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育兒規 2019-09-07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

以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好一件事?首先我們得有自我意識,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

可是對於不滿3歲的寶寶而言,自我意識還在發育的起步階段,他們才剛開始要學習分辨“我”和“你” ,根部無法像成人那樣自律的去做好一件事。

但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概念形成的開端,也是大腦心智能力開啟的重要階段。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E。H。Erikson)告訴我們: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 ,也叫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是一種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3種心理成分構成。

小寶寶從開始學習走路起,寶寶需要經過無數次動作練習,才能控制雙腳獨立走路,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觸覺和肌肉、關節的聯合運動來做出手指抓、握、拿、捏等動作。

所以為了寶寶好,大人得學會有耐心,容許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失誤。如此一來,大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判斷和行為,才有利於健康的發育。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

以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好一件事?首先我們得有自我意識,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

可是對於不滿3歲的寶寶而言,自我意識還在發育的起步階段,他們才剛開始要學習分辨“我”和“你” ,根部無法像成人那樣自律的去做好一件事。

但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概念形成的開端,也是大腦心智能力開啟的重要階段。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E。H。Erikson)告訴我們: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 ,也叫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是一種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3種心理成分構成。

小寶寶從開始學習走路起,寶寶需要經過無數次動作練習,才能控制雙腳獨立走路,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觸覺和肌肉、關節的聯合運動來做出手指抓、握、拿、捏等動作。

所以為了寶寶好,大人得學會有耐心,容許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失誤。如此一來,大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判斷和行為,才有利於健康的發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如果大人缺乏耐心,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就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

我認識一些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私下向他們請教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教學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心得呢?大家都感嘆: “和10多年前相比,感覺這幾年所教的小朋友依賴性比較強,而且遇到事情就等待大人幫忙,根本不動腦子想。”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爸爸媽媽正視的問題,因為老師所看到的是普遍性的學習動機弱化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歸根結底,是因為 “動機不足”:沒有誘因或獎勵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什麼,只會被動等待大人協助的習慣。而這並非孩子到了學校之後才養成的,我們追根溯源來思考,內在動機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 0~3歲時家人如何對待寶寶,便可能成為寶寶日後做人處事的行為模式。

所以,請別到了幼兒園、小學時,再責怪孩子不主動。事實上,被動的孩子,都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教育:不可以亂動。他們只是太聽大人的話而已。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

以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好一件事?首先我們得有自我意識,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

可是對於不滿3歲的寶寶而言,自我意識還在發育的起步階段,他們才剛開始要學習分辨“我”和“你” ,根部無法像成人那樣自律的去做好一件事。

但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概念形成的開端,也是大腦心智能力開啟的重要階段。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E。H。Erikson)告訴我們: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 ,也叫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是一種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3種心理成分構成。

小寶寶從開始學習走路起,寶寶需要經過無數次動作練習,才能控制雙腳獨立走路,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觸覺和肌肉、關節的聯合運動來做出手指抓、握、拿、捏等動作。

所以為了寶寶好,大人得學會有耐心,容許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失誤。如此一來,大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判斷和行為,才有利於健康的發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如果大人缺乏耐心,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就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

我認識一些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私下向他們請教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教學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心得呢?大家都感嘆: “和10多年前相比,感覺這幾年所教的小朋友依賴性比較強,而且遇到事情就等待大人幫忙,根本不動腦子想。”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爸爸媽媽正視的問題,因為老師所看到的是普遍性的學習動機弱化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歸根結底,是因為 “動機不足”:沒有誘因或獎勵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什麼,只會被動等待大人協助的習慣。而這並非孩子到了學校之後才養成的,我們追根溯源來思考,內在動機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 0~3歲時家人如何對待寶寶,便可能成為寶寶日後做人處事的行為模式。

所以,請別到了幼兒園、小學時,再責怪孩子不主動。事實上,被動的孩子,都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教育:不可以亂動。他們只是太聽大人的話而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還有些家長跟我反饋:

“寶寶才1歲6個月,真受不了這樣小小年紀就很好強,只要玩具玩不好就生氣亂扔,這要怎麼改呢? ”

“不聽,怎麼教都不會…是不是像他爸爸一樣脾氣不好呀?還有救嗎?”

