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我藉助一炷香、一片紙、一縷煙,讓自己與先人建立起一個永久的聯繫,用來抵消對未知世界的茫然與恐懼,用來修正自己的生命座標,讓活著更現實。

這次回老家,母親想看一些地方,佛堂小學就是之一。

佛堂村,不知道名字的來歷,單單從字面上就能嚼出點味道,似乎看到了一座佛堂,似乎有人膜拜,有股悠悠的禪意。沿著乾涸的河床,尋找這個小山村。

母親自信地說,我能找到。可拐來拐去還是迷路了,不得不用導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母親的緣故,我們遇見了。

村子很小,一眼能望到邊。村口有兩棵桃樹,正開得沸沸揚揚。

打聽村民,小學在哪裡,人家說,早沒有了,都並校了。母親有些悵然,她說,那時,師範學校剛畢業,十八九歲,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這所村小學。

母親膽小,害怕獨自住宿,有個女孩主動陪她住,一住就是幾個月,父母也從來不說啥。

所有的故事一生只能演繹一次,都是孤本。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我藉助一炷香、一片紙、一縷煙,讓自己與先人建立起一個永久的聯繫,用來抵消對未知世界的茫然與恐懼,用來修正自己的生命座標,讓活著更現實。

這次回老家,母親想看一些地方,佛堂小學就是之一。

佛堂村,不知道名字的來歷,單單從字面上就能嚼出點味道,似乎看到了一座佛堂,似乎有人膜拜,有股悠悠的禪意。沿著乾涸的河床,尋找這個小山村。

母親自信地說,我能找到。可拐來拐去還是迷路了,不得不用導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母親的緣故,我們遇見了。

村子很小,一眼能望到邊。村口有兩棵桃樹,正開得沸沸揚揚。

打聽村民,小學在哪裡,人家說,早沒有了,都並校了。母親有些悵然,她說,那時,師範學校剛畢業,十八九歲,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這所村小學。

母親膽小,害怕獨自住宿,有個女孩主動陪她住,一住就是幾個月,父母也從來不說啥。

所有的故事一生只能演繹一次,都是孤本。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幾棵山桃樹開得正盛,花瓣鮮嫩,有的開得有點過,風吹來,花瓣紛紛落下,落在母親的頭髮上、衣襟上。

我覺得,不管風怎麼吹,桃花都是莊嚴的,卻並不嚴肅,它是鄰家的女兒,親近,可不帶一點輕薄。

在母親不經意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等她停下來,站好再照,她整理一下衣服,撣掉身上的土,拂去頭髮上的花瓣,端莊地拍下了照片。

他們下山了,我捨不得這一樹繁花,滯留在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有暖意襲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愛不動了,我會放下一切,只愛我身邊的親人,舍下所有的固執,“這逐漸縮小的過程,耗盡了我的青春和悲憫”。

母親在前,父親在後,我跑到前面,看他們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下來,慢慢地,一步一歇。晨光從後面把兩個老人圍住,彷彿他們自己散發著光芒,神一樣。

他們卻渾然無知,只顧看腳下的路,一點不敢怠慢。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我藉助一炷香、一片紙、一縷煙,讓自己與先人建立起一個永久的聯繫,用來抵消對未知世界的茫然與恐懼,用來修正自己的生命座標,讓活著更現實。

這次回老家,母親想看一些地方,佛堂小學就是之一。

佛堂村,不知道名字的來歷,單單從字面上就能嚼出點味道,似乎看到了一座佛堂,似乎有人膜拜,有股悠悠的禪意。沿著乾涸的河床,尋找這個小山村。

母親自信地說,我能找到。可拐來拐去還是迷路了,不得不用導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母親的緣故,我們遇見了。

村子很小,一眼能望到邊。村口有兩棵桃樹,正開得沸沸揚揚。

打聽村民,小學在哪裡,人家說,早沒有了,都並校了。母親有些悵然,她說,那時,師範學校剛畢業,十八九歲,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這所村小學。

母親膽小,害怕獨自住宿,有個女孩主動陪她住,一住就是幾個月,父母也從來不說啥。

所有的故事一生只能演繹一次,都是孤本。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幾棵山桃樹開得正盛,花瓣鮮嫩,有的開得有點過,風吹來,花瓣紛紛落下,落在母親的頭髮上、衣襟上。

