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

電影《致青春》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

成年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曾經一度,我們都曾暗自發過誓:要做那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允許自己被杯觥交錯,你推我讓,討好、卑微、諂媚、逢迎等薰染!

但後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漸漸與過去自己最討厭的那些人的影像慢慢重合,我們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呢?自我認知法則中的三大定律或許能給你一點答案。

"

電影《致青春》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

成年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曾經一度,我們都曾暗自發過誓:要做那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允許自己被杯觥交錯,你推我讓,討好、卑微、諂媚、逢迎等薰染!

但後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漸漸與過去自己最討厭的那些人的影像慢慢重合,我們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呢?自我認知法則中的三大定律或許能給你一點答案。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1

焦點定律:你並沒有你認為的那麼重要

你是否因為衣服上的一塊汙漬懊惱半天;是否因為說錯一句話久久難以釋懷;是否因為做了新發型覺得自己回頭率很高.....如果有類似情況之一,你就印證了焦點定律。

所謂焦點定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旁人對自己的關注度,認為別人對自己也保持著異乎尋常的注意力。

焦點定律無限放大,往往就會造成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者,覺得自己就是人群的焦點,所有人都在看自己,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帶來的影響。

朋友小北參加年會的時候,不小心將果汁撒在自己新禮服上,她覺得自己的樣子一定很狼狽,待會還要和男神一同上臺,越想越尷尬,領獎的時候小北一直低著頭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直到幾個月小北和男神談戀愛後,小北提及年會的事情,男神竟然說完全沒有注意到,小北愕然,原來真的是自己在意太多。

其實,往往一件事,即便別人看到,甚至當即作出反應,也不過是浮雲,因為他們很快會忘掉的,畢竟你不是別人生活裡的主角,每個人都只把有限的心死放在自己身上。

泰戈爾說:“天使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她們把自己看得很輕。”那麼怎樣弱化自身的焦點定律呢?

1、心理暗示: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雖獨特但也平凡

你可以活出自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壓根沒有看法。

2、換位思考:公共場合,不必緊張,最在意的只是你自己

你可以要求自己,慎重其事,追求完美,但同時可以想象到別人並不會像你一樣,去在意你的表現。

3、心態平和:深呼吸,放輕鬆

凡事輕鬆面對,反而更容易成功。

"

電影《致青春》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

成年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曾經一度,我們都曾暗自發過誓:要做那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允許自己被杯觥交錯,你推我讓,討好、卑微、諂媚、逢迎等薰染!

但後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漸漸與過去自己最討厭的那些人的影像慢慢重合,我們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呢?自我認知法則中的三大定律或許能給你一點答案。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1

焦點定律:你並沒有你認為的那麼重要

你是否因為衣服上的一塊汙漬懊惱半天;是否因為說錯一句話久久難以釋懷;是否因為做了新發型覺得自己回頭率很高.....如果有類似情況之一,你就印證了焦點定律。

所謂焦點定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旁人對自己的關注度,認為別人對自己也保持著異乎尋常的注意力。

焦點定律無限放大,往往就會造成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者,覺得自己就是人群的焦點,所有人都在看自己,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帶來的影響。

朋友小北參加年會的時候,不小心將果汁撒在自己新禮服上,她覺得自己的樣子一定很狼狽,待會還要和男神一同上臺,越想越尷尬,領獎的時候小北一直低著頭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直到幾個月小北和男神談戀愛後,小北提及年會的事情,男神竟然說完全沒有注意到,小北愕然,原來真的是自己在意太多。

其實,往往一件事,即便別人看到,甚至當即作出反應,也不過是浮雲,因為他們很快會忘掉的,畢竟你不是別人生活裡的主角,每個人都只把有限的心死放在自己身上。

泰戈爾說:“天使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她們把自己看得很輕。”那麼怎樣弱化自身的焦點定律呢?

1、心理暗示: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雖獨特但也平凡

你可以活出自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壓根沒有看法。

2、換位思考:公共場合,不必緊張,最在意的只是你自己

你可以要求自己,慎重其事,追求完美,但同時可以想象到別人並不會像你一樣,去在意你的表現。

3、心態平和:深呼吸,放輕鬆

凡事輕鬆面對,反而更容易成功。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2

自我寬恕定律:我們總是很輕易就原諒自己

一個上班總愛遲到的人,總有各種藉口,不是堵車就是天氣不好,所以遲到理所應當;一個大學生,天天逃課玩遊戲,還說這是為了合群,不然交不到朋友;一個小偷天天盜竊他人財物,卻說自己是被生活所迫.....