這些很多家長的心裡話。其實,這是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導致的。

現在的寶寶接受語言刺激的機會比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經驗, 1歲以後的寶寶看到大人做什麼就會想模仿,普遍來講都讓家長覺得這一代的小孩真聰明。

於是“望子成龍”心切的媽媽見到寶寶模仿大人的動作,常忍不住想開始教點兒什麼,不知不覺就給自己和寶寶開始定下了學習的目標,只是媽媽預期的結果多半是以大人的思考模式來規劃,大人習慣的做事方法與寶寶的學習模式有很大不同,於是許多親子衝突就爆發了。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

以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好一件事?首先我們得有自我意識,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

可是對於不滿3歲的寶寶而言,自我意識還在發育的起步階段,他們才剛開始要學習分辨“我”和“你” ,根部無法像成人那樣自律的去做好一件事。

但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概念形成的開端,也是大腦心智能力開啟的重要階段。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E。H。Erikson)告訴我們: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 ,也叫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是一種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3種心理成分構成。

小寶寶從開始學習走路起,寶寶需要經過無數次動作練習,才能控制雙腳獨立走路,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觸覺和肌肉、關節的聯合運動來做出手指抓、握、拿、捏等動作。

所以為了寶寶好,大人得學會有耐心,容許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失誤。如此一來,大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判斷和行為,才有利於健康的發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如果大人缺乏耐心,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就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

我認識一些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私下向他們請教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教學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心得呢?大家都感嘆: “和10多年前相比,感覺這幾年所教的小朋友依賴性比較強,而且遇到事情就等待大人幫忙,根本不動腦子想。”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爸爸媽媽正視的問題,因為老師所看到的是普遍性的學習動機弱化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歸根結底,是因為 “動機不足”:沒有誘因或獎勵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什麼,只會被動等待大人協助的習慣。而這並非孩子到了學校之後才養成的,我們追根溯源來思考,內在動機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 0~3歲時家人如何對待寶寶,便可能成為寶寶日後做人處事的行為模式。

所以,請別到了幼兒園、小學時,再責怪孩子不主動。事實上,被動的孩子,都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教育:不可以亂動。他們只是太聽大人的話而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還有些家長跟我反饋:

“寶寶才1歲6個月,真受不了這樣小小年紀就很好強,只要玩具玩不好就生氣亂扔,這要怎麼改呢? ”

“不聽,怎麼教都不會…是不是像他爸爸一樣脾氣不好呀?還有救嗎?”

這些很多家長的心裡話。其實,這是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導致的。

現在的寶寶接受語言刺激的機會比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經驗, 1歲以後的寶寶看到大人做什麼就會想模仿,普遍來講都讓家長覺得這一代的小孩真聰明。

於是“望子成龍”心切的媽媽見到寶寶模仿大人的動作,常忍不住想開始教點兒什麼,不知不覺就給自己和寶寶開始定下了學習的目標,只是媽媽預期的結果多半是以大人的思考模式來規劃,大人習慣的做事方法與寶寶的學習模式有很大不同,於是許多親子衝突就爆發了。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請記住,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記憶能力才剛剛啟動,感覺神經反射動作還沒有完全消失,因此才會造成寶寶無法剋制當下衝動的行為。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抽紙,幾乎每個小寶室都喜歡將抽取式衛生紙一張一張地抽出來,輕輕一拉就變大的動作給寶寶的觸覺和視覺刺激實在太好玩;只要放在桌上沒收好,小寶寶就能玩得全然忘我,媽媽覺得寶寶太安靜而走近時,寶寶才突然發現自己正在做媽媽禁止的事情,媽媽還沒開口責罵,他自己就先大聲哭了。

有些媽媽生怕自己沒有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帶孩子時總會提前想很多,希望可以在孩子犯錯之前先教他,以減少孩子犯錯的次數。而對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成熟的寶寶而言,儘管媽媽耐心一再講解,其實說話的內容當中很多詞語是小孩子聽不懂的。

小寶寶的大腦需要不斷有多種變化的刺激才能產生突觸的聯結,在感覺通路還未穩固形成之前,我們無法期待寶寶可以很快記住爸媽交代過的事情而不再犯錯。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媽媽採用動作示範的效果,肯定會比用嘴講更有效。

因為讓寶寶親身體驗,通過真實的感覺在大腦留下記憶會更長久。然後,就是多一點耐心了。

"

“最近寶寶開始很愛說‘不要 ,喂他吃飯不肯,幫他穿衣服也不肯,甚至拉臭臭幫他擦屁股也不肯,什麼都想要自己來,但又做不好,然後又生氣哭鬧,真煩啊!有時候就忍不住吼他幾句、打他幾下,可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就想起魏老師說的,不能吼不能罵······可總這樣也不行啊,我擔心我情緒總得不到發洩,會抑鬱的······”

一個寶媽的苦惱,說出了很多這個階段寶媽的共同煩惱。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Answer: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1歲以後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原本應該是值得高興的進步,許多大人卻從此陷入矛盾的情緒當中。

家長們所擔心的問題很相似:

“不讓她做,她非要做,而我擔心她會做不好,食物弄得亂七八糟好難收拾。”

