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不完美媽媽 黃磊 服裝 攝影 文化 幼兒園 重慶 心理諮詢師育兒 2019-09-12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為啥這條微博這麼火爆?大概因為,尿床這件小事,戳到了廣大網友的笑點和痛點吧。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之所以黃磊的做法獲高贊,更多是因為大家在尿床後得到的是一頓打或者罵吧?

1.

早兩天,一進辦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女兒昨晚尿床了,都5歲多了哦,還尿床!”我勸慰:“5歲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經很久沒尿床了,她哥哥3歲多就沒尿過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發洩發洩她的情緒,也就沒多說,默默地聽著。不一會,又進來一個同事B,這位媽媽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兒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然而尿床時,我們絕大部分是收穫了一頓責罵或者鞭打。家長們會大聲責罵孩子:“你這孩子羞不羞呢?還尿床!”;或者覺得麻煩——清洗被褥床單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抱怨著:“你看你又給我惹麻煩了!”;或者覺得丟人,於是將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你都這麼大了,夜裡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媽媽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四處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雖然黃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賞,然而發微博讓全國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當然這非他本意,這事他的考慮確實欠周全。)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為啥這條微博這麼火爆?大概因為,尿床這件小事,戳到了廣大網友的笑點和痛點吧。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之所以黃磊的做法獲高贊,更多是因為大家在尿床後得到的是一頓打或者罵吧?

1.

早兩天,一進辦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女兒昨晚尿床了,都5歲多了哦,還尿床!”我勸慰:“5歲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經很久沒尿床了,她哥哥3歲多就沒尿過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發洩發洩她的情緒,也就沒多說,默默地聽著。不一會,又進來一個同事B,這位媽媽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兒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然而尿床時,我們絕大部分是收穫了一頓責罵或者鞭打。家長們會大聲責罵孩子:“你這孩子羞不羞呢?還尿床!”;或者覺得麻煩——清洗被褥床單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抱怨著:“你看你又給我惹麻煩了!”;或者覺得丟人,於是將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你都這麼大了,夜裡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媽媽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四處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雖然黃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賞,然而發微博讓全國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當然這非他本意,這事他的考慮確實欠周全。)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2.

在教養研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恥感教育”。這種教養方式是說通過令孩子產生羞愧和內疚來達到教化的目的,它廣泛為我們東方父母所使用

有些父母,喜歡通過讓孩子感覺羞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目的是讓孩子更聽話,讓自己更省心。他們誤認為這是在教育小孩。讓孩子感覺羞愧,從而不那麼輕易犯錯。或者有些大人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也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恥的方式,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我曾經聽一位班主任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總是通過讓孩子丟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期望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次七歲的兒子因為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罰跪孩子在大太陽底下,孩子光著膀子,一邊跪一邊背書。他的爸爸則在一旁踱步監督。從那以後孩子見到鄰居都要躲著走,再後來孩子考試不及格,便偷偷把試卷藏起來。

之前有新聞報道過這樣一個事情:重慶一位11歲的男孩不願寫作業,被父母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褲和襪子,被全車人拍照嘲笑,最後有乘客報警,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這樣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時常有所耳聞。

除有意識的“恥感教育”外,更為常見的是大人們無意地對孩子羞辱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說些這樣的話:“我家那孩子到現在還不會背九久乘法口訣表。”“我的孩子討厭刷牙,全口牙都蛀掉了。”“我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大小便。”“我兒子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是糟糕。”……而且媽媽們說這些話時一般孩子也都在身邊。媽媽們絲毫不會顧忌孩子的顏面,甚至在她們看來小孩子要什麼顏面?!

大人們從來不知道,這樣的話,他們只是聽了、笑了,孩子們卻讓會因這些話而受傷。

事實上,偶發的羞愧和內疚感,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改正並重新獲得家人的肯定,但是如果恥感的力度過強,或者孩子沉浸在“恥感教育”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根據艾裡克森發展心理學理論:嬰兒後期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幼兒期成長的一個主要任務則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而“恥感教育”明顯與此相對。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為啥這條微博這麼火爆?大概因為,尿床這件小事,戳到了廣大網友的笑點和痛點吧。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之所以黃磊的做法獲高贊,更多是因為大家在尿床後得到的是一頓打或者罵吧?

1.

