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

自由,是個抽象的詞彙。怎麼理解自由,隱藏了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來剖析自由,也許能幫助我們好好梳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蘇小妹 國際華文蒙臺梭利協會理事長——【讓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愛】

1、沒有紀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賦予他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允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極限、自己的長項與短處,發現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寬度,這樣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時要引入他律:行為和動作會傷害自己、行為和動作會傷害別人、行為和動作會傷害環境,此時成人要給予指導、引導或說明。

"

自由,是個抽象的詞彙。怎麼理解自由,隱藏了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來剖析自由,也許能幫助我們好好梳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蘇小妹 國際華文蒙臺梭利協會理事長——【讓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愛】

1、沒有紀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賦予他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允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極限、自己的長項與短處,發現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寬度,這樣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時要引入他律:行為和動作會傷害自己、行為和動作會傷害別人、行為和動作會傷害環境,此時成人要給予指導、引導或說明。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2、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自由的尺度會不同

在自律與他律的前提下,自由與規則行使起來,會出現很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文化與生活習俗的約束,比如用餐禮儀、作息時間等。二是價值觀的差異,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不同需求層次的人,關注點會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會給予孩子不同的自由尺度。

3、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1、觀察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尺度和需要表達的時間、空間和動作。

2、思考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對自己所造成的約束有哪些:這點很難,因為文化如水,我們如魚,魚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水的,也就是說,人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是帶著文化烙印的人。

3、發現自己的需求層次並提升自己的層次:如此,才能推己及人。愛是溫馨的,可是愛的方法卻需要學習!

"

自由,是個抽象的詞彙。怎麼理解自由,隱藏了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來剖析自由,也許能幫助我們好好梳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蘇小妹 國際華文蒙臺梭利協會理事長——【讓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愛】

1、沒有紀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賦予他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允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極限、自己的長項與短處,發現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寬度,這樣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時要引入他律:行為和動作會傷害自己、行為和動作會傷害別人、行為和動作會傷害環境,此時成人要給予指導、引導或說明。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2、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自由的尺度會不同

在自律與他律的前提下,自由與規則行使起來,會出現很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文化與生活習俗的約束,比如用餐禮儀、作息時間等。二是價值觀的差異,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不同需求層次的人,關注點會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會給予孩子不同的自由尺度。

3、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1、觀察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尺度和需要表達的時間、空間和動作。

2、思考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對自己所造成的約束有哪些:這點很難,因為文化如水,我們如魚,魚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水的,也就是說,人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是帶著文化烙印的人。

3、發現自己的需求層次並提升自己的層次:如此,才能推己及人。愛是溫馨的,可是愛的方法卻需要學習!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王東異樂元幼教機構總裁——【自由,是在一定的界限內,接納和認可孩子,給孩子主動權。】

1、自由,一定是在界限內的自由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比如危險的事情、傷害別人的事情,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界限之內,孩子有充分的自由。

2、自由,是要給孩子主動權

現在的父母很容易“操控”孩子按照大人期待的方式去做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界限內,做什麼、怎麼做,他們應該有主動權。

3、自由,是要接納、認可孩子

這點很重要,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於孩子的成長目標。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差異,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沒有能力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內向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總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點”。這,是孩子的自由。

4、內化的規則幫孩子更自由

規則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內化的規則,而並不是外界強制給予的。規則需要落實到每天的生活中併成為習慣,只有當規則變成了孩子內化的規則,孩子才會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每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對別的生命、環境,社會是不是有破壞性。

"

自由,是個抽象的詞彙。怎麼理解自由,隱藏了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來剖析自由,也許能幫助我們好好梳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蘇小妹 國際華文蒙臺梭利協會理事長——【讓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愛】

1、沒有紀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賦予他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允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極限、自己的長項與短處,發現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寬度,這樣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時要引入他律:行為和動作會傷害自己、行為和動作會傷害別人、行為和動作會傷害環境,此時成人要給予指導、引導或說明。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2、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自由的尺度會不同

在自律與他律的前提下,自由與規則行使起來,會出現很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文化與生活習俗的約束,比如用餐禮儀、作息時間等。二是價值觀的差異,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不同需求層次的人,關注點會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會給予孩子不同的自由尺度。

3、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1、觀察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尺度和需要表達的時間、空間和動作。

2、思考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對自己所造成的約束有哪些:這點很難,因為文化如水,我們如魚,魚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水的,也就是說,人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是帶著文化烙印的人。

3、發現自己的需求層次並提升自己的層次:如此,才能推己及人。愛是溫馨的,可是愛的方法卻需要學習!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王東異樂元幼教機構總裁——【自由,是在一定的界限內,接納和認可孩子,給孩子主動權。】

