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兩位文化人留下的懸念,讓我決定對聶赤贊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們快到巴康村時,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條簡易公路因修過水橋而被挖斷,我們只能徒步向前。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將變成4個多小時。

拐過一道彎,沒走多遠便看見又一處過水橋。帶路的村支書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石頭房說:“這個小石頭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具體有多少年曆史,還沒有明確結論。”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兩位文化人留下的懸念,讓我決定對聶赤贊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們快到巴康村時,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條簡易公路因修過水橋而被挖斷,我們只能徒步向前。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將變成4個多小時。

拐過一道彎,沒走多遠便看見又一處過水橋。帶路的村支書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石頭房說:“這個小石頭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具體有多少年曆史,還沒有明確結論。”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接著,索朗頓珠帶我們下到過水路面,指著一處石頭砌牆說:“這是埋在泥石層下的石砌房屋牆體。”我仔細觀察,這房屋埋在至少4米以下的土層。可以想象,以前發生驚天動地的山體崩塌時,村民還來不及撤離,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石土層裡。

離開房屋遺址後,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煨桑的地方說,這是祭祀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波日布贊神山的起點。我抬頭一望,甲姆卡後面的波日布贊山,這當地最高最白最尖的雪山,整個被雲霧繚繞,時隱時現。

《波窩宗教源流》記載:“甲姆卡後山有一座波日布贊神山”,當地人稱“薩帕贊”,意為土地之父神山。當地人認為,聶赤贊普的父親去世後,其靈魂已滲透到這座山裡,遂將此山作為當地主要神山來祭拜。

沿甲姆卡村往前走,隨處可見修路後留下的石棺墓和古時民房石頭牆、燒火木炭、煙囪等遺蹟,以及巨大的古木枯樹。索朗頓珠介紹,考古專家們將這裡挖掘的文物送到北京鑑定後,確認有4900年曆史,說明這裡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兩位文化人留下的懸念,讓我決定對聶赤贊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們快到巴康村時,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條簡易公路因修過水橋而被挖斷,我們只能徒步向前。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將變成4個多小時。

拐過一道彎,沒走多遠便看見又一處過水橋。帶路的村支書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石頭房說:“這個小石頭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具體有多少年曆史,還沒有明確結論。”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接著,索朗頓珠帶我們下到過水路面,指著一處石頭砌牆說:“這是埋在泥石層下的石砌房屋牆體。”我仔細觀察,這房屋埋在至少4米以下的土層。可以想象,以前發生驚天動地的山體崩塌時,村民還來不及撤離,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石土層裡。

離開房屋遺址後,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煨桑的地方說,這是祭祀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波日布贊神山的起點。我抬頭一望,甲姆卡後面的波日布贊山,這當地最高最白最尖的雪山,整個被雲霧繚繞,時隱時現。

《波窩宗教源流》記載:“甲姆卡後山有一座波日布贊神山”,當地人稱“薩帕贊”,意為土地之父神山。當地人認為,聶赤贊普的父親去世後,其靈魂已滲透到這座山裡,遂將此山作為當地主要神山來祭拜。

沿甲姆卡村往前走,隨處可見修路後留下的石棺墓和古時民房石頭牆、燒火木炭、煙囪等遺蹟,以及巨大的古木枯樹。索朗頓珠介紹,考古專家們將這裡挖掘的文物送到北京鑑定後,確認有4900年曆史,說明這裡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繼續往前走,索朗頓珠繞開鄉村公路,鑽進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不遠處便見到巴康村一處傳統白塔的遺蹟,當地人稱“確典宮”。群眾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就來到此處煨桑。在這裡可遠遠望見古鄉的嘎朗村、玉許鄉的白玉村,據說只要村民煨桑後,連下游的嘎朗、上游的白玉一帶的莊稼也不會遭受蟲害。

我們折回鄉村公路不久,便見到一處石頭砌的小屋,裡面放置有用白泥做的擦擦,上面印有宗教圖案。這是一座存在了數百年的老建築,蓋房時沒用釘子,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再往前行,索朗頓珠指著路邊的一塊石頭說:“這塊大石頭很奇特,自然形成的白海螺,村民們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都得在此駐足膜拜。”

