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
"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朋友最近特別糾結,女兒兩歲多了,還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見了,會把她的手拔出來,但是沒過幾分鐘她又把手放進嘴裡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脅教訓她,也沒什麼效果。朋友說:“真的很焦慮,這麼大的孩子還吃手,軟硬辦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經吃出老繭了,兩個門牙也有點微微突出。”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這樣闡述幼兒吃手的行為: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通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

嘴巴和手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

如果父母不讓嬰兒吃手,他們就不能在這一階段開始大腦和精神的發展。而且嬰兒的發展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嬰兒先天所設定的發展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嬰兒就會感到快樂和愉悅;沒有獲得發展或者發展被嚴重阻撓的孩子,就會顯得不快樂,當他們實在鬥不過成人時,就只能變得麻木,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但也僅限在兩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孩子兩三歲還在吃手,這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問題。

"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朋友最近特別糾結,女兒兩歲多了,還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見了,會把她的手拔出來,但是沒過幾分鐘她又把手放進嘴裡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脅教訓她,也沒什麼效果。朋友說:“真的很焦慮,這麼大的孩子還吃手,軟硬辦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經吃出老繭了,兩個門牙也有點微微突出。”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這樣闡述幼兒吃手的行為: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通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

嘴巴和手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

如果父母不讓嬰兒吃手,他們就不能在這一階段開始大腦和精神的發展。而且嬰兒的發展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嬰兒先天所設定的發展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嬰兒就會感到快樂和愉悅;沒有獲得發展或者發展被嚴重阻撓的孩子,就會顯得不快樂,當他們實在鬥不過成人時,就只能變得麻木,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但也僅限在兩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孩子兩三歲還在吃手,這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問題。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一、孩子吃手在0-2歲

嬰兒的神經系統是從頭部向腳部逐漸成熟的。0-6個月時,孩子腦部的神經開始成熟,通過先天的反射吸吮,使得孩子使用嘴巴的能力比使用其他肢體和器官的能力更加熟練,於是出現了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所稱的口敏感期

當孩子成長到6個月之後歐,口的敏感期會慢慢消退。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已經1歲多快兩歲依然有吃手的行為。

案例一:孩子1歲零4個月,經常吃手。帶他在小區幼兒遊樂場玩,別的孩子都在玩滑梯,他站在那裡只顧吃手。媽媽看著煩,把孩子的手拿出來,不讓他吃。反覆幾次之後,孩子開始大哭。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時,父母首先應該警覺自己的厭煩情緒,而不是孩子吃手的行為。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才一年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使孩子沒有發現玩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者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那麼,孩子在感到緊張時吃手是很正常的自我調節行為,就像害羞時臉會紅一樣。

再就是1歲多的孩子剛剛過了吃手的時期,在遇到困難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只能採取他們知道的方式來解決,那就是吃手。

作為成年人的已經度過了孩子的時期,但是當有了孩子後父母一定要倒回去,體貼一下孩子的處境,用點心思弄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吃手、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題需要家長幫助。

找到根源,然後用智慧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而不要因為孩子處在困難之中或需要幫助而討厭孩子。父母的厭煩情緒會傷到孩子,使得孩子以為父母不喜歡他、不愛他,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1歲4個月的孩子還太小,在公眾場合不敢去玩那些大型器械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長想訓練孩子去玩遊樂場的器械,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玩。家長帶著孩子把所有的遊樂器械都玩熟了,使孩子對它們有了經驗,孩子就不會感到緊張了。

父母還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經過訓練,去遊樂場的機會也沒其他孩子那麼多,那麼,站在那裡吃手指頭其實是智慧的行為。也許孩子是在一邊吃著手指頭,一邊觀察別人的行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朋友最近特別糾結,女兒兩歲多了,還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見了,會把她的手拔出來,但是沒過幾分鐘她又把手放進嘴裡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脅教訓她,也沒什麼效果。朋友說:“真的很焦慮,這麼大的孩子還吃手,軟硬辦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經吃出老繭了,兩個門牙也有點微微突出。”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這樣闡述幼兒吃手的行為: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通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

嘴巴和手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

如果父母不讓嬰兒吃手,他們就不能在這一階段開始大腦和精神的發展。而且嬰兒的發展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嬰兒先天所設定的發展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嬰兒就會感到快樂和愉悅;沒有獲得發展或者發展被嚴重阻撓的孩子,就會顯得不快樂,當他們實在鬥不過成人時,就只能變得麻木,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但也僅限在兩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孩子兩三歲還在吃手,這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問題。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一、孩子吃手在0-2歲

