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有教育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照料。一歲之前,孩子哭了,媽媽及時抱起,餵奶、換尿布、輕聲撫慰。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孩子哭了,周圍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哭累了,再次睡著。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不安全,我需要靠自己才能求生存。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0-7歲,是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孩子與父母分離,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對人淡漠,不會關心別人,渴望得到愛,但愛來臨時,卻又會推開。”

這種來自嬰孩時期建立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有教育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照料。一歲之前,孩子哭了,媽媽及時抱起,餵奶、換尿布、輕聲撫慰。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孩子哭了,周圍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哭累了,再次睡著。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不安全,我需要靠自己才能求生存。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0-7歲,是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孩子與父母分離,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對人淡漠,不會關心別人,渴望得到愛,但愛來臨時,卻又會推開。”

這種來自嬰孩時期建立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小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有多少父母,曾經聽說過這個“哭聲免疫法”?這種對嬰兒的冷漠教育,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華生美國人。他曾經信誓旦旦的說:“用這個‘哭聲免疫法’,可以把嬰兒訓練成他想要的人物。”

然而,他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華生的大兒子一直在這種冷漠的教育下,曾多次企圖自殺,最後30多歲時終於自殺成功,原諒我用“終於”這個詞,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形容大兒子的這種行為了。

而華生和他前妻的女兒,也多次自殺,華生的外孫女這樣描述自己的媽媽,她總是沉默,易怒,祕密酗酒,外孫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癮,有自殺傾向。

近期,連續發生兩起未成年人弒親案。一名12歲的少年,由於媽媽的嚴厲管教,將自己的媽媽亂刀砍死。一名13歲的少年,由於與父親要錢未果,將自己的父母錘殺。

前一個孩子,2歲與父母分離,直到10歲,媽媽才重新回到身邊;後一個孩子,雖然父母沒有外出打工,但媽媽患有精神疾病,爸爸起早貪黑到鎮上幹活,也沒有很好地陪伴他。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有教育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照料。一歲之前,孩子哭了,媽媽及時抱起,餵奶、換尿布、輕聲撫慰。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孩子哭了,周圍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哭累了,再次睡著。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不安全,我需要靠自己才能求生存。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0-7歲,是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孩子與父母分離,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對人淡漠,不會關心別人,渴望得到愛,但愛來臨時,卻又會推開。”

這種來自嬰孩時期建立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小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有多少父母,曾經聽說過這個“哭聲免疫法”?這種對嬰兒的冷漠教育,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華生美國人。他曾經信誓旦旦的說:“用這個‘哭聲免疫法’,可以把嬰兒訓練成他想要的人物。”

然而,他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華生的大兒子一直在這種冷漠的教育下,曾多次企圖自殺,最後30多歲時終於自殺成功,原諒我用“終於”這個詞,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形容大兒子的這種行為了。

而華生和他前妻的女兒,也多次自殺,華生的外孫女這樣描述自己的媽媽,她總是沉默,易怒,祕密酗酒,外孫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癮,有自殺傾向。

近期,連續發生兩起未成年人弒親案。一名12歲的少年,由於媽媽的嚴厲管教,將自己的媽媽亂刀砍死。一名13歲的少年,由於與父親要錢未果,將自己的父母錘殺。

前一個孩子,2歲與父母分離,直到10歲,媽媽才重新回到身邊;後一個孩子,雖然父母沒有外出打工,但媽媽患有精神疾病,爸爸起早貪黑到鎮上幹活,也沒有很好地陪伴他。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愛不夠,錢來湊,物質過度補償換來的是什麼?

