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讀書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9-02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毫無責任心的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2個:

  • 家長過度寵愛

現在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加上父母照看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百般呵護,有吃有喝什麼都不缺,生怕委屈孩子一絲一毫。 孩子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比如想喝水,孩子只需喊一聲,“我渴了”,爺爺奶奶自然就將水杯端在孩子嘴邊,還一個勁的說“多喝點,多喝點”。

孩子接受了太多的這種寵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各個地方,自以為在哪裡都是如此受到“五星待遇”。

  • 孩子沒有機會

根據《人民日報》提到的,孩子在特定的時間擁有特定的一些可以完成的事項,很多事情孩子本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父母感覺孩子墨跡、拖延等就自己動手完成。

孩子受自身年齡和特點的限制,做事自然與大人不同,事項無非是熟能生巧,以及多次練習找出訣竅,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能夠有責任心?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毫無責任心的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2個:

  • 家長過度寵愛

現在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加上父母照看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百般呵護,有吃有喝什麼都不缺,生怕委屈孩子一絲一毫。 孩子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比如想喝水,孩子只需喊一聲,“我渴了”,爺爺奶奶自然就將水杯端在孩子嘴邊,還一個勁的說“多喝點,多喝點”。

孩子接受了太多的這種寵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各個地方,自以為在哪裡都是如此受到“五星待遇”。

  • 孩子沒有機會

根據《人民日報》提到的,孩子在特定的時間擁有特定的一些可以完成的事項,很多事情孩子本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父母感覺孩子墨跡、拖延等就自己動手完成。

孩子受自身年齡和特點的限制,做事自然與大人不同,事項無非是熟能生巧,以及多次練習找出訣竅,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能夠有責任心?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父母需要反思日常對孩子的教育教導,需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責任心,可以這樣做:

1.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不是無知,他們只是習慣了四周的人“保姆式”的幫助,只需要動動嘴張張口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需要耗費自己任何的手動腳動。

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多多引導,從父母自身控制住這種保姆式的幫助,讓孩子真正的可以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項進行負責,而不只是看看說說而已。

很多孩子都有喜歡問問題等別人解答的情況,父母不妨從這點引導孩子思考,先自己想辦法再去麻煩別人,最終達到的就是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哪怕僅僅是一個問題而已。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毫無責任心的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2個:

  • 家長過度寵愛

現在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加上父母照看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百般呵護,有吃有喝什麼都不缺,生怕委屈孩子一絲一毫。 孩子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比如想喝水,孩子只需喊一聲,“我渴了”,爺爺奶奶自然就將水杯端在孩子嘴邊,還一個勁的說“多喝點,多喝點”。

孩子接受了太多的這種寵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各個地方,自以為在哪裡都是如此受到“五星待遇”。

  • 孩子沒有機會

根據《人民日報》提到的,孩子在特定的時間擁有特定的一些可以完成的事項,很多事情孩子本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父母感覺孩子墨跡、拖延等就自己動手完成。

孩子受自身年齡和特點的限制,做事自然與大人不同,事項無非是熟能生巧,以及多次練習找出訣竅,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能夠有責任心?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父母需要反思日常對孩子的教育教導,需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責任心,可以這樣做:

1.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不是無知,他們只是習慣了四周的人“保姆式”的幫助,只需要動動嘴張張口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需要耗費自己任何的手動腳動。

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多多引導,從父母自身控制住這種保姆式的幫助,讓孩子真正的可以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項進行負責,而不只是看看說說而已。

很多孩子都有喜歡問問題等別人解答的情況,父母不妨從這點引導孩子思考,先自己想辦法再去麻煩別人,最終達到的就是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哪怕僅僅是一個問題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2.父母從細節教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小問題,但家長一開始並不認為這都是問題,反而當作一種嘉獎,作做一種孩子小聰明的表現,孩子在家長的這種鼓勵之下,變成一種習慣,甚至當作一種自豪。

父母首先要站在一個大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有些行為確實只是一種階段性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消失,有些行為就是會形成長久的,看似細小細微卻決定著未來。

孩子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的對錯產生懷疑,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發現、糾正,幫助孩子走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直到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毫無責任心的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2個:

  • 家長過度寵愛

現在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加上父母照看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百般呵護,有吃有喝什麼都不缺,生怕委屈孩子一絲一毫。 孩子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比如想喝水,孩子只需喊一聲,“我渴了”,爺爺奶奶自然就將水杯端在孩子嘴邊,還一個勁的說“多喝點,多喝點”。

孩子接受了太多的這種寵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各個地方,自以為在哪裡都是如此受到“五星待遇”。

  • 孩子沒有機會

根據《人民日報》提到的,孩子在特定的時間擁有特定的一些可以完成的事項,很多事情孩子本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父母感覺孩子墨跡、拖延等就自己動手完成。

孩子受自身年齡和特點的限制,做事自然與大人不同,事項無非是熟能生巧,以及多次練習找出訣竅,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能夠有責任心?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父母需要反思日常對孩子的教育教導,需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責任心,可以這樣做:

1.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不是無知,他們只是習慣了四周的人“保姆式”的幫助,只需要動動嘴張張口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需要耗費自己任何的手動腳動。

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多多引導,從父母自身控制住這種保姆式的幫助,讓孩子真正的可以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項進行負責,而不只是看看說說而已。