嬰兒的神經系統是從頭部向腳部逐漸成熟的。0-6個月時,孩子腦部的神經開始成熟,通過先天的反射吸吮,使得孩子使用嘴巴的能力比使用其他肢體和器官的能力更加熟練,於是出現了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所稱的口敏感期

當孩子成長到6個月之後歐,口的敏感期會慢慢消退。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已經1歲多快兩歲依然有吃手的行為。

案例一:孩子1歲零4個月,經常吃手。帶他在小區幼兒遊樂場玩,別的孩子都在玩滑梯,他站在那裡只顧吃手。媽媽看著煩,把孩子的手拿出來,不讓他吃。反覆幾次之後,孩子開始大哭。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時,父母首先應該警覺自己的厭煩情緒,而不是孩子吃手的行為。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才一年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使孩子沒有發現玩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者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那麼,孩子在感到緊張時吃手是很正常的自我調節行為,就像害羞時臉會紅一樣。

再就是1歲多的孩子剛剛過了吃手的時期,在遇到困難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只能採取他們知道的方式來解決,那就是吃手。

作為成年人的已經度過了孩子的時期,但是當有了孩子後父母一定要倒回去,體貼一下孩子的處境,用點心思弄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吃手、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題需要家長幫助。

找到根源,然後用智慧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而不要因為孩子處在困難之中或需要幫助而討厭孩子。父母的厭煩情緒會傷到孩子,使得孩子以為父母不喜歡他、不愛他,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1歲4個月的孩子還太小,在公眾場合不敢去玩那些大型器械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長想訓練孩子去玩遊樂場的器械,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玩。家長帶著孩子把所有的遊樂器械都玩熟了,使孩子對它們有了經驗,孩子就不會感到緊張了。

父母還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經過訓練,去遊樂場的機會也沒其他孩子那麼多,那麼,站在那裡吃手指頭其實是智慧的行為。也許孩子是在一邊吃著手指頭,一邊觀察別人的行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二、孩子吃手在2-3歲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同一個行為在不同時期代表的含義不同。1歲前,吃手是上天賜給人類發展的祕密武器,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行為。為此,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吃手行為,甚至幫助他們順利吃到手,再用手協助嘴巴啃能啃到的所有物品,這就是教育。

但是到了2歲,如果孩子還在吃手,那麼父母就需要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欣慰於孩子能夠用吃手來安慰自己,這樣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受到恐懼和焦慮的侵襲。

案例二:孩子兩歲多經常吃手。而且在以下時間、場合吃手最多:睡覺前和醒來以後;向爸媽撒嬌,或者睡在爸媽身上的時候,或者太無聊的時候。爸爸威脅過,但是沒有用。

案例分析:在發展心理學中,把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從依戀媽媽轉為依戀其他東西的行為叫作“橋樑”。

孩子在放鬆和沒事幹時吃吃手指頭的現象,叫作“依戀過渡性客體”。客體指的是孩子身外的其他物品,吃手指頭也屬於這個範疇,這是孩子創造地解決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方法。

兩歲多的孩子吃手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吃手時期來臨時,家人沒有把物質介紹給孩子,造成孩子在口的敏感期只能一直吃手,時間長了就成為習慣。

但無論是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二種情況,孩子都是需要理解和幫助的,即使吃手成為一種習慣,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家長沒有做好功課,沒有幫助好孩子。

首先家長應該檢討自己,想辦法彌補自己給孩子造成的“損失”。家長應該覺得對不起孩子,因為孩子才是受害者。

媽媽需要跟爸爸好好溝通一下,因為爸爸的做法恰恰強化了孩子的吃手行為。如果他能把制止孩子吃手的力氣用來陪孩子玩耍,可能孩子就不會一直吃手了。

人類一般都會模仿那些自己見過的行為,即便沒有意識到這是模仿,這是人類生物性的特徵。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深受自己父母曾經教育自己方式的影響。

因此,成為父母后我們要經過重新學習,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發展的利弊,努力改掉那些對孩子的發展和心理具有破壞作用的想法和做法,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朋友最近特別糾結,女兒兩歲多了,還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見了,會把她的手拔出來,但是沒過幾分鐘她又把手放進嘴裡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脅教訓她,也沒什麼效果。朋友說:“真的很焦慮,這麼大的孩子還吃手,軟硬辦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經吃出老繭了,兩個門牙也有點微微突出。”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這樣闡述幼兒吃手的行為: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通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