我覺得,不管風怎麼吹,桃花都是莊嚴的,卻並不嚴肅,它是鄰家的女兒,親近,可不帶一點輕薄。

在母親不經意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等她停下來,站好再照,她整理一下衣服,撣掉身上的土,拂去頭髮上的花瓣,端莊地拍下了照片。

他們下山了,我捨不得這一樹繁花,滯留在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有暖意襲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愛不動了,我會放下一切,只愛我身邊的親人,舍下所有的固執,“這逐漸縮小的過程,耗盡了我的青春和悲憫”。

母親在前,父親在後,我跑到前面,看他們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下來,慢慢地,一步一歇。晨光從後面把兩個老人圍住,彷彿他們自己散發著光芒,神一樣。

他們卻渾然無知,只顧看腳下的路,一點不敢怠慢。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這次回鄉,我最想看看小時候的老宅。

依然是遮風擋雨的家,只不過不是我的家了,是二叔家。

七歲離開小鎮,只路過一次,沒做停留,我已經快半個世紀沒和它相見,都找不到了。父母自信滿滿指著路,穿過衚衕,發現錯了。倒車,再找,終於來到家門前。

一進入院子,記憶就復活了,六七歲生活在這裡,已經記事了,那時新蓋的水泥平房,如今早已破舊,屋簷有些參差,遠不如過去那樣整齊。

露出的椽子有了斑駁的印記,像一個調音不準的鋼琴。院子裡的棗樹已經粗大得不能相認,我們走時,還不到碗口大小。

每到下雨,就和弟弟站在窗前喊,任憑怎麼喊,都瞬間被淹沒在雨聲中,我們不管,總是樂此不疲。

這樣的回憶多少有點美化的味道,經過歲月的加工,故事都發酵了,有了女兒紅般的醇香。

二叔家的生活在當地是很不錯的,但他們沒有翻新老屋,保持了原有的一切,讓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小時候,光陰似乎也停在了那裡。

出外走走,一些老人坐在牆根下,就像遲子建說的“老葵花”,我一個不認識。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我藉助一炷香、一片紙、一縷煙,讓自己與先人建立起一個永久的聯繫,用來抵消對未知世界的茫然與恐懼,用來修正自己的生命座標,讓活著更現實。

這次回老家,母親想看一些地方,佛堂小學就是之一。

佛堂村,不知道名字的來歷,單單從字面上就能嚼出點味道,似乎看到了一座佛堂,似乎有人膜拜,有股悠悠的禪意。沿著乾涸的河床,尋找這個小山村。

母親自信地說,我能找到。可拐來拐去還是迷路了,不得不用導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母親的緣故,我們遇見了。

村子很小,一眼能望到邊。村口有兩棵桃樹,正開得沸沸揚揚。

打聽村民,小學在哪裡,人家說,早沒有了,都並校了。母親有些悵然,她說,那時,師範學校剛畢業,十八九歲,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這所村小學。

母親膽小,害怕獨自住宿,有個女孩主動陪她住,一住就是幾個月,父母也從來不說啥。

所有的故事一生只能演繹一次,都是孤本。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幾棵山桃樹開得正盛,花瓣鮮嫩,有的開得有點過,風吹來,花瓣紛紛落下,落在母親的頭髮上、衣襟上。

我覺得,不管風怎麼吹,桃花都是莊嚴的,卻並不嚴肅,它是鄰家的女兒,親近,可不帶一點輕薄。

在母親不經意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等她停下來,站好再照,她整理一下衣服,撣掉身上的土,拂去頭髮上的花瓣,端莊地拍下了照片。

他們下山了,我捨不得這一樹繁花,滯留在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有暖意襲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愛不動了,我會放下一切,只愛我身邊的親人,舍下所有的固執,“這逐漸縮小的過程,耗盡了我的青春和悲憫”。

母親在前,父親在後,我跑到前面,看他們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下來,慢慢地,一步一歇。晨光從後面把兩個老人圍住,彷彿他們自己散發著光芒,神一樣。

