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01 普通限制了你成長的步伐嗎?

總有些古今中外都比較永恆的道理,被不同時代的發聲者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驗證著,但是道理聽得多了,就變成了大家公認的老生常談,但卻只有少數人會遵循著這些道理做事。

歷史上最有成就的人都是用盡一生學習、創造價值、貢獻社會的人。而現實生活中能夠活到老學到老的人有幾個?人們常拿普通人來自詡,那麼到底什麼是普通人?普通人該做些什麼?普通人就必須要少做出一點努力嗎?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當人們看到名人傳記或是聽到他人的勵志演講和故事的時候,當時都會一副很振奮、很不可思議的表情,但轉眼就會用“普通人”來勸自己,然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告訴自己“普通人是做不到這些的”。

似乎毅力、動力、渴望、堅持、正念、善念、意志力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那麼誰又知道普通人在做什麼呢?

新聞事件常常會使一些很正常的事件變得讓人生畏,不論好壞都會被人消費、詬病、掀起輿論、最終事件發酵、上熱搜、人人知曉。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這個過程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可每每看到一些熱搜事件,人們還是會去滿足那份好奇。或好或壞都被人放大了不知多少倍,以至於正常事件也會變得不那麼正常。

而普通就成了既沒那麼慈愛、又不會起什麼惡念;普通就是不做大老闆、但絕不做基層群眾;普通就是可以跟風,但絕不出頭。

並不是因為你是“普通人”,上天才不給你機會,使生活變得無可奈何;而是因為你把自己歸類為“普通人”,才無法下決心做出改變現狀,然後生活就真的越來越普通了,只是在這樣畫地為牢的普通中,真的嚐到快樂了嗎?

02 是誰給普通人下了定義?

在今天看來,普通就成了善惡兩級中間的分割界限,但事實上,普通有定義嗎?如果有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是普通人。

有人說自律很可怕,可當你5點鐘下樓跑步時,一幕幕美好就呈現在眼前:

你會看到媽媽帶著6歲的女兒在樓下跳繩,那個小女孩並沒有覺得早起是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從她的表情中,也看得出有著對清晨的熱愛,母女倆各跳各的,卻時不時笑著看看對方,這樣的情感很特別、也很堅定。

十幾位老人湊在小區的健身器械前討論如何養生,有人興致勃勃地講著偏方療法,也有人在公開著自己的飲食習慣,看著這些可愛的老人探討著如何使自己與老伴更健康長壽,這畫面本身就很美好,不是嗎?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不到三歲的寶寶跟著父母在小區散步,完全不是被抱在懷裡的寵兒,真的是一步一步踩在大地上,他感受到的是行走的快樂、這就是成長的腳步,我相信這樣的清晨會給一家人都帶來滿滿的愛意。

當然還會看到同樣大汗淋漓、剛剛跑完步回到小區的同伴。一個清晨你可以感受到各式各樣的快樂。

這只是身邊最常見的自律者,自律的人隨處可見,他們都是普通人不是嗎?能有多可怕呢?

不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這樣的自詡會使你放掉很多本來應該成長的機會。

也許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這樣,甚至很多人還為了成為普通人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發表著人云亦云的觀點、追尋著他人的生活方式、卻從不肯將自己潛力開發一下再去過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只是固步自封的表現而已。

拋開新聞事件發酵後的輿論,清醒地看看身邊最接地氣的生活,堅毅、自律、堅持、努力也可以變得很平常。

大家都知道越簡單、越快樂的道理,但真要使自己人生變得簡單,很多人又要開始猶豫了。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於是這份簡單的快樂被偷樑換柱,成了追劇、遊戲、熬夜等通過消耗時間、消耗身體來換取一些感官上的刺激的行為,然後在這樣的生活中,不斷造就那個很普通的自己。

因為時間沒有得以利用,而是被無情地打發,所以生活變得不再積極,渴望改變卻又遲遲不肯踏出第一步。

如果說大多數人的樣子就是普通,那麼我不認為這樣的普通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益處。

03 你也有“和大多數人一樣”的需求嗎?

有些明明很優秀的大學生,在校期間也在不斷通過學習為自己爭取到獎學金或是其他的嘉獎,而在畢業時,他們卻不肯承認自己的優秀,卻在遺憾大學四年沒有交到朋友。他忽視了自己的成績、成就,而反倒去遺憾自己沒有獲得一份“普通人”的友誼。

很多父母感情不和時常常會把孩子也捲入這場戰爭中,最終導致孩子對自己進行自我否定,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使家庭不再和諧了。孩子忽視了自己的重要性,而把父母的錯強加在自己身上,轉換成拼命的努力學習。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試想當他們發現父母的爭吵與自己的行為無關時,他們會不會痛恨自己找錯了方向?會不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會不會責怪父母的隱瞞和自己的天真?

就這樣人們都在遺憾著、內疚著、自責著,如果說這些情緒沒有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又怎麼能說得過去呢?

就這樣大家一點點地在向“所謂的普通人”去靠攏,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每個人似乎都必須過著和別人一樣的生活,才算是正確的。

然而大多數人正在過著的生活方式就是正確方式嗎?只是人們心中害怕孤獨的不確定,所以寧願去接受一份確定的心煩意亂罷了,然後告訴自己“大家都是如此”。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04 給自己一個“我可以很優秀”的暗示吧

近些年三十到底能不能立的話題被炒得火熱,在我看來,這只是內心的成熟度決定的,與年齡無關。也包括學業、婚姻、生育等哪有什麼適合的年齡呢?有得只是人們的心理狀態適合做那些事、能夠從容地應對哪些問題而已。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糾結、困惑和痛苦,重要的是你怎樣看待這些困境,每種困境都有可能打垮你、也有可能使你變得更強大。

當你一次次暗示自己“算了吧,我只是個普通人”“我真的無能力”“不行不行,這樣別人會怎麼看我”的時候,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普通人”也許是人們自己限制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個模糊的定義,反之如果在遇到困境時,你能夠暗示自己“我可以想想辦法”“我可以嘗試去解決問題”,那麼事態就真的有改變的可能。

一句簡單的心理暗示,可能是改變現狀最快的捷徑之一哦,你明明有很多潛力還有待開發,明明有很多時間沒有得到合理地利用,明明有些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創造一些價值,那麼為什麼不去激勵自己嘗試改變呢?為什麼還要用“普通人”的來打擊自己的信心呢?

05 小結

● 你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很可能會影響你如何看待身邊的小事的心態,以至於忽略掉很多身邊的正能力的人或事。

● 誰都可以普通或不普通,都在你的一念之間,所以不要給自己下“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的結論,因為這種定論必然會困住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是誰說你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普通人”的標籤?

● 稱自己是普通人也許可能迴避很多問題,但它真的不是面對挫折和挑戰時常常拿來救急或自我安慰的藉口。

● 當你身處逆境時,不要因為認定自己是普通人而覺得無能為力,而是要轉念告訴自己你可以改變對自己的成見、可以嘗試把問題處理得很得當。

● 與其常常勸慰自己很普通,倒不如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後者更有益於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