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四、為了激發孩子做事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激勵,但要慎用讚賞的話。

1、讚賞針對事:很多年輕父母在讚賞孩子時,經常會忽略針對具體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說:“孩子,你真棒!”“寶貝,好樣的!”“咱家的寶貝真出色!”“寶貝真了不起!”如果你這樣讚賞孩子,常會讓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對你的讚賞有一種麻木之感。為了讓孩子在你的讚美之詞中建立起自信,獲得做事的愉悅感,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剛才這件事,你非常認真,看到你如此專注,媽媽非常開心。”“寶貝,你剛才說話時非常有條理,好樣的,以後就這樣說,你會越來越出色的。”“寶貝,你剛才幫助了別人,媽媽為你自豪。”“寶貝,你早晨能鈴響後馬上裝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2、讚賞要有度:凡事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現象,在親子溝通中同樣也適用。在對孩子進行讚賞時如果你長篇大論,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滿現象。孩子如果被你的無邊讚美之詞淹沒了,會缺乏分辨力,當你不去極力表揚時,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會影響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議要用簡潔的語言,便於孩子記憶和理解;二是建議重複性的表揚要間隔開,表揚兩次後要停止,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重複使用;三是建議階段性總結讚賞孩子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近期自己總體表現,讓孩子心中充滿向上的動力。讚賞是一門語言藝術,希望年輕父母平時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語言修養。

3、讚賞抓時機: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而陷入苦惱的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形很多年輕父母常會缺乏靈活的方式面對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利用讚賞的方式讓孩子走出煩惱和不安。因為孩子受到批評時,大多數都會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注意力也都會放在錯之中,這時年輕父母可能對孩子說:“寶貝,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會為犯錯而內疚或者不安,你用不著這樣,媽媽並不會因為一次犯錯就抓住不放的,這時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現特別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關心奶奶病情這件事,你就做的特別棒,現在想想看,只要把你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四、為了激發孩子做事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激勵,但要慎用讚賞的話。

1、讚賞針對事:很多年輕父母在讚賞孩子時,經常會忽略針對具體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說:“孩子,你真棒!”“寶貝,好樣的!”“咱家的寶貝真出色!”“寶貝真了不起!”如果你這樣讚賞孩子,常會讓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對你的讚賞有一種麻木之感。為了讓孩子在你的讚美之詞中建立起自信,獲得做事的愉悅感,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剛才這件事,你非常認真,看到你如此專注,媽媽非常開心。”“寶貝,你剛才說話時非常有條理,好樣的,以後就這樣說,你會越來越出色的。”“寶貝,你剛才幫助了別人,媽媽為你自豪。”“寶貝,你早晨能鈴響後馬上裝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2、讚賞要有度:凡事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現象,在親子溝通中同樣也適用。在對孩子進行讚賞時如果你長篇大論,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滿現象。孩子如果被你的無邊讚美之詞淹沒了,會缺乏分辨力,當你不去極力表揚時,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會影響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議要用簡潔的語言,便於孩子記憶和理解;二是建議重複性的表揚要間隔開,表揚兩次後要停止,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重複使用;三是建議階段性總結讚賞孩子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近期自己總體表現,讓孩子心中充滿向上的動力。讚賞是一門語言藝術,希望年輕父母平時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語言修養。

3、讚賞抓時機: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而陷入苦惱的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形很多年輕父母常會缺乏靈活的方式面對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利用讚賞的方式讓孩子走出煩惱和不安。因為孩子受到批評時,大多數都會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注意力也都會放在錯之中,這時年輕父母可能對孩子說:“寶貝,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會為犯錯而內疚或者不安,你用不著這樣,媽媽並不會因為一次犯錯就抓住不放的,這時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現特別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關心奶奶病情這件事,你就做的特別棒,現在想想看,只要把你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對比讚賞法: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可以用情景對比讚賞之法來肯定和鼓勵孩子。比如你帶孩子在小區做戶外活動時,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破壞小區的環境,你就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看到那些小朋友沒有?他們在破壞環境呢,這些行為反應出一個孩子的品質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媽媽卻從沒有做過破壞環境的事,和他們相比,媽媽認為你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缺乏禮貌的行為,可以引導孩子:“寶貝,你瞧,那個小朋友多沒有禮貌,爺爺沒有答應給他買玩具,他就對爺爺又打又鬧。和這個孩子相比,你這方面做的非常有禮貌,從沒有過這樣的表現,你真了不起呢。”

