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完美媽媽 陶虹 家庭教育 徐崢 不二空間 2019-08-30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有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太多,根本無法超越,就索性放棄了。

能幹的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會不自覺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幫孩子,實際效果卻是,父母太強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剝奪了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機會。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給搭建孩子自我成長的臺階。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有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太多,根本無法超越,就索性放棄了。

能幹的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會不自覺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幫孩子,實際效果卻是,父母太強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剝奪了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機會。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給搭建孩子自我成長的臺階。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接納孩子的平凡

有一次,陶虹去看女兒彙報演出。

她滿懷希望地看到女兒能站舞臺中間,或者是前兩排,脫穎而出。

結果,女兒卻躲在在側幕條邊上第二排,倒數第二個。

更糟糕的是,在女兒前面的孩子都長得比她高大,表演的時候,陶虹看不到女兒的臉,只有女兒胳膊和腿伸出來的時候能看到。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有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太多,根本無法超越,就索性放棄了。

能幹的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會不自覺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幫孩子,實際效果卻是,父母太強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剝奪了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機會。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給搭建孩子自我成長的臺階。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接納孩子的平凡

有一次,陶虹去看女兒彙報演出。

她滿懷希望地看到女兒能站舞臺中間,或者是前兩排,脫穎而出。

結果,女兒卻躲在在側幕條邊上第二排,倒數第二個。

更糟糕的是,在女兒前面的孩子都長得比她高大,表演的時候,陶虹看不到女兒的臉,只有女兒胳膊和腿伸出來的時候能看到。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當時坐檯下,望著臺上的女兒,問自己:

“如果我的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孩子,沒有任何特殊的閃光點,我能接受嗎?

我會因為這個,說她辜負我了,因此就不愛她嗎?

知道她不能考清華,我就不給她飯吃?

我想,我不會。

該愛還是一如既往的愛,她再平凡,對我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禮物。”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有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太多,根本無法超越,就索性放棄了。

能幹的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會不自覺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幫孩子,實際效果卻是,父母太強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剝奪了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機會。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給搭建孩子自我成長的臺階。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接納孩子的平凡

有一次,陶虹去看女兒彙報演出。

她滿懷希望地看到女兒能站舞臺中間,或者是前兩排,脫穎而出。

結果,女兒卻躲在在側幕條邊上第二排,倒數第二個。

更糟糕的是,在女兒前面的孩子都長得比她高大,表演的時候,陶虹看不到女兒的臉,只有女兒胳膊和腿伸出來的時候能看到。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當時坐檯下,望著臺上的女兒,問自己:

“如果我的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孩子,沒有任何特殊的閃光點,我能接受嗎?

我會因為這個,說她辜負我了,因此就不愛她嗎?

知道她不能考清華,我就不給她飯吃?

我想,我不會。

該愛還是一如既往的愛,她再平凡,對我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禮物。”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孩子,這是現代父母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愛他所是,而非愛你所願”,這才是真正的親子之愛。

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很不容易。

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陶虹深有感悟,

“所有的父母都太怕犯錯誤了,才造成了‘做父母好難’。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呀,沒有人會天生知道怎麼做父母,所以承認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告訴孩子‘你會犯錯,我也會犯錯’。但是大人不怕犯錯,大人犯錯之後會改正它。”

父母首先要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凡。

"

《小歡喜》催淚收官,劇中演繹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全網熱議。

有人說,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糾錯”教育,把孩子的行為校準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就像單身母親宋倩,她總是想著怎樣糾正女兒英子的各種行為,儘量避免失敗和錯誤。

近日,宋倩的扮演者陶虹在接受媒體採訪笑稱,

“我和宋倩不一樣,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所說的“不正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鼓勵孩子試錯

家有小孩的父母,一般會用軟軟的防撞條把家裡的各種桌角都包起來,保護孩子。

可是,陶虹家裡始終沒有粘過桌角。

女兒徐小寶第一次磕到了桌角,哇哇大哭。

陶虹就抱著她揉半天,安撫她。

第二次,女兒又走過去了。

儘管陶虹很緊張,但她沒有動,眼睜睜地看她磕了上去。

女兒又大哭。陶虹就抱著她,幫她揉磕到的地方。揉完了,女兒不哭了,陶虹再告訴她,這樣很危險。

第三次,女兒又朝桌子走過去了,但快到跟前的時候,她自己就繞過去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和女兒

陶虹所實施的,正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教育法。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後果,是用直接的體驗取代了說教或者懲罰,從而促使他們汲取教訓。

自然後果法的實質是“體驗式成長”,以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如果我們過於保護孩子,不捨得他們受傷,不忍心他們失敗。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機會。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次,女兒在臨出門時,打翻了一杯牛奶。

因為當時急著出門,陶虹忍不住吼了女兒。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當陶虹看到女兒驚恐的眼神,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事後,她反思自己,“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這個世界誰能包容她?”