1、自由,一定是在界限內的自由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比如危險的事情、傷害別人的事情,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界限之內,孩子有充分的自由。

2、自由,是要給孩子主動權

現在的父母很容易“操控”孩子按照大人期待的方式去做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界限內,做什麼、怎麼做,他們應該有主動權。

3、自由,是要接納、認可孩子

這點很重要,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於孩子的成長目標。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差異,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沒有能力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內向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總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點”。這,是孩子的自由。

4、內化的規則幫孩子更自由

規則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內化的規則,而並不是外界強制給予的。規則需要落實到每天的生活中併成為習慣,只有當規則變成了孩子內化的規則,孩子才會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每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對別的生命、環境,社會是不是有破壞性。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蘭海 上瀕成長教育機構創始人——【自由,是一種權利,是孩子瞭解、探索世界的權利】

1、自由,是對生命的尊重

每一個生命降臨時都是沒有束縛的,世界對於他們雖然是新鮮陌生的,卻是完整的。他們開始慢慢學會哭、笑、爬、走,學會說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學習這一切的同時也是他們開始探索世界的過程。

2、自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

對6歲前的孩子,自由是一種權利,瞭解探索世界的權利。他們可能因為好奇而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正是這些過程幫助他建立了自己對世界的感知,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建立了自己和群體的關係,自己和環境的關係,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所以自由是讓孩子不要因為成年人對“自由”的錯誤理解,而剝奪了世界對於孩子行為的反饋。

3、孩子需要真實的世界

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自由就讓他任意地違反規則,或者讓他免於破壞規則後的“懲罰”,實際上是成年人把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呈現給孩子,也就讓孩子錯過了體驗規則的機會。


李躍兒 芭學園創始人——父母擁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給孩子多少自由

1、自由,要有足夠的現實感

自由是一個生命必需的成長空間,就像空氣、水、陽光、愛一樣是必需品,這是生命成長最基本的前提。但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現實,常常會令人憤怒而無奈,怎麼辦?誰都逃不脫生活的具體環境。我感覺,自由類似戴著鐐銬跳舞,需要父母有足夠的現實感。也就是說,不能用一個理想的自由標準去要求現實、跟現實作對。這是一種對自己、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2、自由,需要父母一直成長

父母擁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給孩子多少自由。孩子成長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好的父母會消化孩子倒給自己的壞東西,把經過處理後的好東西反饋給孩子。現實中很多父母把自己對現實的恐懼和焦慮倒給孩子,各種說教、各種報班的背後,是父母自己的恐懼心理在作祟。


李躍兒 芭學園創始人——自由與規則,關鍵在於孩子的自我建構

1、沒有邊界的自由是孩子的“雷區”

人類生活一定要有邊界,如果失去邊界,就失去安全感。在一個沒有任何邊界的環境裡,孩子不知道在安全範圍內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就會亂試,就會遭遇被批評,衝突就越多,傷害也越大,我們把這叫做“雷區”。

2、自由,關鍵在於自律

自律,就是讓孩子在真實的事件中對相關因素進行判斷、總結,然後自己去選擇做還是不做。比如孩子們都在地毯上玩,一個孩子非要穿著鞋上去,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大聲呵斥不許上去?比較好的做法是平靜地告訴孩子,你這樣不能上去,因為會把地毯踩髒,會影響到別人。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是脫了鞋?套個鞋套?放棄上去?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很多父母通過情緒、體罰、批評、獎勵去執行規則,但是最好的辦法是在孩子違反了規則時,讓這個過程成為孩子學習的機會,是在孩子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由與規則的建構。

3、自由,是智力自主

人在自己的環境中生存,智力必須自主才能易於生存,什麼是智力自主?舉個例子:我提問孩子:“天空是什麼顏色的?”所有孩子都會說“藍色!”我說:“請你們看看窗外的天空,它是什麼顏色?”很多孩子說是“白色”。我繼續提問:“為什麼是白色?”有的孩子說是因為日本核電站爆炸了,有的孩子說因為有一層白白的雲……孩子們說著,我開始用濃濃的藍色,在一張白色的紙上畫上深藍色的天空,上面還有很多亮亮的星星,邊畫邊說,有一次在旅遊時,夜晚我看到的天空是這樣的,孩子說大李你畫的星星不像星星,像一塊塊金子,你應該畫上光芒。我按照孩子的想法給星星畫上光芒,這時所有孩子都大笑,因為星星看起來成了太陽……整個過程讓孩子自由探索和表達、思考、評價、他們所表達的結果是由於他們的經驗、知識、感受和思考總結歸納的結果,不是為猜測我所需要的正確答案的結果,這就是智力自主。