嘴巴和手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

如果父母不讓嬰兒吃手,他們就不能在這一階段開始大腦和精神的發展。而且嬰兒的發展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嬰兒先天所設定的發展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嬰兒就會感到快樂和愉悅;沒有獲得發展或者發展被嚴重阻撓的孩子,就會顯得不快樂,當他們實在鬥不過成人時,就只能變得麻木,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但也僅限在兩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孩子兩三歲還在吃手,這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問題。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一、孩子吃手在0-2歲

嬰兒的神經系統是從頭部向腳部逐漸成熟的。0-6個月時,孩子腦部的神經開始成熟,通過先天的反射吸吮,使得孩子使用嘴巴的能力比使用其他肢體和器官的能力更加熟練,於是出現了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所稱的口敏感期

當孩子成長到6個月之後歐,口的敏感期會慢慢消退。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已經1歲多快兩歲依然有吃手的行為。

案例一:孩子1歲零4個月,經常吃手。帶他在小區幼兒遊樂場玩,別的孩子都在玩滑梯,他站在那裡只顧吃手。媽媽看著煩,把孩子的手拿出來,不讓他吃。反覆幾次之後,孩子開始大哭。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時,父母首先應該警覺自己的厭煩情緒,而不是孩子吃手的行為。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才一年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使孩子沒有發現玩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者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那麼,孩子在感到緊張時吃手是很正常的自我調節行為,就像害羞時臉會紅一樣。

再就是1歲多的孩子剛剛過了吃手的時期,在遇到困難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只能採取他們知道的方式來解決,那就是吃手。

作為成年人的已經度過了孩子的時期,但是當有了孩子後父母一定要倒回去,體貼一下孩子的處境,用點心思弄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吃手、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題需要家長幫助。

找到根源,然後用智慧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而不要因為孩子處在困難之中或需要幫助而討厭孩子。父母的厭煩情緒會傷到孩子,使得孩子以為父母不喜歡他、不愛他,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1歲4個月的孩子還太小,在公眾場合不敢去玩那些大型器械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長想訓練孩子去玩遊樂場的器械,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玩。家長帶著孩子把所有的遊樂器械都玩熟了,使孩子對它們有了經驗,孩子就不會感到緊張了。

父母還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經過訓練,去遊樂場的機會也沒其他孩子那麼多,那麼,站在那裡吃手指頭其實是智慧的行為。也許孩子是在一邊吃著手指頭,一邊觀察別人的行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二、孩子吃手在2-3歲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同一個行為在不同時期代表的含義不同。1歲前,吃手是上天賜給人類發展的祕密武器,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行為。為此,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吃手行為,甚至幫助他們順利吃到手,再用手協助嘴巴啃能啃到的所有物品,這就是教育。

但是到了2歲,如果孩子還在吃手,那麼父母就需要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欣慰於孩子能夠用吃手來安慰自己,這樣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受到恐懼和焦慮的侵襲。

案例二:孩子兩歲多經常吃手。而且在以下時間、場合吃手最多:睡覺前和醒來以後;向爸媽撒嬌,或者睡在爸媽身上的時候,或者太無聊的時候。爸爸威脅過,但是沒有用。

案例分析:在發展心理學中,把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從依戀媽媽轉為依戀其他東西的行為叫作“橋樑”。

孩子在放鬆和沒事幹時吃吃手指頭的現象,叫作“依戀過渡性客體”。客體指的是孩子身外的其他物品,吃手指頭也屬於這個範疇,這是孩子創造地解決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方法。

兩歲多的孩子吃手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吃手時期來臨時,家人沒有把物質介紹給孩子,造成孩子在口的敏感期只能一直吃手,時間長了就成為習慣。

但無論是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二種情況,孩子都是需要理解和幫助的,即使吃手成為一種習慣,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家長沒有做好功課,沒有幫助好孩子。

首先家長應該檢討自己,想辦法彌補自己給孩子造成的“損失”。家長應該覺得對不起孩子,因為孩子才是受害者。

媽媽需要跟爸爸好好溝通一下,因為爸爸的做法恰恰強化了孩子的吃手行為。如果他能把制止孩子吃手的力氣用來陪孩子玩耍,可能孩子就不會一直吃手了。

人類一般都會模仿那些自己見過的行為,即便沒有意識到這是模仿,這是人類生物性的特徵。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深受自己父母曾經教育自己方式的影響。

因此,成為父母后我們要經過重新學習,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發展的利弊,努力改掉那些對孩子的發展和心理具有破壞作用的想法和做法,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三、孩子吃手在3-4歲

孩子3歲的時候開始探索物體與物體的關係,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而且能夠把身邊人的行為用扮家家的形式進行演繹,並開始早期的心理活動。

他們開始用繪畫、肢體行為、語言、扮演來整合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以此獲得大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模式。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吃手,家長該怎麼辦?

