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峰的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第一名。

但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名的時候,過大的心裡負擔導致孩子精神分裂了。

他不能聽見別人笑,覺得是在笑自己,笑自己鼻子大,長的醜,甚至覺得全校都在嘲笑他, 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長的很英俊。

爸爸帶著小峰四處求醫,病情毫無起色,最後只能選擇退學。

周正教授說:父母的高期待成為了世間最大的惡。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接受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小歡喜》中的英子,就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變得叛逆。跟媽媽頂嘴,揹著媽媽逃課,拼命想離開媽媽,經常抑鬱得大哭,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甚至到最後,失眠崩潰,一度要跳海自殺。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登頂的人,與其讓孩子看見我們的高期待,還不如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欣賞孩子的努力。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峰的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第一名。

但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名的時候,過大的心裡負擔導致孩子精神分裂了。

他不能聽見別人笑,覺得是在笑自己,笑自己鼻子大,長的醜,甚至覺得全校都在嘲笑他, 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長的很英俊。

爸爸帶著小峰四處求醫,病情毫無起色,最後只能選擇退學。

周正教授說:父母的高期待成為了世間最大的惡。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接受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小歡喜》中的英子,就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變得叛逆。跟媽媽頂嘴,揹著媽媽逃課,拼命想離開媽媽,經常抑鬱得大哭,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甚至到最後,失眠崩潰,一度要跳海自殺。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登頂的人,與其讓孩子看見我們的高期待,還不如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欣賞孩子的努力。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作家毛姆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平凡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能夠稱得上人中龍鳳的,永遠只有少數幾個。

3

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還記得流浪大師沈巍嗎?表面上,他衣衫襤褸、披頭散髮,而實際上卻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猶如世外高人。

傳奇的背後,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

他本是上海一所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審計局工作。但是這份工作他並不喜歡。

他喜歡度歷史,可是父親對此深惡痛絕,

他喜歡看書,只能偷偷撿垃圾換來買書的錢。

大學時,他想選擇國際政治研究,卻在父親的逼迫下選了審計專業。

工作期間,因為喜歡撿垃圾,被看做“腦袋有病”,後來,休業在家的他,忍受不了家人的責罵和冷漠,索性流浪街頭。

父親的自以為是,硬生生毀了孩子的一生,多麼可悲。

如若不是父親的一意孤行,他原本會有更好的生活。如同父親在臨終時的懺悔:“你本可以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

鄭爽在童年時期就被媽媽灌輸“必爭第一”的思想。當被問及為什麼讓鄭爽進入演藝圈,鄭爽媽媽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想從事演藝事業。

在參加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時,節目組的人曾經評價鄭爽:不太好溝通,有點自卑,有點怪,她無論如何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慮的地步。

她自己也在書中寫道:彷彿做了演員就失去了自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幫自己實現夢想,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她也有自己的夢想。她不屬於任何人,她只屬於她自己。

4

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但父母卻是人這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為它是從一個生命出發,進而影響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人大附中曾邀請300多位學生和100多位家長一起觀看一部名叫《鏡子》的紀錄片,片中16個孩子被送往培訓學校,他們暴躁,粗口,跟父母敵對,最小的才讀小學六年級就輟學,最大的25歲卻患上了網癮。

學校設計了“家長課堂”,課堂上,面對教育諮詢師,一位父親十分苦惱地說:我已經想盡辦法讓他上學了,可是他說他要去當揹包客旅行,他才16歲,我能讓他去嗎?

可是教育諮詢師告訴他:你知道嗎,他的這些想法,都是你造成的,面對一臉不解的父親,諮詢師鏡頭一轉,一個躁怒的孩子在鏡頭裡咆哮:從小無論做什麼都要經過他們同意,連騎車騎那條街道都要他們說了算!有時候我還沒表達完想法,他們就一口回絕了,一點基本的自由都沒有。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峰的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第一名。

但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名的時候,過大的心裡負擔導致孩子精神分裂了。

他不能聽見別人笑,覺得是在笑自己,笑自己鼻子大,長的醜,甚至覺得全校都在嘲笑他, 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長的很英俊。

爸爸帶著小峰四處求醫,病情毫無起色,最後只能選擇退學。

周正教授說:父母的高期待成為了世間最大的惡。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接受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小歡喜》中的英子,就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變得叛逆。跟媽媽頂嘴,揹著媽媽逃課,拼命想離開媽媽,經常抑鬱得大哭,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甚至到最後,失眠崩潰,一度要跳海自殺。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登頂的人,與其讓孩子看見我們的高期待,還不如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欣賞孩子的努力。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作家毛姆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平凡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能夠稱得上人中龍鳳的,永遠只有少數幾個。

