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不完美媽媽 萬萬沒想到 經濟 諮詢師欣然 2019-09-12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2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受害者”理論,即“卡普曼戲劇三角”。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種角色, 它們各自的心理特徵是:

【受害者】的內心語言:我不行。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感覺被傷害、無助、委屈,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迫害者】的內心語言:你不好。他們常常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語言中帶有指責與嘲諷,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拯救者】的內心語言:沒我不行。他們習慣性地代替別人處理問題,忽視別人的自身能力,相信如果沒有我的幫助,別人就無法解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人們會在這三個角色中間相互轉換,從而達到外部關係以及自我內心的平衡。

我們就來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小白,是怎麼從“受害者”轉化為“迫害者”的?

因為老公的出軌,對小白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覺得委屈、無助、受傷;這時她是“受害者”。為了緩解痛苦與無助,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始是出於自保,後來特別是當她發現老公二次出軌後,自保轉化為攻擊行為,她的做法已偏離了最初的軌道--挽救婚姻,而是向天下人公佈:丈夫是個人渣。

在一連串的攻擊行為中,小白恢復了掌控力和力量感,她不再感覺到無助,心裡也得到了些許平衡。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時自己的角色已開始轉化為“迫害者”,與此同時,老公的角色則變成了“受害者”。這一變化引發的直接後果是:生意上的夥伴、他的家人、以及朋友們,都一邊倒地站在了他的那邊。

屁股決定腦袋。角色上的錯亂,導致了思維和做法的混亂。其實小白最初想的是要挽回家庭,結果卻把丈夫及家人擠到了對立面。雖然在財產和氣勢上佔盡優勢,可她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2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受害者”理論,即“卡普曼戲劇三角”。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種角色, 它們各自的心理特徵是:

【受害者】的內心語言:我不行。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感覺被傷害、無助、委屈,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迫害者】的內心語言:你不好。他們常常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語言中帶有指責與嘲諷,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拯救者】的內心語言:沒我不行。他們習慣性地代替別人處理問題,忽視別人的自身能力,相信如果沒有我的幫助,別人就無法解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人們會在這三個角色中間相互轉換,從而達到外部關係以及自我內心的平衡。

我們就來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小白,是怎麼從“受害者”轉化為“迫害者”的?

因為老公的出軌,對小白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覺得委屈、無助、受傷;這時她是“受害者”。為了緩解痛苦與無助,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始是出於自保,後來特別是當她發現老公二次出軌後,自保轉化為攻擊行為,她的做法已偏離了最初的軌道--挽救婚姻,而是向天下人公佈:丈夫是個人渣。

在一連串的攻擊行為中,小白恢復了掌控力和力量感,她不再感覺到無助,心裡也得到了些許平衡。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時自己的角色已開始轉化為“迫害者”,與此同時,老公的角色則變成了“受害者”。這一變化引發的直接後果是:生意上的夥伴、他的家人、以及朋友們,都一邊倒地站在了他的那邊。

屁股決定腦袋。角色上的錯亂,導致了思維和做法的混亂。其實小白最初想的是要挽回家庭,結果卻把丈夫及家人擠到了對立面。雖然在財產和氣勢上佔盡優勢,可她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3

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象小白一樣有氣勢,有的人已經在生活磨礪中,喪失了改變的勇氣。

一位年輕的女孩私信我,講了她的故事。她說自己長期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中,婆婆重男輕女,把著孫子不給她,現在孩子已經不認媽了。因為第二胎是個女兒,婆婆沒再給過好臉色,月子裡不管她,也不看孩子,發生矛盾時就讓她滾。自己的老公是個媽寶男,掙的錢還不夠自己花,所以什麼都聽媽的。現在女兒1歲多,她沒法上班,所以只能靠孃家微薄的救濟過日子。想離婚,又怕養不好一雙兒女;不離婚,長期壓抑的生活讓她想到死。

聽著她的故事,我開始有了畫面感:覺得到她似乎被困在一個狹小黑暗的小房間,孤立無援。老公指望不上,孃家人指望不上,婆婆是敵對的,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左右上下都被堵死了,似乎只能在這樣一個悲慘世界裡將就著渡過餘生。她說這就是她的現狀。