似乎自己的錯誤都是因為別人,為什麼承認自己的錯誤就這麼難呢?

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失誤、理解自己的過錯、輕易地原諒自己,對別人卻無法做到這樣的寬容。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自我寬恕定律”

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犯錯就會受到懲罰,人的本性遵從趨利避害的原則,因此一旦察覺到可能的危險,便極力辯解,甚至把錯誤歸因於別人。也有人可能只是因為自尊心、虛榮心,為了所謂的顏面就死不認錯。

這種自我寬恕一旦成為某個人的習慣,久而久之,在她的世界觀念是非對錯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長此以往就會自我放縱,自甘墮落,從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試想一個人如果習慣於內心的內心自我寬恕,對自己的錯誤毫不悔改,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輕者如孔乙己,竊書不算偷,如阿Q在太陽底下捉獅子,別人也這樣做,他卻不高興,情節嚴重的大概就有些犯罪分子錯了,還覺得自己可以被原諒。

曾經看過一部韓國的電影《密陽》,結局十分令人詫異而悲痛,女主角帶著孩子移居到密陽,本來溫馨和諧,結果孩子被綁架、產教、撕票,女主角從此活在仇恨與悲痛之中。最後為了解脫去探監,本想試著原諒殺人犯,結果那個犯人一臉平靜,告訴他,自己每天對神懺悔,已經得到了主主的原諒,女主角瞬間崩潰,受害人都還沒有得到解脫,憑什麼你就這麼容易被寬恕了?

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相剋制別人,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像寬恕自己那樣去寬容別人,嚴於律己,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在錯誤中成長,寬厚待人,才能使我們獲得尊敬和善意,收穫充實又溫情的人生。

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首先要接納自己,完完全全地愛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漠視自己的過錯,輕而易舉地寬恕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會時常反省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並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完善自我,使自己變得更美好,成為一個真正自尊自愛,也值得被尊敬、被愛戴的人。

"

電影《致青春》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

成年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曾經一度,我們都曾暗自發過誓:要做那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允許自己被杯觥交錯,你推我讓,討好、卑微、諂媚、逢迎等薰染!

但後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漸漸與過去自己最討厭的那些人的影像慢慢重合,我們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呢?自我認知法則中的三大定律或許能給你一點答案。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1

焦點定律:你並沒有你認為的那麼重要

你是否因為衣服上的一塊汙漬懊惱半天;是否因為說錯一句話久久難以釋懷;是否因為做了新發型覺得自己回頭率很高.....如果有類似情況之一,你就印證了焦點定律。

所謂焦點定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旁人對自己的關注度,認為別人對自己也保持著異乎尋常的注意力。

焦點定律無限放大,往往就會造成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者,覺得自己就是人群的焦點,所有人都在看自己,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帶來的影響。

朋友小北參加年會的時候,不小心將果汁撒在自己新禮服上,她覺得自己的樣子一定很狼狽,待會還要和男神一同上臺,越想越尷尬,領獎的時候小北一直低著頭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直到幾個月小北和男神談戀愛後,小北提及年會的事情,男神竟然說完全沒有注意到,小北愕然,原來真的是自己在意太多。

其實,往往一件事,即便別人看到,甚至當即作出反應,也不過是浮雲,因為他們很快會忘掉的,畢竟你不是別人生活裡的主角,每個人都只把有限的心死放在自己身上。

泰戈爾說:“天使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她們把自己看得很輕。”那麼怎樣弱化自身的焦點定律呢?

1、心理暗示: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雖獨特但也平凡

你可以活出自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壓根沒有看法。

2、換位思考:公共場合,不必緊張,最在意的只是你自己

你可以要求自己,慎重其事,追求完美,但同時可以想象到別人並不會像你一樣,去在意你的表現。

3、心態平和:深呼吸,放輕鬆

凡事輕鬆面對,反而更容易成功。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2

自我寬恕定律:我們總是很輕易就原諒自己

一個上班總愛遲到的人,總有各種藉口,不是堵車就是天氣不好,所以遲到理所應當;一個大學生,天天逃課玩遊戲,還說這是為了合群,不然交不到朋友;一個小偷天天盜竊他人財物,卻說自己是被生活所迫.....

似乎自己的錯誤都是因為別人,為什麼承認自己的錯誤就這麼難呢?

