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呢?

  • 言傳身教

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照料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辛苦養育子女。慢慢孩子大了,父母會對孩子的某些言行會大加鼓勵,對某些行為會大加抵制。

有的時候,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這些方面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有邏輯的思維方式,還有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作者的親身案例:在他女兒6個月大時,每天清晨會做瑜珈,用鼻子快速吸氣、呼氣,發出很重的鼻音。女兒看到後,居然也模仿起這種很重的鼻音,讓夫妻倆既驚訝又好笑。

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長大後變得缺乏安全感

小時候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後變得極其不自信。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呢?

  • 言傳身教

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照料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辛苦養育子女。慢慢孩子大了,父母會對孩子的某些言行會大加鼓勵,對某些行為會大加抵制。

有的時候,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這些方面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有邏輯的思維方式,還有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作者的親身案例:在他女兒6個月大時,每天清晨會做瑜珈,用鼻子快速吸氣、呼氣,發出很重的鼻音。女兒看到後,居然也模仿起這種很重的鼻音,讓夫妻倆既驚訝又好笑。

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長大後變得缺乏安全感

小時候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後變得極其不自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身份認同

如果說身教是一種模仿,那麼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照貓畫虎,有樣學樣,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就是對父母的身份認同。

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根源有可能是愛意,也有可能是恐懼。如果是出自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取悅他們,避免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不愉快。

案例:作者的父親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他希望兒子也能和他一樣,未來進入劍橋讀書。

作者也強烈認同父親的觀點,加倍努力學習,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被父親的母校錄取。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呢?

  • 言傳身教

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照料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辛苦養育子女。慢慢孩子大了,父母會對孩子的某些言行會大加鼓勵,對某些行為會大加抵制。

有的時候,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這些方面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有邏輯的思維方式,還有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作者的親身案例:在他女兒6個月大時,每天清晨會做瑜珈,用鼻子快速吸氣、呼氣,發出很重的鼻音。女兒看到後,居然也模仿起這種很重的鼻音,讓夫妻倆既驚訝又好笑。

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長大後變得缺乏安全感

小時候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後變得極其不自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身份認同

如果說身教是一種模仿,那麼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照貓畫虎,有樣學樣,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就是對父母的身份認同。

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根源有可能是愛意,也有可能是恐懼。如果是出自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取悅他們,避免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不愉快。

案例:作者的父親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他希望兒子也能和他一樣,未來進入劍橋讀書。

作者也強烈認同父親的觀點,加倍努力學習,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被父親的母校錄取。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情感虐待

虐待包括精神虐待和身體虐待。身體虐待是指受到體罰、毆打等,精神虐待指父母的言語傷害、將悲觀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子女。

而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會決定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它們會頑固地留在孩子的身體內部。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又把這種悲觀情緒與他們相處中進行重演,包括幼年時如何與他人相處,長大後如何與同事、戀人或朋友相處。

研究表明,這種情感虐待是最具毀滅性的虐待。大部分家長在無意中,都會對孩子進行或多或少的虐待,而多數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有過這種虐待孩子的行為。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呢?

  • 言傳身教

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照料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辛苦養育子女。慢慢孩子大了,父母會對孩子的某些言行會大加鼓勵,對某些行為會大加抵制。

有的時候,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這些方面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有邏輯的思維方式,還有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作者的親身案例:在他女兒6個月大時,每天清晨會做瑜珈,用鼻子快速吸氣、呼氣,發出很重的鼻音。女兒看到後,居然也模仿起這種很重的鼻音,讓夫妻倆既驚訝又好笑。

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長大後變得缺乏安全感

小時候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後變得極其不自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身份認同

如果說身教是一種模仿,那麼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照貓畫虎,有樣學樣,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就是對父母的身份認同。

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根源有可能是愛意,也有可能是恐懼。如果是出自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取悅他們,避免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不愉快。

案例:作者的父親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他希望兒子也能和他一樣,未來進入劍橋讀書。

作者也強烈認同父親的觀點,加倍努力學習,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被父親的母校錄取。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情感虐待

虐待包括精神虐待和身體虐待。身體虐待是指受到體罰、毆打等,精神虐待指父母的言語傷害、將悲觀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子女。

而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會決定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它們會頑固地留在孩子的身體內部。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又把這種悲觀情緒與他們相處中進行重演,包括幼年時如何與他人相處,長大後如何與同事、戀人或朋友相處。

研究表明,這種情感虐待是最具毀滅性的虐待。大部分家長在無意中,都會對孩子進行或多或少的虐待,而多數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有過這種虐待孩子的行為。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舉個例子:父母看到孩子吃得多,會指責孩子太胖了,孩子寫作業遇到難題不會,就批評孩子太笨了。反過來,會說自己在這個年齡時,多麼聰明,多麼優秀。

作者把這種模式稱為“我很好,而你不是”。如果這種“你很胖,你很笨”的思想根植在孩子腦海,孩子會變得更加沮喪。

英國作家毛姆,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然而8歲以後,母親因病去世,兩年後,父親也去世了。

10歲的毛姆變成了孤兒,他被牧師叔叔收養,但是他的叔叔對他十分苛刻,嬸嬸也總指責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對。

由於缺乏關愛,孤獨無依,毛姆變得孤僻、自卑,還患上口吃的毛病,在寄宿學校裡,受盡同學們的嘲笑和諷刺。成名之後,他將童年的經歷寫進了《人性的枷鎖》。

"

8月11日,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一家酒店,發生一起跳樓事件。13歲的女孩羅某某與母親在酒店四樓,發生爭吵,趁母親不備,從窗戶一躍而下,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13歲。

