通常父母見到孩子被欺負了都會很生氣,做出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反應,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可是家長並不清楚,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沒什麼效果的。仔細剖析下就能明白。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2、當孩子被打時,父母教會孩子還擊,或者告訴老師,並沒有用

①讓孩子還擊回去並不可取

記得上次帶我家孩子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看見兩孩子在玩耍,後來可能因為玩具的事情兩孩子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哭了,孩子媽媽趕緊過來,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說自己的兒子“那麼笨,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他打你幾下,去給我打回來。”

孩子在他媽媽的勸說下,鼓起勇氣去打了剛剛打他的那個小孩,打完之後,孩子媽媽誇獎孩子,以後都要這樣做。

正常來說孩子被打了通常都會還擊的,如果孩子不還擊可能是因為打的不痛,那麼這樣就沒有必要還擊回去,畢竟小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對方的“實力”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沒有還擊,如果是這樣還擊也無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慘;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想還擊可是又不敢,因為內心膽小懦弱,只能甘願被欺負。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實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會批評自己,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完成父母給出的“任務”,但是當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自己解決,所以,讓孩子還擊回去是不可取的。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②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

老師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他們並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老師通常不喜歡多事,正常情況下老師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是沒辦法。

如果讓孩子告訴老師,請求老師幫助,老師也只能起到調解作用,或者口頭教育孩子,讓孩子寫檢討之類的,這些不痛不癢,孩子反而會有恃無恐,所以對於那樣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來說並沒有用,下次還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引起內心反彈,反而會懷恨在心,暗地裡可能還會實行打擊報復行為,這樣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都會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為,但總有那麼一些孩子是不會聽老師的話,發生矛盾和問題時,就想著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原因。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那麼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長應該教孩子怎樣應對呢?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過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自主解決人際衝突。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3、什麼是“ICPS”方法?

“ICPS”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以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的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經過研究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在遇到的人際問題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在懂得體諒別人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他們還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影響。

此外,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因為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而決定該做什麼,所以他們更少出現行為問題,也更少有攻擊性。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舉例子說明:

悅悅和琪琪在幼兒園裡玩耍,兩人都喜歡布娃娃就搶了起來,然後把對方推到了,通常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老師。”

一般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但是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孩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就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告訴孩子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告訴老師,而前面說到讓孩子告訴老師,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而同樣一件事,運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打架了?”

孩子:“嗯。”

媽媽:“是為什麼呀?”

孩子:“我們都喜歡那個布娃娃,我先拿的,悅悅不服,搶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氣就推了她。”

媽媽:“悅悅被你推倒了受傷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氣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悅悅把玩具還給你,又不讓她生氣呢?”

這就是所謂的“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來的更有效果。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04、“ICPS”技巧分為4個步驟,詳細說明以及實踐運用

一、明確問題所在,解決問題時,先要弄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

看待問題不要片面,不要先關注孩子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向孩子灌輸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會孩子明確問題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在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將這些字詞通過場景對應的辦法,合理的運用到其中,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學的路上,或者睡覺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時間段,都可以和孩子進行訓練,不過這種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過急,先從簡單的短語開始練習,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東西會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ICPS”子詞。

◆舉例子應用:

“這是一個足球,不是一個籃球。”

“籃子裡只有一些蘋果,籃子裡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蘋果。”

“這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貓之前進來的,小貓是在小狗之後進來的。”

......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小,並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但其實,經過訓練的孩子,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是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的。

就比如平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就估計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產生共情,用同理心對待孩子,教會孩子識別情緒,開心,悲傷,生氣等,再通過模仿面部表情,通過聲音判斷情緒感受,讓孩子更好的感受,再加上遇到問題時,和孩子產生共情,那麼孩子就能真正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最後還可以通過講繪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其中的人物感受,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體會。只有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從而學會理解他人。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前面的步驟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打下基礎,當孩子學會感受對方的情緒後,現在開始真正學會解決問題。

三、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再拿剛剛前面搶玩具的事情說明,兩孩子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種:1、讓孩子搶回來;2、讓孩子拿玩具交換;3、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輕輕鬆鬆孩子就想到了三種辦法,一個問題孩子可以用多種辦法解決,那麼對於孩子裡的心裡感受,他是覺得很驕傲自豪,很開心的。

所以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決辦法,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然而這個過程相比於結果是更重要的,對於孩子今後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四、思考可能的後果,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孩子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的時候,然而這些辦法,並不是最合理的,所以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做事情思考可能帶來的結果有哪些,從中選擇出一種最合理、最適合、最好的辦法應用。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比如讓孩子去搶回來,那麼可能帶來什麼後果,①兩孩子打起來,有人受了傷;②孩子成功搶了回來,可是另一個孩子傷心了。

顯然這兩種都是不太好的結果,所以這並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所以誘發孩子思考,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再接著引導孩子這些辦法最終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和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還能讓孩子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那麼今後孩子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就能加以梳理並且選擇正確的解決辦法。

“ICPS”步驟看似反鎖,但其實運用起來真的非常好用,而且能把問題簡單化,合理化,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思考和判斷,這樣當孩子遇到事情時,才能更加客觀,不盲目衝動。

好習慣剛開始養成的時候都是很困難的,但是一旦養成了,好處也是特別多的,要知道付出總會有收穫的,父母只需要靜待花開即可。

孩子被欺負時,教孩子還擊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這樣做才更有效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