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知道玫瑰花該如何畫,向你求助,你會怎麼辦?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幾個媽媽,有的寶媽說,直接師範給孩子怎麼畫就可以;有的寶媽呢,說在手機裡找出玫瑰花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還有的寶媽呢,直接給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畫,你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其實這些方法都欠妥當。前面,我們都已經說了,孩子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己與自身所見所感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自身對事物認知的表達。

就算面對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面對同一只小狗,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小狗,一個曾經被小狗嚇到過,那麼畫作中喜歡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或威武或可愛,而害怕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凶惡的。

同理,這裡媽媽和孩子對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區別的,媽媽給孩子示範怎麼畫或者在網上找玫瑰花的圖片無疑是將自己和別人對玫瑰花的體驗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降低孩子對玫瑰花的興趣和探索,阻礙孩子建立自己與玫瑰花的敏感關係。

而且因為媽媽的一次幫助,孩子可能會不斷地來找媽媽幫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獨立創作的能力,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內心情緒的正確釋放。

所以當孩子對你說他不會畫某個事物的時候,應對的正確方法是科學引導。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知道玫瑰花該如何畫,向你求助,你會怎麼辦?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幾個媽媽,有的寶媽說,直接師範給孩子怎麼畫就可以;有的寶媽呢,說在手機裡找出玫瑰花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還有的寶媽呢,直接給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畫,你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其實這些方法都欠妥當。前面,我們都已經說了,孩子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己與自身所見所感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自身對事物認知的表達。

就算面對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面對同一只小狗,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小狗,一個曾經被小狗嚇到過,那麼畫作中喜歡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或威武或可愛,而害怕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凶惡的。

同理,這裡媽媽和孩子對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區別的,媽媽給孩子示範怎麼畫或者在網上找玫瑰花的圖片無疑是將自己和別人對玫瑰花的體驗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降低孩子對玫瑰花的興趣和探索,阻礙孩子建立自己與玫瑰花的敏感關係。

而且因為媽媽的一次幫助,孩子可能會不斷地來找媽媽幫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獨立創作的能力,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內心情緒的正確釋放。

所以當孩子對你說他不會畫某個事物的時候,應對的正確方法是科學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我們要鼓勵引導孩子調動視、聽、觸、感等多方面的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去回憶與所畫事物之間更多的聯繫。

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孩子不會畫玫瑰花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問她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和誰見過玫瑰花?玫瑰花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味道的?有幾個花瓣兒?摸起來怎麼樣等問題?通過一些問題的引導,讓孩子重現或者是想象一下接觸玫瑰花時的場景。

對一些細節的回憶,可以幫助孩子在以後觀察事物的時候觀察得更仔細,並讓孩子對他接觸過的事物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無法回憶起很多的細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再去體驗。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孩子去鮮花店或玫瑰園去親自觀察一下,讓孩子對玫瑰花的體驗變得更加敏感和豐富。

總之,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畫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體驗去替代孩子對事物的體驗,盲目地去幫助孩子,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知道玫瑰花該如何畫,向你求助,你會怎麼辦?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幾個媽媽,有的寶媽說,直接師範給孩子怎麼畫就可以;有的寶媽呢,說在手機裡找出玫瑰花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還有的寶媽呢,直接給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畫,你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其實這些方法都欠妥當。前面,我們都已經說了,孩子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己與自身所見所感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自身對事物認知的表達。

就算面對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面對同一只小狗,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小狗,一個曾經被小狗嚇到過,那麼畫作中喜歡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或威武或可愛,而害怕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凶惡的。

同理,這裡媽媽和孩子對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區別的,媽媽給孩子示範怎麼畫或者在網上找玫瑰花的圖片無疑是將自己和別人對玫瑰花的體驗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降低孩子對玫瑰花的興趣和探索,阻礙孩子建立自己與玫瑰花的敏感關係。

而且因為媽媽的一次幫助,孩子可能會不斷地來找媽媽幫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獨立創作的能力,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內心情緒的正確釋放。

所以當孩子對你說他不會畫某個事物的時候,應對的正確方法是科學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我們要鼓勵引導孩子調動視、聽、觸、感等多方面的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去回憶與所畫事物之間更多的聯繫。

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孩子不會畫玫瑰花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問她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和誰見過玫瑰花?玫瑰花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味道的?有幾個花瓣兒?摸起來怎麼樣等問題?通過一些問題的引導,讓孩子重現或者是想象一下接觸玫瑰花時的場景。

對一些細節的回憶,可以幫助孩子在以後觀察事物的時候觀察得更仔細,並讓孩子對他接觸過的事物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無法回憶起很多的細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再去體驗。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孩子去鮮花店或玫瑰園去親自觀察一下,讓孩子對玫瑰花的體驗變得更加敏感和豐富。

總之,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畫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體驗去替代孩子對事物的體驗,盲目地去幫助孩子,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三、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作品?