我問她有試過改變嗎?比如和婆婆調整一下相處的方式?她說沒用,他媽軟硬不吃。我問有嘗試一些辦法讓經濟獨立嗎?她說孩子太小,沒法工作。我問有試著和老公聊一聊,請他分擔一下家庭的責任嗎?她說沒用,每次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每次都落空。我問有考慮過分開嗎?她說父母是農村人,離婚就在村裡抬不起頭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嘗試,希望能為她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來,可每次那揭開的一角都被她重新關上。我分明地聽到了【受害者】的內心語言,大聲地說著“我不行”。突然意識到,或許她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目光和安慰的語言,她其實並不想走出來。或者說,沒有勇氣走出來。

這位年輕的母親,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她放棄了自己的能量,將主導權完全交到了別人手上,認為只有別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才會好起來。如果別人不改變,自己就是死路一條。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2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受害者”理論,即“卡普曼戲劇三角”。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種角色, 它們各自的心理特徵是:

【受害者】的內心語言:我不行。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感覺被傷害、無助、委屈,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迫害者】的內心語言:你不好。他們常常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語言中帶有指責與嘲諷,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拯救者】的內心語言:沒我不行。他們習慣性地代替別人處理問題,忽視別人的自身能力,相信如果沒有我的幫助,別人就無法解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人們會在這三個角色中間相互轉換,從而達到外部關係以及自我內心的平衡。

我們就來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小白,是怎麼從“受害者”轉化為“迫害者”的?

因為老公的出軌,對小白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覺得委屈、無助、受傷;這時她是“受害者”。為了緩解痛苦與無助,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始是出於自保,後來特別是當她發現老公二次出軌後,自保轉化為攻擊行為,她的做法已偏離了最初的軌道--挽救婚姻,而是向天下人公佈:丈夫是個人渣。

在一連串的攻擊行為中,小白恢復了掌控力和力量感,她不再感覺到無助,心裡也得到了些許平衡。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時自己的角色已開始轉化為“迫害者”,與此同時,老公的角色則變成了“受害者”。這一變化引發的直接後果是:生意上的夥伴、他的家人、以及朋友們,都一邊倒地站在了他的那邊。

屁股決定腦袋。角色上的錯亂,導致了思維和做法的混亂。其實小白最初想的是要挽回家庭,結果卻把丈夫及家人擠到了對立面。雖然在財產和氣勢上佔盡優勢,可她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3

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象小白一樣有氣勢,有的人已經在生活磨礪中,喪失了改變的勇氣。

一位年輕的女孩私信我,講了她的故事。她說自己長期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中,婆婆重男輕女,把著孫子不給她,現在孩子已經不認媽了。因為第二胎是個女兒,婆婆沒再給過好臉色,月子裡不管她,也不看孩子,發生矛盾時就讓她滾。自己的老公是個媽寶男,掙的錢還不夠自己花,所以什麼都聽媽的。現在女兒1歲多,她沒法上班,所以只能靠孃家微薄的救濟過日子。想離婚,又怕養不好一雙兒女;不離婚,長期壓抑的生活讓她想到死。

聽著她的故事,我開始有了畫面感:覺得到她似乎被困在一個狹小黑暗的小房間,孤立無援。老公指望不上,孃家人指望不上,婆婆是敵對的,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左右上下都被堵死了,似乎只能在這樣一個悲慘世界裡將就著渡過餘生。她說這就是她的現狀。

我問她有試過改變嗎?比如和婆婆調整一下相處的方式?她說沒用,他媽軟硬不吃。我問有嘗試一些辦法讓經濟獨立嗎?她說孩子太小,沒法工作。我問有試著和老公聊一聊,請他分擔一下家庭的責任嗎?她說沒用,每次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每次都落空。我問有考慮過分開嗎?她說父母是農村人,離婚就在村裡抬不起頭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嘗試,希望能為她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來,可每次那揭開的一角都被她重新關上。我分明地聽到了【受害者】的內心語言,大聲地說著“我不行”。突然意識到,或許她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目光和安慰的語言,她其實並不想走出來。或者說,沒有勇氣走出來。

這位年輕的母親,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她放棄了自己的能量,將主導權完全交到了別人手上,認為只有別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才會好起來。如果別人不改變,自己就是死路一條。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4

有一種“受害者”是隱性的,因為他們常常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現。

比如鄭秀文與許志安。鄭秀文在剛出道就愛上了許志安,早年的履歷裡“偶像”一欄寫的就是許志安,在她心中,許志安就是“天”。出軌事件後,鄭秀文的天塌了。思考良久後,她發了一篇長文:“婚姻中除了彼此給予的幸福溫暖,當中也深深包含了彼此的錯誤和彼此的原諒。人誰無過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是如此啊。深信經歷和教訓一定會幫助重回正軌,生命更會更生。”表達的雖是原諒,可字裡行間卻都是無奈和傷痛。於是,鄭秀文以一番大度的表態,掩蓋了自己的傷,成了兩人關係中的“拯救者”。然而許志安真的需要被拯救嗎?我不確定。

