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
"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1別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小朋友在商場裡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讓媽媽給自己買,可是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滾。這時,媽媽肯定生氣地說:“你快點給我起來。”孩子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就是不起來,還在繼續大哭。

有的媽媽會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讓你站起來為什麼不願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場景,吃晚飯的時候,你和老公拌了幾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飯,你老公順便說了一句,“一會幫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會沒好氣地來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裡,你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你先放髒衣籃裡,我一會給你洗。”

但是,今天你卻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你在生氣。那麼,孩子呢?孩子想買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心裡肯定也會難過,也會不高興。所以,當孩子處於生氣的情緒時,更容易反抗媽媽的話。如果這時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了以後。媽媽再和他討論問題,溝通就會更加順暢了。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什麼問題,一定先處理好“情緒”這一關,然後,再就事論事。

"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1別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小朋友在商場裡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讓媽媽給自己買,可是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滾。這時,媽媽肯定生氣地說:“你快點給我起來。”孩子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就是不起來,還在繼續大哭。

有的媽媽會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讓你站起來為什麼不願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場景,吃晚飯的時候,你和老公拌了幾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飯,你老公順便說了一句,“一會幫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會沒好氣地來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裡,你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你先放髒衣籃裡,我一會給你洗。”

但是,今天你卻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你在生氣。那麼,孩子呢?孩子想買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心裡肯定也會難過,也會不高興。所以,當孩子處於生氣的情緒時,更容易反抗媽媽的話。如果這時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了以後。媽媽再和他討論問題,溝通就會更加順暢了。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什麼問題,一定先處理好“情緒”這一關,然後,再就事論事。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2孩子不喜歡聽道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聽,跟他講多少道理也不聽啊,有的家長就很苦惱,苦口婆心地跟他講,依然沒有效果。

為什麼你講得大道理都對,孩子卻不願意聽?那是因為人類是視覺化的動物,更喜歡視覺化的語言。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朋友跟你說到“黃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黃桃”這個詞,還是“黃桃”水果呢?

毋庸置疑,你的腦海裡肯定首先閃過的是“黃桃”水果。這就是人的視覺化。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聽進你的建議,你可以給他講個故事,讓他在故事中領悟這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講,A親戚家的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D親戚家的孩子早早輟學,現在只能外出打工,幹著辛苦的體力活。

講完故事以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願意過哪一種生活?毫無疑問,第一種生活。那麼,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學習。

真實生動的例子,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1別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小朋友在商場裡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讓媽媽給自己買,可是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滾。這時,媽媽肯定生氣地說:“你快點給我起來。”孩子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就是不起來,還在繼續大哭。

有的媽媽會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讓你站起來為什麼不願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場景,吃晚飯的時候,你和老公拌了幾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飯,你老公順便說了一句,“一會幫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會沒好氣地來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裡,你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你先放髒衣籃裡,我一會給你洗。”

但是,今天你卻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你在生氣。那麼,孩子呢?孩子想買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心裡肯定也會難過,也會不高興。所以,當孩子處於生氣的情緒時,更容易反抗媽媽的話。如果這時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了以後。媽媽再和他討論問題,溝通就會更加順暢了。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什麼問題,一定先處理好“情緒”這一關,然後,再就事論事。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2孩子不喜歡聽道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聽,跟他講多少道理也不聽啊,有的家長就很苦惱,苦口婆心地跟他講,依然沒有效果。

為什麼你講得大道理都對,孩子卻不願意聽?那是因為人類是視覺化的動物,更喜歡視覺化的語言。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朋友跟你說到“黃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黃桃”這個詞,還是“黃桃”水果呢?

毋庸置疑,你的腦海裡肯定首先閃過的是“黃桃”水果。這就是人的視覺化。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聽進你的建議,你可以給他講個故事,讓他在故事中領悟這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講,A親戚家的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D親戚家的孩子早早輟學,現在只能外出打工,幹著辛苦的體力活。

講完故事以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願意過哪一種生活?毫無疑問,第一種生活。那麼,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學習。

真實生動的例子,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3為了獲得關注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去樓下超市買東西,剛進門口就聽到老闆娘,在和他兒子喊:“你不要再把貨架上的東西推倒了,你推倒了,媽媽還要重新整理。”

小朋友一邊在貨架裡穿來穿去,一邊說:“誰讓你不陪我玩,你陪我玩,我還繼續推。”