後來,當女兒第二次犯錯時,陶虹不再大聲責罵女兒,而是立即走過去抱住了女兒,對她說:“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沒想到,女兒“哇”一聲就哭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我們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觀念裡,從小不允許犯錯,爸爸媽媽不允許我們犯錯,老師不允許犯錯,到最後你連自己都不允許自己犯錯。

可是,犯錯本來就是正常的事情。知道錯了,沒有什麼關係,把它改正過來,多棒的一件事兒。”

她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是允許我犯錯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允許。有了這份允許,孩子就有了去探索世界的底氣。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急於糾錯

徐小寶小時候很希望自己是個特別的人,但是她自己找不到什麼特別之處。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她就會對人說:我爸爸是徐崢,或者我媽媽是陶虹。

每次聽到女兒說這話的時候,陶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反感的,但她沒有真的去阻止女兒。

因為陶虹覺得那不過是女兒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如果因為這件事,批評了女兒,會讓孩子覺得提到爸爸媽媽是羞辱的,這反而是一種傷害。

後來,女兒發現這個方式並沒有效果,就不再對人說父母是誰了。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說,

“看到孩子不對的時候也別急著否定。

先問一問,這個行為背後的訴求是什麼,要告訴他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能不能承擔?能承擔,去試錯沒問題。

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允許他犯這些小錯,他嘗試過什麼叫失敗,知道什麼叫承擔後果了,他將來自覺就不會犯大錯,因為他會衡量這個後果。”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過,

“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在孩子面前示弱

徐小寶很小的時候,不敢玩積木。

陶虹就尋思著,是不是因為積木太小了摞不上去,就又去買了大的,但女兒還是不肯玩。

後來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是因為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覺得自己搭不成這麼好,就不碰它了。

於是,陶虹就假裝自己也擺得不好,故意讓堆得高高的積木“譁”一下就倒了,她還帶動爸爸徐崢一起表演“失誤”。

女兒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一樣會有失敗的時候,忽然變得很高興。恢復了自信心,從此以後她什麼樣的積木都能搭。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有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是因為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太多,根本無法超越,就索性放棄了。

能幹的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會不自覺地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幫孩子,實際效果卻是,父母太強勢,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剝奪了孩子自己鍛鍊成長的機會。

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悄悄地給搭建孩子自我成長的臺階。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接納孩子的平凡

有一次,陶虹去看女兒彙報演出。

她滿懷希望地看到女兒能站舞臺中間,或者是前兩排,脫穎而出。

結果,女兒卻躲在在側幕條邊上第二排,倒數第二個。

更糟糕的是,在女兒前面的孩子都長得比她高大,表演的時候,陶虹看不到女兒的臉,只有女兒胳膊和腿伸出來的時候能看到。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當時坐檯下,望著臺上的女兒,問自己:

“如果我的孩子就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孩子,沒有任何特殊的閃光點,我能接受嗎?

我會因為這個,說她辜負我了,因此就不愛她嗎?

知道她不能考清華,我就不給她飯吃?

我想,我不會。

該愛還是一如既往的愛,她再平凡,對我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禮物。”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凡的孩子,這是現代父母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愛他所是,而非愛你所願”,這才是真正的親子之愛。

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很不容易。

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陶虹深有感悟,

“所有的父母都太怕犯錯誤了,才造成了‘做父母好難’。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呀,沒有人會天生知道怎麼做父母,所以承認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告訴孩子‘你會犯錯,我也會犯錯’。但是大人不怕犯錯,大人犯錯之後會改正它。”

父母首先要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不是一個正常的母親”:陶虹育兒10年,悟出5條親子之道

陶虹一家人

陶虹說,

親子關係就是從建立第一天起,你的結束就是再見。

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

(你)做的一切事情就是有一天要把她送出去。​​​​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你的孩子看到你時,TA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像陶虹那樣“不正常”,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