3

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還記得流浪大師沈巍嗎?表面上,他衣衫襤褸、披頭散髮,而實際上卻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猶如世外高人。

傳奇的背後,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

他本是上海一所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審計局工作。但是這份工作他並不喜歡。

他喜歡度歷史,可是父親對此深惡痛絕,

他喜歡看書,只能偷偷撿垃圾換來買書的錢。

大學時,他想選擇國際政治研究,卻在父親的逼迫下選了審計專業。

工作期間,因為喜歡撿垃圾,被看做“腦袋有病”,後來,休業在家的他,忍受不了家人的責罵和冷漠,索性流浪街頭。

父親的自以為是,硬生生毀了孩子的一生,多麼可悲。

如若不是父親的一意孤行,他原本會有更好的生活。如同父親在臨終時的懺悔:“你本可以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

鄭爽在童年時期就被媽媽灌輸“必爭第一”的思想。當被問及為什麼讓鄭爽進入演藝圈,鄭爽媽媽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想從事演藝事業。

在參加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時,節目組的人曾經評價鄭爽:不太好溝通,有點自卑,有點怪,她無論如何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慮的地步。

她自己也在書中寫道:彷彿做了演員就失去了自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幫自己實現夢想,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她也有自己的夢想。她不屬於任何人,她只屬於她自己。

4

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但父母卻是人這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為它是從一個生命出發,進而影響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人大附中曾邀請300多位學生和100多位家長一起觀看一部名叫《鏡子》的紀錄片,片中16個孩子被送往培訓學校,他們暴躁,粗口,跟父母敵對,最小的才讀小學六年級就輟學,最大的25歲卻患上了網癮。

學校設計了“家長課堂”,課堂上,面對教育諮詢師,一位父親十分苦惱地說:我已經想盡辦法讓他上學了,可是他說他要去當揹包客旅行,他才16歲,我能讓他去嗎?

可是教育諮詢師告訴他:你知道嗎,他的這些想法,都是你造成的,面對一臉不解的父親,諮詢師鏡頭一轉,一個躁怒的孩子在鏡頭裡咆哮:從小無論做什麼都要經過他們同意,連騎車騎那條街道都要他們說了算!有時候我還沒表達完想法,他們就一口回絕了,一點基本的自由都沒有。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父母的控制慾逼迫的孩子想要逃離,而父母卻一無所知。

另一位受邀觀看影片的父母,社會成就斐然,對自己的孩子永遠高要求,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處處優秀,結果,孩子能力有限做不到,倒逼的孩子內心無比自卑。

“如果馬上是世界末日,你們會對孩子說些什麼?”

一個父親深情地說:“我希望他這一生過得比我好,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留遺憾。”

教育諮詢師說:“你說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他完成的理想,說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

沒有誰想過別人的一生,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把子女當成了自己的物品: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

你是我的孩子,必須由我規劃,愛的認知一旦被扭曲了,愛的能力就被異化了。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峰的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第一名。

但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名的時候,過大的心裡負擔導致孩子精神分裂了。

他不能聽見別人笑,覺得是在笑自己,笑自己鼻子大,長的醜,甚至覺得全校都在嘲笑他, 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長的很英俊。

爸爸帶著小峰四處求醫,病情毫無起色,最後只能選擇退學。

周正教授說:父母的高期待成為了世間最大的惡。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接受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小歡喜》中的英子,就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變得叛逆。跟媽媽頂嘴,揹著媽媽逃課,拼命想離開媽媽,經常抑鬱得大哭,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甚至到最後,失眠崩潰,一度要跳海自殺。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登頂的人,與其讓孩子看見我們的高期待,還不如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欣賞孩子的努力。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作家毛姆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平凡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能夠稱得上人中龍鳳的,永遠只有少數幾個。

3

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還記得流浪大師沈巍嗎?表面上,他衣衫襤褸、披頭散髮,而實際上卻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猶如世外高人。

傳奇的背後,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

他本是上海一所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審計局工作。但是這份工作他並不喜歡。

他喜歡度歷史,可是父親對此深惡痛絕,

他喜歡看書,只能偷偷撿垃圾換來買書的錢。

大學時,他想選擇國際政治研究,卻在父親的逼迫下選了審計專業。

工作期間,因為喜歡撿垃圾,被看做“腦袋有病”,後來,休業在家的他,忍受不了家人的責罵和冷漠,索性流浪街頭。

父親的自以為是,硬生生毀了孩子的一生,多麼可悲。

如若不是父親的一意孤行,他原本會有更好的生活。如同父親在臨終時的懺悔:“你本可以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

