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不完美媽媽 吉他 沛澤媽讀心理 2019-08-01
"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就是馬虎了點,其實那些題我都會做”,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有些孩子常常用馬虎來掩蓋事實,而不去正視知識不紮實的現實,長期以往,知識點就會落越多,基礎知識不牢固,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到那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往往為時晚矣,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挽回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與沉沒成本有關,沉沒成本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收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就越傾向於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承認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之前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都將付諸東流。

因此,越是優秀的、聰明的孩子,越不容易認錯,因為沉沒成本太越高,失衡認知就會越嚴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厲害,越不容易去改變,寧可為了一個錯誤不停地繼續犯錯。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就是馬虎了點,其實那些題我都會做”,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有些孩子常常用馬虎來掩蓋事實,而不去正視知識不紮實的現實,長期以往,知識點就會落越多,基礎知識不牢固,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到那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往往為時晚矣,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挽回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與沉沒成本有關,沉沒成本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收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就越傾向於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承認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之前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都將付諸東流。

因此,越是優秀的、聰明的孩子,越不容易認錯,因為沉沒成本太越高,失衡認知就會越嚴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厲害,越不容易去改變,寧可為了一個錯誤不停地繼續犯錯。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孩子犯錯後,家長該如何處理

犯錯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邁不過去的坎兒,犯錯並不是壞事,每一次犯錯都給孩子的進步提供了契機,當然,前提是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和處理孩子的錯誤。

第一,明確孩子錯誤後,家長的職責是什麼

孩子犯錯後,我們要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想辦法去彌補和改變,降低錯誤的傷害,才是最終目的,而不是激怒孩子,孩子一旦被激怒,他感受到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我保護模式就會開啟,“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更加嚴重,他會想出各種奇葩的理由來反駁你,一個被憤怒情緒裹挾的孩子,是不會思考自己錯在了哪裡的,這意味著我們將錯過一次讓孩子進步的機會。

第二,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

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要面對嚴重的後果,擔心被父母責罰,其實,掩蓋錯誤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煎熬,他們內心是十分不安的,日子並不好過。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就是馬虎了點,其實那些題我都會做”,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有些孩子常常用馬虎來掩蓋事實,而不去正視知識不紮實的現實,長期以往,知識點就會落越多,基礎知識不牢固,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到那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往往為時晚矣,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挽回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與沉沒成本有關,沉沒成本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收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就越傾向於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承認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之前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都將付諸東流。

因此,越是優秀的、聰明的孩子,越不容易認錯,因為沉沒成本太越高,失衡認知就會越嚴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厲害,越不容易去改變,寧可為了一個錯誤不停地繼續犯錯。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孩子犯錯後,家長該如何處理

犯錯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邁不過去的坎兒,犯錯並不是壞事,每一次犯錯都給孩子的進步提供了契機,當然,前提是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和處理孩子的錯誤。

第一,明確孩子錯誤後,家長的職責是什麼

孩子犯錯後,我們要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想辦法去彌補和改變,降低錯誤的傷害,才是最終目的,而不是激怒孩子,孩子一旦被激怒,他感受到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我保護模式就會開啟,“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更加嚴重,他會想出各種奇葩的理由來反駁你,一個被憤怒情緒裹挾的孩子,是不會思考自己錯在了哪裡的,這意味著我們將錯過一次讓孩子進步的機會。

第二,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

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要面對嚴重的後果,擔心被父母責罰,其實,掩蓋錯誤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煎熬,他們內心是十分不安的,日子並不好過。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有一段時間,沛澤總是心不在焉,作業常常出錯,我發現孩子狀態不對後,便對他說:“我觀察了很長時間,我覺得你有心事,馬上就要考試了,你這樣的狀態怎麼考試呢?”