早兩天,一進辦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女兒昨晚尿床了,都5歲多了哦,還尿床!”我勸慰:“5歲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經很久沒尿床了,她哥哥3歲多就沒尿過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發洩發洩她的情緒,也就沒多說,默默地聽著。不一會,又進來一個同事B,這位媽媽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兒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然而尿床時,我們絕大部分是收穫了一頓責罵或者鞭打。家長們會大聲責罵孩子:“你這孩子羞不羞呢?還尿床!”;或者覺得麻煩——清洗被褥床單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抱怨著:“你看你又給我惹麻煩了!”;或者覺得丟人,於是將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你都這麼大了,夜裡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媽媽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四處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雖然黃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賞,然而發微博讓全國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當然這非他本意,這事他的考慮確實欠周全。)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2.

在教養研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恥感教育”。這種教養方式是說通過令孩子產生羞愧和內疚來達到教化的目的,它廣泛為我們東方父母所使用

有些父母,喜歡通過讓孩子感覺羞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目的是讓孩子更聽話,讓自己更省心。他們誤認為這是在教育小孩。讓孩子感覺羞愧,從而不那麼輕易犯錯。或者有些大人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也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恥的方式,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我曾經聽一位班主任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總是通過讓孩子丟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期望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次七歲的兒子因為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罰跪孩子在大太陽底下,孩子光著膀子,一邊跪一邊背書。他的爸爸則在一旁踱步監督。從那以後孩子見到鄰居都要躲著走,再後來孩子考試不及格,便偷偷把試卷藏起來。

之前有新聞報道過這樣一個事情:重慶一位11歲的男孩不願寫作業,被父母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褲和襪子,被全車人拍照嘲笑,最後有乘客報警,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這樣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時常有所耳聞。

除有意識的“恥感教育”外,更為常見的是大人們無意地對孩子羞辱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說些這樣的話:“我家那孩子到現在還不會背九久乘法口訣表。”“我的孩子討厭刷牙,全口牙都蛀掉了。”“我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大小便。”“我兒子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是糟糕。”……而且媽媽們說這些話時一般孩子也都在身邊。媽媽們絲毫不會顧忌孩子的顏面,甚至在她們看來小孩子要什麼顏面?!

大人們從來不知道,這樣的話,他們只是聽了、笑了,孩子們卻讓會因這些話而受傷。

事實上,偶發的羞愧和內疚感,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改正並重新獲得家人的肯定,但是如果恥感的力度過強,或者孩子沉浸在“恥感教育”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根據艾裡克森發展心理學理論:嬰兒後期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幼兒期成長的一個主要任務則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而“恥感教育”明顯與此相對。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3.

孩子們對這些羞辱的話真的不具有什麼免疫能力。

同樣是尿床,我們小區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八歲了還尿床。爸爸媽媽帶去看了很多醫生,醫生們都認為孩子身體上沒有問題。但是孩子還是總是尿床確實給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煩,於是讓奶奶每天半夜起來叫孩子尿尿一次。然而奶奶說叫孩子起床尿尿的時候,孩子總是說沒有尿、尿不出。然而,第二天起床發現又尿床了。奶奶們都對此十分傷腦筋。後來我只我跟她媽媽聊天。媽媽透漏了一個信息。其實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有過好一段時間不尿床,後來突然有一天尿了床,那一次奶奶狠狠把孩子訓斥了一頓,還抱著溼漉漉的被子說了一句:“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晒到外面讓別人看到,真是丟人。”。從那以後。孩子就會時不時尿床。

我分析,就是奶奶那次斥責與羞辱,讓小小的她有了羞恥感。她可能剛開始總想著不要尿床,於是緊張,前半夜睡不著,然而畢竟還是孩子,後半年睡沉了,就尿床了。

於是我跟媽媽建議:不要再讓奶奶叫孩子起床夜尿。如果孩子沒有尿床,就給與肯定表揚。如果孩子尿床了,就選擇忽視不見。這樣過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媽媽突然跟我說,孩子再也沒有尿過床呢!我想,是大家都不在意這件事了,孩子也就奇蹟般地好了。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為啥這條微博這麼火爆?大概因為,尿床這件小事,戳到了廣大網友的笑點和痛點吧。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之所以黃磊的做法獲高贊,更多是因為大家在尿床後得到的是一頓打或者罵吧?

1.

