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老話經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都是坊間對於父母偉大角色的高度評價。這些話可以看作是老人們總結的精闢道理,但是現代人關於很多人生道理都有一個共識就是“道理都懂,但日子還是過不好”。那麼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呢?這同樣和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學習了很多相關理論,但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無法達到相應的教育效果有著極其相似的內在邏輯。

很多時候,大家對於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所要表達的意思層面上,但對於這個道理的感悟是缺乏的,只有當有一天在自己的生命中經歷了相應的事件後才會幡然醒悟“哦,原來這句話說得是這個意思啊”,才會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和真正的思考,這也許就是宗教哲學裡面所說的頓悟吧。但當從別人那裡聽來的或者只是淺淺地存放於大腦某處時是不會有如此深的領悟的。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其實在人的生活經歷裡,不同的時間段內就會對於一直存在於大腦中的那些所謂的道理有所頓悟,比如什麼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比如什麼是感同身受,比如什麼是父母的愛,比如什麼是勞累辛苦等等。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口中說出的答案一定不同於三十多歲成家立業的成人們說出的答案,三十歲已經能“立得住”的成人又和那些還在“啃老”的成人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不同和差異與個體的年齡、經歷、情感發展、心智成熟度、自我認知有很大的關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要表述的就是此意境吧。

如果把這些抽象道理的理解放到父母與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境中,父母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是懂理的、識理的,是能夠聽懂每天向孩子們嘮叨的那些道理的,事實上大多數父母是付出了太多卻得到回報最少的偉大的普通人。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比如即使父母們每日都要累得閃斷腰了,可是當看到孩子試卷上的滿分,頓時又會充滿血說:“媽不累,媽給你去做好吃的”,然後哼著歌曲,換上家居服又開啟了家務循環模式;再比如當看到孩子在臺上表演完獲得全場的喝彩與掌聲時,瞬間又把之前週末累哈哈陪伴孩子穿梭於各大興趣班的精疲力盡和鬥智鬥勇忘得一乾二淨,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只要能夠看到孩子哪怕是獲得了一點點的進步就會欣喜若狂,感覺一切都值了,這就是父母。但這種總是會讓父母驚喜的美好情景並不是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日常。

當看到孩子混賬起來的樣子,不服父母管教,逆反到被人一批評就往陽臺窗戶邊站時,又嚇得像洩了氣的皮球癱軟在地上,好言好語相勸著“只要你不跳,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一臉的無奈與驚恐,過後又是無盡的失望,諸如此類才是親子之間的日常。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似乎很多家庭中的父母特別是媽媽都會有那麼一瞬間腦子裡有個不該有的念頭總是會冒出來敲打自己一下:“我這費勁吧啦地生孩子到底是為什麼呀?”“難道現在這個孩子不是當初安靜地眼睛都睜不開的那個讓人垂愛的小不點嗎,那會多可愛呀,現在怎麼變這樣了?”

在質疑的同時也伴隨之間的情緒爆發,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旦孩子犯了不該犯的錯,一旦學業成績很難看,一旦沒有聽父母的話,瞬間就會炸毛,炸毛的一方又一定是平日裡為孩子、為這個家付出最多的父母一方。這種嚴重不對稱的失衡狀在很多家庭中都經常上演吧!

通常會炸毛的媽媽們由於性別和大腦構造的不同,又會由眼前發生的一件事想起這一路以來自己在家的辛苦付出和各種不被理解的委屈,甚至還會想到當時和老公結婚時雙方父母是如何如何反對,最終還是為了愛情結合在了一起,可是再看看現在,真的是感覺瞎了眼,悶了心,一切的委屈都瞬間跑到了情緒腦裡,各種過往不快的事件記憶噴湧而出,無法停止。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情緒崩潰的媽媽一般又都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要麼通過語言,要麼通過哭泣,更為激烈的就是剛開始是說孩子的事,一會不知怎麼地又轉向夫妻雙方的問題開始爭吵了,孩子和另一半都成了媽媽的垃圾情緒宣洩口。

長此以往,老公會覺得老婆不可理喻逐漸疏遠,更為過分的是懶得回家,而孩子也會因為媽媽的惡劣情緒而下意識地想要逃離這個家。殊不知孩子在離家與回家之間左右徘徊,來回猶豫的掙扎與痛苦的感受會對孩子遭遇很大的風險和危害。

