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孩子的好專業(一篇令考生與家長深思的文章)

窮孩子的好專業(一篇令考生與家長深思的文章)

十年過去了,又一年高考成績放榜。

填志願成為考生、家長近期的心頭大事,也是人生大事。

選什麼專業?讀哪所學校?去哪座城市?成為了一次次叩問家長與考生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根據自身不同的變量,有不同的解讀,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

但作為當事人,瞭解更多維度的觀點,總更有利於自己的判斷,進而做出最接近正確的選擇。

所以,今天作為一個十年前參加高考的考生,就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1.

當初尋常的一個日子,竟成為此後人生的一個拐角。

用這句話來形容填寫志願的那個日子最恰當不過了。填志願,比你想象中重要。

如果你覺得只要上得了大學就行,其他且走且看,率性而為,馬虎就事,後面就被動了,如果之後需重新做選擇,則白白浪費了少則數年時間。

十年前,我也填寫過志願,也踏進了大坑。

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當初的我,那就是在“懵逼”中完成志願填報,或是白紙一張的“傻逼”也敢做出自以為明智的選擇。

我靠什麼填志願?靠的單一的信息來源、狹窄的見識、天真的幻想、以及無所謂的態度。

單一的信息來自同學們說這個專業畢業後好找工作,好的,那就它了,填機械專業。

狹窄的見識來自我除了從同學們那裡得知選什麼專業外,竟然不知要從其他渠道去多加了解。按理說09年的網絡也發達了,網上的各種渠道都可搜索,都可深入瞭解,卻沒意識到這一點。

還有當時沒明白,你的同學其實也是白紙一張,跟你差不多埋頭讀書,他們的想法絕大多數也是很不科學。

天真的幻想則是認為,填啥不是填啊,能去大學就行了,不喜歡專業,那至少混個文憑唄,畢業了又不一定要從事本專業,很傻很天真,也很不負責任。

這個也可以說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簡直愚昧無知。

以至於,我在苦逼的機械專業讀了兩年,心情鬱郁,悶悶不樂,不喜歡也沒學好,學分欠了不少,終於在大三轉專業了,從機電學院轉到人文學院去了。

由於全理科轉到全文科,交叉的學分少,為了修到足夠的學分,所以多讀了一年,浪費了不少時間。

而當時填志願的那四個錯誤點,後來想想簡直就是天坑,現在寫出來大家記得避免。

人生漫長,影響人生之路的因素很多,但把最重要的節點羅列出來,大多數人無非就這四個:讀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什麼時候和什麼人結婚、什麼時候買房。

這四點幾乎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一生,而專業作為四個節點之首,值得每個家長和考生重視。

好了,思想重視、態度端正了!後面問題就輕鬆了一點。

2.

那麼,要選什麼專業?讀哪所學校?去哪座城市?

如果你家有錢,那就喜歡什麼選擇什麼吧,反正選擇的好壞家裡都能兜底,不會對你往後的人生產生致命影響,至少能過個城市裡的中等生活。

這裡就涉及到什麼才叫喜歡?怎樣才叫有錢?

首先喜歡是個很不靠譜的詞,它需要深入瞭解並且付諸實際行動,而這一切前提還必須在於你並不在乎能否獲得回報。

有些童學看到專業名稱就喜歡了,問他為啥喜歡?他說xx電視劇裡面xxx就是幹這個的,有房有車還有漂亮女人,一副都市精英做派,就覺得自己喜歡這樣的生活,認定報這個專業了。

相當不靠譜,你以為畢業後能在陸家嘴、五道口從事高大上的工作,實際有可能處於偏遠地區,在暗無天日的辦公室裡累死累活的搬磚呢。

不是建立在對現實深入瞭解之上的喜歡,不具備持續性。你說你見了一面就喜歡上一個女孩子,深入瞭解兩個月後,有可能一點都不喜歡了。

所以,喜歡、感興趣一定要先去多維度深入瞭解,不要想當然,不要濫用兩個詞去掩飾你思維的惰性。

那怎麼才算有錢?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給個最低標準,就是在你想定居的城市,你家能輕鬆給你買一套全款的房子,在北京、上海、深圳,這個全款可能是600w、800w、1000w,在三四線城市,這個全款可能是100w、200w、300w。