我們繼續往上爬,來到一處掛有五彩經幡之地,這裡便是祭祀波日布贊神山主要場地所在。據介紹,巴康村每年兩天的祭祀活動就在這裡舉行。索朗頓珠指著用木頭搭的架子說,這裡是用來放鬆樹枝的,旁邊的石頭祭臺是用於煨桑。在經幡旁邊還有“拉惹”(指一種插有祭祀標記或掛有風馬旗的樹幹堆集),是當地村民向裡拋撒青稞、酥油和糌粑等祭祀品的地方。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兩位文化人留下的懸念,讓我決定對聶赤贊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們快到巴康村時,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條簡易公路因修過水橋而被挖斷,我們只能徒步向前。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將變成4個多小時。

拐過一道彎,沒走多遠便看見又一處過水橋。帶路的村支書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石頭房說:“這個小石頭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具體有多少年曆史,還沒有明確結論。”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接著,索朗頓珠帶我們下到過水路面,指著一處石頭砌牆說:“這是埋在泥石層下的石砌房屋牆體。”我仔細觀察,這房屋埋在至少4米以下的土層。可以想象,以前發生驚天動地的山體崩塌時,村民還來不及撤離,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石土層裡。

離開房屋遺址後,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煨桑的地方說,這是祭祀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波日布贊神山的起點。我抬頭一望,甲姆卡後面的波日布贊山,這當地最高最白最尖的雪山,整個被雲霧繚繞,時隱時現。

《波窩宗教源流》記載:“甲姆卡後山有一座波日布贊神山”,當地人稱“薩帕贊”,意為土地之父神山。當地人認為,聶赤贊普的父親去世後,其靈魂已滲透到這座山裡,遂將此山作為當地主要神山來祭拜。

沿甲姆卡村往前走,隨處可見修路後留下的石棺墓和古時民房石頭牆、燒火木炭、煙囪等遺蹟,以及巨大的古木枯樹。索朗頓珠介紹,考古專家們將這裡挖掘的文物送到北京鑑定後,確認有4900年曆史,說明這裡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繼續往前走,索朗頓珠繞開鄉村公路,鑽進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不遠處便見到巴康村一處傳統白塔的遺蹟,當地人稱“確典宮”。群眾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就來到此處煨桑。在這裡可遠遠望見古鄉的嘎朗村、玉許鄉的白玉村,據說只要村民煨桑後,連下游的嘎朗、上游的白玉一帶的莊稼也不會遭受蟲害。

我們折回鄉村公路不久,便見到一處石頭砌的小屋,裡面放置有用白泥做的擦擦,上面印有宗教圖案。這是一座存在了數百年的老建築,蓋房時沒用釘子,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再往前行,索朗頓珠指著路邊的一塊石頭說:“這塊大石頭很奇特,自然形成的白海螺,村民們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都得在此駐足膜拜。”

我們繼續往上爬,來到一處掛有五彩經幡之地,這裡便是祭祀波日布贊神山主要場地所在。據介紹,巴康村每年兩天的祭祀活動就在這裡舉行。索朗頓珠指著用木頭搭的架子說,這裡是用來放鬆樹枝的,旁邊的石頭祭臺是用於煨桑。在經幡旁邊還有“拉惹”(指一種插有祭祀標記或掛有風馬旗的樹幹堆集),是當地村民向裡拋撒青稞、酥油和糌粑等祭祀品的地方。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在拉惹的下方,建有一個小平臺,上面堆放用糌粑做的包括波日布贊在內的七座神山的朵瑪供品。索朗頓珠說,有關波日布贊及其左右神山,以前傾多寺有個老喇嘛告訴他,在《雍布拉康志》中能找到這些神山的相關記載及傳說。

在拉惹正前方還搭有一塊木板,這是傾多寺喇嘛唸經的地方。每年藏曆1月10日祭拜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時,人們在祭臺上點燃松樹枝,再向上面拋撒糌粑、青稞、酥油,濃煙滾滾。巴康村的男人們則揹著叉子槍,騎著高頭大馬,首先圍繞拉惹轉圈;之後拿著哈達,並高聲連喊“拉索羅”,意為敬神囉;最後來到150米高、掛有經幡的達木旗下,兩人面對面跳波卓舞,一邊跳一邊唱祝福吉祥的詞。