老闆娘一邊整理貨架,他的兒子就不停地在那邊推,說了好幾次也不聽。

有的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太不聽話,太不懂事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從孩子的話語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推倒貨物的本質,是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注。他想讓媽媽陪他玩,可是,媽媽沒時間啊,要不停地賣貨接待顧客呀。孩子覺得“既然你的商品那麼重要,那麼,我把這些弄亂,你肯定就會注意到我了啊”。

這是孩子的潛意識行為,他的內心是渴望媽媽的陪伴,渴望關注。而能夠達成這一心理需求的方式呢,完全是孩子無意中選擇的。

對於孩子出現的這種行為,只要媽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搗蛋行為自然就會終止。

"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1別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小朋友在商場裡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讓媽媽給自己買,可是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滾。這時,媽媽肯定生氣地說:“你快點給我起來。”孩子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就是不起來,還在繼續大哭。

有的媽媽會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讓你站起來為什麼不願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場景,吃晚飯的時候,你和老公拌了幾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飯,你老公順便說了一句,“一會幫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會沒好氣地來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裡,你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你先放髒衣籃裡,我一會給你洗。”

但是,今天你卻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你在生氣。那麼,孩子呢?孩子想買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心裡肯定也會難過,也會不高興。所以,當孩子處於生氣的情緒時,更容易反抗媽媽的話。如果這時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了以後。媽媽再和他討論問題,溝通就會更加順暢了。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什麼問題,一定先處理好“情緒”這一關,然後,再就事論事。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2孩子不喜歡聽道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聽,跟他講多少道理也不聽啊,有的家長就很苦惱,苦口婆心地跟他講,依然沒有效果。

為什麼你講得大道理都對,孩子卻不願意聽?那是因為人類是視覺化的動物,更喜歡視覺化的語言。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朋友跟你說到“黃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黃桃”這個詞,還是“黃桃”水果呢?

毋庸置疑,你的腦海裡肯定首先閃過的是“黃桃”水果。這就是人的視覺化。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聽進你的建議,你可以給他講個故事,讓他在故事中領悟這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講,A親戚家的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D親戚家的孩子早早輟學,現在只能外出打工,幹著辛苦的體力活。

講完故事以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願意過哪一種生活?毫無疑問,第一種生活。那麼,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學習。

真實生動的例子,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3為了獲得關注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去樓下超市買東西,剛進門口就聽到老闆娘,在和他兒子喊:“你不要再把貨架上的東西推倒了,你推倒了,媽媽還要重新整理。”

小朋友一邊在貨架裡穿來穿去,一邊說:“誰讓你不陪我玩,你陪我玩,我還繼續推。”

老闆娘一邊整理貨架,他的兒子就不停地在那邊推,說了好幾次也不聽。

有的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太不聽話,太不懂事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從孩子的話語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推倒貨物的本質,是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注。他想讓媽媽陪他玩,可是,媽媽沒時間啊,要不停地賣貨接待顧客呀。孩子覺得“既然你的商品那麼重要,那麼,我把這些弄亂,你肯定就會注意到我了啊”。

這是孩子的潛意識行為,他的內心是渴望媽媽的陪伴,渴望關注。而能夠達成這一心理需求的方式呢,完全是孩子無意中選擇的。

對於孩子出現的這種行為,只要媽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搗蛋行為自然就會終止。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4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一詞源自美國知名行為心理學家,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的一篇同名論文,指的是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後,他就無法想象出其他人不知道該信息(沒學會該東西)的情景。

舉個例子,有一次,去市場買菜,跟一位老奶奶講普通話,講了半天她也聽不懂。然後,另一個買菜的阿姨,跟她用方言交流,就很順暢。對於會講普通話的人來說,肯定很難想象出“聽不懂普通話”的場景。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在成人與孩子之間也存在著“知識詛咒”,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孩子,可能是很陌生的。

有一次,兒子用固定電話給爸爸打電話,你知道他怎麼做的嗎?放到耳朵上聽一下,再拿過來用嘴巴對著講。然後,我跟他說:“講話的時候,對著話筒講,要不然爸爸聽不清。”

說了一遍,他還是照舊,我又重複了一遍:“對著話筒講話,不要對著聽筒講話。”

“媽媽,哪個是聽筒?”兒子這樣一問,我才明白,他不知道“哪個聽筒,哪個是話筒”。雖然對於我來說,這是基本常識,但對於孩子來說,他接觸固定電話很少,不明白電話怎麼用完全正常,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

所以,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問問自己,“孩子聽懂我說的話了嗎?”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根本沒有理解。

"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1別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小朋友在商場裡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讓媽媽給自己買,可是媽媽不同意買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滾。這時,媽媽肯定生氣地說:“你快點給我起來。”孩子完全聽不進媽媽的話,就是不起來,還在繼續大哭。

