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

瓜瓜有一次看動物世界時,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北極熊媽媽在雪地裡跟北極熊寶寶走著,但是到了冰水裡,熊媽媽讓熊寶寶騎到了自己頭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寶寶浸溼。雖然冰水池的範圍不大,但熊媽媽因為受傷顯得很吃力。

瓜瓜說,“爺爺奶奶和北極熊媽媽一樣”。我好奇問為什麼。瓜瓜跟我說,有一次刮颱風,爺爺揹著他從外面趕回家,奶奶在一旁撐著雨傘,風很大,到最後奶奶抱著他,幫他擋住雨水。到家裡時,爺爺奶奶都淋溼了,只有他還是全身乾乾的。

"

瓜瓜有一次看動物世界時,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北極熊媽媽在雪地裡跟北極熊寶寶走著,但是到了冰水裡,熊媽媽讓熊寶寶騎到了自己頭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寶寶浸溼。雖然冰水池的範圍不大,但熊媽媽因為受傷顯得很吃力。

瓜瓜說,“爺爺奶奶和北極熊媽媽一樣”。我好奇問為什麼。瓜瓜跟我說,有一次刮颱風,爺爺揹著他從外面趕回家,奶奶在一旁撐著雨傘,風很大,到最後奶奶抱著他,幫他擋住雨水。到家裡時,爺爺奶奶都淋溼了,只有他還是全身乾乾的。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瓜瓜說得神采奕奕,我感覺到他的雙眼裡,滿滿的都是愛。

有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她覺得她家的奶奶難以溝通。這位媽媽每週都會用心安排時間帶兒子外出,有時到公園玩,有時到郊區爬爬山。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每次回到家,她都會被老人責怪,老人說她“浪費錢”,“有錢還不如買好吃的給小孩吃”。這位媽媽跟老人解釋說,小孩子每天基本的飲食已經能夠保證營養了,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有很多好處,老人卻不以為然。

婆媳矛盾,其實不只發生在中國。德國進化心理學家Harald Euler等人對3000名被試的調查發現,在眾多的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的評價最低;人類發展學家Karen Fingerman在研究一群老人有關婆媳相處的問題時,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所以,婆媳矛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婆媳矛盾,雖然從基因與遺傳的角度,婆婆可能對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有更多的包容,而對兒媳婦卻常常有著客觀的評價甚至成見。但是,學者們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少老人常常有通過控制感實現在家庭中的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

"

瓜瓜有一次看動物世界時,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北極熊媽媽在雪地裡跟北極熊寶寶走著,但是到了冰水裡,熊媽媽讓熊寶寶騎到了自己頭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寶寶浸溼。雖然冰水池的範圍不大,但熊媽媽因為受傷顯得很吃力。

瓜瓜說,“爺爺奶奶和北極熊媽媽一樣”。我好奇問為什麼。瓜瓜跟我說,有一次刮颱風,爺爺揹著他從外面趕回家,奶奶在一旁撐著雨傘,風很大,到最後奶奶抱著他,幫他擋住雨水。到家裡時,爺爺奶奶都淋溼了,只有他還是全身乾乾的。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瓜瓜說得神采奕奕,我感覺到他的雙眼裡,滿滿的都是愛。

有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她覺得她家的奶奶難以溝通。這位媽媽每週都會用心安排時間帶兒子外出,有時到公園玩,有時到郊區爬爬山。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每次回到家,她都會被老人責怪,老人說她“浪費錢”,“有錢還不如買好吃的給小孩吃”。這位媽媽跟老人解釋說,小孩子每天基本的飲食已經能夠保證營養了,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有很多好處,老人卻不以為然。

婆媳矛盾,其實不只發生在中國。德國進化心理學家Harald Euler等人對3000名被試的調查發現,在眾多的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的評價最低;人類發展學家Karen Fingerman在研究一群老人有關婆媳相處的問題時,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所以,婆媳矛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婆媳矛盾,雖然從基因與遺傳的角度,婆婆可能對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有更多的包容,而對兒媳婦卻常常有著客觀的評價甚至成見。但是,學者們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少老人常常有通過控制感實現在家庭中的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例如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安排一群孩子探望某間老人院的老人。研究人員把老人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老人可以決定自己被訪問的時間和時長,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一段時間後,第一組老人表現出對生活有更多的積極性。這其實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在起作用,雖然很多人沒有留意到。

老人們的這種表現,被學者們稱為“知覺控制”。在常見的家庭中,大多數老人因為退休了或者沒有工作,日常生活中再也沒有什麼大追求,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在家庭中通過製造某事“影響力”來實現自我價值——“我雖然老了,但是我還有用處”,背後是老人們的自我尊嚴。這,也是我們這些年輕父母常常忽視的。

正因為不夠理解老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年輕父母們經常難以理解老人為什麼總做出與年輕人的期望相反的行為,例如:

"

瓜瓜有一次看動物世界時,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北極熊媽媽在雪地裡跟北極熊寶寶走著,但是到了冰水裡,熊媽媽讓熊寶寶騎到了自己頭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寶寶浸溼。雖然冰水池的範圍不大,但熊媽媽因為受傷顯得很吃力。

