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不完美媽媽 讀書 尹建莉 億童父母學院 2019-09-01
"

就在昨天,樓下豆豆奶奶拉著我說了好幾遍:小區裡樂樂都認識好些字了,那小宇更是厲害,還會寫簡單的字。完了完了完了,我們家豆豆啥都不會。

彼時彼刻,我多麼慶幸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麼慶幸那些年看過的教育書籍、聽過的育兒講座給了我回應的底氣。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的回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識字這個話題。

你是否這樣看待幼兒識字?

"

就在昨天,樓下豆豆奶奶拉著我說了好幾遍:小區裡樂樂都認識好些字了,那小宇更是厲害,還會寫簡單的字。完了完了完了,我們家豆豆啥都不會。

彼時彼刻,我多麼慶幸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麼慶幸那些年看過的教育書籍、聽過的育兒講座給了我回應的底氣。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的回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識字這個話題。

你是否這樣看待幼兒識字?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對於是否讓孩子識字這一話題,家長們總是各有各的想法,但大部分可以歸入以下兩類:

早早識字派:這類父母認為提前教的字越多越好,因為小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幼兒時學習認字、寫字,上小學、初中後就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其他的知識。

絕不識字派:這部分父母恰好相反,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幼兒階段就應該抓緊時間遊戲和玩耍,一丁點漢字都不讓孩子接觸,因為上小學後才是孩子學習識字的階段,那時只要老師教,孩子自然就會。

這兩種識字觀如何影響孩子?

這兩種識字觀對嗎?它們分別會怎麼影響孩子呢?

早早識字派父母會抱著一摞字卡丟給孩子,每天給孩子惡補識字。但這樣做,往往將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機械記憶上,孩子雖然記住了文字的“樣貌”,卻不能理解文字真實的含義。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便認識許多字,上小學後仍然面對題目傻眼的原因。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沒有語境、沒完沒了的機械記憶,實在是枯燥又無聊,極易讓孩子對文字產生厭倦感,以至於影響後續的語言學習,甚至終身的閱讀習慣。

大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擁堵效應”也認為,在幼兒早期給大腦輸入過多的信息可能造成神經擁堵效應,反而不利於早期大腦的健康發展。

而絕不識字派父母將文字與孩子完全隔絕起來的做法,也不可取。孩子在幼兒階段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確需要在玩中學,做中學,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成長,而文字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將兩者完全割裂呢?

教孩子識字不是壞事,但如果做得太過,或者完全不管,對孩子都不利。

"

就在昨天,樓下豆豆奶奶拉著我說了好幾遍:小區裡樂樂都認識好些字了,那小宇更是厲害,還會寫簡單的字。完了完了完了,我們家豆豆啥都不會。

彼時彼刻,我多麼慶幸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麼慶幸那些年看過的教育書籍、聽過的育兒講座給了我回應的底氣。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的回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識字這個話題。

你是否這樣看待幼兒識字?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對於是否讓孩子識字這一話題,家長們總是各有各的想法,但大部分可以歸入以下兩類:

早早識字派:這類父母認為提前教的字越多越好,因為小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幼兒時學習認字、寫字,上小學、初中後就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其他的知識。

絕不識字派:這部分父母恰好相反,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幼兒階段就應該抓緊時間遊戲和玩耍,一丁點漢字都不讓孩子接觸,因為上小學後才是孩子學習識字的階段,那時只要老師教,孩子自然就會。

這兩種識字觀如何影響孩子?

這兩種識字觀對嗎?它們分別會怎麼影響孩子呢?

早早識字派父母會抱著一摞字卡丟給孩子,每天給孩子惡補識字。但這樣做,往往將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機械記憶上,孩子雖然記住了文字的“樣貌”,卻不能理解文字真實的含義。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便認識許多字,上小學後仍然面對題目傻眼的原因。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沒有語境、沒完沒了的機械記憶,實在是枯燥又無聊,極易讓孩子對文字產生厭倦感,以至於影響後續的語言學習,甚至終身的閱讀習慣。

大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擁堵效應”也認為,在幼兒早期給大腦輸入過多的信息可能造成神經擁堵效應,反而不利於早期大腦的健康發展。

而絕不識字派父母將文字與孩子完全隔絕起來的做法,也不可取。孩子在幼兒階段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確需要在玩中學,做中學,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成長,而文字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將兩者完全割裂呢?

教孩子識字不是壞事,但如果做得太過,或者完全不管,對孩子都不利。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幼兒識字的核心關鍵是什麼?