他們卻渾然無知,只顧看腳下的路,一點不敢怠慢。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這次回鄉,我最想看看小時候的老宅。

依然是遮風擋雨的家,只不過不是我的家了,是二叔家。

七歲離開小鎮,只路過一次,沒做停留,我已經快半個世紀沒和它相見,都找不到了。父母自信滿滿指著路,穿過衚衕,發現錯了。倒車,再找,終於來到家門前。

一進入院子,記憶就復活了,六七歲生活在這裡,已經記事了,那時新蓋的水泥平房,如今早已破舊,屋簷有些參差,遠不如過去那樣整齊。

露出的椽子有了斑駁的印記,像一個調音不準的鋼琴。院子裡的棗樹已經粗大得不能相認,我們走時,還不到碗口大小。

每到下雨,就和弟弟站在窗前喊,任憑怎麼喊,都瞬間被淹沒在雨聲中,我們不管,總是樂此不疲。

這樣的回憶多少有點美化的味道,經過歲月的加工,故事都發酵了,有了女兒紅般的醇香。

二叔家的生活在當地是很不錯的,但他們沒有翻新老屋,保持了原有的一切,讓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小時候,光陰似乎也停在了那裡。

出外走走,一些老人坐在牆根下,就像遲子建說的“老葵花”,我一個不認識。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他們一臉平靜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對過往的人注目,對熟悉的人微笑,不說話,好像再也沒有什麼能讓他們心潮澎湃了,他們早已像看透了世事的智者,內心波瀾不驚。

他們可能從沒有想過,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一生過得怎樣,只是安詳地享用著這餘下不多的時光。

我一直以為我不是他們,我沒那麼老,還有充沛的精力,但實際上,我已經是他們了,父母更是。

詩人張棗說:“我們無一例外地漂泊在我們之外”,每一個人終究都是故鄉的遊子,或是一片葉子。

四月清明,天氣乾燥,心卻是溼的。草木尚淺啊!

七月以後,就不說傷心別離的話了。趁天色正好,綠意蔥蘢,隨心漫漫,趕去迎接相遇的緣。

此去經年,惟願布衣蔬食,歲月無恙。

"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爺爺奶奶去世多年,沒給他們上過墳,一是墳在老家,較遠,二是我覺得儀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常憶起他們在世時的美好時光,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足矣。

今年清明,父母試探著問我,要回老家上墳,去不?不放心他們偌大年紀獨自長途旅行,決定開車一起回去。母親暈車,做了一切可以預防的手段,順利到了老舅家。

老舅放羊去了,他沒想到我們回來這麼快。走進院落,兒時來姥姥家的情景,已經近於失憶,因為房舍的搬遷,記憶中的棗樹、桑粒樹、蘋果梨樹早已不見蹤跡。

在等待中,和親戚們聊著分別的話。好多年沒回來了,一時的生疏感就在這家長裡短中漸漸融化,來自血緣的相近,讓阻隔的空間盛下了熱騰騰的親密。

滿目可見的散落墳塋,被塵土包裹著,偶有纖細的草,連著回家的路。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處於大風口,風吹到墳前,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點起來的火不是熄滅,就是被颳走。母親蹣跚著,不停地撿著被颳走的紙錢,生怕老人接不到這份情誼。

風太大,後來不得不放棄。裡面的親人,外面的我們,就這樣說著話,無關珍寶,只關家常,無關生死,只敘別情。

父親默默地用鍬修整著墳墓,鏟去那幾棵草,不做一聲。母親邊用柺杖撥弄鐵桶裡的紙,讓它充分燃燒,邊自言自語:

爸,媽,我和老李來看你了,小紅和茂吉也來了,我歲數大了,腿腳也不好使了,恐怕這是最後一次來了,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家裡都挺好的,別惦記……

我在一旁,這些年的思念終因這次佇立,而淚如雨下……

紙,依舊燒著,把整座小山的墳塋都安定下來,那些沒有器物可盛的話,散落在風中,都被神收了去。

那些憋在肚子裡的話,生生不息,如同這個春日不斷長出來的綠意,讓人對一切必然性都心生寬容。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我藉助一炷香、一片紙、一縷煙,讓自己與先人建立起一個永久的聯繫,用來抵消對未知世界的茫然與恐懼,用來修正自己的生命座標,讓活著更現實。