5、手勢讚賞法:平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手勢讚賞動作,並一一就手勢表達含義詳細講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每一種動作的意思。比如豎起大姆指代表你做的很棒,比如豎起食指和中指呈V形狀代表你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緊握拳頭豎起稍用力擺動代表你是好樣的繼續加油。等等,只要孩子看到你的手勢,就立刻會明白你在讚賞他(她)做的非常好,這對孩子來說得到心理暗示後會做的更加來勁,表現的更加自信。這種方式適特別適合於在集體場合下應用,往往孩子也特別期待你給他鼓勁,有時在家裡或者其他環境也可以適當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手勢讚賞法最大的優點是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減少你的嘮叨。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四、為了激發孩子做事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激勵,但要慎用讚賞的話。

1、讚賞針對事:很多年輕父母在讚賞孩子時,經常會忽略針對具體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說:“孩子,你真棒!”“寶貝,好樣的!”“咱家的寶貝真出色!”“寶貝真了不起!”如果你這樣讚賞孩子,常會讓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對你的讚賞有一種麻木之感。為了讓孩子在你的讚美之詞中建立起自信,獲得做事的愉悅感,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剛才這件事,你非常認真,看到你如此專注,媽媽非常開心。”“寶貝,你剛才說話時非常有條理,好樣的,以後就這樣說,你會越來越出色的。”“寶貝,你剛才幫助了別人,媽媽為你自豪。”“寶貝,你早晨能鈴響後馬上裝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2、讚賞要有度:凡事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現象,在親子溝通中同樣也適用。在對孩子進行讚賞時如果你長篇大論,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滿現象。孩子如果被你的無邊讚美之詞淹沒了,會缺乏分辨力,當你不去極力表揚時,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會影響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議要用簡潔的語言,便於孩子記憶和理解;二是建議重複性的表揚要間隔開,表揚兩次後要停止,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重複使用;三是建議階段性總結讚賞孩子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近期自己總體表現,讓孩子心中充滿向上的動力。讚賞是一門語言藝術,希望年輕父母平時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語言修養。

3、讚賞抓時機: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而陷入苦惱的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形很多年輕父母常會缺乏靈活的方式面對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利用讚賞的方式讓孩子走出煩惱和不安。因為孩子受到批評時,大多數都會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注意力也都會放在錯之中,這時年輕父母可能對孩子說:“寶貝,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會為犯錯而內疚或者不安,你用不著這樣,媽媽並不會因為一次犯錯就抓住不放的,這時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現特別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關心奶奶病情這件事,你就做的特別棒,現在想想看,只要把你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對比讚賞法: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可以用情景對比讚賞之法來肯定和鼓勵孩子。比如你帶孩子在小區做戶外活動時,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破壞小區的環境,你就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看到那些小朋友沒有?他們在破壞環境呢,這些行為反應出一個孩子的品質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媽媽卻從沒有做過破壞環境的事,和他們相比,媽媽認為你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缺乏禮貌的行為,可以引導孩子:“寶貝,你瞧,那個小朋友多沒有禮貌,爺爺沒有答應給他買玩具,他就對爺爺又打又鬧。和這個孩子相比,你這方面做的非常有禮貌,從沒有過這樣的表現,你真了不起呢。”

5、手勢讚賞法:平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手勢讚賞動作,並一一就手勢表達含義詳細講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每一種動作的意思。比如豎起大姆指代表你做的很棒,比如豎起食指和中指呈V形狀代表你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緊握拳頭豎起稍用力擺動代表你是好樣的繼續加油。等等,只要孩子看到你的手勢,就立刻會明白你在讚賞他(她)做的非常好,這對孩子來說得到心理暗示後會做的更加來勁,表現的更加自信。這種方式適特別適合於在集體場合下應用,往往孩子也特別期待你給他鼓勁,有時在家裡或者其他環境也可以適當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手勢讚賞法最大的優點是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減少你的嘮叨。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五、為了避免無理指責孩子,破壞親子信任關係,家長要學會合理批評孩子。

