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不完美媽媽 羅納德·費希爾 凡菲凡心理 2019-07-13

最近,閨蜜小美和我傾訴了她的婚姻和家庭。小美和丈夫的感情已經走到盡頭,兩人儘管痛苦,但還是選擇和平分手了,5歲的女兒歸小美撫養。

小美從此踏上了單親媽媽的路,接下來,她需要邊治癒離婚帶來的傷痛,邊努力工作提高生活質量,還要保證給予女兒更優質的陪伴。這對她來說很難,但還不是最難的。

小美覺得最難的是:她不知道怎麼幫女兒適應父親的長期缺席這事;面對家庭關係的變化,她不知道怎麼引導女兒做調整;她甚至不知道,離婚後該和女兒怎麼相處,才能保證女兒的健康成長。

關於離婚這個話題,我本以為是“小眾”的話題。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但根據中國民政局的數據顯示:

從2013年到2018年,每年結婚人數逐年遞減,每年離婚人數卻逐年增加。

2018年上半年,中國有450萬對新人結婚,但就有193萬對夫妻離婚,即每天超過1萬對夫妻離婚。

再看看發達國家的美國,早在80年代,就有專業的離婚指導班——“費希爾離婚討論班”。

“費希爾離婚指導班”是專門幫助離婚人士度過婚後的“心靈重建”。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19步驟調整方法,幫助人們進行離婚後的調整和恢復。

創始人布魯斯·費希爾是著名教育學博士,30年來他成功培訓了成百上千的引導師,幫助數以萬計的人度過離婚後的艱難日子。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正是費爾希博士聯合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艾伯蒂出版的專門幫助離婚人士進行“心靈重建”的書籍。

該書把“費希爾離婚討論班”的方法和精髓彙集在書中,指導他們在離婚後如何感受悲傷、克服恐懼和正確發洩憤怒,學習如何放下,最後獲得“重生”。

書中還有大量離婚後指導父母處理和孩子關係的方法。菲爾希說:“如果我們有孩子,無論他們多大,我們都要盡力幫助他們完成他們的調整期。”

今天,我將結合《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中協助孩子重建的模塊,談談離婚後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為什麼離婚後“正確和孩子相處”很重要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我們常說最幸福的家庭是:爸爸愛媽媽,爸爸和媽媽一起愛孩子。

毫無疑問,幸福的家庭可以培養內心豐盈、積極快樂、擁有健康婚姻觀的孩子。

離異的家庭則不同,它沒有父母間正常的愛,孩子不能學習到正常的婚姻關係。

曾經網上有位女生這樣留言:“爸媽離婚後,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恨爸爸,她總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我現在30歲了,還不敢結婚,因為我總害怕遇到像爸爸那樣的人。”

這位母親和女兒相處時,沒有向女兒迴避對前夫的恨,也沒站在女兒的立場,去考慮是否對女兒的婚姻觀造成影響。

深層次方面來說,母親早已把女兒當做唯一依賴對象,為了不讓女兒離開自己,她在潛意識中引導女兒否定男人。

離異的家庭,父母一方很容易和孩子產生強依賴關係,他們給孩子引導錯誤的婚姻觀,甚至強制把孩子留在身邊,不讓孩子學習獨立成長。

另外,離婚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是人生的轉折點,他們將要面對悲傷和憤怒,面對被拋棄,還要被迫重新適應新生活,因此,許多人把離婚當作人生中的逆境。

假如父母在離婚的逆境中苦苦掙扎,久久不能解脫,那麼,長期的負面情緒將會影響孩子性格塑造。孩子會變得容易敏感、脆弱以及孤僻。

因此,離婚後正確和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離婚後,如何正確和孩子相處

1、向孩子坦白離婚這事,不要不告而別

主動提出離婚的一方父母,內心多少會有愧疚感,他們不敢面對孩子,也不願意承認將要“拋棄”孩子的事。

於是,他們選擇逃避,選擇默默離開,並且在心裡這樣欺騙自己:“現在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長大之後再跟她解釋吧。”

但是,不管多小的孩子,父母一方突然長期不在身邊陪伴,孩子是能覺察到。對於父母的不告而別,孩子會非常恐慌,他們把它看成父母不再愛他們的表現。

閨蜜小美跟我說,女兒有一次問她:“媽媽,爸爸走了,他不愛我了,你以後會不會也不愛我了?”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容易顯得敏感、脆弱、不合群。

作為被離婚的一方父母,他們不願意面對被拋棄的事實,更不想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是loser。

他們一般會對孩子這樣說:“爸爸去很遠的地方出差了,要很久才能回來。”

他們甚至抱有一絲期望,希望另一半能回來。但這種期望並沒有益處,它甚至會暫停自己和孩子調整行為。孩子也在父母的引導下,錯誤看待父母離婚的行為,對父母的複合抱有希望。

因此,不管是離婚的哪一方父母,都必須把離婚這事告訴子女。

父母要向孩子表明離婚的事實,同時告訴孩子,即使離婚,他們都會永遠愛著孩子。

孩子只有接了受父母離婚的事實,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調整,才能正確看待父母離婚這事,才有機會獲得成長。

另外,向孩子告知離婚的事實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詆譭另一半,因為在孩子心中,父母永遠是他們的榜樣。

不必擔心孩子不能承受,他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堅強。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2、告訴孩子:離婚不是你的錯,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問題

美國著名作家吳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李太太因為和李先生脆弱的婚姻關係,以及生活壓力,選擇了離家出走。

