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問自己兩個問題:

  • 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 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俗話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孩子所形成的的性格有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調皮、霸道、蠻不講理都是因為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就好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也改不了。

要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之前完成。

父母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要麼是工作要麼是別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這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

小果君身邊有一個例子,朋友有個13歲女兒盼盼,實在是令人頭疼。

盼盼是一個性格孤僻,叛逆的“問題少女”。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問自己兩個問題:

  • 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 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俗話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孩子所形成的的性格有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調皮、霸道、蠻不講理都是因為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就好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也改不了。

要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之前完成。

父母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要麼是工作要麼是別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這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

小果君身邊有一個例子,朋友有個13歲女兒盼盼,實在是令人頭疼。

盼盼是一個性格孤僻,叛逆的“問題少女”。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她平時並不想要跟父母待在一起,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只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主要原因是盼盼的父母給到她的關愛和陪伴實在太少了。

盼盼小時候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很是討人喜歡。在盼盼的妹妹出生之後,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導致忽略了她的感受,從而造成盼盼變得孤僻,不聽話,時不時胡鬧的孩子,而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將會伴隨盼盼的一生。

所以,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陽光、自信、溫暖的孩子,而被父母忽略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的。

所以,在3-6歲,這個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希望父母們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問自己兩個問題:

  • 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 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俗話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孩子所形成的的性格有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調皮、霸道、蠻不講理都是因為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就好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也改不了。

要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之前完成。

父母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要麼是工作要麼是別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這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

小果君身邊有一個例子,朋友有個13歲女兒盼盼,實在是令人頭疼。

盼盼是一個性格孤僻,叛逆的“問題少女”。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她平時並不想要跟父母待在一起,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只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主要原因是盼盼的父母給到她的關愛和陪伴實在太少了。

盼盼小時候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很是討人喜歡。在盼盼的妹妹出生之後,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導致忽略了她的感受,從而造成盼盼變得孤僻,不聽話,時不時胡鬧的孩子,而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將會伴隨盼盼的一生。

所以,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陽光、自信、溫暖的孩子,而被父母忽略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的。

所以,在3-6歲,這個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希望父母們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三、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隱性”陪伴。

什麼是“隱性”陪伴呢?就是你明明在孩子的身旁,但是你的注意力並不在孩子的身上,可能還在想工作、可能在玩手機等等,這些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真正的陪伴。

要對孩子做出高質量的陪伴,小果君給爸爸媽媽們提出這9點小建議:

1、每天和你的孩子有一個“聯繫”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都能夠有面對面的交流的時間。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的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做,比如在孩子的午餐包裡留個便條,在他的牙刷旁邊貼個便條,或者在家裡共享的白板上寫下一句鼓勵的話。

2、你跟孩子一起定出一個有儀式感的事情——你和孩子每天都一定能一起做的事情。例如,讓你的孩子在睡前選擇和你一起讀一本書。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問自己兩個問題:

  • 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 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俗話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孩子所形成的的性格有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調皮、霸道、蠻不講理都是因為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就好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也改不了。

要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之前完成。

父母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要麼是工作要麼是別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這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

小果君身邊有一個例子,朋友有個13歲女兒盼盼,實在是令人頭疼。

盼盼是一個性格孤僻,叛逆的“問題少女”。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她平時並不想要跟父母待在一起,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只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主要原因是盼盼的父母給到她的關愛和陪伴實在太少了。

盼盼小時候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很是討人喜歡。在盼盼的妹妹出生之後,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導致忽略了她的感受,從而造成盼盼變得孤僻,不聽話,時不時胡鬧的孩子,而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將會伴隨盼盼的一生。

所以,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陽光、自信、溫暖的孩子,而被父母忽略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的。

所以,在3-6歲,這個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希望父母們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三、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隱性”陪伴。

什麼是“隱性”陪伴呢?就是你明明在孩子的身旁,但是你的注意力並不在孩子的身上,可能還在想工作、可能在玩手機等等,這些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真正的陪伴。

要對孩子做出高質量的陪伴,小果君給爸爸媽媽們提出這9點小建議:

1、每天和你的孩子有一個“聯繫”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都能夠有面對面的交流的時間。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的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做,比如在孩子的午餐包裡留個便條,在他的牙刷旁邊貼個便條,或者在家裡共享的白板上寫下一句鼓勵的話。

2、你跟孩子一起定出一個有儀式感的事情——你和孩子每天都一定能一起做的事情。例如,讓你的孩子在睡前選擇和你一起讀一本書。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3、每天告訴你的孩子你愛她。告訴孩子他對你有多麼重要,他給你的感覺如何。