無獨有偶。小S在婚姻中也是名勇敢的“拯救者”,兩人結婚以來,丈夫許雅鈞負面不斷。每次傳出家暴、出軌的消息後,小S總是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維護老公的形象,許雅鈞則是三緘其口。而號稱“老公黑粉”的朱丹,也是如此。週一圍因吸管事件被質疑好老公形象,,朱丹第一時間站出來力挺老公;最近上節目時談到的“臺階門”事件,更是讓週一圍受到普遍質疑,可朱丹依舊是一張迷妹臉,覺得周先生做得很對。

鄭秀文,小S,朱丹,有個共同特點,都有“拯救者”情懷。當發生危機時,她們會跳在老公前面,為他們擋子彈。一般來說,缺什麼就是維護什麼,這也許和每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

朱丹曾提到,她對父親是沒有印象的,只見過照片。因為她生下來父親就病了。之後便一直生活在姥姥家。直到7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還欠了很多債,之後的生活一直很艱難。也許正是這些經歷,才讓她更加渴望一段穩定的關係。看朱丹主持節目,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她很顧及別人的感受,她很收斂。不管是最早“我愛記歌詞”、還是後來“大城曉說”、以及她和周先生的關係,都看得出她其實不太敢放開。

每個“拯救者”背後,都包含著犧牲和妥協,而犧牲與妥協的背後,是害怕失去與失控,它關乎人最深層的恐懼---安全感。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2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受害者”理論,即“卡普曼戲劇三角”。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種角色, 它們各自的心理特徵是:

【受害者】的內心語言:我不行。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感覺被傷害、無助、委屈,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迫害者】的內心語言:你不好。他們常常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語言中帶有指責與嘲諷,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拯救者】的內心語言:沒我不行。他們習慣性地代替別人處理問題,忽視別人的自身能力,相信如果沒有我的幫助,別人就無法解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人們會在這三個角色中間相互轉換,從而達到外部關係以及自我內心的平衡。

我們就來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小白,是怎麼從“受害者”轉化為“迫害者”的?

因為老公的出軌,對小白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覺得委屈、無助、受傷;這時她是“受害者”。為了緩解痛苦與無助,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始是出於自保,後來特別是當她發現老公二次出軌後,自保轉化為攻擊行為,她的做法已偏離了最初的軌道--挽救婚姻,而是向天下人公佈:丈夫是個人渣。

在一連串的攻擊行為中,小白恢復了掌控力和力量感,她不再感覺到無助,心裡也得到了些許平衡。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時自己的角色已開始轉化為“迫害者”,與此同時,老公的角色則變成了“受害者”。這一變化引發的直接後果是:生意上的夥伴、他的家人、以及朋友們,都一邊倒地站在了他的那邊。

屁股決定腦袋。角色上的錯亂,導致了思維和做法的混亂。其實小白最初想的是要挽回家庭,結果卻把丈夫及家人擠到了對立面。雖然在財產和氣勢上佔盡優勢,可她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3

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象小白一樣有氣勢,有的人已經在生活磨礪中,喪失了改變的勇氣。

一位年輕的女孩私信我,講了她的故事。她說自己長期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中,婆婆重男輕女,把著孫子不給她,現在孩子已經不認媽了。因為第二胎是個女兒,婆婆沒再給過好臉色,月子裡不管她,也不看孩子,發生矛盾時就讓她滾。自己的老公是個媽寶男,掙的錢還不夠自己花,所以什麼都聽媽的。現在女兒1歲多,她沒法上班,所以只能靠孃家微薄的救濟過日子。想離婚,又怕養不好一雙兒女;不離婚,長期壓抑的生活讓她想到死。

聽著她的故事,我開始有了畫面感:覺得到她似乎被困在一個狹小黑暗的小房間,孤立無援。老公指望不上,孃家人指望不上,婆婆是敵對的,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左右上下都被堵死了,似乎只能在這樣一個悲慘世界裡將就著渡過餘生。她說這就是她的現狀。

