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文化 旮旯裡的神仙洞 2019-09-10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外,很多父母都習慣性地只指問題而忽略了同步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啟發其思考。這點從很多家庭的日常中可以看到,顯得頭重腳輕,但其實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進步和改變,要如何做呢?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上做出思想意識和行為執行上的調整,這就需要孩子們有具體形象的方法,而不僅是接收到一連串的痛批和指責,這些太顯蒼白。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是需要父母們有能力提出有價值且科學的方法的,至於方法的練習也是需要孩子們能夠通過日常的實踐慢慢掌握的。二者都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比如說週一早上,父母看到孩子們磨蹭,或者手裡還拿著昨天拼好的樂高玩著,是不是通常又會情緒炸裂呢?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著急上班,本來週一交通容易擁堵且還有各種會議工作需要準備,客觀上需要更早地出門,心理上也會加劇這種緊迫感;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還在玩,絲毫沒有上學要遲到了需要動作快點的意識和主動,更沒有能夠與父母統一認識統一節奏的那份理解,心生失望與怒火。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外,很多父母都習慣性地只指問題而忽略了同步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啟發其思考。這點從很多家庭的日常中可以看到,顯得頭重腳輕,但其實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進步和改變,要如何做呢?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上做出思想意識和行為執行上的調整,這就需要孩子們有具體形象的方法,而不僅是接收到一連串的痛批和指責,這些太顯蒼白。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是需要父母們有能力提出有價值且科學的方法的,至於方法的練習也是需要孩子們能夠通過日常的實踐慢慢掌握的。二者都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比如說週一早上,父母看到孩子們磨蹭,或者手裡還拿著昨天拼好的樂高玩著,是不是通常又會情緒炸裂呢?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著急上班,本來週一交通容易擁堵且還有各種會議工作需要準備,客觀上需要更早地出門,心理上也會加劇這種緊迫感;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還在玩,絲毫沒有上學要遲到了需要動作快點的意識和主動,更沒有能夠與父母統一認識統一節奏的那份理解,心生失望與怒火。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從孩子的角度或者從任何一個上班族真實內心的角度看,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孩子磨蹭可能是對於時間缺乏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他不知道什麼叫快點,什麼叫來不及了,什麼叫別磨蹭,這些模糊的指令到底該如何做孩子們是茫然的;又或者孩子仍然拿著昨天休息時玩的玩具擺弄個不停,其實是在思考昨天沒有想明白的一個點;再或者孩子真的害怕今天去學校,因為上週放假前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今天需要去面對真的很尷尬也很難,但這些父母並不知曉;還有就是在這種假期和上學模式的切換上孩子們總需要時間和心理來作適應調整,也就是我們成人也會遇到的“假期綜合徵”,只是這些孩子們不知該如何向父母表達。

其實這些都不難理解,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週一只有是發獎金的日子或者是能獲得與工作付出對等的獎勵的日子時才會開心雀躍地奔向公司,所以這種感受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同理。不同的是成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活的不容易,需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堅持並且努力改變而不得已天天打雞血,但孩子們缺乏對於真實生活的理解和經歷,又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什麼都不操心,所以自然少了很多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各位父母可以好好捋捋週一早上的情緒到底歸根結底是對於孩子的不滿還是對於自己的不滿呢?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外,很多父母都習慣性地只指問題而忽略了同步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啟發其思考。這點從很多家庭的日常中可以看到,顯得頭重腳輕,但其實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進步和改變,要如何做呢?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上做出思想意識和行為執行上的調整,這就需要孩子們有具體形象的方法,而不僅是接收到一連串的痛批和指責,這些太顯蒼白。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是需要父母們有能力提出有價值且科學的方法的,至於方法的練習也是需要孩子們能夠通過日常的實踐慢慢掌握的。二者都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比如說週一早上,父母看到孩子們磨蹭,或者手裡還拿著昨天拼好的樂高玩著,是不是通常又會情緒炸裂呢?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著急上班,本來週一交通容易擁堵且還有各種會議工作需要準備,客觀上需要更早地出門,心理上也會加劇這種緊迫感;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還在玩,絲毫沒有上學要遲到了需要動作快點的意識和主動,更沒有能夠與父母統一認識統一節奏的那份理解,心生失望與怒火。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從孩子的角度或者從任何一個上班族真實內心的角度看,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孩子磨蹭可能是對於時間缺乏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他不知道什麼叫快點,什麼叫來不及了,什麼叫別磨蹭,這些模糊的指令到底該如何做孩子們是茫然的;又或者孩子仍然拿著昨天休息時玩的玩具擺弄個不停,其實是在思考昨天沒有想明白的一個點;再或者孩子真的害怕今天去學校,因為上週放假前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今天需要去面對真的很尷尬也很難,但這些父母並不知曉;還有就是在這種假期和上學模式的切換上孩子們總需要時間和心理來作適應調整,也就是我們成人也會遇到的“假期綜合徵”,只是這些孩子們不知該如何向父母表達。