案例三: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之前,都沒有明顯的吃手指階段。即使是很小的時候,有時候把手指放進嘴巴里面玩,父母也沒有強調過不能吃。但是上幼兒園才兩個月,他就開始吃手指了。原因是他們班上有兩個孩子有這個習慣,整天把手指放嘴巴里,孩子就學上了。怎麼跟他講都不行,強迫他拿出來也沒用。

案例分析:孩子有時會互相模仿,如果孩子口的敏感期過渡的很好,以後出現暫時吃手的現象,其持續的時間會比較短,他會沉浸在自己發展的工作中,不會模仿小朋友的這類行為。

如果孩子以前沒有吃過手,看到其他小朋友吃手會感覺比較新鮮,由吃手開始將口的敏感期又重新過了一遍,這種情況叫作修復行為,父母不用過多幹涉孩子。

如果幼兒園的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吃手和啃其他物品的行為會在一段特別嚴重的時期之後慢慢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或背後議論甚至嘲笑孩子吃手的事,還要做好身邊所有人的工作,使他們對孩子吃手的行為也表現出視而不見的狀態。沉住氣,等待孩子吃手行為的消失。在這期間,更要注意的是為孩子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忙一點,就可以減少孩子吃手的時間,避免把手吃裂。

如果單純是模仿,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練習鞏固,孩子是不會形成吃手習慣的。如何孩子吃手成了習慣,像案例中那樣,那麼孩子就不是單純的模仿行為,可以考慮一下其他原因:

第一,孩子上幼兒園的焦慮期,正好遇到了那兩個吃手的孩子,發現吃手能使內心舒服。如果是這種情況,犧牲了大拇指的形象,換來了心理的健康,還是值得的,等孩子長大後不再吃手了,手上的繭子會慢慢褪掉。

第二,孩子的吃手與那兩個孩子無關,是幼兒園的老師對孩子態度嚴厲或體罰造成孩子因緊張而吃手。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多方調查那個幼兒園,如果孩子天天跟一個態度惡劣的老師在一起,不斷被呵斥,孩子會用吃手這樣的象徵行為一方面安撫自己,一方面告訴家長“救救我”。那麼,家長就一定要替孩子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可以換幼兒園,或者與幼兒園的領導協商解決老師的問題。

第三,如果前兩個原因都不成立,那麼除了繼續尋找其他原因,還要在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跟孩子瘋玩搞笑遊戲,在孩子吃手時裝出不經意的樣子拉著孩子將要吃的手去做事,並且忽視孩子吃手。家長從心底不要反感孩子吃手這件事,我們從未看到過任何一個20歲的青年人在吃手,所以過於不必擔心。

"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朋友最近特別糾結,女兒兩歲多了,還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見了,會把她的手拔出來,但是沒過幾分鐘她又把手放進嘴裡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脅教訓她,也沒什麼效果。朋友說:“真的很焦慮,這麼大的孩子還吃手,軟硬辦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經吃出老繭了,兩個門牙也有點微微突出。”

李躍兒老師在她的書《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這樣闡述幼兒吃手的行為: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通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

嘴巴和手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

如果父母不讓嬰兒吃手,他們就不能在這一階段開始大腦和精神的發展。而且嬰兒的發展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嬰兒先天所設定的發展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嬰兒就會感到快樂和愉悅;沒有獲得發展或者發展被嚴重阻撓的孩子,就會顯得不快樂,當他們實在鬥不過成人時,就只能變得麻木,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但也僅限在兩個月到六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孩子兩三歲還在吃手,這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問題。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一、孩子吃手在0-2歲

嬰兒的神經系統是從頭部向腳部逐漸成熟的。0-6個月時,孩子腦部的神經開始成熟,通過先天的反射吸吮,使得孩子使用嘴巴的能力比使用其他肢體和器官的能力更加熟練,於是出現了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所稱的口敏感期