4、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給予鼓勵。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你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完成了他的家務,要用心的表揚孩子並真誠的表示感謝——即使你直到第二天才有機會這麼做。

5、儘可能和孩子一起做飯吃飯。如果時間有限,可以找一些簡單的食物,只需要簡單的準備或者是哪一個健康的零食,像是蘋果等,坐著聊聊天,幾分鐘都是好的。

6、為孩子選擇的活動安排時間。一定要堅持到底,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完成這項活動。

7、讓自己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間。不管是在洗澡的時候或者在你送她去幼兒園之前,跟孩子的每一點交流、互動的時間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8、能夠和孩子一起傻笑。

"

現在養育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缺失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很簡單的,他所希望和嚮往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當有一天你發現了:

  • 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有話說了。
  • 孩子都不粘著自己,越來越不主動來找自己交流了。
  • 自己現在對於孩子一點都不瞭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了。

當你有一天猛的發現這些之後,你的孩子跟你已經是失去了親子之間該有的那份親暱了。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過了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你再想去彌補也已經沒有機會了。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一、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說起父母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項實驗:

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跟獼猴媽媽強行分開帶到了實驗室裡,哈洛在實驗室裡面為小獼猴準備兩隻代理的母猴子,分別是“鐵絲做的媽媽”和“絨布做的媽媽”。

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小奶瓶,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掛,對於剛出生的小獼猴對於吃奶的需求的推斷,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小獼猴會選擇鐵絲媽媽。

但是實際上,小獼猴餓到不行了才會離開絨布媽媽一會兒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之後又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顛覆了之前對於“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繼而改變了人們的育兒觀念。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問自己兩個問題:

  • 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 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陪伴對於3-6歲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俗話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孩子所形成的的性格有80%-90%是在3-6歲被定型的。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調皮、霸道、蠻不講理都是因為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就好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很多的問題由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也改不了。

要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就要在6歲之前完成。

父母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要麼是工作要麼是別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這是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

小果君身邊有一個例子,朋友有個13歲女兒盼盼,實在是令人頭疼。

盼盼是一個性格孤僻,叛逆的“問題少女”。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她平時並不想要跟父母待在一起,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只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主要原因是盼盼的父母給到她的關愛和陪伴實在太少了。

盼盼小時候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很是討人喜歡。在盼盼的妹妹出生之後,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導致忽略了她的感受,從而造成盼盼變得孤僻,不聽話,時不時胡鬧的孩子,而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將會伴隨盼盼的一生。

所以,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陽光、自信、溫暖的孩子,而被父母忽略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的。

所以,在3-6歲,這個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希望父母們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三、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隱性”陪伴。

什麼是“隱性”陪伴呢?就是你明明在孩子的身旁,但是你的注意力並不在孩子的身上,可能還在想工作、可能在玩手機等等,這些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真正的陪伴。

要對孩子做出高質量的陪伴,小果君給爸爸媽媽們提出這9點小建議:

1、每天和你的孩子有一個“聯繫”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天都能夠有面對面的交流的時間。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的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做,比如在孩子的午餐包裡留個便條,在他的牙刷旁邊貼個便條,或者在家裡共享的白板上寫下一句鼓勵的話。

2、你跟孩子一起定出一個有儀式感的事情——你和孩子每天都一定能一起做的事情。例如,讓你的孩子在睡前選擇和你一起讀一本書。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3、每天告訴你的孩子你愛她。告訴孩子他對你有多麼重要,他給你的感覺如何。

4、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給予鼓勵。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你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完成了他的家務,要用心的表揚孩子並真誠的表示感謝——即使你直到第二天才有機會這麼做。

5、儘可能和孩子一起做飯吃飯。如果時間有限,可以找一些簡單的食物,只需要簡單的準備或者是哪一個健康的零食,像是蘋果等,坐著聊聊天,幾分鐘都是好的。

6、為孩子選擇的活動安排時間。一定要堅持到底,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完成這項活動。

7、讓自己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間。不管是在洗澡的時候或者在你送她去幼兒園之前,跟孩子的每一點交流、互動的時間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8、能夠和孩子一起傻笑。

陪伴對3-6歲孩子性格形成有關鍵作用,不要再“假裝”陪伴孩子了

9、陪伴孩子時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當你和孩子在一起,陪伴著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要關掉電子設備,儘量不要發短信、接電話、發微信或看電視等等,這都會讓孩子覺得你並不想認真的陪伴他。

有意義的陪伴在於陪伴的質量而不在於陪伴的時間多少上。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用最大的耐心,專注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贊、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小果君將及時為您回覆解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