"寶寶自己吃慢,太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還容易吃壞肚子。所以我就喂他吃啊,可他還非要自己來。”

“吃飯老是到處跑,讓他不要拿著湯匙到處跑,還非不肯,非要拿,萬一跌倒多危險呀!”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

以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好一件事?首先我們得有自我意識,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

可是對於不滿3歲的寶寶而言,自我意識還在發育的起步階段,他們才剛開始要學習分辨“我”和“你” ,根部無法像成人那樣自律的去做好一件事。

但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概念形成的開端,也是大腦心智能力開啟的重要階段。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E。H。Erikson)告訴我們: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 ) ,也叫自我認知( self-cognition),是一種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3種心理成分構成。

小寶寶從開始學習走路起,寶寶需要經過無數次動作練習,才能控制雙腳獨立走路,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觸覺和肌肉、關節的聯合運動來做出手指抓、握、拿、捏等動作。

所以為了寶寶好,大人得學會有耐心,容許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失誤。如此一來,大腦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判斷和行為,才有利於健康的發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如果大人缺乏耐心,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就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

我認識一些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私下向他們請教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教學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心得呢?大家都感嘆: “和10多年前相比,感覺這幾年所教的小朋友依賴性比較強,而且遇到事情就等待大人幫忙,根本不動腦子想。”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爸爸媽媽正視的問題,因為老師所看到的是普遍性的學習動機弱化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歸根結底,是因為 “動機不足”:沒有誘因或獎勵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什麼,只會被動等待大人協助的習慣。而這並非孩子到了學校之後才養成的,我們追根溯源來思考,內在動機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 0~3歲時家人如何對待寶寶,便可能成為寶寶日後做人處事的行為模式。

所以,請別到了幼兒園、小學時,再責怪孩子不主動。事實上,被動的孩子,都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教育:不可以亂動。他們只是太聽大人的話而已。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還有些家長跟我反饋:

“寶寶才1歲6個月,真受不了這樣小小年紀就很好強,只要玩具玩不好就生氣亂扔,這要怎麼改呢? ”

“不聽,怎麼教都不會…是不是像他爸爸一樣脾氣不好呀?還有救嗎?”

這些很多家長的心裡話。其實,這是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導致的。

現在的寶寶接受語言刺激的機會比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經驗, 1歲以後的寶寶看到大人做什麼就會想模仿,普遍來講都讓家長覺得這一代的小孩真聰明。

於是“望子成龍”心切的媽媽見到寶寶模仿大人的動作,常忍不住想開始教點兒什麼,不知不覺就給自己和寶寶開始定下了學習的目標,只是媽媽預期的結果多半是以大人的思考模式來規劃,大人習慣的做事方法與寶寶的學習模式有很大不同,於是許多親子衝突就爆發了。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請記住,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記憶能力才剛剛啟動,感覺神經反射動作還沒有完全消失,因此才會造成寶寶無法剋制當下衝動的行為。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抽紙,幾乎每個小寶室都喜歡將抽取式衛生紙一張一張地抽出來,輕輕一拉就變大的動作給寶寶的觸覺和視覺刺激實在太好玩;只要放在桌上沒收好,小寶寶就能玩得全然忘我,媽媽覺得寶寶太安靜而走近時,寶寶才突然發現自己正在做媽媽禁止的事情,媽媽還沒開口責罵,他自己就先大聲哭了。

有些媽媽生怕自己沒有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帶孩子時總會提前想很多,希望可以在孩子犯錯之前先教他,以減少孩子犯錯的次數。而對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成熟的寶寶而言,儘管媽媽耐心一再講解,其實說話的內容當中很多詞語是小孩子聽不懂的。

小寶寶的大腦需要不斷有多種變化的刺激才能產生突觸的聯結,在感覺通路還未穩固形成之前,我們無法期待寶寶可以很快記住爸媽交代過的事情而不再犯錯。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媽媽採用動作示範的效果,肯定會比用嘴講更有效。

因為讓寶寶親身體驗,通過真實的感覺在大腦留下記憶會更長久。然後,就是多一點耐心了。

2歲寶寶愛說“不要”,什麼都要自己做又做不好,煩死了怎麼辦?

最後給家長們的溫馨提醒:

作為家長,我們要時刻意識到:寶寶心智發育過程,就是從不斷的錯誤中學習。請不要擔心寶寶做不好或做錯了,請多點耐心,只有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動手操作,他們才能通過玩而使得動作發展更熟練。這是孩子心智發育的必經過程。

所以,當下次寶寶想自己做時,您是否會鼓勵他勇於嘗試呢?還是,您會忍不住一再跟寶寶說: “寶貝,你還小不懂,媽媽幫你做就可以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