除了對孩子的創作進行科學的引導,那麼父母是否應該對孩子的畫作進行評價呢?是否應該對比例失調的作品給予糾正,對畫得比較好的作品給予表揚,畫得不好的作品給以批評和指導呢?

首先,孩子的畫作比例失調的話,父母不應該給予糾正。

我們在觀察孩子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孩子的作品比例嚴重失調了,比方說,他畫的媽媽比房子還要高,媽媽的笑臉比身子還要大。這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糾正孩子的這種比例失調,其實呢,這是不應該的。因為作為成年人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事物的外部形象,而這個作品並不是為了寫實,而是孩子對他所畫事物的一種情感的表達。

這幅畫中,他最喜歡的人物是媽媽,所以他就把媽媽的形象畫得比較高大;而媽媽身上,讓他感覺到最親切的是媽媽的笑臉,於是媽媽的臉就比身體的其他部位畫得更加突出。

如果我們糾正孩子畫作的比例失調,就是在強硬地在改變孩子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損害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不利於孩子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知道玫瑰花該如何畫,向你求助,你會怎麼辦?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幾個媽媽,有的寶媽說,直接師範給孩子怎麼畫就可以;有的寶媽呢,說在手機裡找出玫瑰花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還有的寶媽呢,直接給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畫,你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其實這些方法都欠妥當。前面,我們都已經說了,孩子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己與自身所見所感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自身對事物認知的表達。

就算面對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面對同一只小狗,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小狗,一個曾經被小狗嚇到過,那麼畫作中喜歡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或威武或可愛,而害怕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凶惡的。

同理,這裡媽媽和孩子對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區別的,媽媽給孩子示範怎麼畫或者在網上找玫瑰花的圖片無疑是將自己和別人對玫瑰花的體驗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降低孩子對玫瑰花的興趣和探索,阻礙孩子建立自己與玫瑰花的敏感關係。

而且因為媽媽的一次幫助,孩子可能會不斷地來找媽媽幫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獨立創作的能力,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內心情緒的正確釋放。

所以當孩子對你說他不會畫某個事物的時候,應對的正確方法是科學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我們要鼓勵引導孩子調動視、聽、觸、感等多方面的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去回憶與所畫事物之間更多的聯繫。

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孩子不會畫玫瑰花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問她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和誰見過玫瑰花?玫瑰花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味道的?有幾個花瓣兒?摸起來怎麼樣等問題?通過一些問題的引導,讓孩子重現或者是想象一下接觸玫瑰花時的場景。

對一些細節的回憶,可以幫助孩子在以後觀察事物的時候觀察得更仔細,並讓孩子對他接觸過的事物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無法回憶起很多的細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再去體驗。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孩子去鮮花店或玫瑰園去親自觀察一下,讓孩子對玫瑰花的體驗變得更加敏感和豐富。

總之,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畫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體驗去替代孩子對事物的體驗,盲目地去幫助孩子,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三、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作品?

除了對孩子的創作進行科學的引導,那麼父母是否應該對孩子的畫作進行評價呢?是否應該對比例失調的作品給予糾正,對畫得比較好的作品給予表揚,畫得不好的作品給以批評和指導呢?

首先,孩子的畫作比例失調的話,父母不應該給予糾正。

我們在觀察孩子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孩子的作品比例嚴重失調了,比方說,他畫的媽媽比房子還要高,媽媽的笑臉比身子還要大。這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糾正孩子的這種比例失調,其實呢,這是不應該的。因為作為成年人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事物的外部形象,而這個作品並不是為了寫實,而是孩子對他所畫事物的一種情感的表達。

這幅畫中,他最喜歡的人物是媽媽,所以他就把媽媽的形象畫得比較高大;而媽媽身上,讓他感覺到最親切的是媽媽的笑臉,於是媽媽的臉就比身體的其他部位畫得更加突出。

如果我們糾正孩子畫作的比例失調,就是在強硬地在改變孩子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損害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不利於孩子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不要隨便或者說輕易讚美孩子的作品,也永遠不要批評孩子已經完成的畫作。

我們做父母的,一直被提倡要多鼓勵,少批評孩子。可作者認為不應該輕易地讚美孩子的作品,除非她真的表現非常突出,值得稱讚。

因為,你對孩子作品言不由衷的讚美,只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並對你讚美的真誠產生一種質疑的態度。