我問她有試過改變嗎?比如和婆婆調整一下相處的方式?她說沒用,他媽軟硬不吃。我問有嘗試一些辦法讓經濟獨立嗎?她說孩子太小,沒法工作。我問有試著和老公聊一聊,請他分擔一下家庭的責任嗎?她說沒用,每次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每次都落空。我問有考慮過分開嗎?她說父母是農村人,離婚就在村裡抬不起頭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嘗試,希望能為她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來,可每次那揭開的一角都被她重新關上。我分明地聽到了【受害者】的內心語言,大聲地說著“我不行”。突然意識到,或許她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目光和安慰的語言,她其實並不想走出來。或者說,沒有勇氣走出來。

這位年輕的母親,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她放棄了自己的能量,將主導權完全交到了別人手上,認為只有別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才會好起來。如果別人不改變,自己就是死路一條。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4

有一種“受害者”是隱性的,因為他們常常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現。

比如鄭秀文與許志安。鄭秀文在剛出道就愛上了許志安,早年的履歷裡“偶像”一欄寫的就是許志安,在她心中,許志安就是“天”。出軌事件後,鄭秀文的天塌了。思考良久後,她發了一篇長文:“婚姻中除了彼此給予的幸福溫暖,當中也深深包含了彼此的錯誤和彼此的原諒。人誰無過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是如此啊。深信經歷和教訓一定會幫助重回正軌,生命更會更生。”表達的雖是原諒,可字裡行間卻都是無奈和傷痛。於是,鄭秀文以一番大度的表態,掩蓋了自己的傷,成了兩人關係中的“拯救者”。然而許志安真的需要被拯救嗎?我不確定。

無獨有偶。小S在婚姻中也是名勇敢的“拯救者”,兩人結婚以來,丈夫許雅鈞負面不斷。每次傳出家暴、出軌的消息後,小S總是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維護老公的形象,許雅鈞則是三緘其口。而號稱“老公黑粉”的朱丹,也是如此。週一圍因吸管事件被質疑好老公形象,,朱丹第一時間站出來力挺老公;最近上節目時談到的“臺階門”事件,更是讓週一圍受到普遍質疑,可朱丹依舊是一張迷妹臉,覺得周先生做得很對。

鄭秀文,小S,朱丹,有個共同特點,都有“拯救者”情懷。當發生危機時,她們會跳在老公前面,為他們擋子彈。一般來說,缺什麼就是維護什麼,這也許和每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

朱丹曾提到,她對父親是沒有印象的,只見過照片。因為她生下來父親就病了。之後便一直生活在姥姥家。直到7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還欠了很多債,之後的生活一直很艱難。也許正是這些經歷,才讓她更加渴望一段穩定的關係。看朱丹主持節目,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她很顧及別人的感受,她很收斂。不管是最早“我愛記歌詞”、還是後來“大城曉說”、以及她和周先生的關係,都看得出她其實不太敢放開。

每個“拯救者”背後,都包含著犧牲和妥協,而犧牲與妥協的背後,是害怕失去與失控,它關乎人最深層的恐懼---安全感。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5

心理專家說,那些離不了又好不了的婚姻,大多是陷入了“受害者”陷阱。按照卡普曼的“受害者”理論, 我們的人生就象陀螺,一旦遇到創傷事件,就會身不由已地在“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三種角色之間轉換,直至將關係徹底破壞。

在“卡普曼戲劇三角”中,角色的心理語言,要麼是“我不好”,要麼就是“你不好”。而這種“不好”的意念,會滋生出無力感和攻擊性,結果是,拉遠了與愛人之間的距離。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受害者”命運,從戲劇三角中跳出來呢?

卡普曼給出的答案是:對真實的人和事完全地接納。也就是說,當你覺得自己、愛人以及與之相關的第三方都是好的,都是行的,就打破了遊戲規則,從而從三角遊戲中脫離了出來。

怎麼理解這段話?

舉個例子。文章出軌事件,在當年掀起軒然大波。作為受害者的馬伊琍,似乎並沒有沉浸在“受害者”角色裡去訴說委屈;也沒有變成“迫害者”去聲討和指責;更沒有做個偉大的“拯救者”去粉飾太平。她只說了一句話,且行且珍惜。這話最大的力量,在於它沒有沉溺於此,它指向未來。

一個出了問題,不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強大。後面的五年,馬伊琍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如何讓自己的男人變得更好。即使最終無法繼續,也依然是“然無對錯,各生歡喜“。

"

文 欣然 國家二心理諮詢師

01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婚姻。故事的開頭部分和《我的前半生》大致吻合。

小白和丈夫白手起家,勤勉努力。自有了孩子後,她就做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內務、照顧孩子和家人;而丈夫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兩個人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後,他們已經積累了數百萬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可就在這時,意外出現了。