在自律和智力自主的前提下,孩子構建起自我,也正是我們要培養的有自我的人,自我就是有自己的觀點、態度、信念、思考、感受。

4、幫助孩子建構自由與規則,父母需要不斷練習

很多父母糾結的“節點”可能不在於自由的度,而在於對兒童瞭解的盲區。養育孩子僅僅知道道理還不夠,還需要練習。舉個例子,我告訴一個人要怎麼騎自行車:右腿要跨上去,左右腳交替,拐彎的時候一邊的手臂要伸長……如果考怎麼騎自行車的道理,都能答100分,但是知道了原理,不一定會騎自行車。所以,新時代的父母,光學習理論,明白道理還不夠,要成為一個能正確幫助孩子的父母,還需要多加練習。

"

自由,是個抽象的詞彙。怎麼理解自由,隱藏了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的理論體系出發來剖析自由,也許能幫助我們好好梳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蘇小妹 國際華文蒙臺梭利協會理事長——【讓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愛】

1、沒有紀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賦予他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允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極限、自己的長項與短處,發現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寬度,這樣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時要引入他律:行為和動作會傷害自己、行為和動作會傷害別人、行為和動作會傷害環境,此時成人要給予指導、引導或說明。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2、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自由的尺度會不同

在自律與他律的前提下,自由與規則行使起來,會出現很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文化與生活習俗的約束,比如用餐禮儀、作息時間等。二是價值觀的差異,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不同需求層次的人,關注點會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父母,會給予孩子不同的自由尺度。

3、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1、觀察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尺度和需要表達的時間、空間和動作。

2、思考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對自己所造成的約束有哪些:這點很難,因為文化如水,我們如魚,魚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水的,也就是說,人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是帶著文化烙印的人。

3、發現自己的需求層次並提升自己的層次:如此,才能推己及人。愛是溫馨的,可是愛的方法卻需要學習!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王東異樂元幼教機構總裁——【自由,是在一定的界限內,接納和認可孩子,給孩子主動權。】

1、自由,一定是在界限內的自由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比如危險的事情、傷害別人的事情,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界限之內,孩子有充分的自由。

2、自由,是要給孩子主動權

現在的父母很容易“操控”孩子按照大人期待的方式去做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界限內,做什麼、怎麼做,他們應該有主動權。

3、自由,是要接納、認可孩子

這點很重要,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於孩子的成長目標。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差異,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沒有能力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內向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總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點”。這,是孩子的自由。

4、內化的規則幫孩子更自由

規則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內化的規則,而並不是外界強制給予的。規則需要落實到每天的生活中併成為習慣,只有當規則變成了孩子內化的規則,孩子才會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每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對別的生命、環境,社會是不是有破壞性。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蘭海 上瀕成長教育機構創始人——【自由,是一種權利,是孩子瞭解、探索世界的權利】

1、自由,是對生命的尊重

每一個生命降臨時都是沒有束縛的,世界對於他們雖然是新鮮陌生的,卻是完整的。他們開始慢慢學會哭、笑、爬、走,學會說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學習這一切的同時也是他們開始探索世界的過程。

2、自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

對6歲前的孩子,自由是一種權利,瞭解探索世界的權利。他們可能因為好奇而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正是這些過程幫助他建立了自己對世界的感知,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建立了自己和群體的關係,自己和環境的關係,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所以自由是讓孩子不要因為成年人對“自由”的錯誤理解,而剝奪了世界對於孩子行為的反饋。

3、孩子需要真實的世界

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自由就讓他任意地違反規則,或者讓他免於破壞規則後的“懲罰”,實際上是成年人把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呈現給孩子,也就讓孩子錯過了體驗規則的機會。


李躍兒 芭學園創始人——父母擁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給孩子多少自由

1、自由,要有足夠的現實感

自由是一個生命必需的成長空間,就像空氣、水、陽光、愛一樣是必需品,這是生命成長最基本的前提。但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現實,常常會令人憤怒而無奈,怎麼辦?誰都逃不脫生活的具體環境。我感覺,自由類似戴著鐐銬跳舞,需要父母有足夠的現實感。也就是說,不能用一個理想的自由標準去要求現實、跟現實作對。這是一種對自己、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2、自由,需要父母一直成長

父母擁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給孩子多少自由。孩子成長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好的父母會消化孩子倒給自己的壞東西,把經過處理後的好東西反饋給孩子。現實中很多父母把自己對現實的恐懼和焦慮倒給孩子,各種說教、各種報班的背後,是父母自己的恐懼心理在作祟。


李躍兒 芭學園創始人——自由與規則,關鍵在於孩子的自我建構

1、沒有邊界的自由是孩子的“雷區”