1、對事不對人:很多年輕父母經常在批評孩子時會忽略這點,不知不覺因為負面情緒的暴發而直接對準了孩子,比如會說:“你怎麼就這麼笨,我以前是怎麼教你的?”“我和你強調過多次了,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你長的是豬腦子?”類似的話非常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經常這樣說,會給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隻針對事來批評,比如可以說:“寶貝,媽媽認為你這件事做的不是很好,好孩子不應該這樣做的,你想想看錯在哪裡了?”“孩子啊,這種不禮貌的話以後千萬不要再說了,否則,別人會誤以為你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呢,媽媽認為你完全可以學會禮貌待人的,因為你是好孩子。”

2、批評後鼓勵:可能絕大部分年輕父母都會在孩子做錯事後批評孩子,而批評完後就讓孩子做別的事去了。這種批評並不合理,因為孩子受到批評後,往往心情並不會很好,甚至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批評而產生疲沓的現象,不管你怎麼批評,他(她)根本不當回事。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這種疲沓現象,年輕父母可以在批評完孩子後,適當給予一些鼓勵。比如可以這樣說:“寶貝,剛才你知道錯在哪裡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相信你會願意為做一個好孩子而努力的。”“寶貝,人最可寶貴之處就是不怕犯錯,媽媽相信你會把這次犯錯的教訓變為動力,因為你有很強的上進心,是不是啊?”

3、不當眾批評:不要看孩子小就可以不分場合隨便批評孩子,尤其是當眾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有些年輕父母看到孩子當眾犯錯,有時出於死要面子,而指責和打罵孩子,以證明自己不嬌縱放任孩子。其實這樣做,你並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有時弄不好還會讓你丟醜。不當眾批評孩子並不是批評,完全可以把孩子悄悄叫到一邊,小聲去批評,比如說:“寶貝,剛才你粗魯無禮的行為,媽媽感覺非常臉紅,因為這並不代表你個人的行為,還代表著我們全家人的形像呢。”“寶貝,剛才你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行為,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有禮貌的好孩子絕對會注意公共場合秩序的,你願做好孩子嗎?”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四、為了激發孩子做事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激勵,但要慎用讚賞的話。

1、讚賞針對事:很多年輕父母在讚賞孩子時,經常會忽略針對具體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說:“孩子,你真棒!”“寶貝,好樣的!”“咱家的寶貝真出色!”“寶貝真了不起!”如果你這樣讚賞孩子,常會讓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對你的讚賞有一種麻木之感。為了讓孩子在你的讚美之詞中建立起自信,獲得做事的愉悅感,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剛才這件事,你非常認真,看到你如此專注,媽媽非常開心。”“寶貝,你剛才說話時非常有條理,好樣的,以後就這樣說,你會越來越出色的。”“寶貝,你剛才幫助了別人,媽媽為你自豪。”“寶貝,你早晨能鈴響後馬上裝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2、讚賞要有度:凡事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現象,在親子溝通中同樣也適用。在對孩子進行讚賞時如果你長篇大論,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滿現象。孩子如果被你的無邊讚美之詞淹沒了,會缺乏分辨力,當你不去極力表揚時,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會影響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議要用簡潔的語言,便於孩子記憶和理解;二是建議重複性的表揚要間隔開,表揚兩次後要停止,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重複使用;三是建議階段性總結讚賞孩子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近期自己總體表現,讓孩子心中充滿向上的動力。讚賞是一門語言藝術,希望年輕父母平時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語言修養。