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這是底線。

以後的房子解決了,也是人生中重要節點中的第四個解決了,你在城市裡的生活、結婚問題就不會很艱難。

這裡先別噴我提倡啃老,暗示社會現實,因為這是現實社會。

除了極少數畢業生能靠自身能力、時代機遇突圍,大多數畢業生在高房價下往往被虐得頭破血流、體無完膚,工資漲幅遠低於房價漲幅,扣完六個錢包付了首付後還按揭壓力大,不敢結婚生子,沒了詩和遠方,甚至喪失了生活的樂趣。

只有在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套屬於你、並且沒負擔的房子,在此之上的人生抉擇才會更輕鬆,偶爾的超脫,偶爾的詩與遠方才不會遙不可及。

那如果有些人不在乎這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子,有錢就旅行,沒錢就上班,一生活得很自我,那這些人不在我說的範圍之內。

但如果你家經濟實力或你個人人生觀無法做到以上這些,那麼好好把專業與日後工作收入考慮在一起,不要在大學浪費時間。

專業、學校、城市,哪個放在優先級?

很多大咖都建議城市放在第一,我認為也是,值得優先考慮,但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總體原則,能去北上廣深,杭州、南京、武漢等新一線,就不要去二三線城市,能去沿海二線就不要去內陸小城市了。

這個建議很簡單,城市給一個人不僅是眼界、格局與見識,還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身處其中的人才更能體會到,別不信,去了就知道。

再者一個人只有見過繁華、見過世面,對以後的選擇才會心甘情願,哪怕北京985畢業後回到哪個犄角旮旯的鄉鎮去當個基層科員,也是無怨無悔。

而如果說一個沒見識過這個世界的好與壞,在懵懵懂懂中選擇了犄角旮旯的地方工作一生,有可能一生都心志難平、鬱鬱寡歡。

沒有足夠的經歷去談選擇,你的精神世界會首先跳出來質疑你。

所以大城市,值得每個考生的選擇,至少也得去個二線城市。

3.

對於分數985、211以上的,我認為學校同樣重要。

能去985,就不要去211,除了類似北郵的計算機等熱門好專業外;

能去211,就不要去一本了,學校會是一個人一生的攜帶的標籤,不能畢業後,不敢跟人說你是畢業於xxx學校。

不少500強公司,招人也是985、211優先,特別以後想考取省部委及以上公務員的童學,學校出身很重要。

對於985、211以上分數:

學校≥城市>專業

雖然專業排最後,但也不能選擇類似知乎四大勸退專業“生化環材”,除了以後想當老師的,如果不得已碰到這類專業,還是選次一點學校的好專業。

但如果分數達不到211呢,理工科我認為專業最重要!文科依舊城市重要!

理工科:

專業≥城市>學校

理工科培養就業型人才的學校,沒有好專業面臨的就是畢業找不到好工作。

我好幾個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二本朋友,現在待遇都算同學裡比較高的。畢業五六年,年薪25-40w之間,簡直就是脫貧致富的好專業。

而學習機械專業的同學,現在還在廠裡苦得一逼,月薪5千-8千,有可能終其一生都達不到互聯網公司的起薪。

這就是專業選擇帶來的彌天巨坑。

而對於文科生的話

城市≥學校>專業

大城市的好,上面已經說了。

那麼,哪些專業有錢途?

這裡排除畢業後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的童學,要從所讀專業後從事該專業工作的童學來說。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IT、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審計等專業畢業後找工作待遇會好些。

這也是我想推薦的,除外,我覺得文科中文系也不錯,出來可以做內容、做策劃崗位,現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這麼火,崗位很多,大城市這方面待遇還不錯。

但類似上面好專業報的人太多了,錄取分數並不低,具體在填志願的時候,很多童學想在分數夠得著的最好學校選擇這些熱門專業,往往會錄取不上。

該怎麼辦?退一步,選擇學校次一點的這些好專業。

但具體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都寫服從專業調劑,很可能就會被好學校的差專業錄取了,這一點得注意下。

4.

填志願是個系統性工程,考慮的是方方面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管是公是婆,都會顧此失彼,不要迷信任何人,只可吸收建議。

總結下一下幾點:

①.城市很重要,儘量選擇一線,打底二線,不要去三四線;

②.985、211以上分數,學校≥城市>專業

③.普通的一二本理工科,專業≥城市>學校

④.普通的一二本文科,城市≥學校>專業

大體遵循以上原則,但不是走極端,比如專業排最後的建議,並不代表你要選擇最差的專業,實際碰到這類情況得變通,得綜合考慮。

最後說下,如果現在有個男生讓我給他建議學啥專業,我會首先建議學IT、計算機信息等。

何文野簡介:文學學士、業餘撰稿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