有的媽媽會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讓你站起來為什麼不願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場景,吃晚飯的時候,你和老公拌了幾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飯,你老公順便說了一句,“一會幫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會沒好氣地來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裡,你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你先放髒衣籃裡,我一會給你洗。”

但是,今天你卻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你在生氣。那麼,孩子呢?孩子想買玩具,媽媽不給買,他心裡肯定也會難過,也會不高興。所以,當孩子處於生氣的情緒時,更容易反抗媽媽的話。如果這時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體會他的內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被安撫了以後。媽媽再和他討論問題,溝通就會更加順暢了。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管什麼問題,一定先處理好“情緒”這一關,然後,再就事論事。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2孩子不喜歡聽道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聽,跟他講多少道理也不聽啊,有的家長就很苦惱,苦口婆心地跟他講,依然沒有效果。

為什麼你講得大道理都對,孩子卻不願意聽?那是因為人類是視覺化的動物,更喜歡視覺化的語言。舉個例子,你的一個朋友跟你說到“黃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黃桃”這個詞,還是“黃桃”水果呢?

毋庸置疑,你的腦海裡肯定首先閃過的是“黃桃”水果。這就是人的視覺化。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聽進你的建議,你可以給他講個故事,讓他在故事中領悟這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講,A親戚家的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D親戚家的孩子早早輟學,現在只能外出打工,幹著辛苦的體力活。

講完故事以後,你可以問問孩子,願意過哪一種生活?毫無疑問,第一種生活。那麼,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學習。

真實生動的例子,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3為了獲得關注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去樓下超市買東西,剛進門口就聽到老闆娘,在和他兒子喊:“你不要再把貨架上的東西推倒了,你推倒了,媽媽還要重新整理。”

小朋友一邊在貨架裡穿來穿去,一邊說:“誰讓你不陪我玩,你陪我玩,我還繼續推。”

老闆娘一邊整理貨架,他的兒子就不停地在那邊推,說了好幾次也不聽。

有的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太不聽話,太不懂事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從孩子的話語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推倒貨物的本質,是為了獲得媽媽的關注。他想讓媽媽陪他玩,可是,媽媽沒時間啊,要不停地賣貨接待顧客呀。孩子覺得“既然你的商品那麼重要,那麼,我把這些弄亂,你肯定就會注意到我了啊”。

這是孩子的潛意識行為,他的內心是渴望媽媽的陪伴,渴望關注。而能夠達成這一心理需求的方式呢,完全是孩子無意中選擇的。

對於孩子出現的這種行為,只要媽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搗蛋行為自然就會終止。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4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一詞源自美國知名行為心理學家,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的一篇同名論文,指的是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後,他就無法想象出其他人不知道該信息(沒學會該東西)的情景。

舉個例子,有一次,去市場買菜,跟一位老奶奶講普通話,講了半天她也聽不懂。然後,另一個買菜的阿姨,跟她用方言交流,就很順暢。對於會講普通話的人來說,肯定很難想象出“聽不懂普通話”的場景。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在成人與孩子之間也存在著“知識詛咒”,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孩子,可能是很陌生的。

有一次,兒子用固定電話給爸爸打電話,你知道他怎麼做的嗎?放到耳朵上聽一下,再拿過來用嘴巴對著講。然後,我跟他說:“講話的時候,對著話筒講,要不然爸爸聽不清。”

說了一遍,他還是照舊,我又重複了一遍:“對著話筒講話,不要對著聽筒講話。”

“媽媽,哪個是聽筒?”兒子這樣一問,我才明白,他不知道“哪個聽筒,哪個是話筒”。雖然對於我來說,這是基本常識,但對於孩子來說,他接觸固定電話很少,不明白電話怎麼用完全正常,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

所以,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問問自己,“孩子聽懂我說的話了嗎?”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根本沒有理解。

為什麼你說的對,孩子也不聽你的?

05孩子想要選擇權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有時候,父母要求他去做某件事,他可能會出現反抗、拒絕。這個時候孩子不聽話,是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增強,孩子渴望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我們來看一個生活場景:

媽媽:多吃點蔬菜,我給你夾點青菜。

兒子:我不愛吃蔬菜,別給我加。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媽媽:你要青菜還是西蘭花,我給你夾點?

兒子:西蘭花吧。

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同。當然,對於父母來說,可以把選擇項設置好,既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又能照顧孩子的感受。

選擇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自己的意願,而直接請求,讓孩子感覺是在尊重別人的決定,沒有自我意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