鄭爽在童年時期就被媽媽灌輸“必爭第一”的思想。當被問及為什麼讓鄭爽進入演藝圈,鄭爽媽媽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想從事演藝事業。

在參加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時,節目組的人曾經評價鄭爽:不太好溝通,有點自卑,有點怪,她無論如何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慮的地步。

她自己也在書中寫道:彷彿做了演員就失去了自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幫自己實現夢想,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她也有自己的夢想。她不屬於任何人,她只屬於她自己。

4

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但父母卻是人這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為它是從一個生命出發,進而影響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人大附中曾邀請300多位學生和100多位家長一起觀看一部名叫《鏡子》的紀錄片,片中16個孩子被送往培訓學校,他們暴躁,粗口,跟父母敵對,最小的才讀小學六年級就輟學,最大的25歲卻患上了網癮。

學校設計了“家長課堂”,課堂上,面對教育諮詢師,一位父親十分苦惱地說:我已經想盡辦法讓他上學了,可是他說他要去當揹包客旅行,他才16歲,我能讓他去嗎?

可是教育諮詢師告訴他:你知道嗎,他的這些想法,都是你造成的,面對一臉不解的父親,諮詢師鏡頭一轉,一個躁怒的孩子在鏡頭裡咆哮:從小無論做什麼都要經過他們同意,連騎車騎那條街道都要他們說了算!有時候我還沒表達完想法,他們就一口回絕了,一點基本的自由都沒有。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父母的控制慾逼迫的孩子想要逃離,而父母卻一無所知。

另一位受邀觀看影片的父母,社會成就斐然,對自己的孩子永遠高要求,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處處優秀,結果,孩子能力有限做不到,倒逼的孩子內心無比自卑。

“如果馬上是世界末日,你們會對孩子說些什麼?”

一個父親深情地說:“我希望他這一生過得比我好,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留遺憾。”

教育諮詢師說:“你說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他完成的理想,說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

沒有誰想過別人的一生,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把子女當成了自己的物品: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

你是我的孩子,必須由我規劃,愛的認知一旦被扭曲了,愛的能力就被異化了。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5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他們循循善誘,而不是強加逼迫;他們將價值觀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上,而不是敷衍在空洞無力的道理之中。

為人父母,應該用愛去感染子女,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

他們不是非要孩子成為某個人,而是不斷用愛的方式告訴孩子:“如果你想成為你要成為的人,那麼你應該養成怎樣的品質。”

而失敗的父母,永遠都不滿足,他們習慣澆滅孩子的熱情和喜好,習慣讓他跟別的孩子攀比成就,卻從不關心他們自己追求什麼,最終摧毀了他們的自信。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尋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孩子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但是也有可能孩子的一生都是平淡無華的。

"

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在人們的期待中圓滿落幕,劇中的每個人都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英子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南大航空專業,季洋洋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遠渡重樣,去德國讀書,磊兒上了清華,方一凡也學了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影視劇中,孩子們都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啟了新的征程。

可是現實中,有的孩子卻遠沒有那麼幸運。

近日,微博上一則“浙江18歲女高中生自殺”的新聞,令人痛心不已。

女孩就讀於金華一所知名高中,平時安靜、隨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前100名,8月17日晚上,女孩突然離家出走,經過多方找尋,才最終在江中發現女孩的遺體。

一個鮮活的生命,本該迎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卻就此殞沒,父母該有多麼心痛!

在疑似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父母可以生一個能夠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難以想象,女孩在沒有達到父母要求時,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才最終做出如此絕望的舉動。

本來優異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中走向了絕望。

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小歡喜中丁一和英子的現實版嗎?”

也有網友說:“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

然而時間難倒回,父母再多的悔恨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一句“為你好”,剝奪孩子的一切樂趣,卻獨獨忽視了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這沉甸甸的期待。

2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辜負父母的期望了嗎?

