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不完美媽媽 體育 電腦 睡眠 YOD情感 2019-09-16
"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千百年來,孩子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學習途徑逐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產品。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的用處,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易有暴力傾向;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青春期懷孕;不懂得化解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

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應有最親密的關係,而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有時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孩子也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

在不少家庭裡都會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之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化解。

從而使關係變得更親密,而不是更疏遠。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千百年來,孩子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學習途徑逐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產品。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的用處,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易有暴力傾向;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青春期懷孕;不懂得化解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

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應有最親密的關係,而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有時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孩子也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

在不少家庭裡都會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之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化解。

從而使關係變得更親密,而不是更疏遠。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你沒想到,孩子長大的阻力就是父母!

初中孩子的情緒特點就是波動非常大。因為激素分泌,內心非常躁動。

國外的做法是給孩子大量的體育活動,讓他去釋放。

可是我們的孩子,和成年人沒什麼區別,就是坐著,頂多一星期兩節體育課。

躁動一旦被壓抑了,不是個好事情,它一定會找個出口要出來的。

初中生的情緒經常是兩個極端,有時很興奮,有時很低落抑鬱。

背後的原因,是進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兩三歲)。兩個反抗期,都是為了尋求自主,第一個是追求身體自主,第二個是追求精神自主。

在這個年齡,社會已經把孩子看成大孩子了,他自己也要去尋找這樣的心理確認。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千百年來,孩子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學習途徑逐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產品。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的用處,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易有暴力傾向;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青春期懷孕;不懂得化解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

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應有最親密的關係,而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有時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孩子也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

在不少家庭裡都會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之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化解。

從而使關係變得更親密,而不是更疏遠。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你沒想到,孩子長大的阻力就是父母!

初中孩子的情緒特點就是波動非常大。因為激素分泌,內心非常躁動。

國外的做法是給孩子大量的體育活動,讓他去釋放。

可是我們的孩子,和成年人沒什麼區別,就是坐著,頂多一星期兩節體育課。

躁動一旦被壓抑了,不是個好事情,它一定會找個出口要出來的。

初中生的情緒經常是兩個極端,有時很興奮,有時很低落抑鬱。

背後的原因,是進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兩三歲)。兩個反抗期,都是為了尋求自主,第一個是追求身體自主,第二個是追求精神自主。

在這個年齡,社會已經把孩子看成大孩子了,他自己也要去尋找這樣的心理確認。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人長大是一個命題,但長大是很難的。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

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

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

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

可是在中國可能嗎,我看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孃在控制。“長大”是必須,你讓必須的事情完不成,一定有麻煩的。

當一個人感覺不到環境是允許他長大的,他能做的是什麼?

抗爭!必須打這一仗,讓他長大。

那麼麻煩來了,家長說東,孩子說西,家長這時候用強力讓孩子往東的話,你放心,你打不過他的,我見過太多例子了。

聰明的家長是既不說東也不說西,而是說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孩子一定會選東,因為他知道東是好地方,他之前不選東是因為你選了東。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千百年來,孩子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學習途徑逐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產品。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的用處,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易有暴力傾向;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青春期懷孕;不懂得化解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

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應有最親密的關係,而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有時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孩子也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

在不少家庭裡都會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之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化解。

從而使關係變得更親密,而不是更疏遠。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你沒想到,孩子長大的阻力就是父母!

初中孩子的情緒特點就是波動非常大。因為激素分泌,內心非常躁動。

國外的做法是給孩子大量的體育活動,讓他去釋放。

可是我們的孩子,和成年人沒什麼區別,就是坐著,頂多一星期兩節體育課。

躁動一旦被壓抑了,不是個好事情,它一定會找個出口要出來的。

初中生的情緒經常是兩個極端,有時很興奮,有時很低落抑鬱。

背後的原因,是進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兩三歲)。兩個反抗期,都是為了尋求自主,第一個是追求身體自主,第二個是追求精神自主。

在這個年齡,社會已經把孩子看成大孩子了,他自己也要去尋找這樣的心理確認。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人長大是一個命題,但長大是很難的。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

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

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

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

可是在中國可能嗎,我看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孃在控制。“長大”是必須,你讓必須的事情完不成,一定有麻煩的。

當一個人感覺不到環境是允許他長大的,他能做的是什麼?

抗爭!必須打這一仗,讓他長大。

那麼麻煩來了,家長說東,孩子說西,家長這時候用強力讓孩子往東的話,你放心,你打不過他的,我見過太多例子了。

聰明的家長是既不說東也不說西,而是說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孩子一定會選東,因為他知道東是好地方,他之前不選東是因為你選了東。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理論和技巧。

1、當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2、孩子一生下來,愛、信任以及聽從父母。

3、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愛,是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代替的。

4、孩子再壞的行為,都不是針對父母的。

5、孩子在不斷的努力做好,就算他弄的最糟糕的時候也是一樣。

6、家長只不過是幫助孩子把自己活出來的能力有效的釋放出來。

7、任何行為,都不能等同於整個人。

8、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陪伴是最好的愛!