早兩天,一進辦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女兒昨晚尿床了,都5歲多了哦,還尿床!”我勸慰:“5歲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經很久沒尿床了,她哥哥3歲多就沒尿過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發洩發洩她的情緒,也就沒多說,默默地聽著。不一會,又進來一個同事B,這位媽媽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兒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然而尿床時,我們絕大部分是收穫了一頓責罵或者鞭打。家長們會大聲責罵孩子:“你這孩子羞不羞呢?還尿床!”;或者覺得麻煩——清洗被褥床單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抱怨著:“你看你又給我惹麻煩了!”;或者覺得丟人,於是將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你都這麼大了,夜裡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媽媽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四處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雖然黃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賞,然而發微博讓全國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當然這非他本意,這事他的考慮確實欠周全。)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2.

在教養研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恥感教育”。這種教養方式是說通過令孩子產生羞愧和內疚來達到教化的目的,它廣泛為我們東方父母所使用

有些父母,喜歡通過讓孩子感覺羞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目的是讓孩子更聽話,讓自己更省心。他們誤認為這是在教育小孩。讓孩子感覺羞愧,從而不那麼輕易犯錯。或者有些大人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也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恥的方式,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我曾經聽一位班主任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總是通過讓孩子丟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期望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次七歲的兒子因為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罰跪孩子在大太陽底下,孩子光著膀子,一邊跪一邊背書。他的爸爸則在一旁踱步監督。從那以後孩子見到鄰居都要躲著走,再後來孩子考試不及格,便偷偷把試卷藏起來。

之前有新聞報道過這樣一個事情:重慶一位11歲的男孩不願寫作業,被父母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褲和襪子,被全車人拍照嘲笑,最後有乘客報警,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這樣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時常有所耳聞。

除有意識的“恥感教育”外,更為常見的是大人們無意地對孩子羞辱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說些這樣的話:“我家那孩子到現在還不會背九久乘法口訣表。”“我的孩子討厭刷牙,全口牙都蛀掉了。”“我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大小便。”“我兒子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是糟糕。”……而且媽媽們說這些話時一般孩子也都在身邊。媽媽們絲毫不會顧忌孩子的顏面,甚至在她們看來小孩子要什麼顏面?!

大人們從來不知道,這樣的話,他們只是聽了、笑了,孩子們卻讓會因這些話而受傷。

事實上,偶發的羞愧和內疚感,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改正並重新獲得家人的肯定,但是如果恥感的力度過強,或者孩子沉浸在“恥感教育”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根據艾裡克森發展心理學理論:嬰兒後期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幼兒期成長的一個主要任務則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而“恥感教育”明顯與此相對。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3.

孩子們對這些羞辱的話真的不具有什麼免疫能力。

同樣是尿床,我們小區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八歲了還尿床。爸爸媽媽帶去看了很多醫生,醫生們都認為孩子身體上沒有問題。但是孩子還是總是尿床確實給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煩,於是讓奶奶每天半夜起來叫孩子尿尿一次。然而奶奶說叫孩子起床尿尿的時候,孩子總是說沒有尿、尿不出。然而,第二天起床發現又尿床了。奶奶們都對此十分傷腦筋。後來我只我跟她媽媽聊天。媽媽透漏了一個信息。其實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有過好一段時間不尿床,後來突然有一天尿了床,那一次奶奶狠狠把孩子訓斥了一頓,還抱著溼漉漉的被子說了一句:“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晒到外面讓別人看到,真是丟人。”。從那以後。孩子就會時不時尿床。

我分析,就是奶奶那次斥責與羞辱,讓小小的她有了羞恥感。她可能剛開始總想著不要尿床,於是緊張,前半夜睡不著,然而畢竟還是孩子,後半年睡沉了,就尿床了。

於是我跟媽媽建議:不要再讓奶奶叫孩子起床夜尿。如果孩子沒有尿床,就給與肯定表揚。如果孩子尿床了,就選擇忽視不見。這樣過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媽媽突然跟我說,孩子再也沒有尿過床呢!我想,是大家都不在意這件事了,孩子也就奇蹟般地好了。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4.

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沒有很悽慘,然而卻或多或少有被羞辱的經歷。

我小時候有次遲到,老師罰我站講臺旁整整一節課,那次也真是不巧,全部竟然只有我一人遲到。我永遠記得站講臺邊的那種感覺,同學們眼光看過來,我總以為那是在看我出醜;同學們笑,我也覺得那是在嘲笑我。

直到後來,我一直不太敢於上臺講話,大學畢業實習,第一次站上講臺,我簡直是戰戰兢兢,後來花了很多精力才克服。

有網友分享:

6 歲的時候,因為個子小的關係,經常在一堆小孩裡充當“馬屁蟲”的角色。本來沒什麼大事,但父母總愛在朋友飯桌上、家庭聚會中開玩笑。漸漸地,他真的以為大家都不喜歡自己,怕被嫌棄,只要有人願意和他玩,他都會使勁討好別人。

羞恥感是讓孩子喪失歡樂和活力的兩種情緒之一(另一種是恐懼)。格森·考夫曼在《羞恥:關懷的力量》中說到:“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能量等級從0到1000;200以下為負面,200以上為正面,你猜猜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是什麼?