其實這些都不難理解,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週一只有是發獎金的日子或者是能獲得與工作付出對等的獎勵的日子時才會開心雀躍地奔向公司,所以這種感受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同理。不同的是成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活的不容易,需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堅持並且努力改變而不得已天天打雞血,但孩子們缺乏對於真實生活的理解和經歷,又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什麼都不操心,所以自然少了很多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各位父母可以好好捋捋週一早上的情緒到底歸根結底是對於孩子的不滿還是對於自己的不滿呢?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那麼父母在理解了上述的各種可能性之後,是否能夠落實到行為和情緒上的剋制而使得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從週一早上開始力量滿滿,心情爽爽地開啟一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呢?雖然剛開始做確實很難,但如果大家真心希望孩子和自己都能越來越好,那麼還是值得去實踐實踐的。

第一、關於讓孩子和成人達到節奏上的同步。首先需要讓孩子對於時間有準確的認知,父母也需要在時間的要求上使用具體的語言表達。比如可以花一週的時間來記錄孩子上學日早上從起床到其它各項活動每一項需要的具體時間到底是幾分鐘來合理安排起床時間,也需要讓孩子能夠通過眼睛看沙漏,行為同步來在大腦裡逐漸建立對於時間長短的感知,還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形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提前做準備的習慣,而不是早上才收拾書包,查看今天上學需要攜帶什麼。同時父母在給孩子提出時間要求時需要準確使用“5分鐘後”“還有5分鐘”等具體的時間用語,而不是“快點,來不及了”等模糊的詞語。對於年齡還小的幼兒來說還需要引導他們知道做事的順序,比如穿好衣服後先去衛生間刷牙洗臉,然後再去吃飯,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通過可視的流程順序來讓孩子瞭解。但即使瞭解了也需要在動手的具體能力方面通過不斷的練習才可以真正做到和父母的同步,所以還請父母能夠耐心等待。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外,很多父母都習慣性地只指問題而忽略了同步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啟發其思考。這點從很多家庭的日常中可以看到,顯得頭重腳輕,但其實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進步和改變,要如何做呢?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上做出思想意識和行為執行上的調整,這就需要孩子們有具體形象的方法,而不僅是接收到一連串的痛批和指責,這些太顯蒼白。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是需要父母們有能力提出有價值且科學的方法的,至於方法的練習也是需要孩子們能夠通過日常的實踐慢慢掌握的。二者都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比如說週一早上,父母看到孩子們磨蹭,或者手裡還拿著昨天拼好的樂高玩著,是不是通常又會情緒炸裂呢?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著急上班,本來週一交通容易擁堵且還有各種會議工作需要準備,客觀上需要更早地出門,心理上也會加劇這種緊迫感;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還在玩,絲毫沒有上學要遲到了需要動作快點的意識和主動,更沒有能夠與父母統一認識統一節奏的那份理解,心生失望與怒火。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從孩子的角度或者從任何一個上班族真實內心的角度看,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孩子磨蹭可能是對於時間缺乏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他不知道什麼叫快點,什麼叫來不及了,什麼叫別磨蹭,這些模糊的指令到底該如何做孩子們是茫然的;又或者孩子仍然拿著昨天休息時玩的玩具擺弄個不停,其實是在思考昨天沒有想明白的一個點;再或者孩子真的害怕今天去學校,因為上週放假前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今天需要去面對真的很尷尬也很難,但這些父母並不知曉;還有就是在這種假期和上學模式的切換上孩子們總需要時間和心理來作適應調整,也就是我們成人也會遇到的“假期綜合徵”,只是這些孩子們不知該如何向父母表達。

