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第三,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來表達自己。

我們在閱讀他人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或聽他人創作的歌劇和音樂時,會激發出自己的內省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內省。因為創作這門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比如寫作或繪畫,就是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實現內省。

第四,我們可以通過寫故事來自省,真實的、虛構的故事都可以。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目的是把我們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知道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以及瞭解自己能做些什麼和什麼阻止自己這樣做。

比如,故事中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正是主人公現在生活的困擾點,我們要怎樣面對,以及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改變,哪些事情無法改變。圍繞困擾點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個寫的過程就會有療愈作用。

情緒審視的應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聚焦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塑在我們童年時對我們採取的撫育方式,使之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第三,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來表達自己。

我們在閱讀他人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或聽他人創作的歌劇和音樂時,會激發出自己的內省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內省。因為創作這門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比如寫作或繪畫,就是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實現內省。

第四,我們可以通過寫故事來自省,真實的、虛構的故事都可以。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目的是把我們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知道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以及瞭解自己能做些什麼和什麼阻止自己這樣做。

比如,故事中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正是主人公現在生活的困擾點,我們要怎樣面對,以及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改變,哪些事情無法改變。圍繞困擾點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個寫的過程就會有療愈作用。

情緒審視的應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聚焦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塑在我們童年時對我們採取的撫育方式,使之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這裡需要說明幾點:

1.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的創傷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沒有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2.不要把自己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原生家庭,或不幸的童年。很多人總是以原生家庭的問題作為藉口,不願成長和成熟,更不願付出和改變,這樣的想法是偷懶的錯誤做法。

3.要看到基因和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一個人的影響。雖然詹姆斯一直強調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但我們不能忽視基因、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人的影響,否則我們就會陷入片面理解中。

4.我們並不孤獨,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應對。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第三,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來表達自己。

我們在閱讀他人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或聽他人創作的歌劇和音樂時,會激發出自己的內省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內省。因為創作這門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比如寫作或繪畫,就是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實現內省。

第四,我們可以通過寫故事來自省,真實的、虛構的故事都可以。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目的是把我們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知道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以及瞭解自己能做些什麼和什麼阻止自己這樣做。

比如,故事中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正是主人公現在生活的困擾點,我們要怎樣面對,以及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改變,哪些事情無法改變。圍繞困擾點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個寫的過程就會有療愈作用。

情緒審視的應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聚焦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塑在我們童年時對我們採取的撫育方式,使之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這裡需要說明幾點:

1.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的創傷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沒有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2.不要把自己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原生家庭,或不幸的童年。很多人總是以原生家庭的問題作為藉口,不願成長和成熟,更不願付出和改變,這樣的想法是偷懶的錯誤做法。

3.要看到基因和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一個人的影響。雖然詹姆斯一直強調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但我們不能忽視基因、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人的影響,否則我們就會陷入片面理解中。

4.我們並不孤獨,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應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總之,《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讓我們和詹姆斯這位英國國民心理學家一起來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不僅更好地瞭解到自己的童年經歷,還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內省和實踐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第三,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來表達自己。

我們在閱讀他人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或聽他人創作的歌劇和音樂時,會激發出自己的內省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內省。因為創作這門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比如寫作或繪畫,就是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實現內省。

第四,我們可以通過寫故事來自省,真實的、虛構的故事都可以。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目的是把我們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知道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以及瞭解自己能做些什麼和什麼阻止自己這樣做。

比如,故事中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正是主人公現在生活的困擾點,我們要怎樣面對,以及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改變,哪些事情無法改變。圍繞困擾點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個寫的過程就會有療愈作用。

情緒審視的應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聚焦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塑在我們童年時對我們採取的撫育方式,使之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這裡需要說明幾點:

1.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的創傷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沒有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2.不要把自己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原生家庭,或不幸的童年。很多人總是以原生家庭的問題作為藉口,不願成長和成熟,更不願付出和改變,這樣的想法是偷懶的錯誤做法。

3.要看到基因和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一個人的影響。雖然詹姆斯一直強調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但我們不能忽視基因、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人的影響,否則我們就會陷入片面理解中。

4.我們並不孤獨,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應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總之,《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讓我們和詹姆斯這位英國國民心理學家一起來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不僅更好地瞭解到自己的童年經歷,還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內省和實踐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整篇文章思維導圖

