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今天你“拔苗”了嗎?

不完美媽媽 胎教 發現佩奇 農村 水果 杏媽育兒 2019-04-12

文:小喻

公園的草坪上,一個小男孩正在獨立練習踢球,七八歲的樣子,不知道是視力的問題還是協調性不好,反正半個小時裡,他一個球都沒踢到過。連我這個陌生人都不禁替孩子著急。

不遠處,一個穿著亞麻布長衫的女性梳著簡單的馬尾辮。她不時的對著男孩豎起拇指,更多時候則是微笑的注視著。難道這是媽媽?她怎麼不給孩子指導或者幫孩子踢進一個球?


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今天你“拔苗”了嗎?


我真在心裡胡思亂想,男孩甩著手臂,想要放棄了,但那個不遠處的媽媽立即給予一個及時的鼓勵:兒子別放棄,你行的,加油。隨著媽媽耐心的等待和鼓勵,小男孩終於成功的踢到了第一個球。看著這位目不轉睛盯著兒子的媽媽,我突然感慨起來:這是個多麼幸運的孩子啊。媽媽願意等他。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的兒子,就在一小時前,剛剛為兒子考試成績不及格而和他大吵一架。不但吵了架,也動了手,是的,我不止一次對兒子大打出手。每次起因都是寫作業不認真、預習功課偷奸耍滑、上課老師講課他亂動還說話。

作為媽媽,我軟硬兼施,可統統以失敗而告終。這次算是我離家出走吧,我對兒子說:我不要你了,我要去追求我自己的生活。在兒子淚眼朦朧裡,在兒子苦苦的哀求中,我還是摔門而走。此時面對這對母子,我剛才滿腔的怒氣消失殆盡,有了反思的時間,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


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今天你“拔苗”了嗎?


你費力播下怎樣的種子,就一定收穫怎樣的果實嗎?或許,並不盡然。果實的“誕生”除了人力所及的範圍下,還要依賴“天”。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不能簡單的道理,如今卻極少有人瞭解了。

反而統統採用了“拔苗助長”的手法,不斷的通過催促、急躁來試圖“幫助”孩子成長為最優秀的“人中龍”“鳥中鳳”。當然,如果一味責怪孩子的家長們,諸如我,似乎不太公平。

依舊以為為例:早在孩子小的時候,我還本著尊重天性的想法,可很快心理就發生了逆天的變化,因為太多優秀的孩子時常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孩子的生命中,讓我和兒子都倍感失敗,因為她們的“傑出”,而顯得我的孩子幼稚而“低能”。

由此可見,問題似乎出在比較上,可所謂的“優秀”孩子,並非一個兩個,而是絕大多數。這就不再是比較的錯,而是整個大時代背景下湧現出了諸多的“天才”或者“佼佼者”。一旦這一類孩子被普及,那倒顯得,我們這些不怎樣的普通孩子成了“少數”和“異類”。

而這些“優等生”都是怎麼被締造出來的呢?我們不禁好奇。一位補課班的退休老教師告訴我,無非是一個 “早”字。也難怪,我們正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交通工具不斷提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晒著太陽喝三杯的光景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上桌就吃,吃完起身就走。至於等待食物消化,餐後閒聊,只會被旁人唾棄“年紀輕輕無所事事”。於是那些開始有意識的家長,在自己無所適從的同時,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正所謂“一切改變都要從娃娃抓起”。


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今天你“拔苗”了嗎?


於是他們從一開始的無奈、茫然、焦慮,直到奮起直追。不管三七二十一,總之胎教是要進行的,寶寶出生後還要爭先參加早教班。還有些孩子手指尚軟軟的,就已經開始了學鋼琴的經歷。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深植與每個有上進心的家長的骨子裡。

與此同時,似乎還是三線、四線的孩子,甚至農村的孩子能夠逃出“早”“快”“急”的魔圈。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比起一線城市家長的堅定,有過之而不及。也許還有猶豫的媽媽們吧,可很快他們的思想就會和我一樣發生變化。那個從小在陽光下慢慢長大的孩子們,隨著走進小學,各種壓力“一湧而至”。

別的孩子一本書已經學了兩遍,而自己的孩子卻連拼音都陌生。別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自己的孩子除了畫些只有我欣賞的畫外,一個能讓老師和別人“認可”的作品都拿不出來。

別的孩子德、智、體早在一年級都分出了高低上下,而自己的孩子卻永遠墊在最低端,連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的確,曾經那個淡定的、胸有成竹的優雅女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焦慮的、手足無措的媽媽。

就在不久前的電話裡,我還語重心長的勸告妹妹們:你家孩子千萬不要散養,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天真,出名就要趁早,從寶寶還在肚子裡一切教學就已經開始了,從名曲到名畫、坐姿到禮儀、從多才到多藝、從勤學到苦學、從胎教到家長的自我教育,缺一不可,決不能拖拉和大意。

於是,我的幾個妹妹統統以我為負面教材,各個緊張起來,從婚前就開始做各種育兒的準備,生怕自己步了我的後塵。


教育的過程就猶如播種插秧,今天你“拔苗”了嗎?


可今天,公園裡遇到的這對母子倆,卻讓我回到了五年前,那個帶著兒子沐浴在陽光中愜意、和諧的我們。我不禁問自己:兒子有缺陷嗎?你希望他未來能夠過怎樣的生活?你希望成年後的兒子是遠離你還是守在你的身邊?你為這些結果做好充分的準備了嗎?如果事與願違你又能怎樣?

當你正在致力於發展孩子的同時,你在做什麼?答案的結果令我自己都覺得震驚:NO。竟然全部以否定告終。或許,該回家的人是我,該改變的是我,該和孩子說聲對不起的人是我。畢竟盲目的努力或者生氣,不但是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更是對孩子一生幸福的不負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