其實這些都不難理解,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週一只有是發獎金的日子或者是能獲得與工作付出對等的獎勵的日子時才會開心雀躍地奔向公司,所以這種感受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同理。不同的是成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活的不容易,需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堅持並且努力改變而不得已天天打雞血,但孩子們缺乏對於真實生活的理解和經歷,又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什麼都不操心,所以自然少了很多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各位父母可以好好捋捋週一早上的情緒到底歸根結底是對於孩子的不滿還是對於自己的不滿呢?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那麼父母在理解了上述的各種可能性之後,是否能夠落實到行為和情緒上的剋制而使得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從週一早上開始力量滿滿,心情爽爽地開啟一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呢?雖然剛開始做確實很難,但如果大家真心希望孩子和自己都能越來越好,那麼還是值得去實踐實踐的。

第一、關於讓孩子和成人達到節奏上的同步。首先需要讓孩子對於時間有準確的認知,父母也需要在時間的要求上使用具體的語言表達。比如可以花一週的時間來記錄孩子上學日早上從起床到其它各項活動每一項需要的具體時間到底是幾分鐘來合理安排起床時間,也需要讓孩子能夠通過眼睛看沙漏,行為同步來在大腦裡逐漸建立對於時間長短的感知,還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形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提前做準備的習慣,而不是早上才收拾書包,查看今天上學需要攜帶什麼。同時父母在給孩子提出時間要求時需要準確使用“5分鐘後”“還有5分鐘”等具體的時間用語,而不是“快點,來不及了”等模糊的詞語。對於年齡還小的幼兒來說還需要引導他們知道做事的順序,比如穿好衣服後先去衛生間刷牙洗臉,然後再去吃飯,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通過可視的流程順序來讓孩子瞭解。但即使瞭解了也需要在動手的具體能力方面通過不斷的練習才可以真正做到和父母的同步,所以還請父母能夠耐心等待。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第二、關於如何做好家庭成員間彼此的分離與獨立。教育界一直強調唯有親子之間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但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又很難能夠踐行在日常和孩子的點滴相處中。畢竟很多成人的成長之路並不科學,會存在各種的創傷和弱點,而這些最終都會以具體的形式反映在教育孩子的點滴中。所以我們通常能夠看到很多父母通過無微不至的行為照顧來獲得作為父母身份存在的價值感和認同感,這恰恰反映了父母兒時某些方面被自己父母忽視的失落感。所以很難在對自己的孩子時讓其動手去做自己分內的事,自然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計劃能力、獨立生存等自理能力會比較難能達到成長所需的標準要求。可以說沒有適度的愛與方式就很難能夠做到讓孩子學習獨立,而如果作為孩子教育結果的主要責任方——家庭沒有適時提供這樣的硬件環境和練習的機會,那麼獨立之日就會遙遙無期。如果孩子既沒有形成需要獨立的意識和具備與之匹配的各項能力那麼無論是學業還是未來的職業、生活、婚姻等等都很難能夠實現各種期許。

所以週一早上的相處模式其實蘊藏了孩子的未來!