不是憤怒、悲傷,也不是恐懼,而是羞愧!(難怪古今中外總有人因羞愧而死)羞愧的能量級幾近死亡,它猶如意識的自殺行為。羞辱感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不自信,而且還讓孩子不敢嘗試去做。在羞愧產生時,我們往往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有的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情緒,產生自我厭棄,我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夠隱身。

而與“恥感教育”相關的另一種情緒:內疚,則是具有第二強殺傷力的情緒。內疚感以多種方式呈現,比如懊悔、自責等。無意識的內疚感會導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帶來意外的自殺行為。

"

前不久,黃磊5歲的女兒尿床了。他發了一條微博,一下子收穫了27萬個點贊。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為啥這條微博這麼火爆?大概因為,尿床這件小事,戳到了廣大網友的笑點和痛點吧。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之所以黃磊的做法獲高贊,更多是因為大家在尿床後得到的是一頓打或者罵吧?

1.

早兩天,一進辦公室同事就跟我嚷嚷:“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女兒昨晚尿床了,都5歲多了哦,還尿床!”我勸慰:“5歲尿床也很正常啊。”“可是她已經很久沒尿床了,她哥哥3歲多就沒尿過床呢……”

我明白,同事是要發洩發洩她的情緒,也就沒多說,默默地聽著。不一會,又進來一個同事B,這位媽媽又像同事B絮叨了一遍。這做法真是恨不得嚷嚷到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女兒尿床了啊!

孩子尿床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誰小時候沒尿過床呢?然而尿床時,我們絕大部分是收穫了一頓責罵或者鞭打。家長們會大聲責罵孩子:“你這孩子羞不羞呢?還尿床!”;或者覺得麻煩——清洗被褥床單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抱怨著:“你看你又給我惹麻煩了!”;或者覺得丟人,於是將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你都這麼大了,夜裡要尿尿自己都不知道啊!”

更有不少媽媽像我這位同事一樣,四處散播孩子尿床的事情。(順便說一下,雖然黃磊的做法我也很欣賞,然而發微博讓全國人民知道妹妹尿床了——當然這非他本意,這事他的考慮確實欠周全。)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2.

在教養研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恥感教育”。這種教養方式是說通過令孩子產生羞愧和內疚來達到教化的目的,它廣泛為我們東方父母所使用

有些父母,喜歡通過讓孩子感覺羞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目的是讓孩子更聽話,讓自己更省心。他們誤認為這是在教育小孩。讓孩子感覺羞愧,從而不那麼輕易犯錯。或者有些大人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也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恥的方式,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我曾經聽一位班主任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的爸爸總是通過讓孩子丟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期望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次七歲的兒子因為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罰跪孩子在大太陽底下,孩子光著膀子,一邊跪一邊背書。他的爸爸則在一旁踱步監督。從那以後孩子見到鄰居都要躲著走,再後來孩子考試不及格,便偷偷把試卷藏起來。

之前有新聞報道過這樣一個事情:重慶一位11歲的男孩不願寫作業,被父母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了衣服,只剩下短褲和襪子,被全車人拍照嘲笑,最後有乘客報警,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這樣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時常有所耳聞。

除有意識的“恥感教育”外,更為常見的是大人們無意地對孩子羞辱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說些這樣的話:“我家那孩子到現在還不會背九久乘法口訣表。”“我的孩子討厭刷牙,全口牙都蛀掉了。”“我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大小便。”“我兒子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是糟糕。”……而且媽媽們說這些話時一般孩子也都在身邊。媽媽們絲毫不會顧忌孩子的顏面,甚至在她們看來小孩子要什麼顏面?!

大人們從來不知道,這樣的話,他們只是聽了、笑了,孩子們卻讓會因這些話而受傷。

事實上,偶發的羞愧和內疚感,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改正並重新獲得家人的肯定,但是如果恥感的力度過強,或者孩子沉浸在“恥感教育”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根據艾裡克森發展心理學理論:嬰兒後期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幼兒期成長的一個主要任務則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而“恥感教育”明顯與此相對。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3.

