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韓國 不完美媽媽 日本 聰明孩子養成記 新聞 澎湃新聞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 2019-09-17
"

導讀:你曾經或正在因為“生不生孩子”而和伴侶或家人有過討論或者爭吵嗎?生育率低下已經是很多國家的人口問題,而對於你自己及你的伴侶和家庭來說,“不生孩子”其實和生孩子以及生二孩等決定一樣重要,都是人生的選擇。本文提及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我們有更多瞭解才有更多思考。

"

導讀:你曾經或正在因為“生不生孩子”而和伴侶或家人有過討論或者爭吵嗎?生育率低下已經是很多國家的人口問題,而對於你自己及你的伴侶和家庭來說,“不生孩子”其實和生孩子以及生二孩等決定一樣重要,都是人生的選擇。本文提及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我們有更多瞭解才有更多思考。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最近,有關韓國生育率創新低的信息又刷屏了:

《生育率僅為0.98!韓國人口2028年後將步入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網)

《不生孩子是罪過?生育率“破1”後韓國有些人慌了》(新京報官微)

《觀察|全球唯一生育率跌破1國家,韓國人將從地球上消失?》(澎湃新聞)

事情的起因

9月2日,被提名出任要職的韓國著名女經濟學家趙成旭,在韓國國會聽證會被某議員當眾斥責“不生孩子就是罪過”,一時間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同時也引發我們國內的諸多討論。

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了“丁克”,越來越多的女性沒生育孩子。沒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有些人會羨慕沒有孩子的人生是多麼的自由,也有些人在暗搓搓的表示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有些人對非父母人群有很多誤解和偏見,例如他們認為不生孩子的人是自私自利、嬌氣怕吃苦、對國家對社會沒有貢獻(比如“人口紅利”不再,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整個人類種族繁衍沒有貢獻……甚至有人提議對非婚非育人群徵收“單身稅”、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簡單來說,這個制度就是強制你先把一些錢存到你的個人賬戶,等到你生二胎的時候,才可以拿出來用)。

這些誤解和偏見隱含的信念是:那些沒生育孩子的人,可能是自私或者自我中心的。或許,我們心中對於有孩子的人和沒有孩子的人,都有一些隱含的假設,這些假設不一定有真憑實據支持,甚至有時候只是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負面刻板印象

"

導讀:你曾經或正在因為“生不生孩子”而和伴侶或家人有過討論或者爭吵嗎?生育率低下已經是很多國家的人口問題,而對於你自己及你的伴侶和家庭來說,“不生孩子”其實和生孩子以及生二孩等決定一樣重要,都是人生的選擇。本文提及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我們有更多瞭解才有更多思考。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最近,有關韓國生育率創新低的信息又刷屏了:

《生育率僅為0.98!韓國人口2028年後將步入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網)

《不生孩子是罪過?生育率“破1”後韓國有些人慌了》(新京報官微)

《觀察|全球唯一生育率跌破1國家,韓國人將從地球上消失?》(澎湃新聞)

事情的起因

9月2日,被提名出任要職的韓國著名女經濟學家趙成旭,在韓國國會聽證會被某議員當眾斥責“不生孩子就是罪過”,一時間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同時也引發我們國內的諸多討論。

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了“丁克”,越來越多的女性沒生育孩子。沒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有些人會羨慕沒有孩子的人生是多麼的自由,也有些人在暗搓搓的表示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有些人對非父母人群有很多誤解和偏見,例如他們認為不生孩子的人是自私自利、嬌氣怕吃苦、對國家對社會沒有貢獻(比如“人口紅利”不再,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整個人類種族繁衍沒有貢獻……甚至有人提議對非婚非育人群徵收“單身稅”、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簡單來說,這個制度就是強制你先把一些錢存到你的個人賬戶,等到你生二胎的時候,才可以拿出來用)。

這些誤解和偏見隱含的信念是:那些沒生育孩子的人,可能是自私或者自我中心的。或許,我們心中對於有孩子的人和沒有孩子的人,都有一些隱含的假設,這些假設不一定有真憑實據支持,甚至有時候只是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負面刻板印象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以下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就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

1.他們不正常

沒有孩子的人經常會被當成異類。雖然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有孩子,但是沒有孩子的人其實比我們看到的更為普遍。

  • 在美國,大約有15%的女性,到45歲都還沒有孩子。這個七分之一的比例,起碼比左撇子更常見。
  • 在另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和瑞士,無子女的比例甚至更高,接近四分之一。
  • 在亞洲,每名韓國女性在育齡(15歲至49歲)平均生育子女數量不到1人;日本2108年的總出生率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1.42;中國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也降至1.5以下。媒體戲稱:“中日韓女性建立了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線’:我們不生了。”