當孩子成長到6個月之後歐,口的敏感期會慢慢消退。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已經1歲多快兩歲依然有吃手的行為。

案例一:孩子1歲零4個月,經常吃手。帶他在小區幼兒遊樂場玩,別的孩子都在玩滑梯,他站在那裡只顧吃手。媽媽看著煩,把孩子的手拿出來,不讓他吃。反覆幾次之後,孩子開始大哭。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時,父母首先應該警覺自己的厭煩情緒,而不是孩子吃手的行為。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才一年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在養育的過程中,使孩子沒有發現玩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者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那麼,孩子在感到緊張時吃手是很正常的自我調節行為,就像害羞時臉會紅一樣。

再就是1歲多的孩子剛剛過了吃手的時期,在遇到困難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只能採取他們知道的方式來解決,那就是吃手。

作為成年人的已經度過了孩子的時期,但是當有了孩子後父母一定要倒回去,體貼一下孩子的處境,用點心思弄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吃手、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題需要家長幫助。

找到根源,然後用智慧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而不要因為孩子處在困難之中或需要幫助而討厭孩子。父母的厭煩情緒會傷到孩子,使得孩子以為父母不喜歡他、不愛他,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1歲4個月的孩子還太小,在公眾場合不敢去玩那些大型器械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長想訓練孩子去玩遊樂場的器械,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玩。家長帶著孩子把所有的遊樂器械都玩熟了,使孩子對它們有了經驗,孩子就不會感到緊張了。

父母還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經過訓練,去遊樂場的機會也沒其他孩子那麼多,那麼,站在那裡吃手指頭其實是智慧的行為。也許孩子是在一邊吃著手指頭,一邊觀察別人的行為,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二、孩子吃手在2-3歲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同一個行為在不同時期代表的含義不同。1歲前,吃手是上天賜給人類發展的祕密武器,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行為。為此,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吃手行為,甚至幫助他們順利吃到手,再用手協助嘴巴啃能啃到的所有物品,這就是教育。

但是到了2歲,如果孩子還在吃手,那麼父母就需要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欣慰於孩子能夠用吃手來安慰自己,這樣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受到恐懼和焦慮的侵襲。

案例二:孩子兩歲多經常吃手。而且在以下時間、場合吃手最多:睡覺前和醒來以後;向爸媽撒嬌,或者睡在爸媽身上的時候,或者太無聊的時候。爸爸威脅過,但是沒有用。

案例分析:在發展心理學中,把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從依戀媽媽轉為依戀其他東西的行為叫作“橋樑”。

孩子在放鬆和沒事幹時吃吃手指頭的現象,叫作“依戀過渡性客體”。客體指的是孩子身外的其他物品,吃手指頭也屬於這個範疇,這是孩子創造地解決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方法。

兩歲多的孩子吃手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吃手時期來臨時,家人沒有把物質介紹給孩子,造成孩子在口的敏感期只能一直吃手,時間長了就成為習慣。

但無論是第一種情況還是第二種情況,孩子都是需要理解和幫助的,即使吃手成為一種習慣,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家長沒有做好功課,沒有幫助好孩子。

首先家長應該檢討自己,想辦法彌補自己給孩子造成的“損失”。家長應該覺得對不起孩子,因為孩子才是受害者。

媽媽需要跟爸爸好好溝通一下,因為爸爸的做法恰恰強化了孩子的吃手行為。如果他能把制止孩子吃手的力氣用來陪孩子玩耍,可能孩子就不會一直吃手了。

人類一般都會模仿那些自己見過的行為,即便沒有意識到這是模仿,這是人類生物性的特徵。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深受自己父母曾經教育自己方式的影響。

因此,成為父母后我們要經過重新學習,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發展的利弊,努力改掉那些對孩子的發展和心理具有破壞作用的想法和做法,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三、孩子吃手在3-4歲

孩子3歲的時候開始探索物體與物體的關係,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而且能夠把身邊人的行為用扮家家的形式進行演繹,並開始早期的心理活動。

他們開始用繪畫、肢體行為、語言、扮演來整合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以此獲得大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模式。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吃手,家長該怎麼辦?