3、讚賞抓時機: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而陷入苦惱的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形很多年輕父母常會缺乏靈活的方式面對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利用讚賞的方式讓孩子走出煩惱和不安。因為孩子受到批評時,大多數都會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注意力也都會放在錯之中,這時年輕父母可能對孩子說:“寶貝,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會為犯錯而內疚或者不安,你用不著這樣,媽媽並不會因為一次犯錯就抓住不放的,這時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現特別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關心奶奶病情這件事,你就做的特別棒,現在想想看,只要把你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對比讚賞法: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可以用情景對比讚賞之法來肯定和鼓勵孩子。比如你帶孩子在小區做戶外活動時,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破壞小區的環境,你就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看到那些小朋友沒有?他們在破壞環境呢,這些行為反應出一個孩子的品質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媽媽卻從沒有做過破壞環境的事,和他們相比,媽媽認為你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缺乏禮貌的行為,可以引導孩子:“寶貝,你瞧,那個小朋友多沒有禮貌,爺爺沒有答應給他買玩具,他就對爺爺又打又鬧。和這個孩子相比,你這方面做的非常有禮貌,從沒有過這樣的表現,你真了不起呢。”

5、手勢讚賞法:平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手勢讚賞動作,並一一就手勢表達含義詳細講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每一種動作的意思。比如豎起大姆指代表你做的很棒,比如豎起食指和中指呈V形狀代表你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緊握拳頭豎起稍用力擺動代表你是好樣的繼續加油。等等,只要孩子看到你的手勢,就立刻會明白你在讚賞他(她)做的非常好,這對孩子來說得到心理暗示後會做的更加來勁,表現的更加自信。這種方式適特別適合於在集體場合下應用,往往孩子也特別期待你給他鼓勁,有時在家裡或者其他環境也可以適當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手勢讚賞法最大的優點是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減少你的嘮叨。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五、為了避免無理指責孩子,破壞親子信任關係,家長要學會合理批評孩子。

1、對事不對人:很多年輕父母經常在批評孩子時會忽略這點,不知不覺因為負面情緒的暴發而直接對準了孩子,比如會說:“你怎麼就這麼笨,我以前是怎麼教你的?”“我和你強調過多次了,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你長的是豬腦子?”類似的話非常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經常這樣說,會給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隻針對事來批評,比如可以說:“寶貝,媽媽認為你這件事做的不是很好,好孩子不應該這樣做的,你想想看錯在哪裡了?”“孩子啊,這種不禮貌的話以後千萬不要再說了,否則,別人會誤以為你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呢,媽媽認為你完全可以學會禮貌待人的,因為你是好孩子。”

2、批評後鼓勵:可能絕大部分年輕父母都會在孩子做錯事後批評孩子,而批評完後就讓孩子做別的事去了。這種批評並不合理,因為孩子受到批評後,往往心情並不會很好,甚至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批評而產生疲沓的現象,不管你怎麼批評,他(她)根本不當回事。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這種疲沓現象,年輕父母可以在批評完孩子後,適當給予一些鼓勵。比如可以這樣說:“寶貝,剛才你知道錯在哪裡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相信你會願意為做一個好孩子而努力的。”“寶貝,人最可寶貴之處就是不怕犯錯,媽媽相信你會把這次犯錯的教訓變為動力,因為你有很強的上進心,是不是啊?”

3、不當眾批評:不要看孩子小就可以不分場合隨便批評孩子,尤其是當眾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有些年輕父母看到孩子當眾犯錯,有時出於死要面子,而指責和打罵孩子,以證明自己不嬌縱放任孩子。其實這樣做,你並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有時弄不好還會讓你丟醜。不當眾批評孩子並不是批評,完全可以把孩子悄悄叫到一邊,小聲去批評,比如說:“寶貝,剛才你粗魯無禮的行為,媽媽感覺非常臉紅,因為這並不代表你個人的行為,還代表著我們全家人的形像呢。”“寶貝,剛才你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行為,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有禮貌的好孩子絕對會注意公共場合秩序的,你願做好孩子嗎?”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用沉默批評:有時孩子正在做錯事時,或者你知道孩子做錯事後,也可以不用說話,同樣也能達到批評的效果。比如看到孩子正在做錯時,你帶著嚴肅的表情,用眼睛一直盯著孩子看,當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時,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並加以改正的。有時孩子做錯事後,可能會等你去批評他,但如果你用假裝不理孩子的方式面對他,反而會讓孩子知道你的態度,你越是態度冷淡不理他,孩子越是感覺內疚,有時孩子還會在你沉默一段時間後來找你道歉,主動承認錯誤。沉默法有時需要藉助第三方來引導孩子,比如爸爸可以悄悄告訴孩子:“孩子,瞧你媽媽,你的錯誤惹惱了她,好好反思自己錯在哪,然後找媽媽認錯吧。”