沛澤想了一會,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原來他最近一段時間在偷偷玩遊戲,導致他無論是做作業還是上課,心思都在遊戲上,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不知道怎麼克服,又不敢跟我們說,擔心被責罰。

聽到兒子說出了心裡話,我很高興,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肯定了他能主動認錯的行為,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事後,孩子對我說:“說出了痛快多了。”

孩子主動認錯,不責罰孩子,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以後他才敢和你說實話,你才能即使發現問題,幫助到孩子。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就是馬虎了點,其實那些題我都會做”,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有些孩子常常用馬虎來掩蓋事實,而不去正視知識不紮實的現實,長期以往,知識點就會落越多,基礎知識不牢固,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到那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往往為時晚矣,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挽回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與沉沒成本有關,沉沒成本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收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就越傾向於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承認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之前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都將付諸東流。

因此,越是優秀的、聰明的孩子,越不容易認錯,因為沉沒成本太越高,失衡認知就會越嚴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厲害,越不容易去改變,寧可為了一個錯誤不停地繼續犯錯。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孩子犯錯後,家長該如何處理

犯錯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邁不過去的坎兒,犯錯並不是壞事,每一次犯錯都給孩子的進步提供了契機,當然,前提是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和處理孩子的錯誤。

第一,明確孩子錯誤後,家長的職責是什麼

孩子犯錯後,我們要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想辦法去彌補和改變,降低錯誤的傷害,才是最終目的,而不是激怒孩子,孩子一旦被激怒,他感受到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我保護模式就會開啟,“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更加嚴重,他會想出各種奇葩的理由來反駁你,一個被憤怒情緒裹挾的孩子,是不會思考自己錯在了哪裡的,這意味著我們將錯過一次讓孩子進步的機會。

第二,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

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要面對嚴重的後果,擔心被父母責罰,其實,掩蓋錯誤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煎熬,他們內心是十分不安的,日子並不好過。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有一段時間,沛澤總是心不在焉,作業常常出錯,我發現孩子狀態不對後,便對他說:“我觀察了很長時間,我覺得你有心事,馬上就要考試了,你這樣的狀態怎麼考試呢?”

沛澤想了一會,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原來他最近一段時間在偷偷玩遊戲,導致他無論是做作業還是上課,心思都在遊戲上,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不知道怎麼克服,又不敢跟我們說,擔心被責罰。

聽到兒子說出了心裡話,我很高興,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肯定了他能主動認錯的行為,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事後,孩子對我說:“說出了痛快多了。”

孩子主動認錯,不責罰孩子,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以後他才敢和你說實話,你才能即使發現問題,幫助到孩子。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第三,孩子不認錯時,不要火上澆油

當孩子不認錯、極力狡辯時,我們不要著急拆穿他,因為讓孩子去糾正自己的認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先給他時間冷靜,為了避免激怒孩子,我們可以用書信的方式交流,把書信放在他的房間裡,讓他一個人去看(當眾讓他看,與當眾批評差不多,孩子會覺得沒面子)。

我家沛澤發脾氣、不認錯的時候,我會悄悄地寫好一封信,等到他冷靜下來之後,再交給他,讓他拿到房間裡去看。我們在寫信時,不要批評孩子,要語重心長地幫助孩子剖析錯誤,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不改正,繼續錯下去的危害。

"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前不久,寧夏永寧縣6歲女童李某被害案件讓廣大網友唏噓不已!李某與親戚家蘇某一(12歲)、蘇某二(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蘇某一害怕李某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一木板擊打李某某致其死亡。

該案件發生後,不少網友都非常氣憤,認為蘇某一是一個惡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殺人,長大了怎麼得了?我在看到這個新聞後,和大多數網友的反應一樣,都非常震驚和氣憤,後來在警方通報中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蘇某一害怕李某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便用木板將李某打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蘇某一殺人的一個心路歷程——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犯錯後害怕被責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犯錯後,害怕被家長責罰,不願意承認錯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即使你把證據擺在面前,孩子都會百般抵賴,不願意承認,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家沛澤就屬於“不可理喻”的類型,他彈吉他的時候,總是不能把手放在音孔的位置,指出他的錯誤,他就會狡辯,“我沒有,你看我的手在這裡,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本著實事求是,用證據說話的原則,沛澤彈吉他的時候,我偷偷地用手機錄下來,然後拿給他看,可他還是會找出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狡辯,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承認錯誤呢?因為承認錯誤,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嗎?還是擔心會被父母責罰呢?有這兩方面的原因,但不完全是,在這裡我從認知失調的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不認錯與認知失調的關係

認知失調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小偉是公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幾名,走到哪裡,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表揚聲,但最近的一次考試,小偉發揮得不好,沒能拿到一個好名次,媽媽問小偉,“這次怎麼考了這麼一個成績啊?”小偉辯解道:“那些題目我都會做,不就是馬虎了點嗎?”

