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孩,你快別可憐他了

四歲的嘉寶得了肺炎,住了幾天院。

又是吃藥又扎針,小可愛受罪的模樣真讓憐愛。出院回到家後,家人發現,這個娃不好帶了。

脾氣變大了,要什麼就得立刻滿足他,否則他就大喊大叫。

鬧著鬧著,他還會直接躺在地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聲音都嘶啞了還在乾嚎、亂踢亂蹬。

家長給他耐心講道理,根本不聽。

惹怒了,家長也動手,但這個孩子越打越皮,哭得撕心裂肺,讓家長又心疼又難堪。

他們不知道,以前性格和順,乖巧伶俐,現在這個娃娃怎麼變得這麼嬌弱?


這種小孩,你快別可憐他了


01 孩子生病後,怎麼就變嬌氣了?


仔細回想起來,這和住院有很大關係。

住院前,嘉寶不斷咳嗽,小臉憋得發青,加上不舒服,蔫頭蔫腦,整個人軟得像一根細麵條,誰見了都揪心。

抱著他不肯鬆手的奶奶,瞅著他的慘樣,時不時撫摸一下嘉寶的臉頰:“多可憐的孩子,遭了這麼大的罪哦!”

住院過程中,爸爸媽媽都對嘉寶特別溫柔:

“嘉寶,想吃什麼告訴媽媽,去給做哦!”

“嘉寶乖,好好看病,爸爸會給你買各種玩具,想要什麼都可以!”

外公外婆姨媽舅舅等一溜兒親戚,都帶著各種稀奇的玩具、零食和紅包來看望嘉寶。

外公甚至許諾:

“等嘉寶你身體好了,帶你去遊樂園玩個痛快。”

嘉寶覺得住院並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相反,在醫院的日子實在是輕鬆愉快,備受寵愛。

孩子原本身體不適,缺乏活力和精神。

看著家長緊張不安的神情、裡裡外外奔波;聽著他們議論自己的病情,表現得“格外心疼”的擔心,甚至家長的哭泣聲,孩子的內心立刻就感受到了家長的擔心和害怕。

他發現自己生病後,突然變得重要起來了。

大家都對自己溫情脈脈,可以獲得各種好處,還能提出平時不可以開口的各種要求,並且這種要求基本上都能輕易地實現。

孩子並不知道,家長是為了讓孩子早日把病養好,才會讓步於平時的嚴格束縛。

他只是以為,自己是可以理直氣壯得到更多的寶貴孩子。

在康復之後,他期待能夠獲得在生病期間一樣的待遇。他在內心深處,認同了家長“說他可憐”的觀點,孩子就順勢變成了一個想讓別人可憐他的嬌弱孩子。

他無法忍受家長給他限制,要求他遵守教養規則。

當被拒絕了不合理要求後,他會覺得自己被家長拋棄了,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貶損,也感覺情感上經歷了巨大的背叛。

在他心目中,你們原本是特別在乎我的、特別遷就和滿足我的。

為什麼過了一段時間,你們就變了,變得小氣、嚴格和不溫柔,對我有這麼多的約束和否定,你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都沒有了,讓我這麼難受和痛苦?

他發脾氣、打滾和哭鬧,都是在發洩他的不滿、怨氣和迷惑,他渴望回到被照顧得更深、更依從的親子關係中去。

不過這一點,大多數家長都看不到。


這種小孩,你快別可憐他了


02 心疼孩子,但不要表現過度。


孩子比成人弱小,在遭遇各種疾病或意外之時,的確更難以應對和適應。

家長心疼孩子,這是必然的一種心理反應。

心疼孩子,內心有各種情緒感受,自然會表現出來,但家長不要因為這份舐犢情深的“憐愛”,過度地表現給孩子。

有的家長消化不了這種負性情緒,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特別柔弱無助、甚至非常抓狂。

家長的情緒當然需要剋制。消化和處理負性情緒,這是家長需要面對的一種心理調節。

有些家長明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更有助於治療和教養孩子。

但也有一些家長,他們不明白個人情緒會傳染給他人,也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總是任由內心的感受,不加選擇地傾倒出來。

他們會在激動難抑的時候發火、摔東西和罵人;

也會在情緒低落時泣不成聲、扯著別人的衣服不鬆手;

也可能在緊張不安時,四處踱步不肯坐下,攪得他人心煩。

他們不會顧及何人在場,也不會思考場合是否恰當。就像一隻瓶子,只要有外部刺激,瓶子裡的水就會劇烈動盪、膨脹起來,水位上升而溢出四濺。

部分家長甚至有意無意地誘導孩子產生一種“自怨自艾”的心理弱勢:

“孩子,你太不容易了!”