5、自我批評法:當孩子犯錯後,年輕父母還可能用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讓孩子產生內疚和自責感,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如你得知孩子在外面欺負哭了別的小朋友,這時把孩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欺負了別的小朋友,我心情非常糟糕,我感覺媽媽特別差勁,因為我平時沒有認真教育你,讓你清楚如何禮貌與人相處,怎樣與小夥伴搞好團結,我真想讓那個被欺負的小朋友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一頓,這樣我的心裡或許會好受些。”當你這樣說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責任感,因為對孩子來說,自然不願意看到媽媽這麼傷心,這麼難過,肯定會安慰媽媽的同時也做自我批評。

"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裡,很多家長大都把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日常學習、飲食保障、睡眠管理、親子游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等方面,大家以為能做這些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你身為家長僅把目光放在這上面,看來你對孩子的教育還僅停留在及格線附近,還真沒有意識到在孩子六歲這一年,將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因為孩子將從幼兒期跨入兒童期,家長需要及時改變育兒觀念,應用適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同時也恰因為孩子在六歲這一年進入小學一年級,會讓不少家長忽然感覺管教孩子有些吃力了,如孩子愛頂嘴了,學習愛磨蹭拖拉了,經常有小情緒了等。當你感覺到吃力時,實際上真正的考驗悄然來臨了,說明你必須要更新觀念,還要構建與兒童正常溝通交流的新的模式。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一、 家長必須要理性看待親子溝通質量問題,至少你要知道衡量的依據有哪些。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主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下面我把衡量親子關係是否良好的依據總結一下,以方便你去對照檢查。

依據一:孩子缺乏溝通過程中的禮節禮貌。在很多家庭裡,由於年輕母親平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禮貌榜樣體現,同時又不認真教孩子禮貌行為,必然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的過程呈現隨意亂動,不看著你說話,注意力分散,你說完後孩子就像沒聽懂,沒聽到一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依據二:孩子和母親頂嘴現象比較突出。這是親子溝通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說明母親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很差。當孩子對媽媽不恭不敬時,這就會使母親教育的內容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這常常會導致母親情緒失控,動輒對孩子批評、指責和打罵。

依據三:孩子在母親和老人面前呈現兩面性。孩子有這樣的表現,說明要麼你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而老人對孫輩要求又過於鬆散,要麼乾脆反之。這是教養方法不一致導致的必然現象,必須要和老人認真的交流,查找自己身上和老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否則孩子上小學後,在課外時間,週末或節假日裡,你將無法掌控由於你不在家而使孩子管教失控現象。

依據四:孩子不能落實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內容。這主要是源於父母平時沒有良好習慣養成,在督促和引導孩子落實作息時間的過程中,需要年輕母親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在提醒或者督促孩子落實具體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去做,總是磨蹭拖拉,或者乾脆不情願去做,你就要格外注意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依據五:母親(父親)情緒化現象比較突出。由於家中大人平時相處關係不是很和諧,家庭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秩序較混亂,尤其是母親承擔大量的家庭工作任務不堪重負心中有怨言。這些現象常使母親感覺在家裡心情特別壓抑,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時,很容易導致母親呈現負面情緒,這對親子溝通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慢慢就會反感媽媽,不願意聽媽媽嘮叨和發洩情緒,或者乾脆也以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媽媽。

依據六:母親(父親)思維缺乏條理表達時抓不住重點。很多年輕母親都有類似的現象,在面對孩子時儘管說了很多話,要麼思維呈現跳躍性,要麼沒有條理,要麼所問非所答,根本抓不住重點。如果此類母親在家裡承擔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再看孩子,幾乎也是生活秩序混亂,表達沒條理性,很難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完整,因為母親平時根本不會教給孩子清晰的步驟,更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做每一個步驟的方法。

依據七:母親(父親)應答遲緩導致孩子做事遲鈍。很多年輕母親身上也存在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孩子請求媽媽幫助時,或者與媽媽正常說話時,媽媽只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慢條斯理不理睬孩子的話,孩子呼叫幾次後,媽媽才回應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就習慣於用同樣的方式迴應媽媽。當孩子與人溝通養成這種習慣後,會帶到家庭以外和課堂上,明顯在行為表現上比別的孩子反應遲鈍。

