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不完美媽媽 哲學 跳槽那些事兒 音樂 體育 電腦 豆寶奶奶育兒經 2019-08-31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孩子所謂的叛逆,是父母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來當做評價孩子的標準

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父母的“好惡標準”,不妨就和我一起看看這些日常的小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聽話!”

----- :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家,“今天我覺得天氣有點冷,來!你也把秋褲穿上!”“怎麼不冷?天天露個腳脖子,老寒腿儘早得找上門來,快點,咋這麼不聽話!”

-----:爸爸餓了,“來,你也多吃點,這個蔬菜多有營養,趕緊吃,別挑食!” 爸爸吃飽了,“哎呀!少吃點吧,天天抱個手機不動彈,還吃那麼多,身體都壞了!快少吃點兒!,你這孩子不聽話的厲害!”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讓人省心!”

------:父母覺得自己該運動一下,就發現孩子也有問題:“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呆著,不是手機就是平板,不讓你看電視你就玩電腦,能不能出去活動活動?省的成天的難受、感冒,這個道理都不懂,你看我們小時候,天天在外頭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到你這兒,就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相反,孩子不願意在家待著,喜歡玩鬧,父母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你這孩子,就知道瘋玩傻鬧,沒點自覺性,我們那會兒,誰管呢,想學習都沒有這樣的環境,你這好好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真不讓人省心!”

是不是將所謂的“父母好惡”放在這樣的情形裡,你就發現,這個道理就好理解了,上述的情形還只是日常的情形下,要是父母心煩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父母,將自己上一代的“消極評價”盲目的灌注給孩子,這些“評價”是不是靠的住呢?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孩子所謂的叛逆,是父母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來當做評價孩子的標準

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父母的“好惡標準”,不妨就和我一起看看這些日常的小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聽話!”

----- :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家,“今天我覺得天氣有點冷,來!你也把秋褲穿上!”“怎麼不冷?天天露個腳脖子,老寒腿儘早得找上門來,快點,咋這麼不聽話!”

-----:爸爸餓了,“來,你也多吃點,這個蔬菜多有營養,趕緊吃,別挑食!” 爸爸吃飽了,“哎呀!少吃點吧,天天抱個手機不動彈,還吃那麼多,身體都壞了!快少吃點兒!,你這孩子不聽話的厲害!”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讓人省心!”

------:父母覺得自己該運動一下,就發現孩子也有問題:“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呆著,不是手機就是平板,不讓你看電視你就玩電腦,能不能出去活動活動?省的成天的難受、感冒,這個道理都不懂,你看我們小時候,天天在外頭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到你這兒,就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相反,孩子不願意在家待著,喜歡玩鬧,父母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你這孩子,就知道瘋玩傻鬧,沒點自覺性,我們那會兒,誰管呢,想學習都沒有這樣的環境,你這好好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真不讓人省心!”

是不是將所謂的“父母好惡”放在這樣的情形裡,你就發現,這個道理就好理解了,上述的情形還只是日常的情形下,要是父母心煩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父母,將自己上一代的“消極評價”盲目的灌注給孩子,這些“評價”是不是靠的住呢?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新的一代與上一代並不是只有“代溝和超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展”

父母不要在盲目的將自己的“過來的人的經驗”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了,我們試著將自己的意識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就是最基本的《進化論》。

社會是進步的,人也是要繼續向前發展的,自己生活的技能、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是要不斷髮展的,父母不能主觀臆斷,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和你媽都不近視眼,你看看你,肯定是你玩手機的原因,明天開始就別用手機了,有啥不對的?我和你媽不玩手機,就是不近視眼,這就是證據!”

其實父母眼中的“叛逆”“不聽話”“奢侈”都是因為我們輕率的,用自己過去的眼光來“評價”的孩子,像是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正常的“適應性行為”直接作出的“差評”,在這樣的思維、價值觀的碰撞中就產生了代溝、產生了矛盾.....