孩子們對這些羞辱的話真的不具有什麼免疫能力。

同樣是尿床,我們小區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八歲了還尿床。爸爸媽媽帶去看了很多醫生,醫生們都認為孩子身體上沒有問題。但是孩子還是總是尿床確實給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煩,於是讓奶奶每天半夜起來叫孩子尿尿一次。然而奶奶說叫孩子起床尿尿的時候,孩子總是說沒有尿、尿不出。然而,第二天起床發現又尿床了。奶奶們都對此十分傷腦筋。後來我只我跟她媽媽聊天。媽媽透漏了一個信息。其實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有過好一段時間不尿床,後來突然有一天尿了床,那一次奶奶狠狠把孩子訓斥了一頓,還抱著溼漉漉的被子說了一句:“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晒到外面讓別人看到,真是丟人。”。從那以後。孩子就會時不時尿床。

我分析,就是奶奶那次斥責與羞辱,讓小小的她有了羞恥感。她可能剛開始總想著不要尿床,於是緊張,前半夜睡不著,然而畢竟還是孩子,後半年睡沉了,就尿床了。

於是我跟媽媽建議:不要再讓奶奶叫孩子起床夜尿。如果孩子沒有尿床,就給與肯定表揚。如果孩子尿床了,就選擇忽視不見。這樣過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媽媽突然跟我說,孩子再也沒有尿過床呢!我想,是大家都不在意這件事了,孩子也就奇蹟般地好了。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4.

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沒有很悽慘,然而卻或多或少有被羞辱的經歷。

我小時候有次遲到,老師罰我站講臺旁整整一節課,那次也真是不巧,全部竟然只有我一人遲到。我永遠記得站講臺邊的那種感覺,同學們眼光看過來,我總以為那是在看我出醜;同學們笑,我也覺得那是在嘲笑我。

直到後來,我一直不太敢於上臺講話,大學畢業實習,第一次站上講臺,我簡直是戰戰兢兢,後來花了很多精力才克服。

有網友分享:

6 歲的時候,因為個子小的關係,經常在一堆小孩裡充當“馬屁蟲”的角色。本來沒什麼大事,但父母總愛在朋友飯桌上、家庭聚會中開玩笑。漸漸地,他真的以為大家都不喜歡自己,怕被嫌棄,只要有人願意和他玩,他都會使勁討好別人。

羞恥感是讓孩子喪失歡樂和活力的兩種情緒之一(另一種是恐懼)。格森·考夫曼在《羞恥:關懷的力量》中說到:“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能量等級從0到1000;200以下為負面,200以上為正面,你猜猜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是什麼?

不是憤怒、悲傷,也不是恐懼,而是羞愧!(難怪古今中外總有人因羞愧而死)羞愧的能量級幾近死亡,它猶如意識的自殺行為。羞辱感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不自信,而且還讓孩子不敢嘗試去做。在羞愧產生時,我們往往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有的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情緒,產生自我厭棄,我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夠隱身。

而與“恥感教育”相關的另一種情緒:內疚,則是具有第二強殺傷力的情緒。內疚感以多種方式呈現,比如懊悔、自責等。無意識的內疚感會導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帶來意外的自殺行為。

黃磊應對女兒尿床獲高贊,多少父母卻仍習慣用“恥感教育”

5.

日本教育家鹿沼景陽先生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有自己的個性,個性裡有天意和神性,外力壓迫反而降低他本身的努力和意願,所謂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定不能建立在摧毀孩子心靈的基礎上。孩子犯錯時,我們需要:

第一:包容、接納孩子的過錯 有些錯誤或者過失並非孩子的本意,或者孩子已經盡力卻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此時需要我們父母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接納孩子。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向上力,只有接納了孩子,他才會主動去思索、去改進。

第二:傾聽孩子,發現問題的所在 孩子做了一些父母認為錯誤的事情,可能有他自己的動機,我們需要聽聽他的理由,只有先傾聽,我們才能夠看見事實的真相,也才能夠搭建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第三:信任孩子有改正的能力並在必要時給予幫助 孩子犯錯後,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如何來改進,確定方法後,我們要充分相信孩子會去依照執行,並在孩子提出請求時,給予必要的幫助。

“恥感教育”或許能改變當下的行為,卻讓孩子這生都逃不脫被羞辱的陰影。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位父母,都能給孩子多一份關愛、少一句責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