"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當孩子們快樂地度過各種大小假期後,需要面對第二天的開學時,家庭的氛圍通常都沒有那麼的輕鬆愉快呢?特別是在開學日的早上和前天晚上這種緊張而焦躁的情緒會更加凸顯。通常孩子們會受到來自家裡大人們的催促、斥責,原因無非是關於作業是否已經完成、第二天上學的各種準備工作是否已經準備妥當、孩子怎麼如此磨蹭一心只想著玩諸如此類的。其實只要孩子上學就會有關於這些方面的爭執,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假期後的第一天早上會更加激烈些。父母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處理呢?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於“新開始”及“學習”兩個主體概念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各種能力(全局觀、時間規劃、事件計劃等)水平不同而導致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對於當下的父母一代甚至是更年長的人從小就會被上一代父母早早灌輸諸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等等流傳於民間的各種自帶激勵屬性的諺語,這種包含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從小就紮根於那個年代孩子們內心的深處了。所以那會的孩子們都能夠儘可能地早起進行早讀或背誦之類的自主學習活動,比起現在的孩子們多了一份自覺和對於學習的認同,而成人們能聽到孩子們咿呀的背誦聲心理自然也是欣慰愉悅的,於是在清新的早晨伴隨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大人們滿足的心情,雖然忙碌辛苦,但大家都依然對於新的一天有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沒有如今如此之豐富充盈,但正因為這種缺乏才讓大人和孩子們能因為努力過後獲得的一點點甜頭而興奮激動好久,大家也更加格外珍惜所獲得的獎勵,無論什麼都能被寶貝好久。還記得那會上學的小朋友們如果能獲得一朵老師用紅紙自己剪的小紅花會開心地不得了,能夠買到一支自動筆會小心使用半個學期,如果再能得到一個新的鉛筆盒那整個學期都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新寶貝。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代,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很難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主動性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滿足感。即使是心心念念好久最終花大價錢才能買到的寶貝也著實寶貝不了幾天,就興致全無,棄之角落了,至於那些日常的中小獎勵和激勵就更加起不到設計者想要達到的激勵目的了。

一方面這代的孩子們已經失去了那個年代普遍都有的純粹的學習目的的大環境,既不高尚也不追求本質,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功利心。雖說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人類生存的壓力和競爭只增不減,但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者是真正思考過這種功利心對於孩子的傷害呢?父母們除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心和填平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之感外,內心真的感到平和和幸福嗎?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其結果就是終有一天會受到代價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折磨。而關於學習、關於人生能夠洞悉其本質遵循其本質的發展可能才是唯一能夠獲得內心安寧和生活幸福的解法,只是能夠花時間認知體會且踐行的人特別少,確實太難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再加上各項新技術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讓這種提高不再受限於所生活的地域,只要有錢孩子們能享受到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只要孩子看見了,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這種生活的容易,物質的無限制滿足便很難能讓孩子們對於所獲得的東西珍惜且有滿足感。曾今有父親把給女兒買的玩偶按大小和類別拍了一個短視頻,僅玩偶一項的購買數量就達幾百個。雖然說這種實力寵娃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但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角度看這種做法帶給孩子的卻是弊大於利。

在如此優渥的物質環境中,孩子很難能夠對於“珍惜”“價值”“愛”等這類詞有所認知和感悟。如果一旦孩子們從小隻活在一個比較單一的認知體系中,那麼在以後的成長路上,便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構建多元的世界、多維的認知角度、多重的情感體驗,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更加辛苦。雖然說爸媽愛孩子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普遍在方法的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孩子們會自認為生活就是如此的容易,一直會有爸媽的寵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更重要的是沒有遇到就不會激發很多思考,固執地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會一直存在,不會改變,所以也就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與舊的概念了。可是成人們卻都通過經歷見識了除了改變本身任何都是會變的。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而對於學習,我們一直在說,其實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只有擁有過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產生一定的快樂。而對於什麼是快樂的,孩子們自然有種天生的感受,不過對於已經接受了幾年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鮮有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他們確實從很小時便被父母灌輸了學習的痛苦毒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你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你爸媽這麼辛苦賺錢不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學習將來比我們強麼”等等。雖然父母是出於好意,能夠讓孩子們通過“看見、比較”來更加努力,可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想到的卻有不同“那些乞討的人不需要天天被逼著做很多作業只要往路邊一坐伸手就可以得到錢,真好!”“我爸媽沒上大學不也過得很好麼,幹嘛非要逼我上大學,再說誰家父母不養孩子呢,有什麼抱怨的”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各種以教育為名的嘮叨並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反感。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另外,很多父母都習慣性地只指問題而忽略了同步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啟發其思考。這點從很多家庭的日常中可以看到,顯得頭重腳輕,但其實我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進步和改變,要如何做呢?當然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上做出思想意識和行為執行上的調整,這就需要孩子們有具體形象的方法,而不僅是接收到一連串的痛批和指責,這些太顯蒼白。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是需要父母們有能力提出有價值且科學的方法的,至於方法的練習也是需要孩子們能夠通過日常的實踐慢慢掌握的。二者都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比如說週一早上,父母看到孩子們磨蹭,或者手裡還拿著昨天拼好的樂高玩著,是不是通常又會情緒炸裂呢?