所以做為父母,再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遇到問題不要單純的覺得是孩子的問題,遇到衝突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就要明白:“我們自己經歷的許多東西,所自己來說是珍貴和有價值的,但不一定是孩子也要經歷的,孩子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的進步和另一嶄新的成果,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且不僅僅是對孩子而言!”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孩子所謂的叛逆,是父母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來當做評價孩子的標準

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父母的“好惡標準”,不妨就和我一起看看這些日常的小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聽話!”

----- :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家,“今天我覺得天氣有點冷,來!你也把秋褲穿上!”“怎麼不冷?天天露個腳脖子,老寒腿儘早得找上門來,快點,咋這麼不聽話!”

-----:爸爸餓了,“來,你也多吃點,這個蔬菜多有營養,趕緊吃,別挑食!” 爸爸吃飽了,“哎呀!少吃點吧,天天抱個手機不動彈,還吃那麼多,身體都壞了!快少吃點兒!,你這孩子不聽話的厲害!”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讓人省心!”

------:父母覺得自己該運動一下,就發現孩子也有問題:“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呆著,不是手機就是平板,不讓你看電視你就玩電腦,能不能出去活動活動?省的成天的難受、感冒,這個道理都不懂,你看我們小時候,天天在外頭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到你這兒,就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相反,孩子不願意在家待著,喜歡玩鬧,父母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你這孩子,就知道瘋玩傻鬧,沒點自覺性,我們那會兒,誰管呢,想學習都沒有這樣的環境,你這好好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真不讓人省心!”

是不是將所謂的“父母好惡”放在這樣的情形裡,你就發現,這個道理就好理解了,上述的情形還只是日常的情形下,要是父母心煩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父母,將自己上一代的“消極評價”盲目的灌注給孩子,這些“評價”是不是靠的住呢?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新的一代與上一代並不是只有“代溝和超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展”

父母不要在盲目的將自己的“過來的人的經驗”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了,我們試著將自己的意識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就是最基本的《進化論》。

社會是進步的,人也是要繼續向前發展的,自己生活的技能、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是要不斷髮展的,父母不能主觀臆斷,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和你媽都不近視眼,你看看你,肯定是你玩手機的原因,明天開始就別用手機了,有啥不對的?我和你媽不玩手機,就是不近視眼,這就是證據!”

其實父母眼中的“叛逆”“不聽話”“奢侈”都是因為我們輕率的,用自己過去的眼光來“評價”的孩子,像是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正常的“適應性行為”直接作出的“差評”,在這樣的思維、價值觀的碰撞中就產生了代溝、產生了矛盾.....

所以做為父母,再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遇到問題不要單純的覺得是孩子的問題,遇到衝突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就要明白:“我們自己經歷的許多東西,所自己來說是珍貴和有價值的,但不一定是孩子也要經歷的,孩子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的進步和另一嶄新的成果,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且不僅僅是對孩子而言!”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父母要想贏得教育的主動權,就要參與孩子成長路上的這些發展變化

關於生活:平淡安逸vs選則追逐

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於孩子的教育培養、引導,這種種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靠自己的雙手,有個安穩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試著與孩子談論關於將來生活的“狀態”,很多孩子的回答都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模式:“我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看看人家是怎樣的生活節奏”“去大城市幹嘛?瞎折騰,好好的考一個鐵飯碗,安安穩穩的多好!受那個罪幹嘛!”

其實,多數父母選擇讓孩子“安穩”,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的不易於波折,不願孩子在去經歷一遍,就會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就到孩子,教導不成就變成了爭執,作為父母要從觀念上,讓自己去接受現在孩子關於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坎坷與波折,一度的讓孩子追去安穩,不一定是好事,父母盲目的保護與刻板的要求,很可能能讓孩子被這現代化的社會潮流所湮滅,變相的重走了我們的老路。

追逐自己的目標不是叛逆,試著去理解孩子對自己生活的看法和追求,孩子追逐的腳步有你的支持會更加穩固有力,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更加的靠近孩子。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孩子所謂的叛逆,是父母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來當做評價孩子的標準

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父母的“好惡標準”,不妨就和我一起看看這些日常的小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聽話!”