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失誤、理解自己的過錯、輕易地原諒自己,對別人卻無法做到這樣的寬容。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自我寬恕定律”

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犯錯就會受到懲罰,人的本性遵從趨利避害的原則,因此一旦察覺到可能的危險,便極力辯解,甚至把錯誤歸因於別人。也有人可能只是因為自尊心、虛榮心,為了所謂的顏面就死不認錯。

這種自我寬恕一旦成為某個人的習慣,久而久之,在她的世界觀念是非對錯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長此以往就會自我放縱,自甘墮落,從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試想一個人如果習慣於內心的內心自我寬恕,對自己的錯誤毫不悔改,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輕者如孔乙己,竊書不算偷,如阿Q在太陽底下捉獅子,別人也這樣做,他卻不高興,情節嚴重的大概就有些犯罪分子錯了,還覺得自己可以被原諒。

曾經看過一部韓國的電影《密陽》,結局十分令人詫異而悲痛,女主角帶著孩子移居到密陽,本來溫馨和諧,結果孩子被綁架、產教、撕票,女主角從此活在仇恨與悲痛之中。最後為了解脫去探監,本想試著原諒殺人犯,結果那個犯人一臉平靜,告訴他,自己每天對神懺悔,已經得到了主主的原諒,女主角瞬間崩潰,受害人都還沒有得到解脫,憑什麼你就這麼容易被寬恕了?

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相剋制別人,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像寬恕自己那樣去寬容別人,嚴於律己,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在錯誤中成長,寬厚待人,才能使我們獲得尊敬和善意,收穫充實又溫情的人生。

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首先要接納自己,完完全全地愛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漠視自己的過錯,輕而易舉地寬恕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會時常反省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並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完善自我,使自己變得更美好,成為一個真正自尊自愛,也值得被尊敬、被愛戴的人。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3

控制錯覺定律:我們總是會信心滿滿地“犯錯”

所謂控制錯覺定律是指我們憑直覺而非理性分析、作出判斷,並自認為正確。其實這往往是一種錯覺,是一種盲目的迷之自信。

控制錯覺幾乎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養狗人士總說,我家的狗狗不咬人,賭博的人總想著自己一定會贏,在朋友圈轉發錦鯉的人會說,運氣一定會好起來的。

其實世界是充滿了未知,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反而會有很多偶然事件是我們無法預測更無法控制的。

直覺往往成為了我們對抗未知的重要武器,慣性思維讓我們變得簡單粗暴,許多人在對某件事情發表看法的時候,總是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和直覺,認為只要這樣做就一定會有這樣的結果。以前是這樣,那現在和以後也會這樣,別人都是這樣,那麼我們自己也會這樣,我們自認為可以清晰的瞭解、準確的預測,並做出正確的判斷,殊不知經驗並不會永遠可靠而好運氣也不是總會青睞、你這樣,以直覺、為基礎的判斷,99%都是錯覺,都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果。

"

電影《致青春》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

成年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曾經一度,我們都曾暗自發過誓:要做那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允許自己被杯觥交錯,你推我讓,討好、卑微、諂媚、逢迎等薰染!

但後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漸漸與過去自己最討厭的那些人的影像慢慢重合,我們漸漸地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呢?自我認知法則中的三大定律或許能給你一點答案。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1

焦點定律:你並沒有你認為的那麼重要

你是否因為衣服上的一塊汙漬懊惱半天;是否因為說錯一句話久久難以釋懷;是否因為做了新發型覺得自己回頭率很高.....如果有類似情況之一,你就印證了焦點定律。

所謂焦點定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旁人對自己的關注度,認為別人對自己也保持著異乎尋常的注意力。

焦點定律無限放大,往往就會造成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者,覺得自己就是人群的焦點,所有人都在看自己,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帶來的影響。

朋友小北參加年會的時候,不小心將果汁撒在自己新禮服上,她覺得自己的樣子一定很狼狽,待會還要和男神一同上臺,越想越尷尬,領獎的時候小北一直低著頭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直到幾個月小北和男神談戀愛後,小北提及年會的事情,男神竟然說完全沒有注意到,小北愕然,原來真的是自己在意太多。

其實,往往一件事,即便別人看到,甚至當即作出反應,也不過是浮雲,因為他們很快會忘掉的,畢竟你不是別人生活裡的主角,每個人都只把有限的心死放在自己身上。

泰戈爾說:“天使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她們把自己看得很輕。”那麼怎樣弱化自身的焦點定律呢?

1、心理暗示: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雖獨特但也平凡

你可以活出自我,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壓根沒有看法。

2、換位思考:公共場合,不必緊張,最在意的只是你自己

你可以要求自己,慎重其事,追求完美,但同時可以想象到別人並不會像你一樣,去在意你的表現。

3、心態平和:深呼吸,放輕鬆

凡事輕鬆面對,反而更容易成功。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2

自我寬恕定律:我們總是很輕易就原諒自己

一個上班總愛遲到的人,總有各種藉口,不是堵車就是天氣不好,所以遲到理所應當;一個大學生,天天逃課玩遊戲,還說這是為了合群,不然交不到朋友;一個小偷天天盜竊他人財物,卻說自己是被生活所迫.....