所以,如果“正常”指的是與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那麼,非父母人群高達七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比例,算不上罕見的“異常”。不管他們是選擇不生,還是沒辦法生,沒有孩子的非父母人群其實很尋常。

2.他們很自私

有人說“ 父母身份是自私的解藥。”雖然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確實需要一直考慮另一個人的幸福,但是不是自私,與有沒有成為父母沒有直接關係。

世界上有許多自私的父母,也有許多沒生孩子但是善良和慷慨的人。一個自我中心的成年人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父母,或者通過控制他們的孩子來滿足他們自私的慾望,就像《都挺好》裡的蘇大強。

養育孩子真的很辛苦,父母需要做出許多自我犧牲,來為那個小小人兒服務。但是,作為父母並不是削弱自私的必要條件和唯一途徑,因為還有許多善行可以表達我們無私的愛,例如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做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服務。

因此,“不生孩子就是自私”的指責是沒有根據的。

3.不生孩子是女權主義運動造成的

一個常見的看法是:過去大家都會生孩子,直到高效節育(即避孕藥)的出現和女性更多地參與有償勞動。但西方歷史專家,《How to Be Childless: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ithout Children》一書的作者Chrastil指出,在歷史上,總有些女性選擇不生孩子。

例如,早在16世紀的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人們已經把結婚年齡推遲到二十五歲左右;大約15%至20%的人一生不結婚,而且未婚女性通常沒有孩子。Chrastil說,在維多利亞時代,結婚的人也不一定生孩子。他們依靠當時可用的避孕方法,“海綿和早期避孕套等東西。它們不是很好的避孕藥,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所以,沒生孩子是存在已久的一種生活方式,與18世界末期才興起的女權主義無關。

"

導讀:你曾經或正在因為“生不生孩子”而和伴侶或家人有過討論或者爭吵嗎?生育率低下已經是很多國家的人口問題,而對於你自己及你的伴侶和家庭來說,“不生孩子”其實和生孩子以及生二孩等決定一樣重要,都是人生的選擇。本文提及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我們有更多瞭解才有更多思考。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最近,有關韓國生育率創新低的信息又刷屏了:

《生育率僅為0.98!韓國人口2028年後將步入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網)

《不生孩子是罪過?生育率“破1”後韓國有些人慌了》(新京報官微)

《觀察|全球唯一生育率跌破1國家,韓國人將從地球上消失?》(澎湃新聞)

事情的起因

9月2日,被提名出任要職的韓國著名女經濟學家趙成旭,在韓國國會聽證會被某議員當眾斥責“不生孩子就是罪過”,一時間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同時也引發我們國內的諸多討論。

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了“丁克”,越來越多的女性沒生育孩子。沒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有些人會羨慕沒有孩子的人生是多麼的自由,也有些人在暗搓搓的表示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有些人對非父母人群有很多誤解和偏見,例如他們認為不生孩子的人是自私自利、嬌氣怕吃苦、對國家對社會沒有貢獻(比如“人口紅利”不再,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整個人類種族繁衍沒有貢獻……甚至有人提議對非婚非育人群徵收“單身稅”、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簡單來說,這個制度就是強制你先把一些錢存到你的個人賬戶,等到你生二胎的時候,才可以拿出來用)。

這些誤解和偏見隱含的信念是:那些沒生育孩子的人,可能是自私或者自我中心的。或許,我們心中對於有孩子的人和沒有孩子的人,都有一些隱含的假設,這些假設不一定有真憑實據支持,甚至有時候只是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負面刻板印象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以下6種對於沒有子女的人的看法,就是不受證據支持的負面刻板印象:

1.他們不正常

沒有孩子的人經常會被當成異類。雖然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有孩子,但是沒有孩子的人其實比我們看到的更為普遍。

  • 在美國,大約有15%的女性,到45歲都還沒有孩子。這個七分之一的比例,起碼比左撇子更常見。
  • 在另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和瑞士,無子女的比例甚至更高,接近四分之一。
  • 在亞洲,每名韓國女性在育齡(15歲至49歲)平均生育子女數量不到1人;日本2108年的總出生率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1.42;中國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也降至1.5以下。媒體戲稱:“中日韓女性建立了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線’:我們不生了。”

所以,如果“正常”指的是與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那麼,非父母人群高達七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比例,算不上罕見的“異常”。不管他們是選擇不生,還是沒辦法生,沒有孩子的非父母人群其實很尋常。