----- :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家,“今天我覺得天氣有點冷,來!你也把秋褲穿上!”“怎麼不冷?天天露個腳脖子,老寒腿儘早得找上門來,快點,咋這麼不聽話!”

-----:爸爸餓了,“來,你也多吃點,這個蔬菜多有營養,趕緊吃,別挑食!” 爸爸吃飽了,“哎呀!少吃點吧,天天抱個手機不動彈,還吃那麼多,身體都壞了!快少吃點兒!,你這孩子不聽話的厲害!”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讓人省心!”

------:父母覺得自己該運動一下,就發現孩子也有問題:“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呆著,不是手機就是平板,不讓你看電視你就玩電腦,能不能出去活動活動?省的成天的難受、感冒,這個道理都不懂,你看我們小時候,天天在外頭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到你這兒,就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相反,孩子不願意在家待著,喜歡玩鬧,父母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你這孩子,就知道瘋玩傻鬧,沒點自覺性,我們那會兒,誰管呢,想學習都沒有這樣的環境,你這好好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真不讓人省心!”

是不是將所謂的“父母好惡”放在這樣的情形裡,你就發現,這個道理就好理解了,上述的情形還只是日常的情形下,要是父母心煩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父母,將自己上一代的“消極評價”盲目的灌注給孩子,這些“評價”是不是靠的住呢?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新的一代與上一代並不是只有“代溝和超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展”

父母不要在盲目的將自己的“過來的人的經驗”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了,我們試著將自己的意識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就是最基本的《進化論》。

社會是進步的,人也是要繼續向前發展的,自己生活的技能、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是要不斷髮展的,父母不能主觀臆斷,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和你媽都不近視眼,你看看你,肯定是你玩手機的原因,明天開始就別用手機了,有啥不對的?我和你媽不玩手機,就是不近視眼,這就是證據!”

其實父母眼中的“叛逆”“不聽話”“奢侈”都是因為我們輕率的,用自己過去的眼光來“評價”的孩子,像是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正常的“適應性行為”直接作出的“差評”,在這樣的思維、價值觀的碰撞中就產生了代溝、產生了矛盾.....

所以做為父母,再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遇到問題不要單純的覺得是孩子的問題,遇到衝突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就要明白:“我們自己經歷的許多東西,所自己來說是珍貴和有價值的,但不一定是孩子也要經歷的,孩子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的進步和另一嶄新的成果,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且不僅僅是對孩子而言!”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父母要想贏得教育的主動權,就要參與孩子成長路上的這些發展變化

關於生活:平淡安逸vs選則追逐

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於孩子的教育培養、引導,這種種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靠自己的雙手,有個安穩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試著與孩子談論關於將來生活的“狀態”,很多孩子的回答都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模式:“我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看看人家是怎樣的生活節奏”“去大城市幹嘛?瞎折騰,好好的考一個鐵飯碗,安安穩穩的多好!受那個罪幹嘛!”

其實,多數父母選擇讓孩子“安穩”,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的不易於波折,不願孩子在去經歷一遍,就會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就到孩子,教導不成就變成了爭執,作為父母要從觀念上,讓自己去接受現在孩子關於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坎坷與波折,一度的讓孩子追去安穩,不一定是好事,父母盲目的保護與刻板的要求,很可能能讓孩子被這現代化的社會潮流所湮滅,變相的重走了我們的老路。

追逐自己的目標不是叛逆,試著去理解孩子對自己生活的看法和追求,孩子追逐的腳步有你的支持會更加穩固有力,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更加的靠近孩子。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2關於困難:避開麻煩vs經歷磨難

成長的路上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困難”,太多的父母都將自己的畢生的心血投入在為孩子“鋪路”上,讓自己的孩子避免一切的麻煩和挫折,只為孩子快快樂樂的成長,而在這樣的情景下在去教育孩子:“你一定要自己多努力,好好把握現在,你知不知道我們為了你受了多大的罪,有多辛苦”“為你都操碎了心,你怎麼還是這麼不讓人省心啊?”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即使父母在聲嘶力竭的吶喊都沒用,因為我們自己的那些“經歷”與“付出”,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過去式。所以,如果孩子選擇了自己去試一試,就讓他去吧,孩子自己所經歷的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他自己寶貴的財富,是一種現在正在進行時。

只有孩子自己經歷了,父母的經驗反而變得更加的珍貴,更加具有指導的意義,孩子也就更加的尊重和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所以,讓孩子經歷他他自己的選擇的困難,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何樂不為呢?