這個地方,也是通往巴妥卡鄉村公路的終點。

甲姆卡村山上的石屋

離開祭祀波日布贊神山的終點繼續往上走,穿越灌木叢和原始森林,沿著一條兩旁開著各色小花的小道,我們走向聶赤贊普小時候的居住地。

途中被一條小小的溝谷所阻,幸遇溝谷上方架有一條引水槽。這是百年前當地村民用松木鑿空的引水槽,能承擔150多斤重行人通過。我們踩著這段引水槽走過去不到100米,見到一棟石頭砌的屋,木頭蓋頂,四周的荊棘將整個房頂遮得嚴嚴實實。從窗戶往裡看,又是一處堆放擦擦的地方。

"

第一代藏王的種種傳說

藏族的一些歷史典籍記載,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生於波密。波密人認定的詳細地點在傾多鎮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親叫恰·喇達珠。林芝市巴宜區玉榮增石碑中刻寫為“恰曜喇達珠”,即“喇達珠”。聶赤贊普母親叫“姆尊”,一些文獻中寫為“甲姆尊”。

愛探究歷史,曾去過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紹,那裡被連綿起伏的高山環抱,山巔長年白雪皚皚,茂密的森林覆蓋大地,流淌著猶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後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叢林。就在這裡,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個叫“芒聶烏貝惹”,是聶赤贊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縣文廣局退休幹部,經常下到波密縣各地蒐集文化資料,他對聶赤贊普的關注,始於2006年所從事的波密縣文物調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來到甲姆卡自然村,見到了四位自稱會講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當時年均過八旬。如今十年過去,還有兩位老人在世,但因記憶衰退,再也不能講了。索朗旺久說:“我當時聽老人講,甲姆卡村這個地名,就來源於聶赤贊普母親的名字甲姆尊,且這個村莊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變為甲姆卡,老人們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採風時,聽當地村民講,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據傳有3000多戶人家,聶赤贊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後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後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個叫“貢通措”的湖泊湖水氾濫,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索朗旺久說,傳說約2200年前,巴康村還是一塊很大的平壩,對面有一條衝擊大溝,其上有個很大的湖叫貢通措。在聶赤贊普尚未離家時,貢通措發生了大決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貢通措不見了,可依舊能看到湖水氾濫遺留的痕跡。正是貢通措的決堤,大平壩的整個地貌發生改變,形成了現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這片堆積泥土上的村莊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當地人常說: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實際上是在貢通措湖水氾濫後堆積的泥土上。現在甲姆卡村後面有座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大山,當地人稱為“贊貴波日布贊”,又稱“薩帕贊”,據傳是聶赤贊普父親的魂山,這種民間說法與《波密宗教源流》所載“……有個名叫贊貴波日布讚的神山隱居”的內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兩位文化人留下的懸念,讓我決定對聶赤贊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們快到巴康村時,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條簡易公路因修過水橋而被挖斷,我們只能徒步向前。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將變成4個多小時。

拐過一道彎,沒走多遠便看見又一處過水橋。帶路的村支書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石頭房說:“這個小石頭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具體有多少年曆史,還沒有明確結論。”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接著,索朗頓珠帶我們下到過水路面,指著一處石頭砌牆說:“這是埋在泥石層下的石砌房屋牆體。”我仔細觀察,這房屋埋在至少4米以下的土層。可以想象,以前發生驚天動地的山體崩塌時,村民還來不及撤離,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石土層裡。

離開房屋遺址後,索朗頓珠指著一處煨桑的地方說,這是祭祀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波日布贊神山的起點。我抬頭一望,甲姆卡後面的波日布贊山,這當地最高最白最尖的雪山,整個被雲霧繚繞,時隱時現。

《波窩宗教源流》記載:“甲姆卡後山有一座波日布贊神山”,當地人稱“薩帕贊”,意為土地之父神山。當地人認為,聶赤贊普的父親去世後,其靈魂已滲透到這座山裡,遂將此山作為當地主要神山來祭拜。

沿甲姆卡村往前走,隨處可見修路後留下的石棺墓和古時民房石頭牆、燒火木炭、煙囪等遺蹟,以及巨大的古木枯樹。索朗頓珠介紹,考古專家們將這裡挖掘的文物送到北京鑑定後,確認有4900年曆史,說明這裡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繼續往前走,索朗頓珠繞開鄉村公路,鑽進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不遠處便見到巴康村一處傳統白塔的遺蹟,當地人稱“確典宮”。群眾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就來到此處煨桑。在這裡可遠遠望見古鄉的嘎朗村、玉許鄉的白玉村,據說只要村民煨桑後,連下游的嘎朗、上游的白玉一帶的莊稼也不會遭受蟲害。

