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讓父母醍醐灌頂的20段話

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讀於人民大學哲學系,8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李玫瑾教授讓父母醍醐灌頂的20段話

1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2

心理髮展有關鍵期,孩子也一樣,未成年時期大體可以分為12歲之前的依戀期,12-18歲叫青春期依戀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期,青春期需要些社會的參與。

3

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是決定人一生,尤其是45歲生活的關鍵,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視。

4

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被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善待這個社會。

5

孩子一歲以前,甚至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6

有一種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還有一種人平和大度,前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後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

真正的養育過程,肯定是嘮叨的,是有言語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言語發育和社會性發展(願不願意和人交流、親近)、認知等能力都會在有親情撫養和無親情撫養的背景下表現不同。

8

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在逼孩子,這種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到後來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9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東西不能給他,怎麼辦?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在他耳邊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開,他鬧給家長看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溫柔而堅定的拒絕比如他要買小汽車,家裡已經有無數了,他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輛小汽車,我不走。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對他做一個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起來抱回家,不要打不要罵,也不要管他,任他鬧。抱回家把他放進臥室,因為臥室沒什麼危險,把門一關,一個人來管。

李玫瑾教授讓父母醍醐灌頂的20段話

10

未成年人的很多問題是滯後問題,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很難教育了,其實問題發生在很早之前。

11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我們話有時候只要說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讓他承認錯誤。青春期的孩子讓他承認錯誤是很難的。不要和孩子爭執到底,那吵到最後反而會讓孩子對你不恭敬。

12

我的孩子高考前,她當時很痛苦,怕考不上對不起我,我說沒問題孩子,就這些錢,你考不上你想開店,我把這錢給你做啟動資本,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

13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點,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絕對不會有一天,遇到挫折就去跳樓自殺。尤其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逆子很多時候是百依百順造成的。

14

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很重要一點,就是幾個問題,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15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

李玫瑾教授讓父母醍醐灌頂的20段話

16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怎麼辦?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只要發生爭執,比如吃的,你可以對老大說這個吃的是你們倆的,你來決定怎麼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沒關係,你就看著他。下次你還交給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媽媽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決定,我也不能虧看弟弟妹妹,這樣老大就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了。

17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於他的自信,孩子學習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師有一個分數線有個任務,作為家長,我們要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分數是老師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學快樂不快樂,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可以幫助你什麼。

18

要讓孩子“參與“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訴他,聽他的意見,讓他做一點沒有壞處。

19

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傾訴者,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問問孩子認為朋友的優缺點,表達你的意見就好。

20

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背景中的問題,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就用什麼方式對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李玫瑾教授讓父母醍醐灌頂的20段話

人一生的任何時候都在成長。做父母后,孩子會成為促使我們成長的動力。但成年的成長與18歲前的成長不同。之前依靠父母和老師輔助;現在則需要自我學習和領悟。否則你就不再成長。

孩子就是鏡子裡的你,鏡子裡呈現的樣子取決於你對自己調整的樣子。所以,每當我看到微博上焦急詢問的父母,我最想說的是:世上沒有救世主,沒有萬能和完美的專家。不要迷信所謂的專家!你對孩子的用心觀察與動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式才是最好的選擇。

——李玫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