其中高贊回答是:我真的很怕別人對我有所期待。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你是否成功跟我沒關係,我的故事也跟你沒關係。

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災難。

《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嘉賓是一個退學的孩子小峰。

退學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相反小峰的學習非常優異,總是考第一名。

孩子在市重點考第一,就轉學到省重點,又總是考第一,就轉學到國家重點,為了陪讀,來自四川山區的父母,把改變自己命運的砝碼壓在了小峰的身上,他們跑到市裡租房子,跟隨著小峰一路輾轉,陪讀照顧。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峰的腦子裡只有一件事:第一名。

但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名的時候,過大的心裡負擔導致孩子精神分裂了。

他不能聽見別人笑,覺得是在笑自己,笑自己鼻子大,長的醜,甚至覺得全校都在嘲笑他, 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長的很英俊。

爸爸帶著小峰四處求醫,病情毫無起色,最後只能選擇退學。

周正教授說:父母的高期待成為了世間最大的惡。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接受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小歡喜》中的英子,就在媽媽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變得叛逆。跟媽媽頂嘴,揹著媽媽逃課,拼命想離開媽媽,經常抑鬱得大哭,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我討厭你”,甚至到最後,失眠崩潰,一度要跳海自殺。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登頂的人,與其讓孩子看見我們的高期待,還不如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欣賞孩子的努力。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作家毛姆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平凡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能夠稱得上人中龍鳳的,永遠只有少數幾個。

3

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還記得流浪大師沈巍嗎?表面上,他衣衫襤褸、披頭散髮,而實際上卻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猶如世外高人。

傳奇的背後,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

他本是上海一所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在審計局工作。但是這份工作他並不喜歡。

他喜歡度歷史,可是父親對此深惡痛絕,

他喜歡看書,只能偷偷撿垃圾換來買書的錢。

大學時,他想選擇國際政治研究,卻在父親的逼迫下選了審計專業。

工作期間,因為喜歡撿垃圾,被看做“腦袋有病”,後來,休業在家的他,忍受不了家人的責罵和冷漠,索性流浪街頭。

父親的自以為是,硬生生毀了孩子的一生,多麼可悲。

如若不是父親的一意孤行,他原本會有更好的生活。如同父親在臨終時的懺悔:“你本可以有一番成就的,全因為我……”

鄭爽在童年時期就被媽媽灌輸“必爭第一”的思想。當被問及為什麼讓鄭爽進入演藝圈,鄭爽媽媽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想從事演藝事業。

在參加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時,節目組的人曾經評價鄭爽:不太好溝通,有點自卑,有點怪,她無論如何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慮的地步。

她自己也在書中寫道:彷彿做了演員就失去了自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幫自己實現夢想,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她也有自己的夢想。她不屬於任何人,她只屬於她自己。

4

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但父母卻是人這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為它是從一個生命出發,進而影響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人大附中曾邀請300多位學生和100多位家長一起觀看一部名叫《鏡子》的紀錄片,片中16個孩子被送往培訓學校,他們暴躁,粗口,跟父母敵對,最小的才讀小學六年級就輟學,最大的25歲卻患上了網癮。

學校設計了“家長課堂”,課堂上,面對教育諮詢師,一位父親十分苦惱地說:我已經想盡辦法讓他上學了,可是他說他要去當揹包客旅行,他才16歲,我能讓他去嗎?

可是教育諮詢師告訴他:你知道嗎,他的這些想法,都是你造成的,面對一臉不解的父親,諮詢師鏡頭一轉,一個躁怒的孩子在鏡頭裡咆哮:從小無論做什麼都要經過他們同意,連騎車騎那條街道都要他們說了算!有時候我還沒表達完想法,他們就一口回絕了,一點基本的自由都沒有。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父母的控制慾逼迫的孩子想要逃離,而父母卻一無所知。

另一位受邀觀看影片的父母,社會成就斐然,對自己的孩子永遠高要求,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處處優秀,結果,孩子能力有限做不到,倒逼的孩子內心無比自卑。

“如果馬上是世界末日,你們會對孩子說些什麼?”

一個父親深情地說:“我希望他這一生過得比我好,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留遺憾。”

教育諮詢師說:“你說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他完成的理想,說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

沒有誰想過別人的一生,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把子女當成了自己的物品: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

你是我的孩子,必須由我規劃,愛的認知一旦被扭曲了,愛的能力就被異化了。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5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他們循循善誘,而不是強加逼迫;他們將價值觀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上,而不是敷衍在空洞無力的道理之中。

為人父母,應該用愛去感染子女,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

他們不是非要孩子成為某個人,而是不斷用愛的方式告訴孩子:“如果你想成為你要成為的人,那麼你應該養成怎樣的品質。”

而失敗的父母,永遠都不滿足,他們習慣澆滅孩子的熱情和喜好,習慣讓他跟別的孩子攀比成就,卻從不關心他們自己追求什麼,最終摧毀了他們的自信。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尋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孩子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但是也有可能孩子的一生都是平淡無華的。

現實版“英子”絕望自殺:父母的高期待,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那,又怎樣?

《追風箏的人》中寫道: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圖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紀伯倫的詩歌裡曾說: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所以,接受孩子選擇的道路,允許他擁有不一樣的未來,這未嘗不是他的幸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