依據八:母親對孩子缺乏信任感導致孩子經常撒謊。有些年輕母親總會懷疑孩子沒有按著自己要求去做事,事後總會問這問那,當孩子感覺到媽媽不信任自己時,便會想著辦法應付媽媽,以證明自己按著媽媽的要求去做事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母親拿成人的要求面對孩子,自然很難讓孩子去照做。當孩子做不到,做不好,又不想讓媽媽知道後果而受指責時,撒謊便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了。

細心的家長如果讀完上面八個依據後會發現,八條依據前四條是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後四條針對家長身上的問題。你可能依據這些內容分別就自己和孩子的表現做客觀的對比分析,必須要發現問題,然後做整改,解決的辦法見面的親子溝通方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二、家長必須要練好和兒童說話的基本功,那不妨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1、眼睛專注看:當孩子和你說話時,你的眼睛要平視看著孩子的眼睛,為了達到平視,你可以彎下腰來,或者蹲下來。有時可以偶爾掃視孩子身體表現,如果孩子不看著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說完話後,提醒孩子:“寶貝,剛才你在和媽媽說話時,我發現你的身體在隨意亂動,這些動作都是多餘的,一定要站好(坐好),這樣才是好孩子,你願意做爸爸媽媽或者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嗎?”“寶貝,一個出色的孩子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姿勢,你不能亂動,一定要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這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的,你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嗎?”

2、耳朵仔細聽: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細聽孩子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理解孩子的話,或者話背後隱藏的一些含義。有些時候,孩子有某些動機和需要時,可能會拐彎抹角,並不直接表達,你可以邊聽邊揣摩孩子話中的意思。有些年輕父母聽力和思維常常配合不到一起,聽時抓不住重點,孩子說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幹什麼,或者乾脆按表面的意思去迴應孩子,這肯定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的話表達不清晰時,你可以鄭重地告訴孩子:“寶貝,能否把你剛才的話再有重點地重複一遍?剛才媽媽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讓孩子重複自己說的話,可以鍛鍊孩子簡潔的表達。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3、面帶著微笑:如果你能面帶著微笑聽孩子說話,這會讓孩子在說話時處於非常放鬆的心情。當然,你面帶微笑傾聽孩子說話時,會給一個最佳的禮貌形像,當孩子聽你說話時,你就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寶貝,你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媽媽是帶著微笑的?這說明媽媽是帶著好心情傾聽你說話的。你和別人說話也要這樣,微笑可以讓人和你說話保持快樂的心情,也是有修養,有好氣質的表現。”你的引導會讓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層次含義。有些年輕父母平時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緒表達,如果你變化無常,很容易導致孩子會從你的面部表情中窺探到你的內心世界,你心情好時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對你,你心情不好話難聽時,會讓孩子情緒被你帶動,以不良情緒面對你。

4、保持好體態:有修養,有好氣質的父母常常給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談吐得體,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好的體態簡單點說,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再與孩子說話過於隨意,如果孩子偶爾看到你懶懶散散地傾聽他說話,可能並不會想到什麼,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你不願意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心理暗示:“媽媽不願意聽我說話。”“媽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儘管你並不是有意這樣做,但由於孩子誤讀你的體態信息,也就不願意把內心想的事情和你說。所以,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良好的體態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處於放鬆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5、禮貌地打斷:有時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可能會有電話打進來,或者家裡的門鈴響起,或者廚房裡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這時你絕不能突然就轉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禮貌地打斷孩子的話:“寶貝,你剛才的話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但現在媽媽要打斷你一下,有電話響了(其他事了簡單地告知孩子),稍等媽媽,我處理完馬上回來,好嗎?”“寶貝,對不起,請稍等,電話響了(其他事要簡單陳述),我馬上就回來。”像類似的話,你可以讓孩子不至於掃興,同時也可以安靜地等待你處理完事後,返回來繼續聽他說完。否則,你不禮貌地打斷,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說後面的話,而去玩耍或者做別的事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三、想讓家長和孩子保持交流的互動性,確保孩子思維活躍,要學會巧妙地問。