"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的言行、裝扮、娛樂都讓人很不理解,對孩子們口中說的“好”,就是覺得“不好”,就是忍不住去念叨,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聽自己的,畢竟父母是“過來人”,但是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聽聽孩子對於父母“過來人的經驗”,有什麼感受吧!

@小情歌:“從上高中開始,和我媽就沒法溝通的感覺啊,我也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就是感覺我和她有代溝

週末我想和同學出去旅遊,其實就是半天車程,她會給我講半天,如何的浪費時間,如何的浪費錢,高中應該以學習為主之類的,將我的興趣全部打消;我自己在家聽歌音樂,也說我吵,告訴我當年她和我爸唱的是:“勝利的旗幟,迎風飄揚”之類的紅歌,批評我聽的歌都是“病態的”!反正就是我在家幹啥她都能找出問題來批評我,真的很煩。”

@報告老闆,怪,怪物:“你以為只有在家才有所謂的代溝嗎?錯了,我出去看個電影、買個東西、甚至走路的姿態,我爸媽都能給我講出一堆道理:“網上的東西,看不著,摸不到的,你買不就是等著讓人騙呢?”“你看看你走的那幾步路,像個小痞子似的,能不能點精神氣?”最經典的話就是:“我們那會........”

只要我得言行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是我的不對;不聽,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還嘴?就是不孝,每天都在奔潰的邊緣遊走!”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看見一背影:“我覺得這是父母愛我的表現吧,我覺得我爸把他曾今的喜歡的歌,愛看的書竭力的推薦給我,是想融入我們的所謂的“圈子”,我當時非常討厭聽他囉嗦,覺得那時候的東西和現在比差遠了。

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有一代人的情懷,他們有時會接受不了我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其實從孩子們這些真實的“感受”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是理解不了父母已經“過時”的引導,孩子會在自己的意識裡認為父母是在干涉自己 ,甚至是侵犯了自己生活,父母呢?就把孩子的這種種反應,當成是叛逆,因此逐漸的顯現出兩代人的代溝。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孩子所謂的叛逆,是父母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來當做評價孩子的標準

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父母的“好惡標準”,不妨就和我一起看看這些日常的小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聽話!”

----- :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家,“今天我覺得天氣有點冷,來!你也把秋褲穿上!”“怎麼不冷?天天露個腳脖子,老寒腿儘早得找上門來,快點,咋這麼不聽話!”

-----:爸爸餓了,“來,你也多吃點,這個蔬菜多有營養,趕緊吃,別挑食!” 爸爸吃飽了,“哎呀!少吃點吧,天天抱個手機不動彈,還吃那麼多,身體都壞了!快少吃點兒!,你這孩子不聽話的厲害!”

“你這孩子咋這麼不讓人省心!”

------:父母覺得自己該運動一下,就發現孩子也有問題:“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呆著,不是手機就是平板,不讓你看電視你就玩電腦,能不能出去活動活動?省的成天的難受、感冒,這個道理都不懂,你看我們小時候,天天在外頭跑,一年到頭都不生病!到你這兒,就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相反,孩子不願意在家待著,喜歡玩鬧,父母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你這孩子,就知道瘋玩傻鬧,沒點自覺性,我們那會兒,誰管呢,想學習都沒有這樣的環境,你這好好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真不讓人省心!”