和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她發現了丈夫與另一女子的曖昧信息,經過一系列的查證,丈夫承認了出軌,並表示悔過自新,可小白卻陷入了不安和痛苦之中。她收走了丈夫的所有銀行卡,封鎖了他的所有業餘時間,比如要丈夫每天要接送孩子,而且所有外出活動她必須在場,無論是他去談生意,還是和朋友聚餐。萬萬沒想到,即使這樣,她還是沒防住。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條信用卡被透支5萬的消息。追問下,丈夫說出了實情。原來他與那女人依然有來往,最近她出了麻煩,被刑事拘留,那錢是他給她請律師打官司用的,而且打了借條。小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為了讓丈夫和那女子徹底化清界限,她拿了借條找到了女子的老家和她父母要錢,還去法院起訴,讓她還錢。誰知,小白認為很正當的行為,卻激怒了老公,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提出離婚。

小白被激怒了,除了要求2個孩子的撫養權外,她還要了所有的現金和2套房產,丈夫同意了。可她依然覺得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向丈夫的生意夥伴們揭露他的“醜行”,可卻被生意夥伴拉黑了;她選擇在婆婆生日那天,在家庭群裡訴說丈夫的出軌行為,非但沒引起同情,反遭到家人的“集體攻擊”。

說到往事,小白哭成淚人。她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是丈夫出軌,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錯的是他,為什麼被指責的卻是我?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2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受害者”理論,即“卡普曼戲劇三角”。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種角色, 它們各自的心理特徵是:

【受害者】的內心語言:我不行。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感覺被傷害、無助、委屈,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迫害者】的內心語言:你不好。他們常常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語言中帶有指責與嘲諷,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拯救者】的內心語言:沒我不行。他們習慣性地代替別人處理問題,忽視別人的自身能力,相信如果沒有我的幫助,別人就無法解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外部環境變化時,人們會在這三個角色中間相互轉換,從而達到外部關係以及自我內心的平衡。

我們就來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小白,是怎麼從“受害者”轉化為“迫害者”的?

因為老公的出軌,對小白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覺得委屈、無助、受傷;這時她是“受害者”。為了緩解痛苦與無助,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始是出於自保,後來特別是當她發現老公二次出軌後,自保轉化為攻擊行為,她的做法已偏離了最初的軌道--挽救婚姻,而是向天下人公佈:丈夫是個人渣。

在一連串的攻擊行為中,小白恢復了掌控力和力量感,她不再感覺到無助,心裡也得到了些許平衡。只是她沒有意識到,這時自己的角色已開始轉化為“迫害者”,與此同時,老公的角色則變成了“受害者”。這一變化引發的直接後果是:生意上的夥伴、他的家人、以及朋友們,都一邊倒地站在了他的那邊。

屁股決定腦袋。角色上的錯亂,導致了思維和做法的混亂。其實小白最初想的是要挽回家庭,結果卻把丈夫及家人擠到了對立面。雖然在財產和氣勢上佔盡優勢,可她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3

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象小白一樣有氣勢,有的人已經在生活磨礪中,喪失了改變的勇氣。

一位年輕的女孩私信我,講了她的故事。她說自己長期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中,婆婆重男輕女,把著孫子不給她,現在孩子已經不認媽了。因為第二胎是個女兒,婆婆沒再給過好臉色,月子裡不管她,也不看孩子,發生矛盾時就讓她滾。自己的老公是個媽寶男,掙的錢還不夠自己花,所以什麼都聽媽的。現在女兒1歲多,她沒法上班,所以只能靠孃家微薄的救濟過日子。想離婚,又怕養不好一雙兒女;不離婚,長期壓抑的生活讓她想到死。

聽著她的故事,我開始有了畫面感:覺得到她似乎被困在一個狹小黑暗的小房間,孤立無援。老公指望不上,孃家人指望不上,婆婆是敵對的,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左右上下都被堵死了,似乎只能在這樣一個悲慘世界裡將就著渡過餘生。她說這就是她的現狀。

我問她有試過改變嗎?比如和婆婆調整一下相處的方式?她說沒用,他媽軟硬不吃。我問有嘗試一些辦法讓經濟獨立嗎?她說孩子太小,沒法工作。我問有試著和老公聊一聊,請他分擔一下家庭的責任嗎?她說沒用,每次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每次都落空。我問有考慮過分開嗎?她說父母是農村人,離婚就在村裡抬不起頭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嘗試,希望能為她打開一扇窗,讓光照進來,可每次那揭開的一角都被她重新關上。我分明地聽到了【受害者】的內心語言,大聲地說著“我不行”。突然意識到,或許她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目光和安慰的語言,她其實並不想走出來。或者說,沒有勇氣走出來。