似乎自己的錯誤都是因為別人,為什麼承認自己的錯誤就這麼難呢?

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失誤、理解自己的過錯、輕易地原諒自己,對別人卻無法做到這樣的寬容。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自我寬恕定律”

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犯錯就會受到懲罰,人的本性遵從趨利避害的原則,因此一旦察覺到可能的危險,便極力辯解,甚至把錯誤歸因於別人。也有人可能只是因為自尊心、虛榮心,為了所謂的顏面就死不認錯。

這種自我寬恕一旦成為某個人的習慣,久而久之,在她的世界觀念是非對錯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長此以往就會自我放縱,自甘墮落,從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試想一個人如果習慣於內心的內心自我寬恕,對自己的錯誤毫不悔改,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輕者如孔乙己,竊書不算偷,如阿Q在太陽底下捉獅子,別人也這樣做,他卻不高興,情節嚴重的大概就有些犯罪分子錯了,還覺得自己可以被原諒。

曾經看過一部韓國的電影《密陽》,結局十分令人詫異而悲痛,女主角帶著孩子移居到密陽,本來溫馨和諧,結果孩子被綁架、產教、撕票,女主角從此活在仇恨與悲痛之中。最後為了解脫去探監,本想試著原諒殺人犯,結果那個犯人一臉平靜,告訴他,自己每天對神懺悔,已經得到了主主的原諒,女主角瞬間崩潰,受害人都還沒有得到解脫,憑什麼你就這麼容易被寬恕了?

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相剋制別人,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像寬恕自己那樣去寬容別人,嚴於律己,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在錯誤中成長,寬厚待人,才能使我們獲得尊敬和善意,收穫充實又溫情的人生。

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首先要接納自己,完完全全地愛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漠視自己的過錯,輕而易舉地寬恕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會時常反省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並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完善自我,使自己變得更美好,成為一個真正自尊自愛,也值得被尊敬、被愛戴的人。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03

控制錯覺定律:我們總是會信心滿滿地“犯錯”

所謂控制錯覺定律是指我們憑直覺而非理性分析、作出判斷,並自認為正確。其實這往往是一種錯覺,是一種盲目的迷之自信。

控制錯覺幾乎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養狗人士總說,我家的狗狗不咬人,賭博的人總想著自己一定會贏,在朋友圈轉發錦鯉的人會說,運氣一定會好起來的。

其實世界是充滿了未知,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反而會有很多偶然事件是我們無法預測更無法控制的。

直覺往往成為了我們對抗未知的重要武器,慣性思維讓我們變得簡單粗暴,許多人在對某件事情發表看法的時候,總是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和直覺,認為只要這樣做就一定會有這樣的結果。以前是這樣,那現在和以後也會這樣,別人都是這樣,那麼我們自己也會這樣,我們自認為可以清晰的瞭解、準確的預測,並做出正確的判斷,殊不知經驗並不會永遠可靠而好運氣也不是總會青睞、你這樣,以直覺、為基礎的判斷,99%都是錯覺,都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果。

三大自我認知定律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某個人曾經與朋友打賭魚到底有沒有舌頭,朋友說魚是有舌頭的,而那個人卻以自己多年來吃魚,並沒有見過什麼魚舌頭的經驗,自信滿滿地堅持,認為魚沒有舌頭。後來打賭的兩個人去菜市場水產區,把魚一條條拎起來觀察,一位魚販被他們的舉動所吸引,也很好奇,於是和他們一起找魚舌頭,看了很多的品種,最後得出結論:魚是有舌頭的。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做背景,卻還盲目自信堅持錯覺帶來的判斷,那麼就會信心滿滿地犯錯。那麼要擺脫控制錯覺定律,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多思考、多動腦,保持理智。

帕斯卡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我們區別於其他生物,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人類會思考。

2、善於收集信息,準確認清事實,幫助自己作出正確判斷

學海無涯,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獲取充足的信心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認清現實、認識自我,才能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

3、利用錯覺,為自己服務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錯覺運用得當,也能展錯覺控制。

“控制錯覺”會帶來干擾,甚至會令我們一腔孤勇,卻死無葬身之地,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克服這種心理,打破迷之自信、保持理智,做出正確的判斷。

不斷地自我改正,我們便會一步一步地優於過去的自己,最終活成我們想要的模樣。

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