成績不理想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小偉心裡很難受,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大腦便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我只是馬虎了點,言外之意,我依然是個學霸,下次認真一些就好了,而無法正視這次考試失利,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接受“我不是學霸”造成的傷害。

一旦孩子開啟了“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解,以此來證實自己沒錯,因為承認錯誤會讓人不舒服,顛覆自己過去的認知(積極的、正面的認識),長期以往,孩子就將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錯誤也會越犯越多,嚴重程度也會越來越大。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我就是馬虎了點,其實那些題我都會做”,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有些孩子常常用馬虎來掩蓋事實,而不去正視知識不紮實的現實,長期以往,知識點就會落越多,基礎知識不牢固,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到那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往往為時晚矣,或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挽回局面。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與沉沒成本有關,沉沒成本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收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越高,人們就越傾向於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承認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之前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都將付諸東流。

因此,越是優秀的、聰明的孩子,越不容易認錯,因為沉沒成本太越高,失衡認知就會越嚴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厲害,越不容易去改變,寧可為了一個錯誤不停地繼續犯錯。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孩子犯錯後,家長該如何處理

犯錯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邁不過去的坎兒,犯錯並不是壞事,每一次犯錯都給孩子的進步提供了契機,當然,前提是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和處理孩子的錯誤。

第一,明確孩子錯誤後,家長的職責是什麼

孩子犯錯後,我們要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想辦法去彌補和改變,降低錯誤的傷害,才是最終目的,而不是激怒孩子,孩子一旦被激怒,他感受到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我保護模式就會開啟,“自我合理化”模式就會更加嚴重,他會想出各種奇葩的理由來反駁你,一個被憤怒情緒裹挾的孩子,是不會思考自己錯在了哪裡的,這意味著我們將錯過一次讓孩子進步的機會。

第二,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

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要面對嚴重的後果,擔心被父母責罰,其實,掩蓋錯誤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煎熬,他們內心是十分不安的,日子並不好過。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有一段時間,沛澤總是心不在焉,作業常常出錯,我發現孩子狀態不對後,便對他說:“我觀察了很長時間,我覺得你有心事,馬上就要考試了,你這樣的狀態怎麼考試呢?”

沛澤想了一會,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原來他最近一段時間在偷偷玩遊戲,導致他無論是做作業還是上課,心思都在遊戲上,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不知道怎麼克服,又不敢跟我們說,擔心被責罰。

聽到兒子說出了心裡話,我很高興,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肯定了他能主動認錯的行為,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事後,孩子對我說:“說出了痛快多了。”

孩子主動認錯,不責罰孩子,讓孩子知道認錯並不可怕,以後他才敢和你說實話,你才能即使發現問題,幫助到孩子。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第三,孩子不認錯時,不要火上澆油

當孩子不認錯、極力狡辯時,我們不要著急拆穿他,因為讓孩子去糾正自己的認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先給他時間冷靜,為了避免激怒孩子,我們可以用書信的方式交流,把書信放在他的房間裡,讓他一個人去看(當眾讓他看,與當眾批評差不多,孩子會覺得沒面子)。

我家沛澤發脾氣、不認錯的時候,我會悄悄地寫好一封信,等到他冷靜下來之後,再交給他,讓他拿到房間裡去看。我們在寫信時,不要批評孩子,要語重心長地幫助孩子剖析錯誤,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不改正,繼續錯下去的危害。

一個小錯誤,導致一個危險行為,女孩生命永遠停留在6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