其實,在孩子正式上小學開始識字之前,他們就生活在一個遍佈字符的世界。無論是大街小巷的店鋪招牌,還是超市售賣貨物的商品標籤;無論是公交站牌的站點名稱,還是伴讀繪本上的逗趣文字等,到處都是文字的身影。

孩子身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當然有對文字好奇並感興趣的時候,如果我們成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解釋,他們就會從一遍又一遍的闡述中明白,聲音和文字有著彼此對應的關係。

兒童心理博士陳忻在其所著《養育的選擇》中提出:孩子在生活中逐步把聲音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物品和文字對應起來,這種表現就是非正式的識字體驗。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這種非正式的識字體驗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越多,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未來讀寫能力的發展就會越好。

"

就在昨天,樓下豆豆奶奶拉著我說了好幾遍:小區裡樂樂都認識好些字了,那小宇更是厲害,還會寫簡單的字。完了完了完了,我們家豆豆啥都不會。

彼時彼刻,我多麼慶幸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麼慶幸那些年看過的教育書籍、聽過的育兒講座給了我回應的底氣。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的回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識字這個話題。

你是否這樣看待幼兒識字?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對於是否讓孩子識字這一話題,家長們總是各有各的想法,但大部分可以歸入以下兩類:

早早識字派:這類父母認為提前教的字越多越好,因為小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幼兒時學習認字、寫字,上小學、初中後就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其他的知識。

絕不識字派:這部分父母恰好相反,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幼兒階段就應該抓緊時間遊戲和玩耍,一丁點漢字都不讓孩子接觸,因為上小學後才是孩子學習識字的階段,那時只要老師教,孩子自然就會。

這兩種識字觀如何影響孩子?

這兩種識字觀對嗎?它們分別會怎麼影響孩子呢?

早早識字派父母會抱著一摞字卡丟給孩子,每天給孩子惡補識字。但這樣做,往往將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機械記憶上,孩子雖然記住了文字的“樣貌”,卻不能理解文字真實的含義。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便認識許多字,上小學後仍然面對題目傻眼的原因。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沒有語境、沒完沒了的機械記憶,實在是枯燥又無聊,極易讓孩子對文字產生厭倦感,以至於影響後續的語言學習,甚至終身的閱讀習慣。

大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擁堵效應”也認為,在幼兒早期給大腦輸入過多的信息可能造成神經擁堵效應,反而不利於早期大腦的健康發展。

而絕不識字派父母將文字與孩子完全隔絕起來的做法,也不可取。孩子在幼兒階段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確需要在玩中學,做中學,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成長,而文字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將兩者完全割裂呢?

教孩子識字不是壞事,但如果做得太過,或者完全不管,對孩子都不利。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幼兒識字的核心關鍵是什麼?

其實,在孩子正式上小學開始識字之前,他們就生活在一個遍佈字符的世界。無論是大街小巷的店鋪招牌,還是超市售賣貨物的商品標籤;無論是公交站牌的站點名稱,還是伴讀繪本上的逗趣文字等,到處都是文字的身影。

孩子身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當然有對文字好奇並感興趣的時候,如果我們成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解釋,他們就會從一遍又一遍的闡述中明白,聲音和文字有著彼此對應的關係。

兒童心理博士陳忻在其所著《養育的選擇》中提出:孩子在生活中逐步把聲音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物品和文字對應起來,這種表現就是非正式的識字體驗。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這種非正式的識字體驗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越多,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未來讀寫能力的發展就會越好。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讀到這裡,很多爸爸媽媽們會說,小編你介紹的方法我們平時也做了,但孩子並不認識字。為什麼呢?

首先,非正式的識字體驗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開始,也許孩子並不能將聲音和文字一一對應,但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他們的理解會越來越透徹,並逐步能夠將具象的文字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這樣才算真正的識字。識字的大門一旦打開,孩子們發現了其中的樂趣,收穫了自信,便會源源不斷地認識更多的字。

其次,非正式的識字體驗完全以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為出發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引導,但不用強迫,我們和孩子一起享受過程,但不追求功利性的結果。

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識字”?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開啟了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託德進行了回訪: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3000萬字的差距”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也成為家長是否為學齡前兒童進行繪本閱讀,是否為孩子提供非正式識字體驗的縮影。那麼,以史鑑今,當代的父母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為其提供更優質的非正式識字體驗呢?

1.關注理解、表達、閱讀、書寫的均衡發展

理解與表達是閱讀和書寫的基礎。能夠聽得懂他人的表達,能夠運用合適的語言,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並將新學到的詞準確地運用於生活中,比單純的識字更重要。

2.保護孩子在生活中的識字興趣

如果孩子對身邊出現的文字開始感興趣,家長們就一定要認真對待他的每一次提問,杜絕敷衍。一旦孩子厚積薄發,開始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常用字時,請給予真摯的讚許和鼓勵。

3.同孩子一起進行大量的閱讀

教育學者尹建莉認為:把學習生字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孩子對於書中文字的理解是有具體情境的,這樣對文字的感受更為立體,同時,對書籍內容的好奇心和興趣也會推動他主動去認識更多的字,這樣做比強迫孩子死記硬背科學多了。

"