1、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2、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3、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5、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四、為了激發孩子做事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激勵,但要慎用讚賞的話。

1、讚賞針對事:很多年輕父母在讚賞孩子時,經常會忽略針對具體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說:“孩子,你真棒!”“寶貝,好樣的!”“咱家的寶貝真出色!”“寶貝真了不起!”如果你這樣讚賞孩子,常會讓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對你的讚賞有一種麻木之感。為了讓孩子在你的讚美之詞中建立起自信,獲得做事的愉悅感,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剛才這件事,你非常認真,看到你如此專注,媽媽非常開心。”“寶貝,你剛才說話時非常有條理,好樣的,以後就這樣說,你會越來越出色的。”“寶貝,你剛才幫助了別人,媽媽為你自豪。”“寶貝,你早晨能鈴響後馬上裝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2、讚賞要有度:凡事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現象,在親子溝通中同樣也適用。在對孩子進行讚賞時如果你長篇大論,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滿現象。孩子如果被你的無邊讚美之詞淹沒了,會缺乏分辨力,當你不去極力表揚時,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會影響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議要用簡潔的語言,便於孩子記憶和理解;二是建議重複性的表揚要間隔開,表揚兩次後要停止,過幾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重複使用;三是建議階段性總結讚賞孩子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近期自己總體表現,讓孩子心中充滿向上的動力。讚賞是一門語言藝術,希望年輕父母平時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語言修養。

3、讚賞抓時機: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而陷入苦惱的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形很多年輕父母常會缺乏靈活的方式面對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利用讚賞的方式讓孩子走出煩惱和不安。因為孩子受到批評時,大多數都會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注意力也都會放在錯之中,這時年輕父母可能對孩子說:“寶貝,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會為犯錯而內疚或者不安,你用不著這樣,媽媽並不會因為一次犯錯就抓住不放的,這時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現特別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關心奶奶病情這件事,你就做的特別棒,現在想想看,只要把你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對比讚賞法: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可以用情景對比讚賞之法來肯定和鼓勵孩子。比如你帶孩子在小區做戶外活動時,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破壞小區的環境,你就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看到那些小朋友沒有?他們在破壞環境呢,這些行為反應出一個孩子的品質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媽媽卻從沒有做過破壞環境的事,和他們相比,媽媽認為你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缺乏禮貌的行為,可以引導孩子:“寶貝,你瞧,那個小朋友多沒有禮貌,爺爺沒有答應給他買玩具,他就對爺爺又打又鬧。和這個孩子相比,你這方面做的非常有禮貌,從沒有過這樣的表現,你真了不起呢。”

5、手勢讚賞法:平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手勢讚賞動作,並一一就手勢表達含義詳細講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每一種動作的意思。比如豎起大姆指代表你做的很棒,比如豎起食指和中指呈V形狀代表你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緊握拳頭豎起稍用力擺動代表你是好樣的繼續加油。等等,只要孩子看到你的手勢,就立刻會明白你在讚賞他(她)做的非常好,這對孩子來說得到心理暗示後會做的更加來勁,表現的更加自信。這種方式適特別適合於在集體場合下應用,往往孩子也特別期待你給他鼓勁,有時在家裡或者其他環境也可以適當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手勢讚賞法最大的優點是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減少你的嘮叨。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五、為了避免無理指責孩子,破壞親子信任關係,家長要學會合理批評孩子。

1、對事不對人:很多年輕父母經常在批評孩子時會忽略這點,不知不覺因為負面情緒的暴發而直接對準了孩子,比如會說:“你怎麼就這麼笨,我以前是怎麼教你的?”“我和你強調過多次了,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你長的是豬腦子?”類似的話非常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經常這樣說,會給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隻針對事來批評,比如可以說:“寶貝,媽媽認為你這件事做的不是很好,好孩子不應該這樣做的,你想想看錯在哪裡了?”“孩子啊,這種不禮貌的話以後千萬不要再說了,否則,別人會誤以為你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呢,媽媽認為你完全可以學會禮貌待人的,因為你是好孩子。”