這次回老家,母親想看一些地方,佛堂小學就是之一。

佛堂村,不知道名字的來歷,單單從字面上就能嚼出點味道,似乎看到了一座佛堂,似乎有人膜拜,有股悠悠的禪意。沿著乾涸的河床,尋找這個小山村。

母親自信地說,我能找到。可拐來拐去還是迷路了,不得不用導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為母親的緣故,我們遇見了。

村子很小,一眼能望到邊。村口有兩棵桃樹,正開得沸沸揚揚。

打聽村民,小學在哪裡,人家說,早沒有了,都並校了。母親有些悵然,她說,那時,師範學校剛畢業,十八九歲,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這所村小學。

母親膽小,害怕獨自住宿,有個女孩主動陪她住,一住就是幾個月,父母也從來不說啥。

所有的故事一生只能演繹一次,都是孤本。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幾棵山桃樹開得正盛,花瓣鮮嫩,有的開得有點過,風吹來,花瓣紛紛落下,落在母親的頭髮上、衣襟上。

我覺得,不管風怎麼吹,桃花都是莊嚴的,卻並不嚴肅,它是鄰家的女兒,親近,可不帶一點輕薄。

在母親不經意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等她停下來,站好再照,她整理一下衣服,撣掉身上的土,拂去頭髮上的花瓣,端莊地拍下了照片。

他們下山了,我捨不得這一樹繁花,滯留在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有暖意襲來。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愛不動了,我會放下一切,只愛我身邊的親人,舍下所有的固執,“這逐漸縮小的過程,耗盡了我的青春和悲憫”。

母親在前,父親在後,我跑到前面,看他們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下來,慢慢地,一步一歇。晨光從後面把兩個老人圍住,彷彿他們自己散發著光芒,神一樣。

他們卻渾然無知,只顧看腳下的路,一點不敢怠慢。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這次回鄉,我最想看看小時候的老宅。

依然是遮風擋雨的家,只不過不是我的家了,是二叔家。

七歲離開小鎮,只路過一次,沒做停留,我已經快半個世紀沒和它相見,都找不到了。父母自信滿滿指著路,穿過衚衕,發現錯了。倒車,再找,終於來到家門前。

一進入院子,記憶就復活了,六七歲生活在這裡,已經記事了,那時新蓋的水泥平房,如今早已破舊,屋簷有些參差,遠不如過去那樣整齊。

露出的椽子有了斑駁的印記,像一個調音不準的鋼琴。院子裡的棗樹已經粗大得不能相認,我們走時,還不到碗口大小。

每到下雨,就和弟弟站在窗前喊,任憑怎麼喊,都瞬間被淹沒在雨聲中,我們不管,總是樂此不疲。

這樣的回憶多少有點美化的味道,經過歲月的加工,故事都發酵了,有了女兒紅般的醇香。

二叔家的生活在當地是很不錯的,但他們沒有翻新老屋,保持了原有的一切,讓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小時候,光陰似乎也停在了那裡。

出外走走,一些老人坐在牆根下,就像遲子建說的“老葵花”,我一個不認識。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他們一臉平靜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對過往的人注目,對熟悉的人微笑,不說話,好像再也沒有什麼能讓他們心潮澎湃了,他們早已像看透了世事的智者,內心波瀾不驚。

他們可能從沒有想過,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一生過得怎樣,只是安詳地享用著這餘下不多的時光。

我一直以為我不是他們,我沒那麼老,還有充沛的精力,但實際上,我已經是他們了,父母更是。

詩人張棗說:“我們無一例外地漂泊在我們之外”,每一個人終究都是故鄉的遊子,或是一片葉子。

四月清明,天氣乾燥,心卻是溼的。草木尚淺啊!

七月以後,就不說傷心別離的話了。趁天色正好,綠意蔥蘢,隨心漫漫,趕去迎接相遇的緣。

此去經年,惟願布衣蔬食,歲月無恙。

散文:此去經年,故鄉已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