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每隔幾天,真心爸媽都會遇到一次關於“早戀”的諮詢。

提問者通常是著急上火的媽媽:

“我發現我家孩子好像早戀了,跟他溝通他不聽怎麼辦?”

我們通常會回答:

“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發生好感很正常,順其自然,不用管。”

提問的媽媽就更著急:

“我要是不管,影響孩子學習怎麼辦?

“看起來對某個異性同學有好感”等於“早戀”,“早戀”等於影響學習,是很多憂心忡忡的爸媽的典型邏輯。

真心爸媽也是兩個青春期男孩的父母,對此我們不敢苟同,我們既不管所謂“早戀”,更不擔心孩子會因為“早戀”影響學習。

分享我們的幾個觀念,希望可以幫到被“青春期孩子早戀影響學習”魔咒困擾的父母。

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早戀”和孩子長高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父母說孩子喜歡異性或者被異性喜歡時,會不假思索地用上“早戀”這個有鮮明否定意味的詞,而不用更中性的、只描述事實的表達,比如“我孩子喜歡上了一個男/同學”、“有男/女同學喜歡上了我孩子”,或者“我孩子有男/女朋友了”。

琢磨了很久才明白,很多父母認為戀愛是成年人才可以做的事,而且和結婚緊密相關,或者說,戀愛應該以結婚為目的,不能導向婚姻的戀愛,根本就沒有必要發生,所以才會把初中生、高中生的戀愛看成是有必要遏止的“早戀”。

但這顯然忽視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一個身心發育正常的孩子,生理上進入青春期,心理上也一定會進入青春期,開始關注異性,開始和某個異性發展稍稍親密的關係,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經歷和體驗,正常的程度和孩子開始吃飯、孩子不斷長高,一模一樣。

父母毫無必要對此如臨大敵,真正應該擔心的,反倒是完全相反的事:

如果孩子從中學到大學從來沒有喜歡過別人和被別人喜歡過,等你認為他應該談戀愛結婚的時候,他們會不會談戀愛,知道不知道自己該找什麼樣的人?談戀愛是一種必要的能力,但它不會在“年齡合適”的某一天從天而降。

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早戀”不一定影響孩子學習,但父母對“早戀”的態度一定會

父母擔心孩子“早戀”,一發現苗頭就不遺餘力地制止,最根本的原因是怕“早戀”影響孩子學習。

但在我看來,影響孩子學習的不是“早戀”,而是父母對“早戀”的干涉。

通常的步驟是這樣的:

一發現苗頭,父母會趕緊找孩子“談談”,嚴肅地告訴孩子,你還小,要專心學習,不能“早戀”。

孩子的態度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否認,“我沒早戀”,另一種是拒絕父母的勸阻,“我不會影響學習”。

無論哪一種態度,在父母看來,都是“跟他溝通他不聽”,於是干涉措施會升級:

嚴格規定孩子放學回家的時間,監控孩子的電腦和手機聊天記錄,偷看孩子的日記,隔三差五繼續找孩子談“早戀”,發現孩子成績波動就嚴厲批評,等等等等。

進入這個“程序”,“早戀影響學習”的魔咒就開始應驗:

孩子會變得緊張、抗拒、煩惱,學習狀態受到影響,最後,學習成績受到影響。

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如果沒有父母的這些動作,孩子會僅僅因為喜歡一個異性同學或者被異性喜歡就影響學習嗎?我認為基本不會。

一是喜歡和被喜歡都會激發孩子“變得更好”的內在動機,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他的反應會是我要努力學習,有更好的成績,而不是“我要專心談戀愛,成績一落千丈也不怕”;

二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十二三歲孩子,不會像大人臆想的那樣,發生朦朧的好感馬上就變成“戀愛腦”,什麼都不想幹,只想談戀愛。這麼大的孩子還有好多有意思的事可做呢,和要好的異性一起玩兒,不過是這些有意思的事兒之一,但絕對不是全部。

三是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戀愛意識”的十六七歲大孩子,如果之前的家庭教育沒有明顯偏差,他會有足夠的理性,把自己的“戀愛”控制在合適的程度,不會讓它影響彼此的學習和未來。

如果父母對自己以往的家庭教育有信心,也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他不會因為正常的青春期心理髮展,就變成一個除了談戀愛啥都不想幹的孩子。

就我瞭解,在對待“早戀”上,學校和老師對孩子反倒更信任、更寬容。我們兩個孩子所在的中學,只是要求學生在學校不能過於“親密”(主要是親密的身體接觸),並不嚴禁“早戀”,上高中的大兒還告訴我們,他同學所在的另一所以抓成績聞名的中學,小情侶手拉手從教導主任面前走過都毫無問題。

我想這肯定不是學校和老師不負責任,而是他們更瞭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徵,知道中學生的“早戀”,並不是需要嚴抓嚴管的“問題”。

家有兩個青春期男孩,我為什麼從不害怕孩子“早戀”?

自然談論,才能給孩子適當的引導

為避免孩子“早戀”,一些父母對所有相關話題都持“禁止性態度”:

孩子談論同學之間的小戀情,會被批評教育;偶爾流露出對異性同學的好感,會被或委婉或直接了當地“提醒”;談論所有與戀愛相關的話題,都會被認為“想得太多”、“不該想”。

這種態度不但無法像父母期待的那樣,預防“早戀”的發生,反而讓父母失去給孩子適當引導的機會。

我們家的辦法是,所有這些話題都可以自然地談論,不需要有任何避諱。

為寫這篇文章,我查了一下筆記,發現我們家第一次談論“喜歡不喜歡”,是在小兒十歲、大兒十三歲時。話題由小兒提起,他問我們:“我有點不明白,昨天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問我,你在班裡有喜歡的女孩嗎?她為啥問我呢?”

一家人反應各異,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大兒“騙”弟弟:

“這有什麼,她問你無非兩個目的,一是好奇,二是八卦。我覺得八卦的面兒大。”

耿直的老爸搭腔:

“還有一個可能,她問你是因為他喜歡你。”

把真心媽媽笑得不行。

從那以後,談論校園小戀情,在我家就成了特別自然的事兒。最新的記錄是,有一天我去接孩子放學,正趕上大雨,旁邊有一對小情侶一把傘都沒有,我好心地要借傘給他們,被拒絕,然後為避免女孩的漂亮鞋子被浸溼,男生背起女孩飛快地冒雨跑出去了。小兒就笑我:“媽媽,你可太不解風情了。”母子倆相對大笑。

這樣的家庭氛圍,也給爸爸媽媽提供了認真與孩子討論各種相關話題的機會。

我們會跟孩子談論愛情、性別,談論如果喜歡上別人,合適的行為尺度在哪裡,如果被別人喜歡而你不喜歡對方,合適的婉拒方式是什麼,也談論作為一個男生,能獨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之前,什麼樣的事情一定不可以對女孩子做。

儘管談論很多,我們家卻從不使用“早戀”這個詞,我們希望孩子明白,喜歡別人和被別人喜歡,對青春期少年來說,都是正常而且美好的事,不需要羞愧、躲藏。

很多父母問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其實我認為,父母與孩子自然地談論這些話題,就是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的最好機會。

我想,不害怕孩子早戀的父母,都是能從常識出發、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充分相信自己也足夠信任孩子的父母。

願你也能以常識、理解、信任和自信做底,成為不害怕孩子”早戀”的爸爸媽媽。


作者簡介: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