大人的邏輯中,我給你(指孩子)提供好吃好穿,供你上學,你就應該感受到我對你的愛,你就應該知道父母的辛苦,並懂得回報。

但孩子的感受中,似乎並不是如此。父母的物質補償,並不會讓他感覺到自己被愛,更多時候,面對父母的“缺失”,他們感受到的是“被遺棄”“冷落”“孤獨”。

缺少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即便得到父母更加優渥的物質補償,也不會感到心理滿足。

反而,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們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要麼索取無度,要麼依賴成性,成長為“啃老族”,甚至是“巨嬰”。

一旦父母不能再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反目成仇。網上打罵親生爹孃的新聞和視頻,並不少。

當然,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成年後最大的可能也許就如下面這名網友所言:

有人一句話總結:孩子在孤獨中長大,父母在孤獨中老去。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有教育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照料。一歲之前,孩子哭了,媽媽及時抱起,餵奶、換尿布、輕聲撫慰。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孩子哭了,周圍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哭累了,再次睡著。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不安全,我需要靠自己才能求生存。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0-7歲,是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孩子與父母分離,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對人淡漠,不會關心別人,渴望得到愛,但愛來臨時,卻又會推開。”

這種來自嬰孩時期建立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小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有多少父母,曾經聽說過這個“哭聲免疫法”?這種對嬰兒的冷漠教育,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華生美國人。他曾經信誓旦旦的說:“用這個‘哭聲免疫法’,可以把嬰兒訓練成他想要的人物。”

然而,他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華生的大兒子一直在這種冷漠的教育下,曾多次企圖自殺,最後30多歲時終於自殺成功,原諒我用“終於”這個詞,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形容大兒子的這種行為了。

而華生和他前妻的女兒,也多次自殺,華生的外孫女這樣描述自己的媽媽,她總是沉默,易怒,祕密酗酒,外孫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癮,有自殺傾向。

近期,連續發生兩起未成年人弒親案。一名12歲的少年,由於媽媽的嚴厲管教,將自己的媽媽亂刀砍死。一名13歲的少年,由於與父親要錢未果,將自己的父母錘殺。

前一個孩子,2歲與父母分離,直到10歲,媽媽才重新回到身邊;後一個孩子,雖然父母沒有外出打工,但媽媽患有精神疾病,爸爸起早貪黑到鎮上幹活,也沒有很好地陪伴他。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愛不夠,錢來湊,物質過度補償換來的是什麼?

大人的邏輯中,我給你(指孩子)提供好吃好穿,供你上學,你就應該感受到我對你的愛,你就應該知道父母的辛苦,並懂得回報。

但孩子的感受中,似乎並不是如此。父母的物質補償,並不會讓他感覺到自己被愛,更多時候,面對父母的“缺失”,他們感受到的是“被遺棄”“冷落”“孤獨”。

缺少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即便得到父母更加優渥的物質補償,也不會感到心理滿足。

反而,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們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要麼索取無度,要麼依賴成性,成長為“啃老族”,甚至是“巨嬰”。

一旦父母不能再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反目成仇。網上打罵親生爹孃的新聞和視頻,並不少。

當然,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成年後最大的可能也許就如下面這名網友所言:

有人一句話總結:孩子在孤獨中長大,父母在孤獨中老去。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不要讓童年的分離,造成青春期的叛逆

網上有一句名言:“我抱起了磚頭卻抱不了你,我放下了磚頭卻養不起你”,說的是很多進城務工者為人父母的辛酸。

對於這類父母,我們只能給予理解和同情。但對於不是因生計所迫而人為製造親子分離的,我們真的想奉勸一句:

重視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為人父母的有效期就那麼短短的幾年。沒有一種童年必須經歷分離,不要因為工作、生意繁忙,就“送走孩子”或讓孩子“留守”。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當孩子在情感上不再需要父母時,那麼父母對孩子任何的教育行為,幾乎都是無效的。”

"

“我們兩口子做生意,天天忙得自顧不暇,孩子只好交給爺爺奶奶照看著了。”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缺過孩子什麼東西。吃的穿的都買最好的,上的學校也是我們那兒最貴的。”

不只一次,我們聽到周圍的爸爸媽媽這樣說。當沒有時間親自去養育孩子時,中國的爸爸媽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

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會這樣說:“我辛辛苦苦地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嗎?”