如果你是一名因為童年經歷過的創傷而無法擺脫痛苦的人,這本書就是值得一讀的心理學自助書籍;如果你是一名普通人,時而會有些煩惱,不知所措,這本書就是幫助你認識自己,引起你深思的書籍;如果你是一位媽媽或爸爸,這本書就是對家庭關係具有啟發性的指導書;如果你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這本書就是幫助你瞭解認知分析療法的書籍。

其實,不管是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還是擺脫非正常家庭影響,以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此刻的不夠好。

"

文/學乃身之寶

說起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天王級的美國著名歌手,其舞蹈中經典的機械舞和太空步,可謂風靡全球。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音樂才能是如何練就的。

傑克遜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現出非凡才能,這不僅和父母都喜歡音樂有關,還和父母從小對待他的方式有關。

傑克遜的姐姐拉託亞在自傳中描述過這個弟弟小時候的經歷。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嚴酷的環境下,經常受到鞭打和精神虐待。”因為他們的爸爸經常羞辱他,並抓住一切機會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是。”

爸爸使用這種威嚇手段,目的是想把他訓練成音樂家和舞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傑克遜兄弟五人,被稱為傑克遜五人組,爸爸要求他們放學必須回家,回家後就開始排練,而且每天要練習到深夜,如果他們反抗,爸爸就會皮帶伺候。

爸爸對傑克遜的要求最為嚴格,不僅練習時間更長,還要達到更高水平。大概就是如此,他成為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個。

除了爸爸的嚴格要求外,傑克遜能夠取得成功,和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也有關,即媽媽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母親曾評價傑克遜:“在我看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很特別。”母親的特殊看待,也是傑克遜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當然,並不是被父母特殊看待的孩子,都會成為有成就的人。但不可否認的人,那些能夠取得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特殊對待是分不開的。

平凡的我們,雖沒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性格、處事風格,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被原生家庭的非正常影響的那些人,更是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影響。

可見,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簡稱《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就是通過剖析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些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除了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外,還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以及《沙發上的不列顛》等等。

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這本書,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

拆解人生最早的6年,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內省和改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正是這本書的主旨和精髓。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人生的最早6年,更多是被他人來安排角色生活的。

詹姆斯在書中用大量研究和案例來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是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1.家庭劇本

家庭劇中,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我們最初的角色。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差別、我們的性別、我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長相等等都影響著我們在家庭劇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男孩會更受關注和重視,女孩則相反,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中國農村家庭很普遍。另外,很多父母秉持“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念,也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撫養方式。

再有,出生順序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一般情況下,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比較聽話,也會被父母給予厚望,特別在學業方面,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情感包袱的載體。

家庭劇本比較複雜,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家庭劇中的角色大多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可見,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2.0~6個月的自體感

自體感,指的是我們存在,而且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的基本感覺,與自我界限、自我價值感有關。它形成於嬰兒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撫育有關。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一直關注母子關係。他認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構建是從生命最初就開始的,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媽媽願意圍著孩子的感覺轉,雖然過程辛苦,但可以哺育出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媽媽一直希望孩子圍繞自己的感覺轉,那就會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也就是自體感弱的孩子。

溫尼科特還提出“正常程度投入的、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指的是撫養者如果做到足夠好,給嬰兒及時提供需要的一切,孩子就會形成強自體感。

如果撫養者沒有做到足夠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體感弱,還會形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的內心深處,不僅有全能感,還有一種偏執的信念,即別人是充滿敵意和惡意的。他們會用否認、投射和解離等方法讓自己和痛苦體驗分離。

可見,早期的撫育方式,不僅形成一個人重要的童年經歷,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3.0~3歲的關係模式

關係模式,是關於我們會如何被別人對待的一系列設想,這將影響我們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設想在3歲之前形成,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提出依戀理論。他根據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用心,是否能及時滿足孩子要求,把依戀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陪他)。成人後,迴避型依戀者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總想著自給自足。

其二,纏人型依戀模式(孩子特別擔心媽媽離開,自己玩時也不安心,時刻關注媽媽動向)。成人後纏人型依戀者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沒人願意滿足。