2、批評後鼓勵:可能絕大部分年輕父母都會在孩子做錯事後批評孩子,而批評完後就讓孩子做別的事去了。這種批評並不合理,因為孩子受到批評後,往往心情並不會很好,甚至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批評而產生疲沓的現象,不管你怎麼批評,他(她)根本不當回事。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這種疲沓現象,年輕父母可以在批評完孩子後,適當給予一些鼓勵。比如可以這樣說:“寶貝,剛才你知道錯在哪裡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相信你會願意為做一個好孩子而努力的。”“寶貝,人最可寶貴之處就是不怕犯錯,媽媽相信你會把這次犯錯的教訓變為動力,因為你有很強的上進心,是不是啊?”

3、不當眾批評:不要看孩子小就可以不分場合隨便批評孩子,尤其是當眾批評孩子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有些年輕父母看到孩子當眾犯錯,有時出於死要面子,而指責和打罵孩子,以證明自己不嬌縱放任孩子。其實這樣做,你並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有時弄不好還會讓你丟醜。不當眾批評孩子並不是批評,完全可以把孩子悄悄叫到一邊,小聲去批評,比如說:“寶貝,剛才你粗魯無禮的行為,媽媽感覺非常臉紅,因為這並不代表你個人的行為,還代表著我們全家人的形像呢。”“寶貝,剛才你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的行為,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有禮貌的好孩子絕對會注意公共場合秩序的,你願做好孩子嗎?”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4、用沉默批評:有時孩子正在做錯事時,或者你知道孩子做錯事後,也可以不用說話,同樣也能達到批評的效果。比如看到孩子正在做錯時,你帶著嚴肅的表情,用眼睛一直盯著孩子看,當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時,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並加以改正的。有時孩子做錯事後,可能會等你去批評他,但如果你用假裝不理孩子的方式面對他,反而會讓孩子知道你的態度,你越是態度冷淡不理他,孩子越是感覺內疚,有時孩子還會在你沉默一段時間後來找你道歉,主動承認錯誤。沉默法有時需要藉助第三方來引導孩子,比如爸爸可以悄悄告訴孩子:“孩子,瞧你媽媽,你的錯誤惹惱了她,好好反思自己錯在哪,然後找媽媽認錯吧。”

5、自我批評法:當孩子犯錯後,年輕父母還可能用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讓孩子產生內疚和自責感,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如你得知孩子在外面欺負哭了別的小朋友,這時把孩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欺負了別的小朋友,我心情非常糟糕,我感覺媽媽特別差勁,因為我平時沒有認真教育你,讓你清楚如何禮貌與人相處,怎樣與小夥伴搞好團結,我真想讓那個被欺負的小朋友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一頓,這樣我的心裡或許會好受些。”當你這樣說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責任感,因為對孩子來說,自然不願意看到媽媽這麼傷心,這麼難過,肯定會安慰媽媽的同時也做自我批評。

一年級兒童教育,對家長真正的考驗來了,至少要做好這些內容

6、換位批評法:前幾種都是父母批評孩子,現在可以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讓孩子來批評父母,以提高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用孩子監督父母的方法提高孩子正確做事的意識。比如有一位媽媽平時和孩子約定,如果媽媽犯了嘮叨的毛病,你就狠狠地批評媽媽,以幫助我改正。結果當媽媽在家裡在嘮叨爸爸時,孩子就出面了:“媽媽,你又犯了嘮叨的毛病了,你能不能少說幾句。”“媽媽,你看爸爸都被你嘮叨煩了,你能不能讓爸爸安靜一會兒?”“媽媽,你說一遍就夠了,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你安靜地看著就行了,好嗎?”像類似的情景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年輕父母可以捕捉到很多時機,讓孩子來批評大人的錯誤做法。

結束語: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的方法很多,在本篇文章裡只介紹這幾種常用的方法,如果家長善於思考與領悟,你熟練應用好這幾種最常用的方法,基本上就能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互信關係。當然,需要重點強調的是,親子溝通方法要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去實踐應用,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教育的時機,力爭把親子溝通關係基礎打好,從而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互相信任、尊重和理解,這樣就容易把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得以實施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