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陪伴的重要性。

我見過不少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覺前的兩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內心也會變得不安,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依戀,並且十分害怕媽媽再次消失,伴隨著的行為就是無理由的哭鬧、不聽話。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陪伴的重要性。

我見過不少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覺前的兩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內心也會變得不安,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依戀,並且十分害怕媽媽再次消失,伴隨著的行為就是無理由的哭鬧、不聽話。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還有一種情況,是低質量陪伴,這也是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

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努力陪伴孩子,但他們仍然會忽略和遺忘孩子成長的細節:

知道給孩子買繪本,但是卻很少會陪孩子讀;

知道要為孩子講睡前故事,但是斷斷續續,有空就講,一加班就講不了;

知道該多陪孩子一起玩,但常常只是人陪著孩子,看著孩子玩,自己卻在玩手機。

想一想,你是不是這樣?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陪伴的重要性。

我見過不少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覺前的兩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內心也會變得不安,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依戀,並且十分害怕媽媽再次消失,伴隨著的行為就是無理由的哭鬧、不聽話。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還有一種情況,是低質量陪伴,這也是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

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努力陪伴孩子,但他們仍然會忽略和遺忘孩子成長的細節:

知道給孩子買繪本,但是卻很少會陪孩子讀;

知道要為孩子講睡前故事,但是斷斷續續,有空就講,一加班就講不了;

知道該多陪孩子一起玩,但常常只是人陪著孩子,看著孩子玩,自己卻在玩手機。

想一想,你是不是這樣?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那麼,何謂高質量的陪伴?

哈佛心理學家——Catherine SteinerAdair 建議,在以下這些關鍵時間,父母要放下私事,與孩子好好相處:

1. 在去學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3.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的時候

4. 當家長下班回到家時

5. 晚飯時間

6. 睡前時間

這些時光,並不需要每一個都佔。但至少,要保證有2-3個關鍵時刻全身心地與孩子相處。

試試看吧,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的聽話很多。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陪伴的重要性。

我見過不少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覺前的兩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內心也會變得不安,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依戀,並且十分害怕媽媽再次消失,伴隨著的行為就是無理由的哭鬧、不聽話。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還有一種情況,是低質量陪伴,這也是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

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努力陪伴孩子,但他們仍然會忽略和遺忘孩子成長的細節:

知道給孩子買繪本,但是卻很少會陪孩子讀;

知道要為孩子講睡前故事,但是斷斷續續,有空就講,一加班就講不了;

知道該多陪孩子一起玩,但常常只是人陪著孩子,看著孩子玩,自己卻在玩手機。

想一想,你是不是這樣?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那麼,何謂高質量的陪伴?

哈佛心理學家——Catherine SteinerAdair 建議,在以下這些關鍵時間,父母要放下私事,與孩子好好相處:

1. 在去學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3.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的時候

4. 當家長下班回到家時

5. 晚飯時間

6. 睡前時間

這些時光,並不需要每一個都佔。但至少,要保證有2-3個關鍵時刻全身心地與孩子相處。

試試看吧,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的聽話很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

午餐時間,聽著同事萱萱吐槽,她婆婆帶著幼兒園放假的孩子回老家了,因為她和老公要上班,所以只能週末開車回去看孩子。

上週五因為公司加班,小兩口回去得有點晚。

萱萱婆婆要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肯去,最後拉了他一把,孩子竟拿起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那兩天,孩子還有很多“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喊好幾遍才拖拖拉拉去做;

變得很粘人,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很愛哭,不給他吃零食要哭,換掉他的動畫片也哭,就連我去洗澡,他一會見不到我的工夫也要哭……”

“氣得我婆婆發火,說我們一來規矩就壞了。他奶奶說,我們沒去的時候孩子很乖的,我們一在,孩子就開始鬧,每次都這樣。

“我婆婆說了,讓我們以後都別去了,等孩子放完暑假再帶回來……”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萱萱有點委屈,“怎麼我連回去看孩子還有錯了?為什麼孩子看到我,閒來無事就要哭一場?”

我聽了,安慰萱萱,這不難理解,孩子幾天不見你們想你們了。他所有的小惡魔的行徑,其實是在獲取你的關注,在表達對你的需要和愛。

你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哭不鬧,表現得像天使,這其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在女兒四歲左右,我所在的部門接了個大項目,工作一下陷入了十分忙碌的狀態,經常早上我出門時孩子還沒睡醒,晚上我回家了,孩子也已經睡著了。

那陣子,是我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天孩子幼兒園要表演節目,需要早點過去彩排。

我想著趕緊幫孩子收拾完我再去上班,但孩子鬧著不肯穿衣服,一會說這不好看,一會說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又哼哼唧唧,非讓我一口一口地喂,怎麼哄都沒有用。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後來看見外婆走過來,女兒一下子就不鬧了,自己乖乖吃飯、乖乖穿鞋。

看到孩子的突變,我很疑惑:我也不是慣著孩子的人呀,孩子為什麼在我面前不聽話?親媽的話怎麼還沒有外婆的話好使?

最後還是我女兒告訴我答案。

一天,我問她“為什麼變得不乖”?

女兒抱著我說:“媽媽,我其實是很乖的,只是有時候不乖,但是我知道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那一刻我觸動很大,還有點愧疚。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比較怕她,所以我聽到的外婆的反饋都是“她有乖乖吃飯”“妮妮很少哭”“妮妮很懂事”……

而在我面前,孩子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會明確地跟我說“不喜歡吃青菜”“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我不要你走”,那是孩子更真實更像個小孩的一面。

只要媽媽一在,孩子就不乖,這其實是孩子的小心機。

TA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知道自己即使是個不乖的小孩,媽媽們不會不要TA,只需要親親抱抱喊聲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可是在其他人面前,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是謹慎膽小。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驕縱孩子的藉口,只是我們應該思考,是孩子真的就是不聽話不乖的小孩,還是真的因為我們作為父母給予的關注和安全感不夠。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媽媽都不會因為你這樣哭鬧撒嬌退讓的。”

如果是後者,那就需要我們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注、理解,讓TA的情緒有個釋放的出口。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依戀父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這是在索取愛索取關注,也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TA很遠,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陪伴的重要性。

我見過不少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每天可能只有晚上睡覺前的兩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內心也會變得不安,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依戀,並且十分害怕媽媽再次消失,伴隨著的行為就是無理由的哭鬧、不聽話。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還有一種情況,是低質量陪伴,這也是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

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努力陪伴孩子,但他們仍然會忽略和遺忘孩子成長的細節:

知道給孩子買繪本,但是卻很少會陪孩子讀;

知道要為孩子講睡前故事,但是斷斷續續,有空就講,一加班就講不了;

知道該多陪孩子一起玩,但常常只是人陪著孩子,看著孩子玩,自己卻在玩手機。

想一想,你是不是這樣?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那麼,何謂高質量的陪伴?

哈佛心理學家——Catherine SteinerAdair 建議,在以下這些關鍵時間,父母要放下私事,與孩子好好相處:

1. 在去學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3.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的時候

4. 當家長下班回到家時

5. 晚飯時間

6. 睡前時間

這些時光,並不需要每一個都佔。但至少,要保證有2-3個關鍵時刻全身心地與孩子相處。

試試看吧,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的聽話很多。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婆婆說:“你別來了,只要有你在,孩子就不乖”

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每天少玩一會手機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孩子終將會與我們分離,到那時,就算想讓他們黏著,在你面前撒潑哭鬧,也不再可能了。

所以,現在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注,以後就會少一些遺憾和無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