其三,混亂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會慌亂,回來後也會不知所措)。成人後,混亂型依戀者比較矛盾,一方面想和他人有情感上的連接,另一方面又很難去信任他人。

其四,安全型依戀模式(媽媽離開太久,孩子會不安,但回來後就會覺得安全)。成人後,安全型依戀者能比較容易地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

可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早期的撫育者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模式。詹姆斯認為,如果孩子在18個月大時,能夠成為安全型依戀者,到了19歲時,無論在學校、職場或人際中,都會表現得更好一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4.3~6歲的良心

良心,就像一個內在警察。它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我們在3—6時受到的撫育方式是被抑制,還是被鼓勵的。這需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說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我們每個人最先具有的超我,就是撫養者這個具體權威,而我們的良心也是和撫養者有關。也就是說,我們的良心形成,和這個權威者的教育方式有關。

如果撫育者讓孩子既感受到關愛,又懂得要求和規則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並認可撫養者的做法。這樣的人可以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害怕撫養者這個權威,就會壓抑自己的個性,無法表達本能,這就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人是被動的,害怕表達攻擊性,盲目服從權威人物,還會對他人和自己苛責。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撫養者的關愛,也不認同撫養者的做法,就會讓本能佔上風,與權威對抗,進而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人對性的態度很隨意,且樂於擁有不穩定的關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綜上所述,詹姆斯從家庭劇本、自體感、關係模式和良心四個方面給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生活。

童年的早期經歷之所以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不僅因為童年早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特定階段對某些線索特別敏感,這是發育的關鍵和敏感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可能是早期不良撫育造成的,而且孩子遭遇逆境時越小,情感發育受到的影響就越持久和嚴重。

那麼,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詹姆斯給出的方法是審視情緒。通過審視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其一,審視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通過回憶來確定自己是如何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的:

性別

在家裡的排行

在學業和職業生涯方面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自己從小被偏愛的程度,或不受待見的程度

這些因素對自己成年生活產生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到的傑克遜,父母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偏愛,是他取得成就的一個原因,而他內心對父親的懼怕,則是爸爸對他精神虐待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二,審視自己的自體感。

如果自己的自體感弱,且有人格障礙的症狀,那麼自己可能無法進行自我認識。接下來的做法是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認識有人格障礙症狀的人,看看他們傾向於以下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全能感、自戀、否認、投射、解離、冒充、虛假自我,然後在對照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另一種審視自體感的人方法是,檢查一下自己有多“正常”。

自己的情緒經常是不太正常?

自己的想法經常是不尋常的?

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正常嗎?

自己的愛情生活是否很奇怪?

自己是否經常衝動?

等等

如果自己無法確定是否有上述症狀,就找身邊一個最正常的人來和自己一起探討。最好不要找好朋友幫忙,因為他們很難做到客觀。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格障礙,但適時地去分析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正常,也是在認識自己,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三,審視自己的依戀模式。

為了確定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早期撫育,照顧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做出反應,可以採用兩種方法:

方法1:偵探工作

自己可以假扮偵探,去採訪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以查明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可以問“在我0.5~3歲時,誰在白天照顧我?在學步期,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有哪些特點,是很逗還是很討人煩,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生氣還是快樂,是學得慢還是學得快?在我小時候,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你喜歡我什麼,你不喜歡我什麼?”等等問題。

只要是自己有疑惑的方面,想通過別人那裡知道答案的,都可以問。

如果這種方法效果不好,還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

方法2:心理考古

這種方法是通過自己記事以後,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來回溯推測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自己在和性伴侶的選擇、相處時間和關係類型上,屬於什麼模式?

自己和伴侶的關係真的很親密嗎?

是誰提出結束伴侶關係的?

自己和伴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自己和同事經常鬧彆扭嗎?

自己擔心過同事不喜歡自己嗎?

