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原來竟是一束光'

"

"

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原來竟是一束光

秋意漸爽,晚飯後操場散步提上日程,才走了一圈,妙突然說:媽媽,我累了,腳後跟兒都疼了。

想都沒想,直抒胸臆:那你體質不行啊,看人家聰聰每天陪媽媽跑個3、5公里都不是問題。

腦子裡立馬兒蹦出個小人兒:你學得教育心理學呢,兒童心理學呢,都擼串擼到垃圾桶去了嗎?

呵呵,還好,夜色掩蓋了我尷尬的臉,自己找個臺階:妙兒,你麻溜兒精神起來,媽媽這裡還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嘿嘿,等著陰影籠罩人生吧。不過,你放心,你也是別人的“陰影”,你們大家相互都是對方的“陰影”,哈哈哈哈······

妙愣了一下,隨後笑開:媽媽,難道有陰影不是因為光嗎?每個人的優點都是光啊,你抬頭看到的就是光,低頭才是看到影啊。

原來“別人家的孩子”竟是一束光?!是麼,不禁莞爾,是啊,居然可以是一束光。

“別人家的孩子”,曾是成長中的最糟糕的存在

“別人家的孩子”像小時候在文章署名裡看到的“佚名”,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他們擁有一樣的名字,才華橫溢,在有炎黃子孫的土地上如同超人般的存在。他們時不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經常在“你看”之後隆重登場,身後插滿我們需要的flog,讓我們從心裡不禁對自己喝聲倒彩,也不止一次懷疑自己大概真是從垃圾桶撿來的孩子,咋就幹不過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呢"?

於是乎,我們長大了,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皮毛,我們研究原生家庭,我們為小時候發聲,討伐中國父母,抵制“別人家的孩子”。然後,我們當父母了,開始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確實很好用,可以時不時登臺亮相,然後又痛定思痛,捶胸頓足,不該如此打擊自家的娃兒。我們不如在陪寫作業的時候,擂壞一張書桌,畢竟手是可以包紮的,心臟也是可以搭橋的········又或者我們網上娛樂下,召喚下未來的親家,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不適合登臺,那總還有別人家的大人不是?

真是苦惱,這個別人家的大人,不恰好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死敵”----“別人家的孩子”。

享有王者般的擁護的“別人家的孩子”

怎麼可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大人也愛孩子也不抵制,他們身上的光照耀了好多好多年,點亮了穿越般的諸個時空與朝代?

當然有啊,臨危不亂的司馬光,讓梨的孔融·······他們砸得了缸割捨得了吃食詠得了鵝······能夠獨立成為一本書還進得了統編課本!

絕對的王者!不過我也不止一次猜想,他們是否也曾被耳提面命,要向隔壁家李小二看齊?

他們披著歷史的外衣,剖開來看,裡衣上赫然寫著“別人家的孩子”,奇怪的是我們和他們和平共處,甚至時時仰望,難道是外衣的緣故,又或者他們出場時,家長或老師並沒有說“你看·······”

“別人家的孩子”身上都有著一道光

孔老夫子教學生時,會說:看!顏回“賢哉”。可是他並沒有要求所有學生靠瓢水活著,提倡的無非是專心做學問的作風,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學問,可是專心就是顏回身上的一道光,他可以點亮一份專心,甭管你拿專心來做什麼。

所以,真心沒必要矯情的放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更多需要做的是,如何用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光點亮自己娃兒的一個內心潛力。

看到光,不一定成為這道光,人生是一個盤旋向上的路,每一道光都照亮一段路,一路向前,我們看到的不是陰影,而是下一道光,而你自己也是一道光,也會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每一道光或大或小都有照亮自己的力量

我曾見無月無燈的深夜,天空如墨洗,星光忽閃,那麼亮指出了我眼前的路;而夜空下有兩隻螢火蟲上下飛舞,不奪星光卻也照亮了周邊的草叢,一時感慨卻又無從表達。

跨越兩年,今天我彷彿聽到兩隻螢火蟲在耳旁戲謔:小爺也曾照亮車胤的手抄課本。

是了,我們仰望光,自己也是一道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