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他們迫切需要獨立,想要長大!

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對孩子今後的一生影響關鍵。

所以,各位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現象

2010年3月11日晚10時,14歲的姜某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從姜某3月11日殺害父親,到4月4日家人報警將他帶走,前前後後與父親遺體在一起生活了24天,這期間他正常外出上網、看書、買飯,外人看上去,其心理狀態及其平靜。

經法院調查:姜某因為父親管教方式粗暴,心中充滿對父親的怨恨和不滿,平時沉溺於暴力網絡遊戲,實質上是對心中不滿的發洩,同時暴力網絡遊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心智的正常發育,因為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疏解,終因家庭瑣事將親生父親殺害。

姜某犯罪時14週歲,身體正處於發育期,情緒、情感的社會化還很不完善,行為極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和左右,難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衝動,最終導致本慘劇發生。其手段之殘忍、處事之冷靜與其年齡極其不適應。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自己父親的新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

報道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里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

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可以相信,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也希望自己能與父母溝通。

但是,正如新聞裡描述的,當爸爸把他從網吧裡揪出來扇耳光時,他沒有說一句話。

接下來,他向爸爸掏出了彈簧刀……

在這起弒父的人倫慘劇中,不難注意到,這位少年正好處在14歲的年齡。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對此,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道:

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是個危險期

孩子由14歲到成人的階段,對大腦的發育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準成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擬成年人的行為(認為自己已經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資格),不會只是遵從大人的指示而做事。

孩子可能在過去常常聽從家長指示,在家長的身邊亦步亦趨、很隨和順意。可是在一兩週內,孩子會忽然變了另一個人,不再喜歡跟隨家長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都不會很好,沒有效果,但卻總是堅持己見,寧願事後受罵。

若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便以為孩子變得反叛了,處處不聽話、事事駁嘴、溝通困難、關係變得緊張。所有的代溝和叛逆性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

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

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還有一些初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4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每年青少年自殺或殺人案,八成以上的年齡是在14歲左右。這不是巧合,而是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個階段最危險。

14歲的這段歲月,孩子在對自我的感知,跟父母的關係,以及自我情緒這三個方面是一段情緒起伏劇烈、精神壓力大的時期。

影響孩子情緒波動有很多原因,自身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家庭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干擾,甚至是食物也會讓孩子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孩子的情緒可以滲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他的行為。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

橋樑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樑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冉乃彥強調說:

“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家長怎麼做

1. 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

所以家長們瞭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要學會跟孩子聊天和傾聽

家長要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可以在每天的飯後或睡前,讓孩子說說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高興事兒,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兒。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所瞭解,也能保證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對於孩子的心理變化也能通過與孩子每天的聊天有所洞悉。

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也沒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的想法有時是有他的道理的。

家長應該用問答的方式瞭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指責、批評埋怨孩子,認為孩子做的總是不對;沒有考慮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凡事都要問個究竟。

如果以寬容、鼓勵的心態來聽一聽孩子的內心表白,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待自己的平等態度,孩子也就更樂於將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那麼孩子的性格也就會慢慢變得開朗。

3、把控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家長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

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4、 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

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

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

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青春期的孩子極其敏感和情緒化,還請父母能及時察覺,積極疏導,願每個孩子都能快快樂樂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