是不是將所謂的“父母好惡”放在這樣的情形裡,你就發現,這個道理就好理解了,上述的情形還只是日常的情形下,要是父母心煩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為父母,將自己上一代的“消極評價”盲目的灌注給孩子,這些“評價”是不是靠的住呢?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新的一代與上一代並不是只有“代溝和超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展”

父母不要在盲目的將自己的“過來的人的經驗”一股腦的灌輸給孩子了,我們試著將自己的意識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就是最基本的《進化論》。

社會是進步的,人也是要繼續向前發展的,自己生活的技能、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是要不斷髮展的,父母不能主觀臆斷,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和你媽都不近視眼,你看看你,肯定是你玩手機的原因,明天開始就別用手機了,有啥不對的?我和你媽不玩手機,就是不近視眼,這就是證據!”

其實父母眼中的“叛逆”“不聽話”“奢侈”都是因為我們輕率的,用自己過去的眼光來“評價”的孩子,像是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正常的“適應性行為”直接作出的“差評”,在這樣的思維、價值觀的碰撞中就產生了代溝、產生了矛盾.....

所以做為父母,再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遇到問題不要單純的覺得是孩子的問題,遇到衝突就是孩子叛逆不聽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就要明白:“我們自己經歷的許多東西,所自己來說是珍貴和有價值的,但不一定是孩子也要經歷的,孩子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的進步和另一嶄新的成果,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且不僅僅是對孩子而言!”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父母要想贏得教育的主動權,就要參與孩子成長路上的這些發展變化

關於生活:平淡安逸vs選則追逐

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於孩子的教育培養、引導,這種種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靠自己的雙手,有個安穩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試著與孩子談論關於將來生活的“狀態”,很多孩子的回答都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模式:“我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看看人家是怎樣的生活節奏”“去大城市幹嘛?瞎折騰,好好的考一個鐵飯碗,安安穩穩的多好!受那個罪幹嘛!”

其實,多數父母選擇讓孩子“安穩”,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的不易於波折,不願孩子在去經歷一遍,就會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就到孩子,教導不成就變成了爭執,作為父母要從觀念上,讓自己去接受現在孩子關於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坎坷與波折,一度的讓孩子追去安穩,不一定是好事,父母盲目的保護與刻板的要求,很可能能讓孩子被這現代化的社會潮流所湮滅,變相的重走了我們的老路。

追逐自己的目標不是叛逆,試著去理解孩子對自己生活的看法和追求,孩子追逐的腳步有你的支持會更加穩固有力,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更加的靠近孩子。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2關於困難:避開麻煩vs經歷磨難

成長的路上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困難”,太多的父母都將自己的畢生的心血投入在為孩子“鋪路”上,讓自己的孩子避免一切的麻煩和挫折,只為孩子快快樂樂的成長,而在這樣的情景下在去教育孩子:“你一定要自己多努力,好好把握現在,你知不知道我們為了你受了多大的罪,有多辛苦”“為你都操碎了心,你怎麼還是這麼不讓人省心啊?”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即使父母在聲嘶力竭的吶喊都沒用,因為我們自己的那些“經歷”與“付出”,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過去式。所以,如果孩子選擇了自己去試一試,就讓他去吧,孩子自己所經歷的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他自己寶貴的財富,是一種現在正在進行時。

只有孩子自己經歷了,父母的經驗反而變得更加的珍貴,更加具有指導的意義,孩子也就更加的尊重和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所以,讓孩子經歷他他自己的選擇的困難,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何樂不為呢?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常以自己好惡來判斷孩子,你該“成長”了

3.關於理想:命運的安排vs 相信自己

長大之後的我們就像是是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很多時候會默默的將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當做是命運使然,但是孩子卻似乎永遠是朝氣蓬勃的,有著一股衝勁兒,或許這就是老話常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

不要覺得孩子這樣是不知天高地厚,只有讓孩子自己去做了,他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也會在摔倒之後體會到父母的付出與關愛,那些平時讓人麻煩的“唸叨”,其實是真正的“經驗之談”。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你需要這樣思考:“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你曾經的理想實現了嗎?”孩子選擇難走的路,不是叛逆,是一個遇見“最好的自己”的機遇,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的能力,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潛力,與孩子一起互相理解、彼此加油,成就最好的我們!

我是豆寶奶奶,更多母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