等等

其實,依戀模式在成人後,會表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是和伴侶的相處中。如果發現自己特別依戀伴侶,總是害怕對方離開,這很可能因為小時候的撫育者(主要是媽媽)經常不在身邊,沒有形成可靠的安全感導致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其四,審視自己的良心。

審視自己的良心主要通過自己對以下三個心理特質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善良的、懲罰性的,脆弱的)

首先,對權威的態度。

其次,對性的態度。

最後,對盡責性的態度。

詹姆斯在書中把良心的審視分為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對三方面心理特質做了陳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方面的同意語句超過2個或3個,那麼就可以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良心。

比如,對權威的態度中,有以下陳述:

我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違反過交通規則,如果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我會感到惱怒。

工作單位的等級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讓我怎麼做,我就盡最大努力去做。

我覺得自己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即使有時覺得它們不合理。

嚴厲懲罰孩子,包括體罰,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我的許多觀點和興趣與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非常相似。

如果上述陳述,自己有2個以上表示同意,就說明自己是懲罰性良心,害怕權威,經常壓抑自己去遵循規則。

注:關於對性的態度和盡責性的態度,可以參考書中的陳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總之,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情緒審視,我們瞭解到自己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自己的自體感是強還是弱、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迴避型的、還是纏人型的,亦或是混亂型,再或是安全型的,自己的良心是脆弱的、懲罰性的或是善良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通過理解過去的經歷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源自童年經歷的家庭劇本角色定位、自體感強弱、人際關係模式,以及良心類型所構成的總和,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通過審視過去的經歷,目的是改變現在的生活。童年經歷的模式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可以改變的。

詹姆斯給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方法,即自省。

內省,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它需要伴隨著情感和重新體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會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

內省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前提,即我們應該對什麼進行內省?

詹姆斯認為,我們內省的應該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這並不意味著去責怪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撫育他們的。另外,責怪父母也沒有用,不解決問題,況且大多數父母都在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內省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我們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詢問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一個令我們不安的事實,這個不安事實就是真相,即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比如,家人告訴自己容易嫉妒,爭強好勝,那麼對於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怎麼辦呢?根據家庭角色、自體感、良心和依戀模式去審視自己,接受事實,然後做出改變。

當然,要警惕傾訴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內省。就像抑鬱症患者向別人傾訴,他們很容易以消極和強迫性的方式來談論自己,這樣會嚇跑傾聽者。

第二,我們可以和會傾聽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交談。

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在詹姆斯看來,認知療法和精神分析理論結合,更有助於情緒審視,他把這種療法稱為認知分析療法。他就是通過這種療法,幫助父母改變他們的育兒方式,讓父母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受虐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虐待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第三,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來表達自己。

我們在閱讀他人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或聽他人創作的歌劇和音樂時,會激發出自己的內省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內省。因為創作這門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比如寫作或繪畫,就是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實現內省。

第四,我們可以通過寫故事來自省,真實的、虛構的故事都可以。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目的是把我們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知道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所在,以及瞭解自己能做些什麼和什麼阻止自己這樣做。

比如,故事中家人對自己的期待正是主人公現在生活的困擾點,我們要怎樣面對,以及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改變,哪些事情無法改變。圍繞困擾點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個寫的過程就會有療愈作用。

情緒審視的應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聚焦自己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塑在我們童年時對我們採取的撫育方式,使之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改寫我們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這裡需要說明幾點:

1.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的創傷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沒有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2.不要把自己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原生家庭,或不幸的童年。很多人總是以原生家庭的問題作為藉口,不願成長和成熟,更不願付出和改變,這樣的想法是偷懶的錯誤做法。

3.要看到基因和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一個人的影響。雖然詹姆斯一直強調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但我們不能忽視基因、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對人的影響,否則我們就會陷入片面理解中。

4.我們並不孤獨,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應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思維導圖

總之,《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讓我們和詹姆斯這位英國國民心理學家一起來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不僅更好地瞭解到自己的童年經歷,還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內省和實踐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整篇文章思維導圖

如果你是一名因為童年經歷過的創傷而無法擺脫痛苦的人,這本書就是值得一讀的心理學自助書籍;如果你是一名普通人,時而會有些煩惱,不知所措,這本書就是幫助你認識自己,引起你深思的書籍;如果你是一位媽媽或爸爸,這本書就是對家庭關係具有啟發性的指導書;如果你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這本書就是幫助你瞭解認知分析療法的書籍。

其實,不管是瞭解自己的童年經歷,還是擺脫非正常家庭影響,以及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此刻的不夠好。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拆解人生前6年,審視情緒後改寫人生劇本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