瓜瓜說,“爺爺奶奶和北極熊媽媽一樣”。我好奇問為什麼。瓜瓜跟我說,有一次刮颱風,爺爺揹著他從外面趕回家,奶奶在一旁撐著雨傘,風很大,到最後奶奶抱著他,幫他擋住雨水。到家裡時,爺爺奶奶都淋溼了,只有他還是全身乾乾的。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瓜瓜說得神采奕奕,我感覺到他的雙眼裡,滿滿的都是愛。

有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她覺得她家的奶奶難以溝通。這位媽媽每週都會用心安排時間帶兒子外出,有時到公園玩,有時到郊區爬爬山。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每次回到家,她都會被老人責怪,老人說她“浪費錢”,“有錢還不如買好吃的給小孩吃”。這位媽媽跟老人解釋說,小孩子每天基本的飲食已經能夠保證營養了,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有很多好處,老人卻不以為然。

婆媳矛盾,其實不只發生在中國。德國進化心理學家Harald Euler等人對3000名被試的調查發現,在眾多的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的評價最低;人類發展學家Karen Fingerman在研究一群老人有關婆媳相處的問題時,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所以,婆媳矛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婆媳矛盾,雖然從基因與遺傳的角度,婆婆可能對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有更多的包容,而對兒媳婦卻常常有著客觀的評價甚至成見。但是,學者們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少老人常常有通過控制感實現在家庭中的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例如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安排一群孩子探望某間老人院的老人。研究人員把老人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老人可以決定自己被訪問的時間和時長,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一段時間後,第一組老人表現出對生活有更多的積極性。這其實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在起作用,雖然很多人沒有留意到。

老人們的這種表現,被學者們稱為“知覺控制”。在常見的家庭中,大多數老人因為退休了或者沒有工作,日常生活中再也沒有什麼大追求,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在家庭中通過製造某事“影響力”來實現自我價值——“我雖然老了,但是我還有用處”,背後是老人們的自我尊嚴。這,也是我們這些年輕父母常常忽視的。

正因為不夠理解老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年輕父母們經常難以理解老人為什麼總做出與年輕人的期望相反的行為,例如: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我們希望孩子們自己吃飯,但老人卻喜歡追著孩子餵飯”;

“我們希望孩子慢慢學會自己穿衣,但老人卻以孩子不懂或容易著涼為由幫孩子穿”;

“我們希望孩子做家務洗衣服,讓孩子養成勞動的習慣,但老人卻認為孩子們玩掃把、玩水”;

“我們希望孩子聽故事看繪本,但老人卻把電視當哄孩子的‘保姆’”;

“我們希望孩子生病時,可以按照科學的途徑對症下藥,但老人卻憑藉缺乏科學性的經驗,胡亂買藥給孩子吃”……

這是無數年輕父母的心聲。老人們的行為受自我價值驅動,雖然他們不知道,也不願意承認。所以便出現了無數家庭的年輕人評價老人“總是與我作對”,“不聽勸”等。

當我們知道了老人們“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想辦法在其他方面讓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能否改進隔代溝通呢?

有一位經常看幼兒說的文章的媽媽,她曾經向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歷。

她的兒子樂樂4歲,平時由奶奶在家裡帶,但小男孩不肯吃青菜,因此常常便祕。孩子的奶奶很擔憂,覺得這樣發展下去,以後會“壞了腸胃”。老人每頓一定要強制孫子吃半碗青菜,吃不完就打小手,導致孩子每次吃飯前表情忐忑。孩子的媽媽覺得孩子不應該被奶奶這樣野蠻地強迫。

有一次吃飯時,這位媽媽對老人說:“媽,其實每個人腦袋裡都有一條‘害怕蟲’,就像你害怕到醫院看醫生,孩子害怕吃青菜一樣。你還記得樂樂去年,因為嘴巴里的青菜太長,導致青菜的一頭卡在牙齒,一頭堵到喉嚨的情形嗎?那次樂樂被嚇壞了,所以他從此就害怕吃青菜。你看啊,樂樂很喜歡吃你的燜豆腐,我們也很喜歡。對樂樂來說,你做的燜豆腐不僅好吃,還因為他不害怕豆腐。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與‘害怕蟲’鬥爭,我們不要強迫,讓孩子慢慢戰勝它……”

"

瓜瓜有一次看動物世界時,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北極熊媽媽在雪地裡跟北極熊寶寶走著,但是到了冰水裡,熊媽媽讓熊寶寶騎到了自己頭上,很努力地避免熊寶寶浸溼。雖然冰水池的範圍不大,但熊媽媽因為受傷顯得很吃力。

瓜瓜說,“爺爺奶奶和北極熊媽媽一樣”。我好奇問為什麼。瓜瓜跟我說,有一次刮颱風,爺爺揹著他從外面趕回家,奶奶在一旁撐著雨傘,風很大,到最後奶奶抱著他,幫他擋住雨水。到家裡時,爺爺奶奶都淋溼了,只有他還是全身乾乾的。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瓜瓜說得神采奕奕,我感覺到他的雙眼裡,滿滿的都是愛。