案例三: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之前,都沒有明顯的吃手指階段。即使是很小的時候,有時候把手指放進嘴巴里面玩,父母也沒有強調過不能吃。但是上幼兒園才兩個月,他就開始吃手指了。原因是他們班上有兩個孩子有這個習慣,整天把手指放嘴巴里,孩子就學上了。怎麼跟他講都不行,強迫他拿出來也沒用。

案例分析:孩子有時會互相模仿,如果孩子口的敏感期過渡的很好,以後出現暫時吃手的現象,其持續的時間會比較短,他會沉浸在自己發展的工作中,不會模仿小朋友的這類行為。

如果孩子以前沒有吃過手,看到其他小朋友吃手會感覺比較新鮮,由吃手開始將口的敏感期又重新過了一遍,這種情況叫作修復行為,父母不用過多幹涉孩子。

如果幼兒園的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吃手和啃其他物品的行為會在一段特別嚴重的時期之後慢慢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或背後議論甚至嘲笑孩子吃手的事,還要做好身邊所有人的工作,使他們對孩子吃手的行為也表現出視而不見的狀態。沉住氣,等待孩子吃手行為的消失。在這期間,更要注意的是為孩子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忙一點,就可以減少孩子吃手的時間,避免把手吃裂。

如果單純是模仿,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練習鞏固,孩子是不會形成吃手習慣的。如何孩子吃手成了習慣,像案例中那樣,那麼孩子就不是單純的模仿行為,可以考慮一下其他原因:

第一,孩子上幼兒園的焦慮期,正好遇到了那兩個吃手的孩子,發現吃手能使內心舒服。如果是這種情況,犧牲了大拇指的形象,換來了心理的健康,還是值得的,等孩子長大後不再吃手了,手上的繭子會慢慢褪掉。

第二,孩子的吃手與那兩個孩子無關,是幼兒園的老師對孩子態度嚴厲或體罰造成孩子因緊張而吃手。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多方調查那個幼兒園,如果孩子天天跟一個態度惡劣的老師在一起,不斷被呵斥,孩子會用吃手這樣的象徵行為一方面安撫自己,一方面告訴家長“救救我”。那麼,家長就一定要替孩子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可以換幼兒園,或者與幼兒園的領導協商解決老師的問題。

第三,如果前兩個原因都不成立,那麼除了繼續尋找其他原因,還要在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跟孩子瘋玩搞笑遊戲,在孩子吃手時裝出不經意的樣子拉著孩子將要吃的手去做事,並且忽視孩子吃手。家長從心底不要反感孩子吃手這件事,我們從未看到過任何一個20歲的青年人在吃手,所以過於不必擔心。

孩子戒不掉吃手,父母不要著急,做好原因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四、孩子吃手在5歲

5歲之後的孩子很少會出現吃手的習慣,這時如果孩子還在吃手就不單純是習慣的問題了,有可能是孩子把吃手當成一種享受舒服時的附加行為,只要父母和孩子不會感覺到不舒服,就無需擔心。

因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習慣的動作,只要整體上沒問題就可以了,家長不必緊緊盯著孩子一些細微的小動作不放。

案例四:孩子剛5歲,3歲前是外婆帶,父母都在身邊,但是孩子3歲前主要由外婆教導,當時媽媽還沒有進入母親的角色。孩子幾個月大就開始吃手指,在外婆的要求下家人都沒有管。就這樣,孩子吃手一直吃到上幼兒園,現在已經5歲了晚上睡覺前還在吃手。嘗試過講道理,孩子也努力戒吃手指,但都失敗了。

案例分析:雖然孩子到5歲還在吃手指不是很常見,但只要有這個行為,就需要父母在不被孩子發現的情況下悄悄地調查一下,看看是否發生了什麼。

有以下幾種可能:孩子從小就比較無聊,只有通過吃手來消遣;成人經常在孩子面前議論吃手的問題,強化了孩子吃手的需求。如果孩子只在睡覺的時候吃一吃手指,這應該沒有問題,即便到了20歲,睡覺前躺在被窩裡吃吃手指也沒有什麼壞處。

案例中描述說,孩子只是在睡覺前吃一下手,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問題,所以不用幹涉孩子。這種情況的吃手行為與安全感沒有關係,只是一種個人習慣。如果5歲的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間在吃手,那就是有問題,需要帶孩子去醫院了。

最後,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能治得了所有孩子的吃手,因為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境遇不同,家長理解、支持以及養育的方式也不同,雖然有相同的問題,但成因完全不同,解決方法也不相同。本文只是提供了常見的原因和案例分析。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