但這些爸媽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你給予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一、

兩年前,一則視頻撼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春節過後,媽媽要返城上班了。8、9歲的男孩拉著車門,哇哇大哭:“不要恁個!我要去,我要去!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外婆拉著孩子,孩子極力掙扎著,大聲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你們不能這樣對我!”載著媽媽的車子開遠了,掙脫外婆的手的孩子還哭喊著追了車子一里多路,直到被村民拉住。

其實,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鞋子衣服並沒有貴賤之分,學校是不是重點更是沒有概念。他們想要的,只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有教育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照料。一歲之前,孩子哭了,媽媽及時抱起,餵奶、換尿布、輕聲撫慰。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孩子哭了,周圍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哭累了,再次睡著。他就會得出,這個世界不安全,我需要靠自己才能求生存。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0-7歲,是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孩子與父母分離,就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對人淡漠,不會關心別人,渴望得到愛,但愛來臨時,卻又會推開。”

這種來自嬰孩時期建立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小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有多少父母,曾經聽說過這個“哭聲免疫法”?這種對嬰兒的冷漠教育,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華生美國人。他曾經信誓旦旦的說:“用這個‘哭聲免疫法’,可以把嬰兒訓練成他想要的人物。”

然而,他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華生的大兒子一直在這種冷漠的教育下,曾多次企圖自殺,最後30多歲時終於自殺成功,原諒我用“終於”這個詞,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形容大兒子的這種行為了。

而華生和他前妻的女兒,也多次自殺,華生的外孫女這樣描述自己的媽媽,她總是沉默,易怒,祕密酗酒,外孫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癮,有自殺傾向。

近期,連續發生兩起未成年人弒親案。一名12歲的少年,由於媽媽的嚴厲管教,將自己的媽媽亂刀砍死。一名13歲的少年,由於與父親要錢未果,將自己的父母錘殺。

前一個孩子,2歲與父母分離,直到10歲,媽媽才重新回到身邊;後一個孩子,雖然父母沒有外出打工,但媽媽患有精神疾病,爸爸起早貪黑到鎮上幹活,也沒有很好地陪伴他。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愛不夠,錢來湊,物質過度補償換來的是什麼?

大人的邏輯中,我給你(指孩子)提供好吃好穿,供你上學,你就應該感受到我對你的愛,你就應該知道父母的辛苦,並懂得回報。

但孩子的感受中,似乎並不是如此。父母的物質補償,並不會讓他感覺到自己被愛,更多時候,面對父母的“缺失”,他們感受到的是“被遺棄”“冷落”“孤獨”。

缺少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即便得到父母更加優渥的物質補償,也不會感到心理滿足。

反而,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們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要麼索取無度,要麼依賴成性,成長為“啃老族”,甚至是“巨嬰”。

一旦父母不能再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反目成仇。網上打罵親生爹孃的新聞和視頻,並不少。

當然,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成年後最大的可能也許就如下面這名網友所言:

有人一句話總結:孩子在孤獨中長大,父母在孤獨中老去。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不要讓童年的分離,造成青春期的叛逆

網上有一句名言:“我抱起了磚頭卻抱不了你,我放下了磚頭卻養不起你”,說的是很多進城務工者為人父母的辛酸。

對於這類父母,我們只能給予理解和同情。但對於不是因生計所迫而人為製造親子分離的,我們真的想奉勸一句:

重視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為人父母的有效期就那麼短短的幾年。沒有一種童年必須經歷分離,不要因為工作、生意繁忙,就“送走孩子”或讓孩子“留守”。

家庭教育導師高賢昌講:“當孩子在情感上不再需要父母時,那麼父母對孩子任何的教育行為,幾乎都是無效的。”

愛不夠,錢來湊——中國爸媽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不要讓童年的分離,造成青春期的叛逆。


如果您想要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可以私信“家庭教育”,獲取免費微課。

關注【道立方高老師】,在這裡獲得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識,幫你解決家庭教育難題,如果你有好的家庭教育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做家庭教育的守護者和傳承者,把家庭教育推向更高的臺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