當然表揚還要因人而異的。一個孩子非常的積極樂觀,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一幅不錯的作品,那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表揚;而另一個孩子不喜歡畫畫或者比較內向、壓抑,這時候我們就要對他的點滴進步,進行及時的表揚。

不隨便表揚孩子的作品,當然更不應該輕易批評孩子的作品。

在面對孩子的作品時,我們往往會從大人的角度來點評孩子的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忽略兒童內心需要的表達。

其實,孩子畫作呈現的是他成長的一個個階段和歷程,反映的是他與周圍環境的敏感關係。就算孩子畫得一點也不像,我們也不要批評孩子說:你這是畫的什麼呀,一點也不像;也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怎麼畫。

每個孩子都有通過畫作自由表達情感的權利。

"

我小區對面有一個藝術培訓中心辦得十分紅火。“知識改變命運,藝術決定人生”是這個藝術中心的宣傳語。每到週末藝術中心可謂門庭若市。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其中學畫畫的不在少數。

我曾經問過幾個父母: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

有的說為了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有的說為了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有的父母甚至會說,別的孩子都學本領,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豈不是落後了,他喜歡畫畫,就給他報了培訓班。

誠然,這些回答無可厚非,但其實藝術之於孩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而父母如果不能知道藝術創作對孩子的真正意義,便無法理解孩子的作品,也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而且很難得心應手地幫助孩子解決在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學習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教授、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闡述了這些問題。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一、藝術創作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的意義呢,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多麼寫實的作品,而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快樂無畏而又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提高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培養孩子合作的能力。

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想著他想畫的東西,這其實是他與自己體驗的一種對話。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小朋友想畫自己的房子,他就會重點突出對他來說比較重要的,或者是他比較喜歡的東西。對於那些平時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的,或者是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他就不畫。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房間畫的非常漂亮,但是卻會忽略做飯的廚房。

孩子認為比較重要的事物呢,只是一些已經和他們建立起敏感關係的事物,其實孩子的畫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重現,只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會把對事物的所有的感知:如思考,觸覺、味覺、嗅覺等融合起來,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受,然後會對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而孩子呢,對事物越敏感,那麼對事物的感知就會越準確,就會更加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更能協調和適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另外,對周圍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那麼他就會對別人的需要也變得非常的敏感,知道什麼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無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幫助,便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需求,協調孩子智力與情感平衡發展,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現在,我們孩子的教育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孩子學業壓力比較繁重,競爭比較激烈。父母呢,又過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對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呢,卻不是很瞭解很關注。

這時候呢,畫畫就可以成為孩子抒發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到自己的畫畫中。尤其是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可以找把畫畫當作做好朋友,向他傾訴。

就像《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這本中所舉的瑪麗和弗吉尼亞的例子。瑪麗是一個比較愛畫畫的孩子,她比較討厭他的一個朋友喬,因為喬總是欺負他。

可是喬比較強壯,在現實的生活中,瑪麗根本無法和他抗衡,所以在畫畫的時候瑪麗就可把對喬的不滿發洩在畫裡,比如她可以把喬畫得矮小、醜陋,面目可憎、行動粗野。

反正只要瑪麗喜歡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畫作中,用任何方式訴說自己對喬厭惡。

瑪麗通過畫畫的方式把令她鬱悶的情緒傾訴出來,她就好像剛剛和朋友談過心一樣,心情就會很快變得好了。瑪麗成長為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所以說藝術創作對於孩子具有心理治癒的作用。

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且獨立的個體,那就讓他喜歡上畫畫吧。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呢?

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知道玫瑰花該如何畫,向你求助,你會怎麼辦?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幾個媽媽,有的寶媽說,直接師範給孩子怎麼畫就可以;有的寶媽呢,說在手機裡找出玫瑰花的圖片,讓孩子看著畫;還有的寶媽呢,直接給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畫,你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其實這些方法都欠妥當。前面,我們都已經說了,孩子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己與自身所見所感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自身對事物認知的表達。

就算面對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也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來說,面對同一只小狗,兩個孩子,一個喜歡小狗,一個曾經被小狗嚇到過,那麼畫作中喜歡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或威武或可愛,而害怕小狗的那個孩子畫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凶惡的。

同理,這裡媽媽和孩子對玫瑰花的感受自然也一定是有區別的,媽媽給孩子示範怎麼畫或者在網上找玫瑰花的圖片無疑是將自己和別人對玫瑰花的體驗強加給孩子。

這樣會降低孩子對玫瑰花的興趣和探索,阻礙孩子建立自己與玫瑰花的敏感關係。

而且因為媽媽的一次幫助,孩子可能會不斷地來找媽媽幫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獨立創作的能力,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其內心情緒的正確釋放。

