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不完美媽媽 讀書 高考 大學 義務教育 自閉症 小說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9-06-08

馬上就要高考了,閨蜜和自己的老公都在焦慮女兒曉月的專業選擇問題。

(孩子成績不錯,家長無需焦慮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能不考上好大學)

高一的時候,曉月的文科成績不錯,可是理科學習上卻是一頭霧水。但好在孩子認真努力,成績上差別不是特別明顯。

等到高二文理分科,曉月和父母就有了一次大沖突。

孩子想讀文科,可父母希望她讀理科。

孩子的興趣在文科,學起來又相對輕鬆,在我看來去文科班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沒想到最後還是拗不過父母,去了理科班。

我問閨蜜,為什麼一定要逼迫孩子讀自己不喜歡的呢?

閨蜜說,咱們省的招生情況是理科多一些,文科少一些,孩子讀理科上大學的概率就大很多啊(該省文理科的招生比例大致是2:8)。

再說了,我跟孩子他爸都是讀理科出來的,到時候孩子選個工程類或者計算機網絡的專業,有了一技之長,找工作也不發愁啊。

1

無法否認的是,我們許多父母,鼓勵孩子讀書的最大動機其實是極為功利的,而且功利到了無法想象的短視地步。

許多父母讓孩子讀書,無非是人生必備三部曲: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對象。

既然目的都如此功利, 我們的手段還能高明到哪兒去呢?

無非是三個辦法:哄,嚇,騙。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學習,如何養活你自己。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些招是哄,已經用了一千多年了,但仍持續不衰。

小學要抓緊,不然考不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 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討不到好老婆(嫁不到好男人)

——這招是嚇。

高年級抓緊點,上了初中有好玩的機會;初中要抓緊,九年義務教育挺過去就好了;高中要抓緊,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大學要抓緊,工作了就自由了……結果呢?好像小學的時候還自由點。

——這招是騙。

這麼幾招用下來,孩子還能相信你麼?

2

不管是前段時間《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還是北大弒母案凶手吳謝宇,甚至到現在的大學校園裡逛逛,有多少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束縛就死宅在宿舍開始沒日沒夜打遊戲……

這並非是我們現代教育的全部,甚至也不是說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特有現象。

但是,從這幾個孩子身上見微知著,我們依然可以窺視到短視的功利教育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為了高考,許多父母和學校都強迫孩子們背水一戰,甚至不得讀或者儘量少讀與高考無關的書籍。

這不僅嚴重摧毀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也讓他們喪失了構建思辨能力的機會。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高考結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書。

可是他們有撕掉自己私藏的小說麼?有撕掉自己省吃儉用偷偷買的「哈利波特全集」麼?有撕掉自己東躲西藏收集到的漫畫麼?

不,都沒有。

他們撕掉的,只有那些跟功利性讀書相關的、所謂都是知識的教科書。

孩子們究竟有多憎恨這種功利的讀書方式,由此可見一斑。

缺少了基本閱讀素養的孩子,內心會變得單薄而自閉,有些甚至在進入大學後連生活都無法自理。

更糟糕的是,這種禁止與壓迫的功利性讀書方式,侷限了孩子們的大腦,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

很多人總說,現在的孩子都是冷漠冰寒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可是卻忘了,那個初來人間滿懷好奇與愛心的孩子,究竟是在誰的手裡夭折了。

這樣短視的功利性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就像沒有裝滿燃料的火箭,在飛上高空後失掉了繼續上升的動力——還沒衝破大氣層,就已經一頭倒栽下來。他們徹底喪失了學習的能力與興趣,淪為被短視的功利教育徹底摧毀的「失敗產品」。

短視的功利教育,造成了相當數量的孩子智能嚴重不足。

他們相信了成年人的欺騙,認為到大學就輕鬆了,或者讀了大學就很容易混到一個高收入的輕鬆工作。

但現實並非如此。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成年人的世界,接納的永遠是那些具有強烈進取意識、富有學習能力的精英;要求再高點的,還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在任何情況下,成年人社會都不會接納這群連功利教育的欺騙都信以為真的人。

可是當孩子發現這一切都是場騙局、內心幻滅的時候,又怎能重拾勇氣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呢?