人類生活一定要有邊界,如果失去邊界,就失去安全感。在一個沒有任何邊界的環境裡,孩子不知道在安全範圍內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就會亂試,就會遭遇被批評,衝突就越多,傷害也越大,我們把這叫做“雷區”。

2、自由,關鍵在於自律

自律,就是讓孩子在真實的事件中對相關因素進行判斷、總結,然後自己去選擇做還是不做。比如孩子們都在地毯上玩,一個孩子非要穿著鞋上去,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大聲呵斥不許上去?比較好的做法是平靜地告訴孩子,你這樣不能上去,因為會把地毯踩髒,會影響到別人。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是脫了鞋?套個鞋套?放棄上去?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很多父母通過情緒、體罰、批評、獎勵去執行規則,但是最好的辦法是在孩子違反了規則時,讓這個過程成為孩子學習的機會,是在孩子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由與規則的建構。

3、自由,是智力自主

人在自己的環境中生存,智力必須自主才能易於生存,什麼是智力自主?舉個例子:我提問孩子:“天空是什麼顏色的?”所有孩子都會說“藍色!”我說:“請你們看看窗外的天空,它是什麼顏色?”很多孩子說是“白色”。我繼續提問:“為什麼是白色?”有的孩子說是因為日本核電站爆炸了,有的孩子說因為有一層白白的雲……孩子們說著,我開始用濃濃的藍色,在一張白色的紙上畫上深藍色的天空,上面還有很多亮亮的星星,邊畫邊說,有一次在旅遊時,夜晚我看到的天空是這樣的,孩子說大李你畫的星星不像星星,像一塊塊金子,你應該畫上光芒。我按照孩子的想法給星星畫上光芒,這時所有孩子都大笑,因為星星看起來成了太陽……整個過程讓孩子自由探索和表達、思考、評價、他們所表達的結果是由於他們的經驗、知識、感受和思考總結歸納的結果,不是為猜測我所需要的正確答案的結果,這就是智力自主。

在自律和智力自主的前提下,孩子構建起自我,也正是我們要培養的有自我的人,自我就是有自己的觀點、態度、信念、思考、感受。

4、幫助孩子建構自由與規則,父母需要不斷練習

很多父母糾結的“節點”可能不在於自由的度,而在於對兒童瞭解的盲區。養育孩子僅僅知道道理還不夠,還需要練習。舉個例子,我告訴一個人要怎麼騎自行車:右腿要跨上去,左右腳交替,拐彎的時候一邊的手臂要伸長……如果考怎麼騎自行車的道理,都能答100分,但是知道了原理,不一定會騎自行車。所以,新時代的父母,光學習理論,明白道理還不夠,要成為一個能正確幫助孩子的父母,還需要多加練習。

給孩子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武志紅 著名心理專家——自由,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1、什麼是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他們具有很多特質,如具有超然獨立的性格、不迷信權威、反對盲目遵從、有超然的創造力……

2、成為自己的孩子什麼樣?

一個3~4歲的孩子,媽媽帶著他在小區散步,迎面走來一條看起來髒兮兮的狗。媽媽本能地說了一句:“這條狗真醜!”孩子對媽媽說:“你對狗怎麼這麼沒禮貌!狗有狗的模樣,你通過你的眼光看覺得它醜,狗狗們可不一定這麼看。”這個小傢伙雖然很小,但他已是成為自己的人了。

3、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其實,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成為自己的人,但撫養者們非得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於是孩子的意志被壓制了,最終在不同程度上丟失了自己,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所以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微博熱議“給孩子自由”

@高曉鬆: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感謝你看得起咱家,4年前趕來投胎,聽說投胎的決定時間只有5秒鐘,看來你心明眼亮有辦法。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長大後的劇本里還有我們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李開復:在我個人成長中,有件事意義重大,就是5歲多時我決定不要讀幼兒園而去讀小學。我的父母答應只要考得上就讓我讀,最後我考上了。這是我第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我因此意識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決策權利的人。放權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在信賴中長大的孩子會相信自己,以後也會相信別人。在放權的環境中長大,孩子也會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責任感。

@周國平: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做具體的規劃,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僭越和誤導。我只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美國教育中的“自由”

● 美國的幼兒園中,如果一天安排10個活動,8個活動一定是孩子自主的活動,前提是老師明確規則。

● 教學中可以充分各抒己見,課堂紀律寬鬆民主。

● 美國的家庭,會有明確的家庭分工和規則,比如誰倒垃圾,誰擦廁所,幾點關燈,看電視時間多久……在這些都遵守的前提下,其他事情、時間都可以自由安排並得到尊重。

● 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都非常重視公民教育。所有社會規則都要從小遵守,比如過馬路紅燈時不能走,在公共場合不能大嚷大鬧影響別人……


搜索微信號16651450598進全國爸媽交流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