所以當孩子對你說他不會畫某個事物的時候,應對的正確方法是科學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我們要鼓勵引導孩子調動視、聽、觸、感等多方面的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去回憶與所畫事物之間更多的聯繫。

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孩子不會畫玫瑰花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問她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和誰見過玫瑰花?玫瑰花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味道的?有幾個花瓣兒?摸起來怎麼樣等問題?通過一些問題的引導,讓孩子重現或者是想象一下接觸玫瑰花時的場景。

對一些細節的回憶,可以幫助孩子在以後觀察事物的時候觀察得更仔細,並讓孩子對他接觸過的事物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無法回憶起很多的細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再去體驗。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孩子去鮮花店或玫瑰園去親自觀察一下,讓孩子對玫瑰花的體驗變得更加敏感和豐富。

總之,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畫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體驗去替代孩子對事物的體驗,盲目地去幫助孩子,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三、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作品?

除了對孩子的創作進行科學的引導,那麼父母是否應該對孩子的畫作進行評價呢?是否應該對比例失調的作品給予糾正,對畫得比較好的作品給予表揚,畫得不好的作品給以批評和指導呢?

首先,孩子的畫作比例失調的話,父母不應該給予糾正。

我們在觀察孩子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孩子的作品比例嚴重失調了,比方說,他畫的媽媽比房子還要高,媽媽的笑臉比身子還要大。這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糾正孩子的這種比例失調,其實呢,這是不應該的。因為作為成年人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事物的外部形象,而這個作品並不是為了寫實,而是孩子對他所畫事物的一種情感的表達。

這幅畫中,他最喜歡的人物是媽媽,所以他就把媽媽的形象畫得比較高大;而媽媽身上,讓他感覺到最親切的是媽媽的笑臉,於是媽媽的臉就比身體的其他部位畫得更加突出。

如果我們糾正孩子畫作的比例失調,就是在強硬地在改變孩子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損害孩子對事物的敏感度,不利於孩子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其次,不要隨便或者說輕易讚美孩子的作品,也永遠不要批評孩子已經完成的畫作。

我們做父母的,一直被提倡要多鼓勵,少批評孩子。可作者認為不應該輕易地讚美孩子的作品,除非她真的表現非常突出,值得稱讚。

因為,你對孩子作品言不由衷的讚美,只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並對你讚美的真誠產生一種質疑的態度。

當然表揚還要因人而異的。一個孩子非常的積極樂觀,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一幅不錯的作品,那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表揚;而另一個孩子不喜歡畫畫或者比較內向、壓抑,這時候我們就要對他的點滴進步,進行及時的表揚。

不隨便表揚孩子的作品,當然更不應該輕易批評孩子的作品。

在面對孩子的作品時,我們往往會從大人的角度來點評孩子的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忽略兒童內心需要的表達。

其實,孩子畫作呈現的是他成長的一個個階段和歷程,反映的是他與周圍環境的敏感關係。就算孩子畫得一點也不像,我們也不要批評孩子說:你這是畫的什麼呀,一點也不像;也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怎麼畫。

每個孩子都有通過畫作自由表達情感的權利。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這樣的美育培養不可少

最後,不需要在牆上懸掛孩子的作品。

我們做父母的喜歡把孩子畫得比較好的作品,張貼或裝裱懸掛在牆上,以便讓大家看到孩子在藝術創作方面取得的成績,鼓勵孩子繼續努力。但是對於孩子的創作而言這麼做是不足取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不解,為什麼藝術家的作品能懸掛,自己孩子的卻不合適?

其實,我們懸掛藝術家的作品是為了裝飾房間,我們關注的是藝術家創作的結果——藝術品,而對於我們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我們前面講過藝術的意義在於體驗和真實表達內心。

如果我們把孩子畫作中我們為比較好的,貼在牆上或懸掛裝裱,會影響孩子把注意力從創作過程轉移到創作結果,孩子會關注我們懸掛的畫作,為了繼續贏得我們的喜歡和表揚,他們會重複這些畫的特點和創作手法,這會影響孩子的自由表達,阻礙孩子的藝術創作性。

如果,家長實在想保存孩子的作品,可以把孩子的作品裝訂成冊保存,想欣賞的時候拿出來看看,這是孩子成長的軌跡,但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某件或某些作品的偏愛。

今天,我們結合《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一書,探討了藝術對於兒童發展的意義,以及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創作並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孩子的作品,希望對大家培養孩子進行藝術創作起到一定的幫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