當他們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才發現,他們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而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恰恰是他們在高考衝刺階段被嚴厲禁止的。

從小學到高中長達12年的殘酷馴化,已經讓孩子養成了對價值性閱讀的天然憎恨。

在這種強行馴化出來的條件反射機制解除之前,我們只能坐視不管麼?

3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對待洪水堵不如疏。

既然那麼多人將課外書視為“洪水猛獸”,那不如真的像治理洪水一般幫助孩子構建好閱讀習慣。

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正是由於這種抽象符號的出現,突破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再沒有比抽象符號的閱讀與審視更能促進人類大腦發育的了。

最具價值的閱讀,恰恰是毫無意義的。

閱讀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生活,體驗生命的快樂。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閱讀是對新世界的觀察。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之中,現代人面對技術進步的熱潮,就猶如一隻被扔進滾筒洗衣機的小白鼠,完全處於不由自主之中。

昔日熟悉的一切,瞬間就化為無常。

昔時安全的環境,頃刻間就會漏水灌風。

我們是一個處於黑暗森林中的孤獨獵手,面臨著形形色色的降維攻擊。

獲得更強觀察能力的不二法門,莫過於通過他人的眼睛掃描周邊——這是隻有閱讀才能幫孩子做到的事情,你不能放棄這個高維的視角。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功利性的閱讀,已經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大腦,過強的條件反射系統,會讓孩子在每本書面前產生這本書有用還是沒用的第一意識。

這種短視陋見,將孩子的大腦限定於即時的固化狀態之中——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夠重新開啟大腦。

讀一讀那些最沒用的書吧,理科生讀讀莎士比亞,讀讀喬治·馬丁,文科生讀讀霍金,讀讀凱文·凱利。

唯有閱讀面的豐富,才能夠讓孩子的大腦更加靈活地運行,更能夠精準把握飛速變化的未來。

如果你想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可愛的人,那就不能讓TA大腦空空。

4


當然,除了讀書的功利性,還有一點是:文科被歧視了。

讀文科能幹嘛?當文祕麼?

讀哲學能幹嘛?當老師麼?

讀心理學能幹嘛?當神棍麼?

文科之所以被歧視,是因為他的能量太大了。

因為哲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就是動搖社會根基、重新架構世界框架的學問。換句話說,它決定著這個世界的規則。

因此,文科不是沒用,而是因為太有用因此而被忌憚起來。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近幾十年來對於文科的汙名化以及漠視,已經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學生們雖然大都接受了義務教育,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讀完了大學,但都沒有在這個教育體制裡得到應有的思維邏輯訓練。

這帶來的後果雖然不是即時的,但長遠來看,損傷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體,而是整個共同體的命運。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焦慮,覺得受到了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與質疑,覺得某些政策機制不合理卻不知該如何改變,他們沒有絲毫辦法作出任何反擊,便是這種影響的表現之一。

缺乏思維邏輯訓練的後果,只能是讓我們無條件接受一切社會準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審查和異化,最後被迫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模一樣,彷彿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

這就是一種對人性的漠視和壓制,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這種結果。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生而為人,能夠進行思辨才是我們最根本的屬性。

如果一個人對於學識並沒有任何敬畏之心,那他的眼界和格局並不會延展到哪裡去,大概率只能得到上述殘忍的結果,最大差別也就是產品質量高低。

如何掙脫命運的枷鎖?

——多讀書。

歷史裡幾乎任何一場有關人類命運的運動,都是由學者發起的。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些思考,人類並不會發展與進步到現在。

所以說,讀書無用,文科無用,我並不明白無用在哪裡。

往小了說,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在任何一個環境、時間點安身立命;

往大了說,文化與整個人類的文明與存亡都有著莫大關係。

讀書不是無用,文科更不是無用,讀書最大的作用,就是打破這些毫無根據又傲慢自大的愚昧。

文章來源:青青蓮子,侵刪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