就在昨天,樓下豆豆奶奶拉著我說了好幾遍:小區裡樂樂都認識好些字了,那小宇更是厲害,還會寫簡單的字。完了完了完了,我們家豆豆啥都不會。

彼時彼刻,我多麼慶幸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麼慶幸那些年看過的教育書籍、聽過的育兒講座給了我回應的底氣。今天小編就結合當時的回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識字這個話題。

你是否這樣看待幼兒識字?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對於是否讓孩子識字這一話題,家長們總是各有各的想法,但大部分可以歸入以下兩類:

早早識字派:這類父母認為提前教的字越多越好,因為小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幼兒時學習認字、寫字,上小學、初中後就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其他的知識。

絕不識字派:這部分父母恰好相反,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幼兒階段就應該抓緊時間遊戲和玩耍,一丁點漢字都不讓孩子接觸,因為上小學後才是孩子學習識字的階段,那時只要老師教,孩子自然就會。

這兩種識字觀如何影響孩子?

這兩種識字觀對嗎?它們分別會怎麼影響孩子呢?

早早識字派父母會抱著一摞字卡丟給孩子,每天給孩子惡補識字。但這樣做,往往將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機械記憶上,孩子雖然記住了文字的“樣貌”,卻不能理解文字真實的含義。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便認識許多字,上小學後仍然面對題目傻眼的原因。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沒有語境、沒完沒了的機械記憶,實在是枯燥又無聊,極易讓孩子對文字產生厭倦感,以至於影響後續的語言學習,甚至終身的閱讀習慣。

大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擁堵效應”也認為,在幼兒早期給大腦輸入過多的信息可能造成神經擁堵效應,反而不利於早期大腦的健康發展。

而絕不識字派父母將文字與孩子完全隔絕起來的做法,也不可取。孩子在幼兒階段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確需要在玩中學,做中學,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成長,而文字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將兩者完全割裂呢?

教孩子識字不是壞事,但如果做得太過,或者完全不管,對孩子都不利。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幼兒識字的核心關鍵是什麼?

其實,在孩子正式上小學開始識字之前,他們就生活在一個遍佈字符的世界。無論是大街小巷的店鋪招牌,還是超市售賣貨物的商品標籤;無論是公交站牌的站點名稱,還是伴讀繪本上的逗趣文字等,到處都是文字的身影。

孩子身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當然有對文字好奇並感興趣的時候,如果我們成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解釋,他們就會從一遍又一遍的闡述中明白,聲音和文字有著彼此對應的關係。

兒童心理博士陳忻在其所著《養育的選擇》中提出:孩子在生活中逐步把聲音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物品和文字對應起來,這種表現就是非正式的識字體驗。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這種非正式的識字體驗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越多,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未來讀寫能力的發展就會越好。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讀到這裡,很多爸爸媽媽們會說,小編你介紹的方法我們平時也做了,但孩子並不認識字。為什麼呢?

首先,非正式的識字體驗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開始,也許孩子並不能將聲音和文字一一對應,但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他們的理解會越來越透徹,並逐步能夠將具象的文字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這樣才算真正的識字。識字的大門一旦打開,孩子們發現了其中的樂趣,收穫了自信,便會源源不斷地認識更多的字。

其次,非正式的識字體驗完全以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為出發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引導,但不用強迫,我們和孩子一起享受過程,但不追求功利性的結果。

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識字”?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開啟了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託德進行了回訪: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3000萬字的差距”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也成為家長是否為學齡前兒童進行繪本閱讀,是否為孩子提供非正式識字體驗的縮影。那麼,以史鑑今,當代的父母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為其提供更優質的非正式識字體驗呢?

1.關注理解、表達、閱讀、書寫的均衡發展

理解與表達是閱讀和書寫的基礎。能夠聽得懂他人的表達,能夠運用合適的語言,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並將新學到的詞準確地運用於生活中,比單純的識字更重要。

2.保護孩子在生活中的識字興趣

如果孩子對身邊出現的文字開始感興趣,家長們就一定要認真對待他的每一次提問,杜絕敷衍。一旦孩子厚積薄發,開始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常用字時,請給予真摯的讚許和鼓勵。

3.同孩子一起進行大量的閱讀

教育學者尹建莉認為:把學習生字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孩子對於書中文字的理解是有具體情境的,這樣對文字的感受更為立體,同時,對書籍內容的好奇心和興趣也會推動他主動去認識更多的字,這樣做比強迫孩子死記硬背科學多了。

孩子幾歲開始識字合適?不是3歲,也不是4歲

孩子個體具有差異性,父母提供給孩子的教養水平、教育環境也是參差不齊的,因此,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落後就焦慮、著急,在育兒的這條馬拉松賽道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並配合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比搶跑明智多了。

與其糾結孩子要不要識字、什麼時候開始識字,焦慮別人家孩子龐大的識字量,不如現在就將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融入到生活中去,這才是解決幼兒階段識字問題的核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