這位年輕的母親,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她放棄了自己的能量,將主導權完全交到了別人手上,認為只有別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才會好起來。如果別人不改變,自己就是死路一條。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4

有一種“受害者”是隱性的,因為他們常常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現。

比如鄭秀文與許志安。鄭秀文在剛出道就愛上了許志安,早年的履歷裡“偶像”一欄寫的就是許志安,在她心中,許志安就是“天”。出軌事件後,鄭秀文的天塌了。思考良久後,她發了一篇長文:“婚姻中除了彼此給予的幸福溫暖,當中也深深包含了彼此的錯誤和彼此的原諒。人誰無過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是如此啊。深信經歷和教訓一定會幫助重回正軌,生命更會更生。”表達的雖是原諒,可字裡行間卻都是無奈和傷痛。於是,鄭秀文以一番大度的表態,掩蓋了自己的傷,成了兩人關係中的“拯救者”。然而許志安真的需要被拯救嗎?我不確定。

無獨有偶。小S在婚姻中也是名勇敢的“拯救者”,兩人結婚以來,丈夫許雅鈞負面不斷。每次傳出家暴、出軌的消息後,小S總是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維護老公的形象,許雅鈞則是三緘其口。而號稱“老公黑粉”的朱丹,也是如此。週一圍因吸管事件被質疑好老公形象,,朱丹第一時間站出來力挺老公;最近上節目時談到的“臺階門”事件,更是讓週一圍受到普遍質疑,可朱丹依舊是一張迷妹臉,覺得周先生做得很對。

鄭秀文,小S,朱丹,有個共同特點,都有“拯救者”情懷。當發生危機時,她們會跳在老公前面,為他們擋子彈。一般來說,缺什麼就是維護什麼,這也許和每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

朱丹曾提到,她對父親是沒有印象的,只見過照片。因為她生下來父親就病了。之後便一直生活在姥姥家。直到7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還欠了很多債,之後的生活一直很艱難。也許正是這些經歷,才讓她更加渴望一段穩定的關係。看朱丹主持節目,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她很顧及別人的感受,她很收斂。不管是最早“我愛記歌詞”、還是後來“大城曉說”、以及她和周先生的關係,都看得出她其實不太敢放開。

每個“拯救者”背後,都包含著犧牲和妥協,而犧牲與妥協的背後,是害怕失去與失控,它關乎人最深層的恐懼---安全感。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05

心理專家說,那些離不了又好不了的婚姻,大多是陷入了“受害者”陷阱。按照卡普曼的“受害者”理論, 我們的人生就象陀螺,一旦遇到創傷事件,就會身不由已地在“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三種角色之間轉換,直至將關係徹底破壞。

在“卡普曼戲劇三角”中,角色的心理語言,要麼是“我不好”,要麼就是“你不好”。而這種“不好”的意念,會滋生出無力感和攻擊性,結果是,拉遠了與愛人之間的距離。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受害者”命運,從戲劇三角中跳出來呢?

卡普曼給出的答案是:對真實的人和事完全地接納。也就是說,當你覺得自己、愛人以及與之相關的第三方都是好的,都是行的,就打破了遊戲規則,從而從三角遊戲中脫離了出來。

怎麼理解這段話?

舉個例子。文章出軌事件,在當年掀起軒然大波。作為受害者的馬伊琍,似乎並沒有沉浸在“受害者”角色裡去訴說委屈;也沒有變成“迫害者”去聲討和指責;更沒有做個偉大的“拯救者”去粉飾太平。她只說了一句話,且行且珍惜。這話最大的力量,在於它沒有沉溺於此,它指向未來。

一個出了問題,不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強大。後面的五年,馬伊琍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如何讓自己的男人變得更好。即使最終無法繼續,也依然是“然無對錯,各生歡喜“。

心理專家:婚姻離不了又好不了?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能從“受害者三角”中跳脫出來的人,才真正具備了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好的親密關係,是一種不依賴,不抱怨,不剝奪,不妥協的關係;是相互成就,讓彼此都能得到滋養與提升。

【我是諮詢師欣然,為大家解答問題,記錄隨感,如果某些話題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鳴,請關注我,歡迎留言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