二女兒莉迪亞對母親的出走感到非常自責,她認為是自己的“調皮”導致了母親的離開。她在心裡暗暗發誓,如果媽媽能回來,她一定做個聽話的孩子。

李太太回來之後,莉迪亞真得變的很“聽話”,於是,李太太順勢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女兒身上,要求女兒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優秀。最後,莉迪亞因為承受不住母親的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殺。

許多孩子,也會像莉迪亞一樣對父母離婚感到自責。

網上有位7歲的女孩在日記寫道:“爸爸媽媽離婚了,可能是前天早上我不肯刷牙惹,還有昨天我把洋娃娃偷偷帶到學校,還有我寫作業總是不專心,所以爸爸媽媽生氣了。如果爸爸媽媽能和好,我保證以後肯定做個乖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離婚感到越自責,就越會想盡辦法彌補愧疚感,這也是為什麼離婚後孩子變得更“懂事”的原因。

可當孩子發現不管自己怎麼“聽話”,父母還是不會複合,他們就會感到很挫敗,這種不健康的心態非常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是我們自己的原因,跟你沒關係。”

我們還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分開,是因為在一起不開心,為了以後能更開心的和寶貝過日子,所以才決定離婚。”

讓孩子放下自責的同時,引導孩子更積極的看待父母離婚這事。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3、引導孩子釋放悲傷、發洩憤怒

在離婚後的一段時間裡,你可能會發現,孩子突然懂事多了。這時你感到很欣慰,以為孩子長大了。

但孩子“懂事”未必是件好事,它可能是上面提到的孩子因為自責導致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暫停了”悲傷。

離婚後,孩子看見你正沉浸在離婚的悲傷中,為了不增加你的負擔,孩子懂事的暫停“調整自我”。

但是,不讓孩子釋放悲傷,它將成為一個定時炸彈,最後在某個時刻突然爆發,讓我們措不及防。

蔡康永說:“悲傷,是我們用最重要的方式來面對最重要的失去。悲傷不好受,但悲傷絕對很重要。”

其實,你完全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痛哭一場來釋放悲傷,這樣並不會增加你們的痛苦,相反,你們將通過特別的“悲傷”方式,去適應另一種生活方式,一起成長,彼此更真實。

再來說說憤怒,有些孩子在父母離婚後會變的容易暴躁。

比如,這個週末父親沒有兌現承諾陪孩子,孩子可能會很生氣的說:“爸爸太可惡了,他總是說話不算話!”說完,還猛的用腳踢牆壁。

這時候,你不應該這樣說:“寶貝,你不能這樣子說爸爸!他已經提前跟你請假了,你要原諒他。不要再踢牆壁了,你的腳會受傷的!”

制止孩子發洩憤怒,反而容易造成孩子更強烈的攻擊行為。大人尚且需要發現憤怒情緒,何況孩子。

你應該這樣說:“寶貝,我也覺得爸爸做的不對,你生氣是正常的。但是你使勁踢牆壁會腳受傷的,要不我們來扔枕頭吧。”

在引導孩子發洩憤怒時,必須是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我們要允許孩子發洩憤怒,也要讓孩子學會控制憤怒。

假如離婚了,你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4、不要讓孩子代替另一半“擔家”,甚至照顧父母

我有位朋友離婚後和8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她逢人就這樣的誇兒子:

“離婚後,有段時間我精神不振,整天蓬頭垢面。幸好有我兒子幫我撐起半個家!他早上起床做好早餐,然後自己上學。晚上回來獨立完成作業,還幫我分擔家務。他還總是安慰我,說一切都會好起來,我現在真是越來越依賴他了。”

朋友們聽了特別羨慕她有個懂事的孩子,但我覺得讓孩子過度負責,未必對孩子有益。

布魯斯·費希爾說:“父母處在離婚的深坑中,行為不夠負責之際,孩子往往就會變得過度負責!這時我們要慎重,不要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父母一方因為不能從“離婚”中釋懷,就容易弱化自己,把自己變成需要被照料的“小孩”,他們渴望有個“大人”在身邊。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卻導致孩子過度成熟,削弱了孩子的自我需求。

培養孩子獨立和讓孩子過度負責是兩回事。我們當然應該培養孩子在生活、精神上的獨立,幫助他們養成對生活的積極、負責的態度。但要防止孩子的過度負責,甚至反過來照顧父母的行為。

有這樣一段新聞:一對母子相依為命40幾年。因為要照顧母親,兒子到50歲了還一直單身。後來母親自殺了,母親的離開讓兒子突然無所依靠,於是也跟著自殺了。

其實,讓孩子過度負責,並不能培養孩子正直的獨立,相反容易使孩子忽略自我需求,最終和父母形成強烈依賴關係,他們會對父母的突然離去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不要讓孩子替代另一半“擔家”,我們要讓孩子做回孩子,讓成人承擔成人應該承擔的。

離婚,雖然給了我們很大的打擊,但相比生活中一些關乎生命或健康的打擊,它也沒有那麼難以承受。

我們的孩子儘管弱小,只要正確引導,他們完全能在父母離婚這事上健康成長,甚至比其他孩子堅強。

相比於離婚的打擊,孩子其實更不能承受的是:父母在離婚後一闕不振,思想消沉。

父母假如不能在離婚後積極面對、調整自我,那麼也無法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自然得不到成長。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孩子隱瞞離婚這事,而是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堅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