2.他們很自私

有人說“ 父母身份是自私的解藥。”雖然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確實需要一直考慮另一個人的幸福,但是不是自私,與有沒有成為父母沒有直接關係。

世界上有許多自私的父母,也有許多沒生孩子但是善良和慷慨的人。一個自我中心的成年人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父母,或者通過控制他們的孩子來滿足他們自私的慾望,就像《都挺好》裡的蘇大強。

養育孩子真的很辛苦,父母需要做出許多自我犧牲,來為那個小小人兒服務。但是,作為父母並不是削弱自私的必要條件和唯一途徑,因為還有許多善行可以表達我們無私的愛,例如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做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服務。

因此,“不生孩子就是自私”的指責是沒有根據的。

3.不生孩子是女權主義運動造成的

一個常見的看法是:過去大家都會生孩子,直到高效節育(即避孕藥)的出現和女性更多地參與有償勞動。但西方歷史專家,《How to Be Childless: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ithout Children》一書的作者Chrastil指出,在歷史上,總有些女性選擇不生孩子。

例如,早在16世紀的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人們已經把結婚年齡推遲到二十五歲左右;大約15%至20%的人一生不結婚,而且未婚女性通常沒有孩子。Chrastil說,在維多利亞時代,結婚的人也不一定生孩子。他們依靠當時可用的避孕方法,“海綿和早期避孕套等東西。它們不是很好的避孕藥,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所以,沒生孩子是存在已久的一種生活方式,與18世界末期才興起的女權主義無關。

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沒有罪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4.他們的人生不完整

許多人認為生孩子是一個人存在的頂峰,尤其是那些通過父母身份獲得巨大成就的人。因此,他們可能會認為沒生孩子的人會錯過完整的人生體驗,或者是錯失了感受天倫之樂的機會。

然而,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父母群體的人生比對非父母有更高的滿意度或滿足感。事實上,正如Chrastil所說,“對於從未生過孩子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滿足感以及對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更高。”

因此,雖然當父母的人很難想象沒生孩子的人怎麼會有滿足感,但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要以同樣的方式來獲得滿足感

5.他們老了會面臨更多的孤獨和經濟困難

有孩子就能保證有人會在我們年老的時候照顧我們,沒有孩子就意味著我們只能孤獨終老嗎?當然不是。

Chrastil說:“研究結果表明,老年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挑戰,包括財務、健康和社交方面的挑戰,但沒有孩子的人並不會在這些問題上受到更大的影響。”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孩子的女性在經濟上的狀況往往比同齡的母親更好,因為她們通常工作時間更長,收入更多,而支出更少。

其次,每個人,無論是否作為父母,都需要在晚年找到與社會保持聯繫的方法。即便法律規定了孩子要“常回家看看”,但是在21世紀,可能有很多原因導致孩子無法照顧年邁的父母,比如地理條件的限制或者經濟上的力不從心。

所以,養兒不一定能防老,沒有孩子的晚年也未必不幸福

6.他們沒有對我們人類的延續做出貢獻

生孩子的人和沒生孩子的人,看起來對生活的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正如Chrastil所指出的,父母和非父母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需要的。因為延續我們的物種,不僅需要生孩子,還需要解決我們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大問題,例如創造各種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美的文化藝術,各種指導我們行動的哲學,包括我們如何養育孩子。

古今中外,都有許多沒有成為父母的人,他們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能力、精力、愛心和激情,對為人父母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 例如,弗朗西斯·培根、貝多芬、特雷莎修女、哥白尼……
  • 例如,作為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的林巧稚醫師,她終身未婚,卻擁有最豐富的母愛;她沒有子女,卻親手接生了5萬多個嬰兒。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其醫術、醫風、醫德都有口皆碑,醫學界專門設立“林巧稚婦產科醫師獎”。
  • 又例如,中國當代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為了終生舞蹈而選擇不生孩子。她說:“這種選擇只是寄託的對象不同,我寄託的對象可能是舞蹈”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為了享受,有些是為了體驗。而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到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結語

作家王小波在小說《黃金時代》中寫道:“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

是的,文明社會應該允許一個人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結婚很好,單身也不錯;生養孩子可以,丁克家庭也可以。

放下偏見,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符合客觀事實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別人,不管他們有沒有生孩子。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生育後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生育後代,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生育後代。

參考資料:

Seth J. Gillihan,Ph.D..6 Harmful Myths About People Who Don't Have Kids.[EB/OL].

作者:唐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