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著急上班,本來週一交通容易擁堵且還有各種會議工作需要準備,客觀上需要更早地出門,心理上也會加劇這種緊迫感;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還在玩,絲毫沒有上學要遲到了需要動作快點的意識和主動,更沒有能夠與父母統一認識統一節奏的那份理解,心生失望與怒火。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從孩子的角度或者從任何一個上班族真實內心的角度看,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孩子磨蹭可能是對於時間缺乏一個可以理解的概念,他不知道什麼叫快點,什麼叫來不及了,什麼叫別磨蹭,這些模糊的指令到底該如何做孩子們是茫然的;又或者孩子仍然拿著昨天休息時玩的玩具擺弄個不停,其實是在思考昨天沒有想明白的一個點;再或者孩子真的害怕今天去學校,因為上週放假前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今天需要去面對真的很尷尬也很難,但這些父母並不知曉;還有就是在這種假期和上學模式的切換上孩子們總需要時間和心理來作適應調整,也就是我們成人也會遇到的“假期綜合徵”,只是這些孩子們不知該如何向父母表達。

其實這些都不難理解,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週一只有是發獎金的日子或者是能獲得與工作付出對等的獎勵的日子時才會開心雀躍地奔向公司,所以這種感受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同理。不同的是成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活的不容易,需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堅持並且努力改變而不得已天天打雞血,但孩子們缺乏對於真實生活的理解和經歷,又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什麼都不操心,所以自然少了很多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各位父母可以好好捋捋週一早上的情緒到底歸根結底是對於孩子的不滿還是對於自己的不滿呢?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那麼父母在理解了上述的各種可能性之後,是否能夠落實到行為和情緒上的剋制而使得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從週一早上開始力量滿滿,心情爽爽地開啟一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呢?雖然剛開始做確實很難,但如果大家真心希望孩子和自己都能越來越好,那麼還是值得去實踐實踐的。

第一、關於讓孩子和成人達到節奏上的同步。首先需要讓孩子對於時間有準確的認知,父母也需要在時間的要求上使用具體的語言表達。比如可以花一週的時間來記錄孩子上學日早上從起床到其它各項活動每一項需要的具體時間到底是幾分鐘來合理安排起床時間,也需要讓孩子能夠通過眼睛看沙漏,行為同步來在大腦裡逐漸建立對於時間長短的感知,還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形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提前做準備的習慣,而不是早上才收拾書包,查看今天上學需要攜帶什麼。同時父母在給孩子提出時間要求時需要準確使用“5分鐘後”“還有5分鐘”等具體的時間用語,而不是“快點,來不及了”等模糊的詞語。對於年齡還小的幼兒來說還需要引導他們知道做事的順序,比如穿好衣服後先去衛生間刷牙洗臉,然後再去吃飯,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通過可視的流程順序來讓孩子瞭解。但即使瞭解了也需要在動手的具體能力方面通過不斷的練習才可以真正做到和父母的同步,所以還請父母能夠耐心等待。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第二、關於如何做好家庭成員間彼此的分離與獨立。教育界一直強調唯有親子之間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但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又很難能夠踐行在日常和孩子的點滴相處中。畢竟很多成人的成長之路並不科學,會存在各種的創傷和弱點,而這些最終都會以具體的形式反映在教育孩子的點滴中。所以我們通常能夠看到很多父母通過無微不至的行為照顧來獲得作為父母身份存在的價值感和認同感,這恰恰反映了父母兒時某些方面被自己父母忽視的失落感。所以很難在對自己的孩子時讓其動手去做自己分內的事,自然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計劃能力、獨立生存等自理能力會比較難能達到成長所需的標準要求。可以說沒有適度的愛與方式就很難能夠做到讓孩子學習獨立,而如果作為孩子教育結果的主要責任方——家庭沒有適時提供這樣的硬件環境和練習的機會,那麼獨立之日就會遙遙無期。如果孩子既沒有形成需要獨立的意識和具備與之匹配的各項能力那麼無論是學業還是未來的職業、生活、婚姻等等都很難能夠實現各種期許。

所以週一早上的相處模式其實蘊藏了孩子的未來!

週一早上,親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到底該如何終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