"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背景:一個“孩子難,家長更難的時代”

多數家庭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為難”的時代,與我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今天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

據調查顯示與20年前相比,現今的小孩:

1、學習能力下降了

2、情緒處理能力下更差,變得更神經質、更容易生氣、更容易消沉。

3、社交技能更差,變得孤僻更容易衝動,更不聽話。

比起三十年前的上一代,現今的家長:

1、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

2、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大

表面上全社會都格外關注孩子,但實際上,今天孩子受到的關注不是跟過而是更少。

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當年他們自己還是孩子時所獲得的家長陪伴的時間更少。

而所作的溝通,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案例:孩子不愛學,和老師父母對抗。

曾經做的一個諮詢,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合群,在學校裡和老師對著幹,在家也不聽話,學習成績集聚下降。

父母是強人,天天給孩子講的都是“你必須考一百分”,“你必須上好學校”,“將來一定要讀碩士和博士”,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壓力聚集以後,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發現孩子由於壓力過大,精力都用在對付家長和老師上,不會把真正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家長說:我必須看著孩子學習,現在很多家庭糾這樣,家長一轉眼,孩子就晚,玩的東西可多了,玩橡皮、玩鉛筆和鉛筆盒。我說如果孩子不專心了,就不如讓他玩。

孩子說: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就不用聽爸爸媽媽嘮叨我了。

我感受不到爸爸媽媽愛我。

是的,孩子說的是真話,感受不到

當父母只管自己說的爽的時候,再加一句,你聽到了麼?

孩子是聽到了,但沒有效,孩子的內心是很矛盾,你們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問過我的感受,同時作為孩子不得不聽。

這就是溝通的問題。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如何解決?其實把它總結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傾聽、判斷和商量。

1、傾聽,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而且要真誠平等、洗耳恭聽、深入耐心。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非常有體會,如果你不是真誠地傾聽,他就不跟你說實話,也不願意跟你說。

比如有的孩子如果發現我們是真誠傾聽,有的孩子甚至會告訴我,“老師,我剛才跟你說的不是真話”,只有你真誠地傾聽了,最後他才會跟你說實話。

2、判斷,思考比問題更重要。

如果家長不會判斷,不知道孩子的癥結在哪兒。比如孩子已經有強迫症了,家長還要說你為什麼老不用功,怎麼那麼多臭毛病及這個孩子對學習就越來越沒有信心,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要準確判斷。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3、商量,孩子的領悟比啟發更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是說教,對孩子說得太多太多了。

從小學甚至到初中,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原則,年齡太小的孩子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那麼強。

你講的道理越多他越反感,他在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說話一定要少而精,做到言來語去,達成共識,就是讓孩子自己說他能做到什麼,哪怕做到一條就好,但我們家長往往要提出十條、八條讓孩子做,你說他能做到嗎?

試著和孩子商量,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能力。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單向的教育就很難成功。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千百年來,孩子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學習途徑逐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面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產品。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的用處,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能,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易有暴力傾向;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青春期懷孕;不懂得化解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

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應有最親密的關係,而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有時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說,孩子也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跟家長分享。

在不少家庭裡都會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之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懂得一些溝通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化解。

從而使關係變得更親密,而不是更疏遠。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你沒想到,孩子長大的阻力就是父母!

初中孩子的情緒特點就是波動非常大。因為激素分泌,內心非常躁動。

國外的做法是給孩子大量的體育活動,讓他去釋放。

可是我們的孩子,和成年人沒什麼區別,就是坐著,頂多一星期兩節體育課。

躁動一旦被壓抑了,不是個好事情,它一定會找個出口要出來的。

初中生的情緒經常是兩個極端,有時很興奮,有時很低落抑鬱。

背後的原因,是進入了“第二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兩三歲)。兩個反抗期,都是為了尋求自主,第一個是追求身體自主,第二個是追求精神自主。

在這個年齡,社會已經把孩子看成大孩子了,他自己也要去尋找這樣的心理確認。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人長大是一個命題,但長大是很難的。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

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

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

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

可是在中國可能嗎,我看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孃在控制。“長大”是必須,你讓必須的事情完不成,一定有麻煩的。

當一個人感覺不到環境是允許他長大的,他能做的是什麼?

抗爭!必須打這一仗,讓他長大。

那麼麻煩來了,家長說東,孩子說西,家長這時候用強力讓孩子往東的話,你放心,你打不過他的,我見過太多例子了。

聰明的家長是既不說東也不說西,而是說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孩子一定會選東,因為他知道東是好地方,他之前不選東是因為你選了東。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理論和技巧。

1、當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2、孩子一生下來,愛、信任以及聽從父母。

3、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愛,是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代替的。

4、孩子再壞的行為,都不是針對父母的。

5、孩子在不斷的努力做好,就算他弄的最糟糕的時候也是一樣。

6、家長只不過是幫助孩子把自己活出來的能力有效的釋放出來。

7、任何行為,都不能等同於整個人。

8、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陪伴是最好的愛!

常見的親子間溝通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心理解析)

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情感和心理學暖文!YOD情感,堅持專注情感專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