我也是一個女孩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感到非常心痛。13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用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她的父母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新聞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孩羅某某出生8個月後,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送到了農村的外公外婆家,女孩一直跟著老人生活。所以一直長到13歲,她都是和父母聚少離多。在跳樓前的一個晚上,女孩發短信質問父母:這麼多年,你們管過我嗎?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女孩發自靈魂的拷問,說明了她和父母緊張、矛盾的家庭關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就比如我手邊的這本書,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他認為,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對原生家庭的誤解,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

民間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的人,秒變甩鍋俠: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不是我的錯,那是因為父母沒傳給好基因。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科學研究。

克萊格.文特爾,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的帶頭專家之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014年,研究者對15萬人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6989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終結果表明,精神分裂者的DNA序列中有108個基因的位置,與沒有患病的人不同。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可信,那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並非基因。

科學家們經過無數的研究證明:幼年時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是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就像新聞事件裡的女孩羅某某,也許她一年才能見上父母一面,從小失去父母的單獨照顧和關愛,羅某某傾向於發展為“無差別友誼”對於任何能夠照顧或培養她的人,就會與對方接近。

這樣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很可能會用自己的適婚性,作為吸引男性的方式,甚至可能通過性,來換取關愛。

女孩羅某某就表現出了上述的行為特徵。她才13歲,卻打扮成熟,平時也喜歡化妝。據班主任老師講,她的穿著打扮,根本不像13歲的學生,反而像20多歲的成熟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明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老小。按理說,父母一般會更疼愛出生晚的孩子。可是蘇明玉卻是最不受母親待見的孩子。從一些小細節不難看出,母親一點也不關心她的成長。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夾雞腿,直接無視她的存在。早餐呢,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然而,母親是如何對待明玉的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說是省錢。更過份的是,母親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父母的房間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成年後的蘇明玉和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也不和家裡人來往。因為在這個家裡,帶給她的都是冰冷的回憶。工作中的明玉,性格冷酷,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很冷血,實則內心敏感、脆弱,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印記。

我們再來對比另一組家庭成長的孩子。《小歡喜》裡我最喜歡童文潔、方圓夫婦。童文潔雖然屬於河東獅吼型媽媽,經常嘮叨、抱怨、訓斥方一凡。但是方一凡並沒有因此變得內向、敏感、消極。因為在這個家庭裡,充滿了關愛和理解。

方圓失業後,變成開滴滴的出租司機,想盡辦法多掙錢,保障方一凡的生活質量不下降;童文潔也及時安慰方圓,不給他帶來壓力,一家人齊心合力過難關。這樣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方一凡,活潑開朗、熱情,是個陽光大男孩。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圓桌派》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因為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就像剛從媽媽肚子裡出生的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尋找母親的懷抱。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方式。奧利弗教授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竟對綁匪產生了同情,還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由此而得名。

綁匪一旦與人質產生情感上的聯繫,他們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人質也將存活下來。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現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呢?

  • 言傳身教

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照料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辛苦養育子女。慢慢孩子大了,父母會對孩子的某些言行會大加鼓勵,對某些行為會大加抵制。

有的時候,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這些方面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有邏輯的思維方式,還有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作者的親身案例:在他女兒6個月大時,每天清晨會做瑜珈,用鼻子快速吸氣、呼氣,發出很重的鼻音。女兒看到後,居然也模仿起這種很重的鼻音,讓夫妻倆既驚訝又好笑。

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長大後變得缺乏安全感

小時候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後變得極其不自信。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身份認同

如果說身教是一種模仿,那麼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照貓畫虎,有樣學樣,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就是對父母的身份認同。

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的根源有可能是愛意,也有可能是恐懼。如果是出自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取悅他們,避免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不愉快。

案例:作者的父親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他希望兒子也能和他一樣,未來進入劍橋讀書。

作者也強烈認同父親的觀點,加倍努力學習,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被父親的母校錄取。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 情感虐待

虐待包括精神虐待和身體虐待。身體虐待是指受到體罰、毆打等,精神虐待指父母的言語傷害、將悲觀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子女。

而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會決定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它們會頑固地留在孩子的身體內部。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又把這種悲觀情緒與他們相處中進行重演,包括幼年時如何與他人相處,長大後如何與同事、戀人或朋友相處。

研究表明,這種情感虐待是最具毀滅性的虐待。大部分家長在無意中,都會對孩子進行或多或少的虐待,而多數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有過這種虐待孩子的行為。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舉個例子:父母看到孩子吃得多,會指責孩子太胖了,孩子寫作業遇到難題不會,就批評孩子太笨了。反過來,會說自己在這個年齡時,多麼聰明,多麼優秀。

作者把這種模式稱為“我很好,而你不是”。如果這種“你很胖,你很笨”的思想根植在孩子腦海,孩子會變得更加沮喪。

英國作家毛姆,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然而8歲以後,母親因病去世,兩年後,父親也去世了。

10歲的毛姆變成了孤兒,他被牧師叔叔收養,但是他的叔叔對他十分苛刻,嬸嬸也總指責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對。

由於缺乏關愛,孤獨無依,毛姆變得孤僻、自卑,還患上口吃的毛病,在寄宿學校裡,受盡同學們的嘲笑和諷刺。成名之後,他將童年的經歷寫進了《人性的枷鎖》。

13歲少女跳樓,是長年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學家:原生家庭難逃責任

如果再有一次選擇,沒有人喜歡受虐的童年。

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父母能否掌握幸福家庭密碼的鑰匙,後天的培養模式才是孩子快樂成長的主要原因,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虐待等因素才是整個家庭幸福或不幸的基因密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