有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她覺得她家的奶奶難以溝通。這位媽媽每週都會用心安排時間帶兒子外出,有時到公園玩,有時到郊區爬爬山。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每次回到家,她都會被老人責怪,老人說她“浪費錢”,“有錢還不如買好吃的給小孩吃”。這位媽媽跟老人解釋說,小孩子每天基本的飲食已經能夠保證營養了,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有很多好處,老人卻不以為然。

婆媳矛盾,其實不只發生在中國。德國進化心理學家Harald Euler等人對3000名被試的調查發現,在眾多的家庭關係中,婆媳關係的評價最低;人類發展學家Karen Fingerman在研究一群老人有關婆媳相處的問題時,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所以,婆媳矛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婆媳矛盾,雖然從基因與遺傳的角度,婆婆可能對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有更多的包容,而對兒媳婦卻常常有著客觀的評價甚至成見。但是,學者們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少老人常常有通過控制感實現在家庭中的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例如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安排一群孩子探望某間老人院的老人。研究人員把老人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老人可以決定自己被訪問的時間和時長,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一段時間後,第一組老人表現出對生活有更多的積極性。這其實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在起作用,雖然很多人沒有留意到。

老人們的這種表現,被學者們稱為“知覺控制”。在常見的家庭中,大多數老人因為退休了或者沒有工作,日常生活中再也沒有什麼大追求,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在家庭中通過製造某事“影響力”來實現自我價值——“我雖然老了,但是我還有用處”,背後是老人們的自我尊嚴。這,也是我們這些年輕父母常常忽視的。

正因為不夠理解老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年輕父母們經常難以理解老人為什麼總做出與年輕人的期望相反的行為,例如: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我們希望孩子們自己吃飯,但老人卻喜歡追著孩子餵飯”;

“我們希望孩子慢慢學會自己穿衣,但老人卻以孩子不懂或容易著涼為由幫孩子穿”;

“我們希望孩子做家務洗衣服,讓孩子養成勞動的習慣,但老人卻認為孩子們玩掃把、玩水”;

“我們希望孩子聽故事看繪本,但老人卻把電視當哄孩子的‘保姆’”;

“我們希望孩子生病時,可以按照科學的途徑對症下藥,但老人卻憑藉缺乏科學性的經驗,胡亂買藥給孩子吃”……

這是無數年輕父母的心聲。老人們的行為受自我價值驅動,雖然他們不知道,也不願意承認。所以便出現了無數家庭的年輕人評價老人“總是與我作對”,“不聽勸”等。

當我們知道了老人們“自我價值”的心理需求,想辦法在其他方面讓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能否改進隔代溝通呢?

有一位經常看幼兒說的文章的媽媽,她曾經向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歷。

她的兒子樂樂4歲,平時由奶奶在家裡帶,但小男孩不肯吃青菜,因此常常便祕。孩子的奶奶很擔憂,覺得這樣發展下去,以後會“壞了腸胃”。老人每頓一定要強制孫子吃半碗青菜,吃不完就打小手,導致孩子每次吃飯前表情忐忑。孩子的媽媽覺得孩子不應該被奶奶這樣野蠻地強迫。

有一次吃飯時,這位媽媽對老人說:“媽,其實每個人腦袋裡都有一條‘害怕蟲’,就像你害怕到醫院看醫生,孩子害怕吃青菜一樣。你還記得樂樂去年,因為嘴巴里的青菜太長,導致青菜的一頭卡在牙齒,一頭堵到喉嚨的情形嗎?那次樂樂被嚇壞了,所以他從此就害怕吃青菜。你看啊,樂樂很喜歡吃你的燜豆腐,我們也很喜歡。對樂樂來說,你做的燜豆腐不僅好吃,還因為他不害怕豆腐。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與‘害怕蟲’鬥爭,我們不要強迫,讓孩子慢慢戰勝它……”

與老人溝通難?人家兒媳婦的溝通大招!育兒父母完全可借鑑

奶奶聽到自己做的燜豆腐得到肯定,喜上眉梢地說:“我有時也擔心青菜太硬,他吞不下……那就讓他慢慢來吧!我以後不強迫了。”

除此之外,讓這位媽媽意外的是,有時孩子遇到其他害怕的事情,例如孩子不敢一個人晚上上廁所,孩子的奶奶也變得很寬容:“奶奶知道你腦袋裡有‘害怕蟲’,奶奶也有,我可以在門外陪你……”

這位媽媽也常常故意稱讚老人“越來越懂得與孩子溝通”,老人很高興,對待孩子也變得開明瞭很多。

這位媽媽使用的方法,其實就是三明治溝通法。先讚美對方一件事,接著把自己對對方的期望放在中間,最後再加一個肯定的期待。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年輕人不僅要知道老人的年齡,更要知道老人的心思!

關鍵字:隔代溝通、隔代養育、育兒方法、親子互動、成長環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