“看你,又瘦了,別的孩子都沒受過這種苦!”

“老天爺不開眼,把我好好的大孫子給弄成這個鬼樣子!”

“我的好孩子,你這是遭難了啊!”

“孩子,你命苦啊!偏偏讓你生病了!”

孩子聽了這種心理催眠,看著淚眼婆娑、焦慮不安的家長,自然就會感受到一種悲愴的氣氛,把自己代入“從小就可憐”的特殊人群裡去了。

特殊人群,自然是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給予。

與其說孩子變得不聽話了,不如說是家長無形中給了孩子不該有的特殊待遇,然後又不給理由地收回去。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接受不了心理地位的巨大落差,接受不了家長轉變的兩幅心理面具。

這種小孩,你快別可憐他了


03 心疼孩子,更需要促進孩子的心理彈性。

孩子生病了,家長對孩子耐心一些、溫柔一些是可以理解的。這種心疼,如果不加以剋制而隨意表達,可能就會養嬌自家的娃娃。

家長對孩子的生病狀況,要具有更堅強的心理素質:

一方面要明白孩子都會生病,對疾病的態度要坦然,不能過度反應;

另一方面,要將戰勝疾病、培養孩子適應疾病的狀態作為一個心理成長的契機。

疾病是一種心理應激,會讓兒童身心不適。

家長如果畏懼疾病,表現得過於焦躁和擔憂,實際上消融了孩子直面疾病的勇氣和擔當。

家長需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心理堅韌性,讓心理變得更加具有彈性。

如同可以跳躍的皮球一樣,壓力增大,不但不會讓皮球破損,反而讓皮球在壓力下彈得更高。

家長可以讓孩子靠著自己、或直接拉著他的小手,給他用兒童聽懂的語言,簡短地介紹一下疾病的名稱、疾病可能造成的身心症狀、需要怎麼治療、如何飲食和休息等事宜。

不要以為兒童還年幼,就不讓孩子面對疾病,這實際是一種過度保護,讓孩子錯失了認識疾病和維護健康的學習機會。

孩子總是以父母作為榜樣,去認知外部世界。家長可以用一種更為樂觀的態度去教導孩子。

告訴他們生病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檢驗身體免疫力的方法。

讓孩子感受到,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也只是暫時的,是可以通過正規治療逐步減輕和消失的。

雖然生病了會有一些不方便,帶來情緒上的困擾,但這並非不可以克服的。


這種小孩,你快別可憐他了

好的心態是康復的重要保障,家長的情緒是孩子的心理氣象表。

反之,如果家長表現得大驚小怪,一味地憐惜孩子,孩子就會放大自己的痛苦,用自己的生病或者可憐來要求別人。

這對他未來面對更大的挑戰和困境,將會是一種心理災難。

因為他總是習慣於求助別人,讓別人為自己服務,而自己不去發展相應的智慧和承受力。

當然,家長也需要共情孩子的感受,比如當孩子向自己撒嬌不舒服的感受時,家長可以抱抱孩子或撫摸他的腦袋,輕聲細語地說:

“是呀,生病了讓你很不舒服,我生病了也覺得渾身難受。”

“你告訴我,哪裡最讓你難受?”

“相信我,先堅持忍受一下,病慢慢好起來了,你就不會有這種糟糕的感覺了!”

家長愛孩子、過度釋放對孩子的憐愛,實質是用情感氾濫代替了理性的教導行為。

讓孩子進行一種磨練心智的活動,提高心理彈性去適應疾病的狀況,才是重要的。

作者介紹:李則宣,丁丁心理簽約諮詢師,醫學博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以色列海法大學情緒神經研究所(博士後)。現任中國神經科科學學會精神病基礎與臨床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注:本文由黃任之協助創作編寫(黃任之:丁丁心理簽約諮詢師,心理學博士後、教授,擅長青少年心理評估與諮詢、科學育兒、情感和婚姻諮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