很多孩子都有喜歡問問題等別人解答的情況,父母不妨從這點引導孩子思考,先自己想辦法再去麻煩別人,最終達到的就是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哪怕僅僅是一個問題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2.父母從細節教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小問題,但家長一開始並不認為這都是問題,反而當作一種嘉獎,作做一種孩子小聰明的表現,孩子在家長的這種鼓勵之下,變成一種習慣,甚至當作一種自豪。

父母首先要站在一個大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有些行為確實只是一種階段性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消失,有些行為就是會形成長久的,看似細小細微卻決定著未來。

孩子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的對錯產生懷疑,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發現、糾正,幫助孩子走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直到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3.越小開始越好

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來自於幼時的良好培養。

某一個名人曾說,最好的教育是幼兒園的教育,在幼兒園裡面學到了很多以後用到的技能,比如愛心、善意、理解等等,長大以後沒有人再教給你這些,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那個時候已經刻印在你的腦中,支持著你的所有行為。

父母如果不對孩子進行責任心的培養,孩子自己也不會意識到責任心到底有什麼用,甚至連責任心是什麼都有可能不知道。

小的時候,孩子無知,父母用正確的概念去引導孩子慢慢的對這種責任進行認知,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鞋帽自己放整齊等等,因為小時候養成習慣,自然長大了也會擁有這種不自覺地責任心。

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一定要學會忍心,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反抗這種培養,這種讓自己動手的行為。一旦養成,父母不僅僅是省心,還有孩子自然的心境變化。

孩子看似無知實則充滿智慧,他們只是在習慣中得到了所有,如果將這些外界的習慣慢慢轉化成內在的驅動,孩子自然可以“一日千里”。

"

昨天在小區遇到一對母子,媽媽嘟嘟囔囔的訓斥孩子,“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啊,你都這麼大了,不小心把別人小朋友的玩具摔壞了,勇敢承認又沒什麼,為什麼不肯說呢?“孩子四處張望,一聲不吭,很明顯是不服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告誡孩子要有責任心,對玩具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實際中,孩子卻缺少一種責任心,只是以個人為中心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毫無責任心的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2個:

  • 家長過度寵愛

現在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加上父母照看一到兩個孩子,對孩子百般呵護,有吃有喝什麼都不缺,生怕委屈孩子一絲一毫。 孩子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生活,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比如想喝水,孩子只需喊一聲,“我渴了”,爺爺奶奶自然就將水杯端在孩子嘴邊,還一個勁的說“多喝點,多喝點”。

孩子接受了太多的這種寵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並且將這種習慣帶到了各個地方,自以為在哪裡都是如此受到“五星待遇”。

  • 孩子沒有機會

根據《人民日報》提到的,孩子在特定的時間擁有特定的一些可以完成的事項,很多事情孩子本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父母感覺孩子墨跡、拖延等就自己動手完成。

孩子受自身年齡和特點的限制,做事自然與大人不同,事項無非是熟能生巧,以及多次練習找出訣竅,連機會都沒有,如何能夠有責任心?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父母需要反思日常對孩子的教育教導,需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責任心,可以這樣做:

1.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不是無知,他們只是習慣了四周的人“保姆式”的幫助,只需要動動嘴張張口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需要耗費自己任何的手動腳動。

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就要多多引導,從父母自身控制住這種保姆式的幫助,讓孩子真正的可以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項進行負責,而不只是看看說說而已。

很多孩子都有喜歡問問題等別人解答的情況,父母不妨從這點引導孩子思考,先自己想辦法再去麻煩別人,最終達到的就是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哪怕僅僅是一個問題而已。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2.父母從細節教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小問題,但家長一開始並不認為這都是問題,反而當作一種嘉獎,作做一種孩子小聰明的表現,孩子在家長的這種鼓勵之下,變成一種習慣,甚至當作一種自豪。

父母首先要站在一個大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有些行為確實只是一種階段性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消失,有些行為就是會形成長久的,看似細小細微卻決定著未來。

孩子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的對錯產生懷疑,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發現、糾正,幫助孩子走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直到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3.越小開始越好

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來自於幼時的良好培養。

某一個名人曾說,最好的教育是幼兒園的教育,在幼兒園裡面學到了很多以後用到的技能,比如愛心、善意、理解等等,長大以後沒有人再教給你這些,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那個時候已經刻印在你的腦中,支持著你的所有行為。

父母如果不對孩子進行責任心的培養,孩子自己也不會意識到責任心到底有什麼用,甚至連責任心是什麼都有可能不知道。

小的時候,孩子無知,父母用正確的概念去引導孩子慢慢的對這種責任進行認知,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鞋帽自己放整齊等等,因為小時候養成習慣,自然長大了也會擁有這種不自覺地責任心。

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一定要學會忍心,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反抗這種培養,這種讓自己動手的行為。一旦養成,父母不僅僅是省心,還有孩子自然的心境變化。

孩子看似無知實則充滿智慧,他們只是在習慣中得到了所有,如果將這些外界的習慣慢慢轉化成內在的驅動,孩子自然可以“一日千里”。

孩子過於自我怎麼辦?分析背後2個原因,父母3招帶他們認識責任心

父母想要將孩子培養的具有責任心,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孩子從對自己的事情開始負責,慢慢的擴大到對別人負責,這是一種不同的提升。

責任心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父母需要提前為孩子的美好成長鋪好道路。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