首先,一旦對於那個長久以來熟悉且放鬆的家產生了逃離感,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孩子十幾年來熟悉的家庭環境和外界陌生環境突然轉變帶來的恐懼,是家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外界生活無法保障強烈對比後帶來的恐懼,是家裡被無微不至關懷和外界冷漠無情的真實感受對比帶來的恐懼,最大的恐懼則是自己感覺被深深地拋棄和嫌棄帶來的恐懼。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其次,在孩子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是很難能夠集中注意力在學業上的。同樣在經歷了母親的情緒宣洩和家庭的爭吵之後,孩子的情緒也會極度糟糕,至於多久才能恢復也很難說。我們知道,當一個人情緒是消極沮喪的,是很難能夠正常學習工作的,特別是對於情緒能力本來就很低的孩子們更是難上加難。

再者,當孩子們有了逃離家庭的想法,就會開始有意識地尋找避難所,有可能是同學家,有可能是祖輩家裡,更有可能是網吧等娛樂場所。剛開始可能還不會頻繁出入,但當孩子們熟悉了社會上的這些場所之後就沒有什麼害怕的了,可能還會常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迫切需要父母們能夠儘快進行情緒能力控制訓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很多出現問題或走上犯罪之路的孩子們都不是說本身有多壞,而是在家庭中無法得到愛、關懷、理解,同時還要經常被動遭受父母們的暴力情緒和暴力行為最終導致的。一旦孩子在沒有社會能力的年齡段卻走入了社會,那麼後果大多是不盡如人意的。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但是即使父母們知道了這些危害,能夠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認知模式嗎?可以轉換為科學的教養方式嗎?可以一下子瞭解孩子們的內心嗎?可以用孩子們各個年齡段適合的溝通方式來解決問題嗎?可以把父母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不要遷怒到孩子身上嗎?可以不委屈地活著嗎?可以改變舊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嗎?可以把之前的所有怨恨不滿排解出去重新裝進愛的能量嗎?。。。只有父母自己清楚。

事實上,孩子如果沒有親身經歷生活的各種事件,就不會懂得世間的各種苦和愁,也無法體會為什麼爸媽要整天逼著自己好好學習;如果沒有近距離接觸社會的黑暗面,也無法體會之前父母每天在耳邊嘮叨的那些注意事項;如果自己不成家有孩子,同樣也無法體會之前父母的情緒崩潰和暴跳如雷;如果不親身經歷社會中的種種挑戰和洗禮,根本不會明白之前父母一邊養家餬口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那個曾經混賬的自己是有多麼辛苦;還有很多如果。但這些也只是孩子們長大後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該經歷的事情過後,並且身體內的那個心還有一部分是柔軟的情況下才會開始思考,開始懂事,開始後悔,開始一點一點地找回來。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當突然哪一天意識到了曾經無堅不摧的父母也有了害怕的時候,當有一天看到父母的背影開始有點佝僂了,當有一天發現父母很多時候開始做什麼都喜歡尋求自己的看法時,當有一天明白了現在的自己比父母更強大更有能力時,您是否會鼻子酸酸的、心底泛起些許的浪花,想要說點什麼又不好意思呢?這就是對於父母的憐愛之心,當你真正意識到這些時也就意味著個體才算真正的長大了,懂事了,成熟了,有責任有擔當了。

這個時刻可能會出現在十幾歲,可能會是二十幾歲,但更多的可能是三十歲以後甚至更晚了,不管多久,作為兒女這輩子都欠父母一次非常正式地、發自內心的、真正認清的感謝!也從此刻開始,你會時常想起父母現在在幹嘛,在吃什麼,在做什麼,身體好不好,睡眠好不好,是不是又在牽掛著自己,那麼此刻最該做的就是立刻打一通電話給父母,問安後再接著忙碌吧!

人的憐愛之心很難得,而孩子們能夠儘早地對於父母表現出憐愛之心就更難得了,不過這是每個個體真正長大的重要心理標誌,也是不枉父母在自己身上付出幾十年辛苦後得到的最好報答。我們都希望這樣的認知不要來得太遲哦!

什麼時刻才是孩子們真正長大了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