我們折回鄉村公路不久,便見到一處石頭砌的小屋,裡面放置有用白泥做的擦擦,上面印有宗教圖案。這是一座存在了數百年的老建築,蓋房時沒用釘子,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再往前行,索朗頓珠指著路邊的一塊石頭說:“這塊大石頭很奇特,自然形成的白海螺,村民們祭拜波日布贊神山時,都得在此駐足膜拜。”

我們繼續往上爬,來到一處掛有五彩經幡之地,這裡便是祭祀波日布贊神山主要場地所在。據介紹,巴康村每年兩天的祭祀活動就在這裡舉行。索朗頓珠指著用木頭搭的架子說,這裡是用來放鬆樹枝的,旁邊的石頭祭臺是用於煨桑。在經幡旁邊還有“拉惹”(指一種插有祭祀標記或掛有風馬旗的樹幹堆集),是當地村民向裡拋撒青稞、酥油和糌粑等祭祀品的地方。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在拉惹的下方,建有一個小平臺,上面堆放用糌粑做的包括波日布贊在內的七座神山的朵瑪供品。索朗頓珠說,有關波日布贊及其左右神山,以前傾多寺有個老喇嘛告訴他,在《雍布拉康志》中能找到這些神山的相關記載及傳說。

在拉惹正前方還搭有一塊木板,這是傾多寺喇嘛唸經的地方。每年藏曆1月10日祭拜聶赤贊普父親魂山時,人們在祭臺上點燃松樹枝,再向上面拋撒糌粑、青稞、酥油,濃煙滾滾。巴康村的男人們則揹著叉子槍,騎著高頭大馬,首先圍繞拉惹轉圈;之後拿著哈達,並高聲連喊“拉索羅”,意為敬神囉;最後來到150米高、掛有經幡的達木旗下,兩人面對面跳波卓舞,一邊跳一邊唱祝福吉祥的詞。

這個地方,也是通往巴妥卡鄉村公路的終點。

甲姆卡村山上的石屋

離開祭祀波日布贊神山的終點繼續往上走,穿越灌木叢和原始森林,沿著一條兩旁開著各色小花的小道,我們走向聶赤贊普小時候的居住地。

途中被一條小小的溝谷所阻,幸遇溝谷上方架有一條引水槽。這是百年前當地村民用松木鑿空的引水槽,能承擔150多斤重行人通過。我們踩著這段引水槽走過去不到100米,見到一棟石頭砌的屋,木頭蓋頂,四周的荊棘將整個房頂遮得嚴嚴實實。從窗戶往裡看,又是一處堆放擦擦的地方。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歷經數千年,至今依舊存在

繼續往上走,10分鐘後,便到了傳說中聶赤贊普小時候居住的房屋。走近一看,這裡的石屋果然不同今天所見的其他石屋。那時古人在坡地上整理出一塊平地,用石頭壘起來,以防止山體垮塌。

在聶赤贊普故居旁,我看到了一處更大的石屋。在房屋遺址上面,有一座白塔,但同現在所見的白塔不同的是全用石頭壘砌,塔上長了青苔,石頭縫裡還長有小樹。

再往右走,這樣的石屋更多,呈梯田式排列。據當地村民講,這裡的房屋遺址有上百處,他們從長輩口中得知,在聶赤贊普時期,這裡曾是有著上千人居住的大村落,但是否為遠古人類居住地,需要文化上的推論和考古專家前來發掘。

索朗頓珠說:從這裡往前,翻過一道山脊,再往下不到1小時,就能到達山下,那裡有大片良田,還有寬闊的牧場。

我們沒有繼續翻山,而是沿著另一條路下山回村。路途中,我們見到一棵5人也合抱不住的大樹,以及當地村民放牧時住的小木屋。快到甲姆卡自然村時,有一座石頭房非常獨特,房屋用石板蓋頂,房門也用石板。從房屋底下長出來的樹,逐漸將石板房頂頂穿,長成了一株大樹。這座石頭房系何人所建,值得文物專家前去考證。

下午3點半,我們回到了傾多鎮巴妥卡自然村。這次行程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出現在甲姆卡自然村數百米的地方,既有傳說中聶赤贊普的故居,也有祭拜聶赤贊普父親魂山的煨桑習俗,還有可耕良田和牧場,這些都值得考古和文化專家前來認真挖掘和探索,希望能早日破解聶赤贊普誕生地之謎。

文、圖/羅洪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